帝国苍穹(校对)第2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7/225

  仅以人头计算,博斯曼的部队损失尚不过半,可是余下这两百多号人没几个浑身上下不见寸伤。夕阳穿透枝叶缝隙在地面上留下斑驳光影,士兵们相互搀扶者默默前行,从旁望去,队伍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沉重气氛。
  残酷的现实却不容年轻刚毅的指挥官品味悲悯,时起时伏的枪声提醒他和他的战士们强敌仍紧随在后。审视周围环境,博斯曼迅速做出决断,将自己警卫班连同一些健存士兵重编成队,并亲率这些帝国战士阻击追兵。
  机枪、冲锋枪开火以及手榴弹爆炸的声音步步迫近,最后一批殿后士兵狼狈不堪地撤了下来,领头的士官见到博斯曼略略有些惊讶。
  “敌人数量很多,进攻很猛,看样子是打算把我们赶尽杀绝咯!”士官急促地说道。
  “哼!”博斯曼恨恨地眯起眼睛,他挥手示意士官带手下们先撤,这样一来,连带警卫班就只有五十多名士兵和六挺机枪拉开散兵线进行林地防御,兵力的绝对劣势意味着战线很容易被敌人强行突破或从侧翼包抄,而营里射术最好的战士们又留在诺因基兴牵制苏联驻军。到了这个时候,博斯曼也顾不上那么许多,他让士兵们把原本用来破袭铁路线的炸药埋设在阵线前方三四十米处,通过导线将炸药和起爆器连接起来,又令几名士兵一边后撤一边开火,让敌人捉摸不透帝国军队后卫线的真正位置。不一会儿,头戴绿漆钢盔、身穿土褐色军服的苏军士兵就出现在视线前方,他们人数的确很多,林地作战的经验也不缺乏,但坦克和装甲车无法在这茂密树林中穿行,迫击炮也很难发挥效用,他们只能用手中的枪械开辟道路。
  眼看苏军士兵们谨慎而又果敢地逼近至爆炸点,博斯曼果断发出攻击号令,几个爆炸点同时引爆,六挺MG42和四十余支突击步枪、冲锋枪火力全开,上百名苏军士兵顿时被打得抬不起头来,死伤者陡然增加。紧接着,博斯曼故技重施,令数名士兵一边开火一边后撤,其余人果断停止开火隐蔽在灌木丛中或林地坑洼处。帝国军队这一边枪声渐弱,遭到阻击的苏军部队先是组织火力投入反击,见帝国军队快速撤离,他们一面抢救伤员,一面以获得补充的先头部队往前推进。等到他们差不多到了跟前,博斯曼再度发令,士兵们齐齐甩出所剩的最后一些手榴弹,密集的爆炸痛快地放倒了好些苏军,MG42的连贯火力亦牢牢压制住了苏军支援进攻的机枪战斗组。
  “帝国战士们,不是敌人消灭我们,就是我们消灭敌人!为了胜利……突击!”
  博斯曼的一声呐喊中气十足,在场面上临时获得优势的帝国士兵们毫不犹豫地跃起进攻。不同于传统的冲锋式进攻,士兵们以粗壮的树干为掩护交替突进,利用突击步枪、冲锋枪和手枪的近战优势攻杀那些遭到枪弹压制的苏军官兵,并随时规避苏军的反击火力。相较于挺着刺刀的直接进攻,这样的进攻模式更依赖于技巧,不易将宝贵的生命葬送在敌人的枪口下,特别适合兵力有限但技战术素养高超的军队使用,称得上是北欧时代帝国军队的独创战术!
  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博斯曼和他的士兵们仅仅完成了向前推进二十多米的“步兵突击”。随着后续赶到的苏联士兵投入战斗,苏军火力迅速逆转压制,帝国军队的伤亡人员转眼就增加了十几个,而其余士兵只能借助这些受伤同伴的掩护撤出战斗——对于军人而言,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凭借和进攻时一样果断的撤退,博斯曼带着后卫部队撤了下来,退出交火区域一清点,加上先前诱导苏军的士兵,后卫部队留存不过31人,炸药、手榴弹耗尽,机枪损失一挺,弹药也所剩无几。尽管如此,博斯曼仍下令在林间溪流东岸布设新的阻击防线——唯有拖住苏军追击部队的步伐才可能掩护本营的有生力量继续向海岸方向转移,进而吸引更多的苏军部队投入这个方向的战斗,帮助实力犹存的友军部队实现作战使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时候为了实现它,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新的阻击地域,勇悍的帝国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多喘几口气,苏军追兵就又逼近眼前。怀着失去同伴的悲愤,博斯曼的士兵们个个咬牙隐忍,直到指挥官发出开火号令方才以猛烈的射击宣泄怒气。在不足百米的战斗距离上,高准度的自动武器优势明显,不足40名帝国士兵凭借纯熟的战斗技巧把接近一个连的敌人阻拦在了溪流对岸。看到强行进攻的同伴悉数倒毙在溪流旁,苏军士兵们不再贸然突进,而是耐着性子与帝国军展开对射。就这样过了两根烟的功夫,博斯曼和他的士兵们已近乎弹尽粮绝了。就在他们准备撤退的时候,对面的苏军枪声反而率先减弱下来。紧接着,溪谷西岸的树林中出现了几团红色的烟雾,它们缓缓上升高过树尖。林间环境并不很适合毒气武器发挥效用,博斯曼和他的士兵正纳闷着,忽然听得头顶上方传来沉闷的轰鸣声,他们大感不妙而迅速散开。迅雷不及掩耳之间,强风刮得树梢枝叶狂乱摇摆,一颗颗比迫击炮弹大得多的炸弹砸穿枝叶坠落下来,在溪流周围发生猛烈爆炸,强劲的爆炸冲击轻而易举地折断了细树干和枝条。遭到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帝国士兵们只能匍匐在地面上躲避炸弹侵袭,性命尚且无从把握,此时更根本无暇考虑其他。
  强势爆炸如飓风般扫过,视线已被尘烟所阻隔,受损的听力勉强恢复一些,耳边竟是苏军官兵冲锋时的“乌拉”声。引导这场空袭并提前后撤的苏军士兵们进攻了,他们气势汹汹地冲破烟尘,从阵亡者遗骸旁淌水而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博斯曼和他的士兵们根本来不及用手中的武器织造阻截火力网,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汹涌来袭的苏军步兵,他们没有一个人因胆怯而后退,而是以绝然的气概屹立!
  “战斗!”短兵交战前的瞬间,博斯曼运足底气发出这不输对手的怒吼。
  这一次战斗是真正的决斗,二十多名帝国战士勇敢对战多倍于己的苏军士兵,用枪托和拳脚抗击敌人的尖利刺刀与硕壮身躯,这样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比惨烈和悲壮的。尽管苏军士兵有意留下活口,但腥臊的鲜血、刺眼的伤口和积聚的仇恨把人们变成了发狂的野兽,想要在搏命厮杀中点到为止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为帝国近卫军中的格斗高手,博斯曼曾有过以一胜五的对练记录,但如今的战场并不属于个人英雄。在撂倒一个又一个苏军士兵之后,博斯曼被击倒了,冰冷的枪托砸开了坚硬的颧骨,伤口顿时血流如注。不屈的战士顽强地爬了起来,继而干倒了又一个敌人,然后被敌人重重击倒,他几乎昏厥过去。就在博斯曼自以为性命即将终结的时刻,一名帝国战士从倒毙的苏军士兵身上摸出手榴弹,近距离的爆炸制造了短暂的机会,另外一名帝国战士瞅准机会搀扶博斯曼撤离,而为了掩护己方指挥官,余下的帝国士兵毅然用躯体拖延住周围的苏军!
  带着无尽的悲伤与不甘,博斯曼和仅存的这名帝国战士最终得以撤离,他们一路狂奔,直至追上顺利撤出战斗的本营主力。天色渐黑,铁路线方向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那里的战斗形势如何博斯曼不得而知,友军部队所冒的风险、承担的压力必不逊于己。此时此刻,在纵贯德意志领土的战场上,每一名帝国将士正在履行他们当初的誓言,亦是在用意志精神突破宿命的捆缚!
  同一个夜晚,斯图加特城南的一处废墟区,从毁灭性打击中幸存下来的起义者正在林恩的带领下重新集结,他们找到了一部尚能使用的电台,明知会招来苏军的报复性攻击,仍选择明码发报,向全世界通告德国斯图加特的起义者不曾放弃抵抗,他们用鲜血和魂灵守护着德意志的战旗,用无悔的生命追求荣誉、自由和信仰……
第34章
联合干涉
  20世纪上半叶,三次世界级的战争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凭借着一骑绝尘的综合国力,曾为孤立主义气氛所弥漫的美利坚合众国霍然成为西方世界的新领袖。当欧洲大陆烽烟重燃之时,他们再难像从前那样置身事外,战争形势何去何从,他们的立场与抉择至关重要。
  华盛顿国会山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即将召开,来自各国的媒体记者汇集而至。他们立场不尽相同,眼光存在差异,而都密切关注着美国在这个重要历史时点所作出的抉择。
  临近会点,参众两院的议员们纷纷步入会场,他们或独自行走,或三两成群地小声交流,警戒线外的记者们可不愿在会议结束后才得到消息,各自使劲浑身解数想要从议员们那里探听风声,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让相熟或陌生的议员们避让不及。
  “史密斯参议员,能否耽搁您一分钟?”
  人群前排,一名金发男记者伸长了脖子喊着一位议员的名字,只见那身材魁梧、气势不俗的议员在他面前两米处停了下来,近旁好几十双眼睛瞬间聚焦。
  “我知道你想要问什么,对于会议的结果,我什么也不能预测,只想说说我个人的看法!”颁奖随着这位参议员开口说话,闹哄哄的现场虽然还是有诸多噪音,但至少十米之内的记者们都在侧耳聆听,而且后面的人为了争取有利位置而拼命往前挪,前面的人则在努力捍卫着好容易抢来的位置。
  “这是我们的《自由宣言》!”姓史密斯的参议员举起手中打卷系绳的复古牛皮纸,旁若无人地说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173年前,美利坚合众国摆脱了愚昧私利的殖民统治,每一个生活在这片沃土的人都享受着自由的阳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自由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自由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从而使美国成为当今最发达的国家。在当前这个文明时代,我们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有理由、有义务为全人类的自由而付诸努力!我们深切关注和同情大洋彼岸发生的一切——22年前,我们打败了发动战争的德奥帝国;4年前,我们打败了试图颠覆世界的残暴法西斯;1年前,我们为了欧洲和平而摈弃意识形态之对立与苏联停战;如今,我们不能对来自中欧的哀呼无动于衷,我们不能坐视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在战争中死亡。我们准备动用我们所能够动用的力量,尽量以非战争的方式平息这场杀戮。当然,如果所有的常规手段都起不到效果,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虐杀和死亡在我们这个文明时代出现,我认为我们应该保留参战的权力!”
  以铿锵激昂的语调十分流畅地说完这些,参议员潇洒转身,迈着沉稳步伐走向国会大门。此时还很难说谁会成为今天国会最耀眼的明星——击败杜鲁门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的共和党人托马斯·杜威,国际立场强硬、对失败心有不甘的民主党领袖哈里·杜鲁门参议员,或是其他意欲借乱世而有所作为的政客,参议员史密斯以个人身份做出的表态还是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一些记者神采奕奕、两眼放光,另一些记者面露忧虑、神色凝重。二战之后,美国民众对苏联的看法有很大分歧,同情乃至支持红色思想的群体较二战之前有了明显的扩增,从中立转为提防、敌视的人同样不少,倾向的对立曾在美国造成了一些动乱,直至东西方大战爆发、美国政府以强硬手腕推平异己,前一类群体才安生下来,但三年战争带来的巨大军事伤亡使得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对苏联军事实力感到深深的畏惧,他们宁愿以大西洋为屏障保证美国本土不受侵犯,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同胞为欧洲国家的冲突丢掉性命。正因如此,推行廉政、打击犯罪以及撤离欧洲的政治立场为托马斯·杜威赢得了1948年的大选胜利,意图保持军备和阵营制衡的杜鲁门则遭致惨败。
  随着国会大门的缓缓关闭,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记者和以记者身份作掩饰的情报人员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此同时,卷入或临近战火的欧洲国家也在等待美利坚的国家决策。在英国,艾里德和丘吉尔先后为盟军的战场表现担负责任,如今执掌内阁的是保守党人安东尼·艾登,这位相貌英俊的政治家才华出众、谈吐不凡,加上贵族出生,在英国政坛简直是近乎完美的化身,而且在二战之前强烈反对绥靖主张,对苏作战期间推崇以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的手段消耗苏联国力而非陆地进攻,这些正确观点使他在英国颇得民心。总的来说,艾登内阁继承了丘吉尔的强硬手腕,只是碍于国力和军力的限制而放弃了一马当先的姿态,转而支持能够给苏联人制造大麻烦的自由帝国。最近一段时期,实力依然雄厚的英国本土舰队与美国海军一道在斯卡格拉克海峡边缘“围观”交战双方,拥有25个师的英国远征部队亦在法国东部边境整装待命,从战略上给予苏联军队不小的压力。在国会的一次发言中,艾登毫不掩饰地表态说,一个自由的德国比一个红色的德国更利于欧洲的稳定,而中欧人民反抗占领的举动对于欧洲的未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应当获得全世界的支持。
  西方盟国阵营中的另一位重量级选手,法兰西,参加对苏作战的时间最晚,在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却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甚至比二度亡国的波兰还要惨淡,军事上的拙劣表现导致了法国政府的频繁更迭,社会党、人民共和党、激进党、法兰西人民联盟以及保守派的各种执政组合都没能扭转颓势,1948年苏军推进到法德边界时,法国的一些地区甚至爆发了武装起义,而在东西方阵营签约停战后,法国政府忙于平息内乱,为提升军队战斗力而筹划的整备举措一拖再拖,对苏实施战略威慑根本是少数当权者一厢情愿的想法。倒是在远东地区,法国亚洲舰队的加入增添了盟国从太平洋方向对苏联实施封锁的军事力量,从非洲殖民地征募的法国军团也在美英的支持下完成了整编,取代暮气沉沉的法国本土军成为高卢鸡的利爪。
  1949年5月12日,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与苏联不宣而战的第10天,重返德国的二十余万帝国军队在数倍于己的苏军持续进攻下被迫退守下萨克森西部与北部沿海岛屿,战斗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德国3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000余座城市和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燃起了轰轰烈烈的起义烽烟,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波兰的一些地区也发生了武装反抗苏军占领的暴动,前方部队的后勤供给全面恶化,军心士气出现明显下滑。这一天,美国参众两院就战争议案进行投票,反对者略占多数,从而否决了部分激进议员提出的动员军队、对苏通牒等强硬策略,使得美国免于向战争边缘继续迈进,但另一项重要议案在两院均获得了通过——租借法案的有效范围从国际承认的合法国家政府扩大到为正义、正当、合法之自由权利而抗争的民族群体。租借法案的修改议案一经通过,美国总统便批准了对欧洲起义者的特别援助,这意味着极大数量的物资将以美国政府认可的方式转交给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和在中欧反抗苏军占领的起义者手中,盟军的海空优势和在法德边境的部署将保证这些特别援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发挥效用。同时,盟国联合委员会再次敦促苏联政府无条件履行双方停战协议中的撤军条款,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撤出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等国。
  针对美国政府的决策,苏联外交部门在第一时间以非常强硬的措辞进行了抗议和指责,他们宣称美国的行径实质上已经破坏了双方的停战协议,且为世界各国颠覆他国合法政权开了一个影响恶劣的头,而美国的飞机、舰艇或陆上人员以任何方式越过双方协定的停战线都将被认定为对苏联的军事攻击,苏联必定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回击——这不亚于有条件的战争通牒,美国虽然无需在限定时间内做出接受与否的回应,可越境运送军事物资就将担负挑起战争的责任。不过,苏联的声明看起来很有震慑力,在实际操作上却留给了对方许多空间,而且就在发出声明后的几个小时,莫斯科即向盟国联合委员会的敦促做出回应,解释是苏军代管区的局势动荡拖延了苏联撤军计划,并建议在尊重国民意志的原则下解决争端,即由德、奥等国公民进行公投,决定苏军撤离时间以及这些国家现有政府的保留或重组。公平起见,他们邀请盟国官员监督投票过程,前提是盟国停止一切对反政府武装的援助支持行为。
第35章
和平背后
  应是环境气候使然,俄罗斯民族骨子里就有种刚硬倔强的个性,近代以来,他们屡屡遭受西方列强的干涉、攻击乃至侵略,七年战争、俄法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协约国干涉,他们在这些战争中有胜有败,却从未真正低头屈服过。当时光的年轮转入1949年,以美英为首的西方盟国又一次在政治外交上对俄施压——民族战争的泥潭令苏军官兵疲倦不堪,亡命之徒的骚扰亦让苏联国内人人自危。在这样的局势下,俄罗斯现时的国家形式,苏联,并没有战战兢兢地作出最让。为了避免国际形势进一步朝着不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莫斯科指示常驻伦敦的外交特使向盟国联合委员会递交了一份非正式声明,表示苏联政府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德国等中欧国家正在发生的混乱状况,即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组织德、奥、匈、波四国全民公投,以全体公民的意愿来决定这些国家的未来。
  就单纯的理论而言,全民公投是解决国家问题最公平、最公正、最直接的方式,但纵观历史,平民大众往往容易受到舆论造势的影响乃至蛊惑,传统的计票手段也难保不出现人为的“错误”,全民公投往往只在一些小国家或者地方性事物中发挥作用。在攸关传统主权国家独立地位和自主内政问题上采取特殊的全民公投方式,苏联人的这步棋完全出乎西方政治家们意料,同时也令盟国高层措手不及。见一贯立场强硬的苏联政府作出了让步,盟国联合委员在进行紧急商议后给予了原则性回应——只要苏联立即停止在中欧国家的军事攻击行动,盟国也将同步冻结对这些国家反抗武装的援助,并尽快举行由苏联和盟国共同组织、监督的全民公投。
  在关于他国命运的问题上,两大阵营无需征求当事国意见便达成了协议。5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与德奥等国的反政府武装停火,有效期30天。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军将不主动对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份子实施进攻,如若遭到进攻也只会采取最低限度的防卫行动。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有限解除对战区的封锁,苏军允许交战区域内的平民、伤员和放弃抵抗者穿过苏军战线前往安全区域。苏联接纳西方盟国的观察组和观察员进入苏军实际占领控制区域,全程观察和监督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四国所举行的全民公投,公投结果定于月底前公布。但是,如果反政府武装人员在此期间蓄意破坏公投程序而导致和平进程无法推进,苏联政府将不再担负推动和平之责任,而西方盟国也将全面断绝对反抗武装的支持。
  苏联作出单方面停火声明之后,苏军在德国北部和西北部占有明显优势的进攻行动都在限定时间内全线停止了,而在德国的其他区域,苏军清剿抵抗者的一切军事行动也都暂停下来,作战部队纷纷向大城市和交通干线集结,边界地区短时间内也未见有大批苏联军队向德奥等国进发的迹象。与此同时,交火的另外一方,以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为核心的反抗武装,未对外发布任何形式的公告,而是以内部军事指令的方式下达了停火令,以丹麦诸岛为前进基地以及登陆德国本土的武装人员迅即停止了局部的战术反击和穿插骚扰——在不少人看来,纵使这次停战最后不能转化为和平,也能让帝国方面岌岌可危的战线形势得到宝贵的喘息之机。
  南德,斯图加特。苏联单方面停火决定生效之前,苏军部队正在城内展开大规模的清查搜捕。尽管起义者战前已进行了撤离动员,苏军发动夺城大战期间,仍有数千平民留在城内,而在战斗结束后,大量斯图加特平民陆续从周边地区返回。面对惨遭战火摧残的家园,他们悲伤、沮丧却没有绝望,成千上万的人留下来又一次重建他们的家园,因而城内已有十多处形同难民区的临时居民点,它们的存在为残余起义者提供了掩护,林恩和重新集结起来的部属们不仅依靠居民点获得食物补给,那些从其他地区赶来的抵抗者也借机进入城区,补充到原本只剩下四十多人的起义者队伍当中。
  停火时点一到,斯图加特城内的苏军部队居然也停止了意义不凡的清理行动,这使得重新遁入地下的林恩所部长出了一口气。不过形势并没有完全转好,几天之内,先前撤走的苏联军队又一车车返回这座颇具战略意义且由苏军实际控制的城市。随着驻军兵力的增强,先前受到漠视的废墟片区又重新纳入占领者的视线,他们认真细致地清理那些曾经发生过战斗的场所,将任何可能被反抗武装利用的物件集中运走或就地销毁,并对近期陆续返回斯图加特的数万平民进行登记造册,向他们发放临时印制的全民公投传单,不厌其烦地用喇叭开展宣传攻势。
  “公投决定苏军撤离时间?每一个德国人现在都巴不得他们立即滚蛋!”
  拿着顶部印有橄榄枝图形的传单,在德意志自由团担任一级突击队中队长的鲁特兹·格曼率直地说出真实想法。和林恩一样,格曼也是经历了最残酷巷战幸运存活下来的战士,而与之一同参战的数十名部署则已悉数魂归勃兰登堡门下。
  一旁的缺脚椅子上坐着帝国的传奇人物、斯图加特起义军总指挥官林恩,在“斯图加特仍在战斗”的著名电报发出之后,这位德意志复兴党副领袖再度成为焦点人物,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高度也由此获得了质的提升。不过,荣耀背后的代价显得过于沉重,战前号称“五万”的起义军团近乎全灭,刨除被苏军俘获以及战斗中溃散出城的,超过八成的阵亡比例也足因惨烈载入人类战史。
  处于思考状态的林恩没有立即作出评论,而坐在瓦砾堆里的坦泽插话道:“明知公投结果还要进行,这说明苏联人定是另有所图,我觉得一定是个非常毒辣的阴谋,希望大本营已经有了正确的破解对策。”
  前党卫军成员、帝国近卫军陆兵少校威勒斯·杰奥格接过话:“不管是什么阴谋,真实意图都只有一个——巩固他们对欧洲的统治地位,也就是霸权!”
  的确,一场形同水火、不死不休的决斗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突然停止,常人想来也不免感到讶异与疑惑。假若时间不给出答案,关于结局的猜想就够军事家们争论一辈子了!
  “如果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投票反对现任政府,政府将被强制解散,转而依照国际惯例展开公民普选。”格曼照着传单最后一行字读到,末了,他轻蔑而肯定地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德国人都对柏林的那个傀儡政府深恶痛绝!”
  “在苏联人的枪口下,也许百分之五十的人都会选择弃权。”杰奥格很现实地说道,“那样德国就将合法地继续置于傀儡政府的统治之下,苏军也可能通过签署驻军协议获得长久驻留德国的权力,而盟国却不得不中断对我们的供应,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则统统化为乌有!”
  坐在靠外位置的一名帝国军官很是愤愤地说:“哼,那些布尔什维克最擅长耍弄政治诡计,玩这套轻车熟路,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他们,落入他们的全套!”
  话说得不错,林恩心里想着,要看破苏联人的阴谋并拟出破解之策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正因如此,帝国大本营到目前为止仅仅给出了两道简单而含糊的军事指令,一道命令各部暂停对苏军的一切进攻袭击行动,就地休整并加强警戒,一道要求各战区指挥部结合形势调动部署,调动过程中应避免与苏军发生正面冲突,并做好随时应对苏军进攻的准备。从这些谨慎的指令来看,大本营的决策者们尚未想好对策,林恩甚至可以想象,在北欧的新统帅部内,帝国高层的掌权者、将领和高级参谋们正在为现状及局势发展争论着。当然了,元首只要拿出当年独断专行风格的十分之一,足以对当下的局势得出结论——且不论正确与否,至少是拍板定策的。
  离开帝国的决策圈子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林恩无从判定元首的沉默是真心还是无奈。思索良久,他以波澜不惊的语调开口说:“伙计们,停火的时间还将持续近一个月,敌人正在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调整部署,而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停火声明限制了我们进攻,也限制了他们对我们采取武力,既然如此,我们不妨钻钻他们的空子,让他们尝尝自食其果的滋味!”
  林恩简单这么一说,周围的军官们自是摸不着头脑,只等他们听了解释,莫不个个叫绝。
第36章
刀尖上的舞蹈
  5月的一天,斯图加特南区十字街口,一名身穿原野灰色制服、头戴船型便帽的年轻男子站上横断迸裂的台阶,手举铁皮卷成的扩音筒,在旁观众人的惊愕目光中沉稳镇定地大声说道:“德国同胞们!德国同胞们!战斗停止了,枪炮平息了,这是我们与命运抗争的一份收获,这是我们获得对手敬畏的一种体现!在这之前,有成千上万的同胞失去了生命,他们有的是在不屈的战斗中牺牲,有的是无辜受战火牵连的可怜人,还有很多人是在寒冷饥饿中死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德国——独立、富饶、勤奋的德国。在过去的许多日子里,活着的人浑浑噩噩宛若行尸,看不到人生为之奋斗的方向。现在,同胞们,历史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家人,也为了我们自己,用世界给予我们的公平机会做一次努力!同胞们,我们不需要一个畏畏缩缩、毫无眼光的政府,不需要那群唯唯诺诺、毫无胆识的所谓政治家领导我们,我们的国家应该由我们自己掌握,我们将用我们的双手重建一个独立、富饶、勤奋的新德国……”
  初夏的阳光给人们带来了温暖,聚在街口周围的平民们听着这番讲演,眼中莫不跳跃着希望的光芒,只是他们并不敢将心中的真实回应表现在语言和肢体动作上。此时苏军宣布停火已有一周多时间,由西方盟国组织的国际观察员队伍也抵达中欧国家监督停火执行情况,并全程观察这些国家就苏军去留及现政府支持度的全民公投。在斯图加特,苏军队城区的封锁名义上已经解除,进出城区者只需要向苏军岗哨证明自己并未携带任何武器,但全副武装且遍布城区的苏军士兵还是让先后经历了盟军和苏军占领统治的德国民众噤若寒蝉。台阶上的讲演者激情昂扬,台下,不少民众都在忐忑畏惧地向四周观望,生怕那些从一开始就在注意这里的苏军士兵冲过来抓捕“煽动者”。想来这讲演者也是胆大包天,虽说衣装摘掉了徽章饰件,典型的德军制服样式在苏联人眼中可是相当敏感的!
  一遍,两遍,讲演者用高亢的语调向不断聚拢到街口的斯图加特市民阐述自己的观点,渐渐有人鼓掌、有人呐喊,气氛就像是在寒冷的田野中点燃了一堆篝火,寒意在外、暖意在里。令人称奇的是,人数并不少的苏军士兵没有粗暴地打断讲演,而他们之中显然也有懂德语的,一边听还一边向自己的同伴们解说。若不是讲演者口中找不到利于苏联的观点语句——甚至充满了暗讽和鼓动,人们大概会以为这又是苏联驻军捣鼓出来的阴谋诡计。
  重复到第三遍,聚拢到讲演者周围的民众已有七八百人之多,街口别说是车辆通行,就连行人通过也得摩肩擦踵——苏军宣传车所到之处有时也能见到这样的场面,只不过绝大多数民众都是奔着他们“附带”发放的面包而来。这时候,年轻的讲演者呼吁众人向身边的家人、邻居、朋友转达这“非战之战”的讯息,要让所有人在后面的公投中作出真正对德国有益的决定,而不去畏惧外力的干扰与威胁,来自各国的国际观察员正替全世界关注着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末了,讲演者走下台阶,和那些情绪激动的平民握手、拥抱,向后排的民众挥手致意,这场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政客出席支持者的集会,一些男性平民甚至自发保护心目中的英雄离开,而周围的苏军依然持罕见的观望态度,仅在两个星期之前,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类似情况在占领管制地区出现的!
  离开了十字街口,年轻的讲演者徒步前往两个街区之外的威廉街,那里曾是斯图加特最繁华的街道,即便大部分建筑都变成了废墟,仍有许多返回故土的居民选择在旧址安身。讲演还没开始,上百市民已闻讯而至,他们聚拢而来的速度和规模都较之前有了爆发迹象,不远处冷眼旁观的苏军士兵和现场待命的装甲车辆仿佛成了消防队,无时不刻地让骄阳下受到民族情绪感染的德国民众保持克制温度。在更远一些的地方,刚抵达斯图加特不久的数名国际观察员正用他们的眼睛、相机以及纸笔记录着这里的一切——难以置信的平和、宽松、公正,此前所有针对苏联当局的抨击都像是无端生事的谣言、带有浓重歧视的诬陷!
  接连几天,年轻的讲演者——并不只是一张面孔,在斯图加特各城区进行讲演,尔后开始有人向民众散发印制和内容都稍显粗糙的传单。在这期间,苏联驻军始终没有粗暴动武,而是以宣传对宣传,用流动宣传车、街区宣传员对民众作宣讲,宣扬红色民主体制的平等幸福,抨击法西斯独裁的专断与资本家的无情剥削,试图用阶级理论来瓦解德国民众因民族情绪而滋生的不满。对于苏军辅助宣传投入的食物和日用品,没有补给来源的市民无法抗拒,但他们大都对苏军喇叭里不断重复的观点不屑一顾。短期之内,现居斯图加特的数万民众已形成共识:不论苏军如何威逼利诱,到了公投之时也要遵从内心的抉择。
  有了在斯图加特的胜利,林恩趁热打铁,将麾下部属两到三人编成一个宣传小组,将宣传战场扩大到巴登-符腾堡州的其他地区,尤其是那些已经接纳了国际观察员的大城市——海德堡、曼海姆、卡尔斯鲁厄等地,而在乡村,这样的宣传行动则是秘密进行的,以免遭到苏联当局的无情暗杀。在各地抵抗组织的协助下,宣传行动的开展较为顺利,经历了二战及之后数年的波折,德国民众未必人人支持帝国势力的复辟,但他们更加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处于苏联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下。受全国大起义浪潮的影响,民意相当统一地导向反对苏联驻军、抵触傀儡政府一面,如若是以完全公平的方式进行公投,苏联人和他们苦心培植的德国政府将毫无疑问地遭致惨败。
  仅仅是受西方世界的压力,苏联掌权者不至于真心妥协,距离公投还有半个月时间,他们有足够的手段影响结果。与此同时,险中求生的帝国力量也在积极做着努力。在国际观察员全面进入德国之后,帝国大本营做出了和林恩如出一辙的决策,即用非武力的方式赢取民众的绝对支持,而斯图加特乃至巴登-符腾堡的模范效果也让他们重新审视那枚曾经光彩夺目的棋子。
  月夜,斯图加特北郊,林恩在四名僚属的陪同下静静等候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和他的宣传队伍已经成为了当地民众的热捧对象,也因此开始遭致一些莫名的“意外事件”。不断有外派的宣传小组蒸发般失去音讯,而保持联络是林恩用以判断苏军举止的重要安排。同时,得到发动的斯图加特居民注意到有一些可疑人物在活动,他们能说德语,言谈之间可以看出他们对德国的人文风情不甚了解,或是有张冠李戴的常识性错误,他们对街头讲演者格外感兴趣,找机会跟他们接触,或是表达入伙的意愿,或是邀请他们到附近的村镇去进行讲演,而这些村镇无一例外都没有国际观察员驻点。
  在特战特工领域,林恩的传奇经历已成典范,他一眼就看透了苏联人的伎俩,遂令部属一面提防,一面找机会予以还击。不过,即便挫败了对手的阴谋,那也只能有限改善反抗者在巴登-符腾堡地区的处境,接到帝国大本营发出的召唤之时,林恩清楚地知道,人生最艰难的一段磨砺该画上句号了。
  约定时点已至,树林上方传来了若隐若现的轰鸣声。林恩让僚属们在林间空地四角分头点燃信号棒,片刻之后,一架蜻蜓状的飞行器轻盈灵敏地降落下来,这便是Fi-282轻型直升机,第三帝国引领时代的军事装备,二战后期就已批量投产的稳定型号。对于这种堪称“树梢精灵”的飞行器,林恩着实不陌生,其性能虽然原始,却已经有了现代的形态,更难能可贵的是,帝国的军事决策者不仅将数架成品转移到了北欧,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进行侦察、联络和低强度作战,还将生产图纸连同关键技术人员都保留下来,从而在直升机技术领域稳居美国之后、位列诸国之前,为复兴之后的军事崛起贡献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点。
  旋翼卷起劲风,林恩快步上前,爬进后向的副座。直升机旋即上升,整个过程持续仅仅两分钟不到,林恩只能匆匆与僚属们挥手告别。皎洁的月光下,Fi-282以树梢高度轻快地向北飞行,这样的目标是苏军雷达和夜间巡逻机难以捕捉的,银白色的林海让林恩仿佛置身于一年前的北欧,彼时有那么几次机会,他乘坐飞机往来于特隆姆瑟与秘密“避难所”之间,同样是月夜,同样是凉风飒爽,同样对未来充满别样踌躇……
第37章
假面生涯
  经过一次快速的中途加油,以舰载侦察/校射为设计用途、于二战末期多次投入陆上战场的Fi-282轻型直升机运载着林恩抵达不莱梅。此时这座重要城市连同西面和北面的奥尔登堡、威廉港、诺登皆控制在帝国军队手中,它们也因此成为帝国自二战结束以来在欧洲大陆获得第一块“光复领土”。随着交战双方的“默契停火”,帝国军队风雨飘摇的战线得以稳定下来,前线总指挥部也从哥本哈根迁移到了不莱梅。
  清晨时分,林恩站在一块坡地上远眺远方,薄雾弥漫的田野埋葬了成千上万的帝国军人和数量骇人的苏军官兵,两个同样值得尊敬的角斗士又一次在毫不留情的正面搏杀中抛洒鲜血,以至于迎面吹来的风里仿佛都充斥着死亡的气息。在那遥远的看台上,普通观众发出阵阵惊呼,而这血腥角斗场的“主宰者”——影响并推动局势的幕后之人,永远保持着冷漠的眼光。
  “阁下,请跟我来!”
  听到这客套的称呼,林恩收敛思绪,平静转身,对不知自己真实身份的勤务军官报以淡淡一瞥,从毫不起眼的门廊健步走入位于地下掩体内的指挥部。
  在帝国与苏联的“蜜月期”,也即是盟国和苏联交战最激烈的时期,苏联将原先扣押的德军战俘大量转往北欧,使得帝国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了十数倍,进而成功击退了盟军对北欧的进攻。这些新生力量好比充满活力的血肉,而那些在北欧度过上千个枯燥、乏味却得以磨砺精神意志与战斗素质的日子的帝国近卫军官兵们,此时俨然成了帝国巨人的坚实骨骼。进入指挥部,一阵黑色正装的林恩引来诸多目光,然而不论是在帝国参谋部共事过的同僚还是有过一面或几面之缘的帝国近卫军人员,居然没有一个开口称呼他“加尔戈将军”,只是流露出惊讶、好奇乃至质疑的神情,仿佛在光天化日之下见到了一个本不存在的亡灵。
  面对这样的情况,林恩内心充满疑惑,然而隆美尔的副官迎了出来,正声开口道:“阁下,帝国元帅正在等您!”
  “阁下”,一种非常模糊的敬称,以往这位副官并不这么称呼自己,林恩的好奇就更深了。
  在指挥部里间的办公室,林恩如期见到了比自己更具传奇色彩的帝国元帅埃尔温·隆美尔,这位在5年前被授予国葬的德国军神堪称后第三帝国时代的守护者,从最初的“雅利安方舟计划”到过渡期的军事整备,他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在抗击苏军登陆、盟军入侵的作战行动中,他始终担任着帝国军队的战斗指挥官职务,并以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断力以及高深莫测的战争智商引领帝国军队赢得逆境中的一场场胜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7/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