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225

  除了隆美尔,房间里还另有数人——在苏军战俘营里度过了三年时光、现年已是68岁高龄的克莱斯特元帅,顶着“高级军事委员”、“宪兵将军”和“元首特派督察官”等头衔的汉斯·安德里,以及帝国第二远征兵团司令官保罗·豪赛尔、第三远征兵团司令官约瑟夫·哈尔佩。这些人无一例外拥有辉煌的过去和显赫的现在,常人在他们面前不免自觉渺小,而经历了常人不敢想象的一切,林恩的心境距离风轻云淡、宠辱不惊更进一步,因而内心的真实感想都妥善地藏于平淡的面部表情之下。就气场而言,林恩的稳重大气绝不输给任何人。
  “欢迎我们的英雄从黑暗炼狱归来,而在致以最高敬意之前,我想……”
  隆美尔说着转头朝安德里看了一眼,这样的情况林恩还是第一次看见。
  最不起眼却最不容忽视的安德里从角落里走上前,取出预先准备好的文件,清了清嗓子,宣读道:“英勇而忠诚的帝国战士、帝国骑士十字勋章的第二位获得者、特隆姆瑟永久名誉总督、帝国近卫军特别上将……林恩·加尔戈,于1949年5月7日在不莱梅郊外一场惨烈的战斗中不幸阵亡。他的一生已经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他对帝国所作出的贡献足以获得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尊敬,他的精神鼓舞着全体帝国将士继续为信仰奋战……经帝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一致通过,追授林恩·加尔戈陆兵少将军衔、帝国金十字战斗勋章,并将每年5月7日定为‘加尔戈日’,永久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帝国英雄!”
  来这之前,林恩料定自己会得到嘉奖和晋升,却没有想到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如果林恩·加尔戈已经阵亡,那么此刻站在他们面前的是谁?
  “雨果·霍斯特阁下!”安德里换了第二张文件纸,用别有意味的眼神看了看林恩,读到:“鉴于阁下担任德意志复兴党副领袖期间为德意志帝国的复兴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德意志复兴党领袖斯图普弗阁下英勇捐躯,我们期待阁下成为德意志复兴党新领袖,率领复兴党人员和德国民众反抗占领德意志领土之敌人,完成前人未竟之事业,帝国将对阁下及阁下领导的党派予以绝对支持,直至恢复德意志之自由、独立……”
  林恩·加尔戈已死,雨果·霍斯特犹在,帝国高层的用意原来是如此简单,林恩不禁愕然。这个时候,隆美尔主动伸出右手,并在握手之时赠以微笑。在以往的照片里,“沙漠之狐”的总是笑容让自己人觉得很有亲和力,对敌人而言则是阴险狡黠的体现,而在隐匿北欧的后第三帝国时代,他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冷峻表情示人,加上失去了左眼,头上也留下了醒目伤痕,看上去简直判若两人,唯有这种捉摸不透的笑容才能让人依稀看到军神昔日的光芒。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领袖阁下!”老迈的克莱斯特元帅走过来和气地说,“听过很多关于你的事情,非常敬佩!”
  林恩以尴尬苦笑相对:“尊敬的元帅阁下,我对您的敬佩由来已久,今日得见,深感荣幸!”
  在克莱斯特的介绍下,林恩与帝国远征兵团的司令官们一一握手,而旧识汉斯·安德里巧妙地转到同僚们身后,直至最末一个上前握手。他的笑容和语调依然令林恩感到不自在,而过往发生的一切及其今时今日的地位都说明他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因此,林恩选择了一种礼貌的问候方式:“很高兴与您相识,尊敬的将军阁下,向您致敬!”
  完成了简单的见面礼节,隆美尔说道:“诸位,我提议大家一起向领袖阁下及其所代表的、在恶劣条件下坚持敌后作战的勇士们致以最高敬意!”
  能够获得这些高级将领的敬意,林恩本应感到无比荣幸,只是他此刻完全没有心情。斯图普弗死了,阵亡也好,暴毙也罢,只要不落在苏军手里就免去了最大的烦恼。林恩虽然并不喜欢这位政治搭档,觉得他性格中有过多的怯懦成分,并试图从他手中夺取更多的党内权力,但他终究是自己政治生涯起步的关键人物。他们曾有过那么一段美妙的合作,领导德意志复兴党从一个影响力有限的地方党派成长为角逐风云的政治势力,甚至有过在内阁占据三席、在国会举足轻重的短暂光辉,若不是苏联占领军对当时的德国内政有着太大的影响,复兴党也许会走一条相对温和的夺权之路,而林恩与斯图普弗各展所长的合作将持续下去,直至共同登上政治巅峰……如今突然听到斯图普弗的死讯,林恩不免有种兔死狐悲的感怀,其实从最一开始,他和斯图普弗都明白自己是帝国高层的棋子,是这些无法直面阳光的“地下亡灵”行使权力的道具,即便能够登上国家的最高政治舞台,也很难改变从属于帝国势力的命运。可是,能够成为这样的华丽棋子总比什么都没有要来得好。
  尽管顺从地接受了木偶角色,林恩觉得自己和斯图普弗并不真正受到帝国高层重视,否则在国内形势最艰难的时刻,帝国方面应该想方设法将他们转运到安全地区,而不是任由他们在苏军占领区孤军奋战。只要命运出现稍稍的偏差,一发子弹、一块弹片或是某个苏联军官的随意抉择,林恩完全可能遭致跟斯图普弗一样的噩运。也许,帝国高层倾向于扶持更易于摆布的角色,而斯图普弗的圆滑世故、自己的胆识才华都有妨主之嫌;也许,帝国高层乐于在形势稳定的时候尝试阳光下的冒险,从而摆脱幕后生涯回到真正的王者之巅,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开始,培植代理人的需求自然不那么迫切。不论是哪种原因起到了关键作用,林恩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了新的想法,而在他获得足以挑战黑暗的能力之前,雨果·霍斯特的假面具必须时刻不离地戴在脸上。
第38章
强勇政略
  林恩并非没有想过,“林恩·加尔戈”与“雨果·霍斯特”某天会变成二者取其一的对立,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它们都只是外在角色,是体现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身份。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他会在感性上倾向于前者,而在理性上倾向于后者,结果同样会在矛盾中苦苦纠结——就算隐姓埋名、改头换面、远走他乡,一个人岂能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划清界限?
  既然帝国军队的几位实权将领都为林恩·加尔戈的离去表示了沉重哀悼,亦对雨果·霍斯特执掌德意志复兴党表示祝贺和支持,林恩知道这种转换已不可逆转。在得到安德里关于“加尔戈遗孀孤女”妥善安置的保证之后,他默默接受了现实,而隆美尔随之从战略上就德意志复兴党领袖这一角色提出了若干“建议”,站在客观立场上,林恩觉得这些安排符合现状,很多地方也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遂在现场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离开隆美尔的房间走过指挥部办公区,林恩再一次面对众多军官的好奇目光已能坦然接受,但他没有停下来对这里的旧识们说话,而是带着一种平静到近乎冷漠的表情走过。在走出指挥部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就此失去了穿帝国军装的资格,由此而来的失落与遗憾远远超过了尘封荣誉、搁置友情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正满心踌躇地沿着来时的路行走,林恩忽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迎面而至。定睛一看,居然是埃里希·冯·曼斯坦因,这位军事奇才和他精锐的帝国第一远征兵团不是驻守在遥远的上莱茵河谷么?
  转念想到苏德双方已暂时停火,林恩的疑问自行消除,而曼斯坦因这会儿也停住脚步。
  “喔,加尔戈将军!”他径直伸出右手。
  林恩迟疑了一下,伸手同时以百般无奈的口吻回应:“很不幸,林恩·加尔戈将军已经在战斗中为国捐躯了,在下是雨果·霍斯特,德意志复兴党的新领袖。很高兴见到您,尊敬的元帅阁下!”
  作为军团长级别的高等将领,曼斯坦因对这个中缘由自然是知道一些的,他尴尬地点点头:“加尔戈将军是军人的楷模,失去这样一位战友真是令人遗憾!尊敬的霍斯特领袖阁下,我们一见如故,希望能够建立起坚固稳定的友谊!”
  林恩报以苦涩的微笑:“能够得到元帅的认可,在下深感荣幸。”
  两人在这种环境下不期而遇,各自都还有要事处理,点明态度即可。曼斯坦因继续往指挥部里面走,林恩错身离开,才走几步,曼斯坦因转身说:“对了阁下,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之前是怎么做到的?”
  林恩背向站定,他想了想,曼斯坦因所问应该是关于上莱茵河谷的防守问题。交接指挥权时,踌躇满志的曼斯坦因只是向林恩索要了防御部署、地形条件等基础资料,而没有询问他防守心得,当时林恩为免惹上炫耀挑衅之嫌,也没有累赘多言。想必在那之后,苏军的猛烈攻势令曼斯坦因和他的帝国第1远征兵团吃了很多苦头,说不定中途还出现过防线濒于崩溃的险况,故而对林恩之前仅以较少兵力抵挡住苏军轮番猛攻感到好奇。
  虽然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勇将,林恩还是奉上答案:“第一次,敌人轻敌冒进;第二次,我方部署周密;第三次,靠的是意志加运气。”
  曼斯坦因思量片刻:“了解了,谢谢!”
  角色的变化使得林恩无心研讨军事战术,他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呈现在他前方的是一条自己并不怎么擅长却通向同一个终点的道路。
  仅仅一天之后,林恩穿着专门定制的青灰色军款套装来到不莱梅的广播中心,这是他第一次进行广播讲话。第一次就能够让全国民众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无法实现的目标,而林恩沉稳镇定地在话筒前站定,等到录音开始,便用他那音调依然特别的德语说道:“德意志人民,这是德意志复兴党的雨果·霍斯特在向你们讲话。非常遗憾,我们的党派领导人、勇敢的日耳曼战士斯图普弗阁下已被证实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阵亡,经由复兴党最高委员会决定,由我担任德意志复兴党的新领袖。重责在肩,我倍感压力,却无一丝一毫畏惧。正如你们所知、所闻、所见,德意志复兴党在最残酷的战斗中挺了过来,所为无他,正是全体德意志人的生存、自由和尊严!硝烟散去,这场战斗仍未结束,德意志的命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折点上,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已经不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这个选择的决定权将由你们决定,将由你们的勇气决定。我以德意志复兴党领袖的身份在此呼吁,每一个德意志人都拿出不屈的勇气来,遵从你们内心的声音参与这次公投。如果你们受到了威胁,如果你们无法将这种状况反映给国际观察员,那么至少放弃投票,而不是为了一点点食物出卖灵魂……”
  持续近半个小时的讲话中,林恩保持着连贯的流畅,几乎很少有错误的音节,但这显然只是广播讲话的最低要求,他无法做到元首那样的激情昂扬,也没办法展现出与斯图普弗类似的感染力,而是一种朴实、诚恳的风格完成了自己作为德意志复兴党领袖发出的第一篇战斗宣言。紧接着,负责宣传和技术的军官们审听了录音,虽然不甚满意,在征求了林恩的意见之后,他们还是决定原声播送。当帝国占领区成千上万的广播喇叭和德国各地不计其数的收音机传出自己的声音时,林恩才真正紧张起来,他怀着极为忐忑的心情回到住处,一根烟接着一根烟的抽。
  几个小时之后,负责宣传事务的军官给林恩带来了好消息,从占领区民众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次广播讲话非常成功,人民十分认可年轻果敢的复兴党新领袖——当然了,良好的印象主要建立于过往的成绩,人们通过基尔大游行、战后首次普选、抵抗号召、阿尔卑斯山区游击战以及“斯图加特仍在战斗”等一系列事件逐步认识了解早先名不见经传的雨果·霍斯特,对他展现出来的胆识、才华和毅力给予了忠实的评价。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林恩随即再接再励,先是在帝国占领区展开一系列造势活动,并通过密集广播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短期之内,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民众都熟知雨果·霍斯特之名。在这之后,林恩开始在便衣警卫、情报特工以及复兴党众的保护下前往苏军控制区进行巡回讲演。毫无疑问,他的举动已经对苏联决策者的部署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这一路危机四伏。在汉诺威,讲演地点遭到炸弹袭击,苏军随后以维持治安为名强行冲击现场,试图制造破坏停战的恶性事件,而林恩不仅以过人的胆识平息了民众的惶恐,还明智地接受了苏军的武装保护——很快,苏联当局就迫于各方压力“吐”出了到嘴的猎物;在多特蒙德,林恩两度遭到不明枪手的袭击,但这非但没有吓退他和他的支持者,反而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愤慨,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大小工厂全面停工,居住在乡村的民众则通过各种途径将储藏起来的食物供应给配给遭到削减的城市同胞;在科隆,几名敬佩勇者的国际观察员全程陪同林恩,进而迫使苏军取消了一系列干涉行动;在美因茨,林恩再次遭遇炸弹袭击,由于临时改换了车辆,他本人逃过一劫,却有三名支持者送了命……
  强者越挫越勇,林恩在新的战场上无畏无惧地战斗着,而无视死亡的勇气往往是最具感染力的因素。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许许多多的德国民众改变了他们过往的自保观念,而他们的人数将是一个永远无法统计却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数字!经过三个多星期的筹备,处于苏军直接占领控制下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四国于同一天举行全民公投,四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观察员——主要是西方盟国和欧洲中立国家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公信力的自愿人士,全程见证和监督了投票过程。五天之后,计票结果公布,德国和匈牙利民众要求苏军立即撤军、要求解散现任政府的票数过半,这意味着苏军必须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从这两个国家撤出主要部队,同时在国际社会的继续监督下,这两个国家将以全民普选的方式决出新的议会和政府,而在奥地利和波兰,由于反对票数量不足,苏联军队可以将约定的撤军时间延长到1949年底,而奥地利和波兰的各级政府也将维持运作,直至下一个正常的选举时期到来。
第39章
联邦国体
  在最后一个苏联步兵团撤离德国之前,没有多少人真心觉得苏联决策者会向占领区民众的公投结果和来自西方世界的政治压力屈服,但这一切还是令人惊讶地发生了。遵照公投后的正式撤军声明,数量多达一百七十余万的苏联军队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分批撤走。至此,苏军在这两个国家境内仅有数万部队停留在边境和各大城市等候防务交接——苏方坚持向德国和匈牙利合法政府的合法军队移交防务,可由于德国和匈牙利的现任政府在全民公投中遭到遗弃,它们对于重新组建军队、从苏军手中接过防务毫无兴趣,甚至有意处处拖延,而苏联又拒绝承认来自北欧的帝国军队是德国的合法武装,且以战争通牒相要挟,迫使帝国军队从德国西北部撤回到他们占领下的丹麦诸岛。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对德国、匈牙利军事占领的彻底终结势必要等到两国政治选举结束之后。
  主要部队撤走了,余下的苏联军队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维持各地治安,结果,德国和匈牙利的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恶劣的抢劫、暴乱事件,碍于条约和声明限制,西方盟国军队不得越过边界协助安防。眼看无数同胞献出了宝贵生命、无数同胞甘冒危险才争取来的胜利果实受到了威胁,德国和匈牙利的各界人士群情高涨。在德国,雨果·霍斯特领导的复兴党在选举进行之前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救国”重任,他们利用分布各地的机构人员组织非武装的治安部队,而国防军和防卫军时期均担任高级职务的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元帅也站了出来,他呼吁每一位退役军人都加入到维持地方秩序的行列中来。由于德国本土军队的组织架构已不复存在,各级军官大都回到故乡谋生,而冯·魏克斯元帅的号召又没有明确概念,许多曾在德国军队服役的人员都加入到了复兴党率先组建的治安部队当中。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角逐国家权力的政治派别而言,这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末路政府”令人愤怒的拖沓效率使得原定于7月份举行的政治选举一再推迟,而在主力部队撤军之后,苏联高层也得以堂而皇之地推卸责任。时间渐渐耗尽了民众的耐心,7月底,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了大规模游行,愤怒的民众冲击总理政府办公地,甚至发生了平民殴打官员事件,紧张的局势使得重兵屯于边境的苏联政府蠢蠢欲动;8月初,德国民众在复兴党的组织下举行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游行,四十多万民众从勃兰登堡等地向首都柏林汇集,海潮般的游行队伍让傀儡政府的官员们吓破了胆,首脑和部长们纷纷乘车出逃,游行队伍没有动用暴力便占领了新总理府和国会大楼。借此机会,复兴党领袖雨果·霍斯特和军人代表冯·魏克斯联合发出呼吁,请求国际社会支持德国民众组建短期临时政府,代替失去功能的现政府组织政治选举并在选举结束之前维持给地治安,一些驻留在德国的国际观察员也积极呼应。很快,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造舆论,蜷缩于德国西北角的帝国军队虽然按兵不动,但常规武器无法击落的碟形飞行器频繁侵入苏联领空,令莫斯科、列宁格勒等主要城市的气氛重新紧张起来,而在防空飞弹连续试射失败之后,苏联政府通过外交渠道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鉴于德国和匈牙利两国中央政府在民众抵触下无法履行正常职责,为免危险分子趁乱夺取政权,两国宜以地方选举产生邦州议会和政府,再由邦州联合产生中央政府,而且,这两个国家永远不得出现一个党派在议会和内阁占据超过六成席位的情况,否则必须重新选举。
  对于出现过独裁专制并由此走上军事侵略道路的德国而言,杜绝党派专权的约束还可以理解,但“邦州联合产生中央政府”这一条就很有内涵了。就匈牙利这样一个面积和人口相对较少的中小国家而言,由地方再中央与直接全民普选差别不大,而在德国,不同的邦州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经历了二战及盟国、苏联占领时期的变迁,一些东部邦州的民众更多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而在西部和北部邦州,倾向于西式民主的人比率更高,而南部邦州则是旧第三帝国思维保留较多之地。因此,出于保持政治集权和国家凝聚力的考虑,复兴党联合多党派发出了反对声明,然而德国曾经的强势和自由帝国的存在令西方盟国颇有顾虑,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他们在德国未来政体形式这个问题上同苏联人不谋而合,两者的联合声明也迫使德国和匈牙利国民接受并非本愿的命运抉择。
  只要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不论何种政治选举形式都无妨最终的胜利,林恩和支持者们带着勇敢的乐观登上了这决赛擂台。按照苏联占领时期的区域划分,此时的德国共有22个邦州和地区,在面积最小、人口最集中的不莱梅、汉堡、萨尔和柏林,选举在8月中旬即得以完成,德意志复兴党在这四个区域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不莱梅和汉堡可谓大获全胜,复兴党员不仅占据了地方议会的多数席位,更拿下了议长和地方行政首脑等要职,具备一定武装的地方警察部队也随之以闪电般的速度在不莱梅和汉堡建立起来;在萨尔,复兴党与盟国势力支持的基督教联盟分享权力并达成联合协议;在柏林,复兴党获得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选票,基督教联盟、德共各占四分之一,复兴党与基督教联盟的合作也顺利拿下了地方议会的主导权。
  如果其他各邦州的选举结果都如同柏林等地,复兴党只需要与基督教联盟合作便能够合情合理合法地获得对国家政权的主导,然而接下来的形势却有些出乎意料。在萨克森,复兴党和德共的支持者在选举中发生暴力冲突,这使得势均力敌的第一次选举宣告作废,在随后举行的第二次选举中,德共一举夺得近七成选票;在法兰克福、科特布斯和德累斯顿三个地区,德共获得的选票都占有明显优势……
  从前冷眼旁观美国大选,林恩对竞选者因获某州胜利而欣喜若狂感到不屑,如今自己身处当事人的位置,终于能够深切体会那种跌宕起伏的感受。每当地图上有一个邦州被涂上红色,他亦会为愤怒、质疑的情绪所困扰,以至于连续好多天失眠多梦。对于一个生理年龄25岁、心理年龄再加两岁的年轻人而言,在德国这样一个拥有六千万人口的国家角逐最高领袖之位,俨然是一项过于沉重的任务,即便以欧洲最伟大的君主、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的经历相比较,他的阅历跟经验也显得过于单薄了。唯一值得夸耀的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好几十年的见识,如果能够将这些见识妥善利用并转化成准确的战略预见性,必然能够成为一位非常出色的领导者。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复兴党胜;下萨克森,复兴党胜;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基督教联盟胜;莱茵兰-普法尔美茨,复兴党和自由民主党携手登顶;巴登-符腾堡,复兴党和基督教联盟并驾齐驱;巴伐利亚,复兴党胜……经过最漫长的一个月等待,各邦州地区的议会选择在盟国、苏联以及其他国际观察员的联合监督下逐一揭晓,就相对数量而言,得到自由帝国鼎力支持并在反苏民众中积淀充足人气的德意志复兴党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们在9个邦州拥有说一不二的发言权,在7个邦州与基督教联盟、社会民主党等党派以政治合作的形式分享权力,理论上已经获得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总体决策权,只不过与其他党派的政治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国会和内阁的优势。令人既意外又担忧的是,此前掌控傀儡政权的德共在6个邦州地区的议会中占据多数,这意味着已有相当数量的德国民众在政治信仰上“皈依”共产主义……
  地方选举既已完成,按照美国政体模式,支持者居多的竞选者即获得胜出,然而盟国和苏联的默契协议注定要将这场政治角逐玩得更加复杂一些——早先由全民普选产生的国会议员如今按照各邦州人口比例从地方议会议员中推选,而且国会议员总数达到500人之多,较第二帝国时期增加了足足四分之一,许多地方议会中的小党派也得以选派代表进入国会,而每一位国会议员投票权的分量遭到稀释,想要获得过半和三分之二多数的难度随之增加,外力影响投票结果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至1949年的9月9日,闹哄哄的德国政治选举终于在各方角力下走到了关键点,国会议员们的投票将决定新一任国家总统和内阁总理,按照盟国和苏联联手给新德国定下的“谱”,总统和总理永远不得由一人兼任,而且两者将拆分国家权力——相互制衡。
第40章
胜利终至
  因为稍偏内向的性格,从小到大,林恩参加的公开竞选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台下看着竞选者尽情张扬,而作为第三帝国的士兵、军官、参谋以及指挥官,他除了偶尔要用语言来证明自己、说服对方,大部分情况下也都属于埋头低调的实干派。前一次国会竞选,斯图普弗在现场出尽了风头,而这一次,林恩别无选择地担负起了历史性的重任。经过连日的酝酿,他已将自己融入领袖角色,由内而外地散发着必胜气势。
  聚集到柏林的500名新国会议员中,有209人是复兴党员,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比例看起来占有很大优势,但林恩清新地意识到,这209人中只有大约一半是可靠的复兴党骨干成员,另外一些人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不见踪影,待到苏军迫于各方压力而作出退让,他们才如地鼠般冒了出来,还有的人在地方上颇有声名和影响力,不论投向哪个党派都能够成为议员,他们直到近期才投向复兴党,忠诚度自是无法跟老党员们相比的。
  除了复兴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基督教联盟等达成合作协议的党派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倒戈,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种种现象无不在提醒林恩,貌似平坦的前路其实处处暗藏危机,若是在这最后的阶段跌倒,那么之前所付出的牺牲、所承担的风险都将失去意义。
  根据西方盟国和苏联携手为德国制定的政治游戏规则,国会先通过提名、演说和投票这一系列过程选出国家总统,再由国家总统提名总理人选,接下来的投票若是赞成者超过一半,总理候选人即顺利当选,进而提名内阁人员、组建政府内阁。这些规则与二战之后德国的民主选举大同小异,在不允许任何一个党派单独掌控大权——也没有哪个党派有这种实力的情况下,总统、总理以及政府内阁莫不是各派政治势力合纵连横、竞争角逐的结果,并不要求当选者拥有超凡脱俗的领导才能,而或许是疏忽所致,亦或是别有意图,盟国和苏联对参选者资格作出了严格限制,唯独没有限定年龄,这意味着只要具是德意志的合法公民,不论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还是举步蹒跚的老头,在理论上都有当选德国总统和总理的可能。
  雨果·霍斯特的身份档案里载明的出生日期是1922年7月11日,到接受提名成为德国总统候选人时刚满27岁,即便最终未能当选,他也已经创造了德国历史上的总统竞选者年龄之最,而他的头号竞争对手,德共推选的总统候选人奥托·巴尼克尔是33岁,这样的“低龄”在亨特索伦王朝覆灭后的历次德国总统竞选中也是前所未有的,至于其他党派推选的另外两位总统候选者,年龄虽然更为适合总统角色,阅历和声望却差了很远。
  作为呼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林恩第一个获得提名、第一个登台演说。在国会的发言席上,他宛若斯图普弗灵魂附体,声情并茂地为议员们勾勒出德国未来的美好愿景,他投入的情感是如此充沛,就连自己也禁不住沉醉其中。如果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普通平民,那么无需投票林恩就能够赢得胜利,可是政治家们的抉择往往是以自身利益为优先考虑,故而对林恩的讲演反应平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奥托·巴尼克尔可以逆转局势,相比于其他三位总统候选人,他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劣势同出一源,那就是得到苏联大力扶持的德共背景。在苏联占领时期,德共把持着德国各级政府机构,而且红色思想对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德国民众也颇具吸引力,可是德共的高层掌权者却没能好好利用这些条件,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没有任何领导经验的布衣,“暴发户”式的局面令他们在权力中迷乱,肆意妄为、仗势欺人,加上苏联占领军缺乏强硬的约束,整个德国乌烟瘴气,民众的生存条件甚至不及盟军占领时期,民心的流失最终导致了德共政权的崩溃。为了通过政治选举重夺德国政权,德共在苏联高层的支持下进行了迅速而果决的改组,此前在科特布斯地区担任行政长官的巴尼克尔凭借出色的政绩成为新一任德共总书记,而德共在科特布斯地方选举中的绝对优势也大大增加了本方人员对他的信心……
  竞选讲演中,巴尼克尔以低调姿态起头,坦诚剖析了德共政权在执政时期的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工商业领域对民族实业的压制,亦以反问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联合执政理念——由各党派共同治理国家,避免军事独裁的覆辙,合理分配工商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国力的恢复达到国泰民安之目的。尽管这番讲演通篇没有华丽的言辞,也没有信誓旦旦的保证,但质朴的内容却让人们对德共的印象大为改观,就连林恩也有很强烈的感觉:此人不仅今日,未来也将是自己的一个强力对手。
  在通向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每一个对手其实都不容小觑。在第三位总统候选人、基督教联盟的威利·施托克发言之后,自由民主党候选人波多·雷特伯格最后一个登上发言席。这个党派仅在德国中部赢得两个地区的相对优势,获得国会33席,影响力远不及复兴党、德共和基督教联盟,然而雷特伯格的讲演却一鸣惊人。他推崇自由市场下的工业集中,强调德国必须全力恢复和扩大工业技术优势,且集国家之力重建工业,以工业产品之技术优势恢复并扩大贸易出口,用贸易增加来恢复国力、改善民生;他推崇德国政坛历史上的杰出代表、铁血宰相“俾斯麦”,暗示德国在未来若干年应首先韬光养晦,等到国力强盛之后,再以政治外交加上军事威慑的手段收复丢失的领土;他推崇强国应有强势的领袖和强势的政策,哪怕是暂时陷入低谷,也绝不能放弃国体尊严。当雷特伯格的讲演结束时,相当数量的议员起立鼓掌,掌声的激烈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前面两位竞选者,但在现场负责监督的国际观察员,尤其是来自法国和苏联的官员,脸上的表情都显得异常严峻。
  一轮讲演之后,国会进入投票程序。经过紧张压抑的等待,国际观察员主席、瑞士人桑特公布结果:雨果·霍斯特以46.8%的得票率居首,巴尼克尔和雷特伯格以28.1%和20.5%的得票率紧随其后,规模庞大但组织并不足够严密的基督教联盟仅仅象征性地获得了4.6%的投票。
  尽管以复兴党为后盾的林恩得票率拥有显著优势,可遗憾未过半的结果使得他无缘首轮登顶,按照竞选规则,国会将于隔日举行第二轮投票,而竞选者还将有一个简短的讲话机会。可是就在当天夜里,柏林城区接连发生了多起恶性纵火事件,被捕者自称是德共支持者,纵火是为了发泄对西方世界和帝国势力操纵投票结果的不满,紧接着又有消息传出,受到第三帝国残余势力支持的复兴党人意图用“纵火案”再次栽赃嫁祸,从而利用公众的惶恐和愤怒削弱德共候选人巴尼克尔的得票,扩大自己现有优势。次日一早,柏林许多街口布告栏都被人贴上了传单,这些传单以激烈措辞抨击了雨果·霍斯特作为起义指挥者藐视民众生命的行径,宣称这样的人一旦成为国家总统,必然会在政权稳固后清除异己,随之走上重整军备、武力扩张的危险道路。
  柏林出现的异常不仅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国会大楼前,上千名惊愕愤慨的民众喊着抵制战争、抵制独裁的口号,试图影响参加投票的议员们,然而在议员们入场之前,上百名前国防军和防卫军将领、军官在冯·魏克斯元帅的带领下列队而至,他们既没有携带武器,也没有动用暴力,而是用他们的威信震慑“刁民”,而这一情形也对立场摇摆的议员们造成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在投票前的讲话中,最后一个出场的林恩祭出杀招,他直言德意志复兴党大可以调集十万党众在柏林造势施压,但为了德国的独立与和平,他们宁可受到诬陷以致失败也不愿葬送这来之不易的政治选举机会,而如果第二轮投票仍不能分出胜负,他们不排除与德共联合执政的可能……
  1949年9月10日,德国,柏林。在第二轮国会投票中,复兴党推选的总统候选人雨果·霍斯特以51.7%的得票率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尽管苏联观察员认为投票结果存在人为因素,但经过全体国际观察员表决,最终判定这次投票结果有效,不满30岁的霍斯特也由此成为了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总统。在这之后,基督教联盟的保守主义者威利·施托克被提名为内阁总理并获投票通过,复兴党和基督教联盟两党联合执政,而这也被认为是饱受战火荼毒的德意志走向安定的重要转折点。令人意外的是,苏联政府并没有因为本国观察员的异议而发难,莫斯科很快宣布承认德国新政府,并将履行停战声明条款,驻留在德国境内的最后一批部队在完成防务交接后将立即撤离,但德国的独立主权仍受到苏联的保证,一旦有非法武装进入德国,不论以何种名义、何种方式,苏联都将保留出兵干涉的权力。
第41章
和平新政
  德国,柏林,国会广场。
  “……残酷的战争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教训,未来,我们将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建国家上,而不是用大炮和飞机去炫耀我们的创造性……我们将重建飞机工厂,我们将重建汽车工厂,我们将重建造船厂,其中一部分理性地用于国防建设,更多的机械产品——以信誉和质量而名满全球的机械产品,将为我们的国家换回充足的食物和原材料,每一个国民不仅能吃饱穿暖,更会生活得越来越富裕……我们将用勤劳的双手把每一座遭到战火毁坏的城市都变回昔日的美好家园……”
  修着漂亮唇胡的林恩以一身黑色正装矗立在台阶上方,以他那铿锵有力、大气磅礴的语调宣告了一个崭新阶段的到来。仅仅4年之前,他还是一个挣扎在东线战场上的无名小卒,脆弱的生命随时可能因为一发流弹而终结,但在4年之后,他实现了最华丽的蜕变,成为了这个遍地废墟却蕴含惊人潜力的国家之领袖,如此人生用“宛若梦幻”来形容不算夸张。林恩心满意足,却不骄傲固步,那些出生入死、跌宕起伏的经历与无畏无惧、呕心沥血的付出都让他真正成长起来。国家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历史潮流中凝练的真理他始终铭记在心。尽管从未真正当过领袖,一旦得到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机会,林恩的内在潜力便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凭借年轻人的充沛精力,他以惊人的速度适应着自己的新角色。为了稳定局势,他与在国会拥有席位的每一个党派领导者都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站在国家立场上寻求共同点,从而达成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合作协议。
  就在林恩面对公众作就任讲演之时,依照国际各方达成的协议,最后一批驻扎在德国的苏联军队正与新成立的德国军队进行防务交接。运送他们前往波兰的列车已经准备妥当,最快在48个小时之内,德意志的领土将不再有外国武装人员驻留,六千万德国人终于重新沐浴在独立自由的阳光之下。有了完整的国体和自主的权力,凭借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格,他们必将重拾遗失的尊严,必将重新迈入世界强国之列,美好的未来就像这秋日的光景,让人满怀想……
  总统、总理相继宣誓就职之后,作为独立政体所需的其他角色也在短时间内一一到位。依照盟国和苏联为德国制定的新政治规则,总统掌管军事和外交大权,军队官兵和外交人员直接听命于国家总统,但军队规模调整、军备计划制定、军工生产实施以及军队薪金由政府负责,外交部长人选亦由内阁总理提名、国会表决,总统无权干涉国家的经济、内政、司法事务。当权之初,林恩和总理威利·施托克皆无意挑战“潜规则”,而是各司其责地运作起来。为了避嫌,德国军队不再使用国防军或防卫军名称,而是直接分列陆军、空军、海军,最高统帅部职能由总统秘书处下设的军事顾问部担当。林恩迅速任命冯·魏克斯元帅担任新的陆军总司令,阿道夫·加兰德任空军总司令,威廉·马沙尔任海军总司令,并委任大名鼎鼎的闪电战专家古德里安担任军事顾问部的首席长官。军队之中,威廉·李斯特、弗尔迪纳德·舍尔纳、赫尔曼·巴尔克、约瑟夫·哈尔佩这些能力出众、战功卓著的旧第三帝国将领都担当了重要职务,而军队的实际编制、军衔军阶以及军服装备等仅仅作出了小幅度的调整。阅兵之时,观者莫不有种穿越时空之感,而这样一支军队自诞生起就传承者前人的孔武气势,即便规模堪称“袖珍”,装备的更新也位列国家建设之末,保家守土仍令民众安心,枕戈待旦亦能震慑外敌!
  国家局势初定,许多亟待决策的事务摆在林恩面前,德国与帝国并存无疑是最棘手的一个。在苏联军队撤离的同时,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军队也陆续从德国西北部和北部岛屿撤走——选举产生了新的德国合法政权后,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尴尬,更给了苏联改变舆论朝向的口实。和平反战的潮流原本就势不可挡,何况西方盟国的首脑们最怕失去民众支持,他们迅速加入到对北欧帝国施压的行列,要求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武装组织归还丹麦和挪威领土。至于他们撤离丹麦、挪威后前往何处,此时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些“无主之地”,北极、南极以及飘浮在浩瀚汪洋的冰山,至于说回归他们的故土德国,苏联政府提出的见解得到了广泛支持,那便是在国际监督下解除武装、彻查战犯,然后才能重获德国公民身份。
  古往今来,政治外交的发言权都建立在国力、军力之上,此时的德国可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匆匆组建起来的军队徒有规模而不具备真正的战斗力,于是,柏林官方摈弃前嫌、宽容接纳的呼吁声音埋没在了外界舆论之中,而如今的帝国军队也不具备昔日力挑众雄的实力和勇武,高层没有利用林恩和复兴党的国内政治优势来硬抵国际压力,而是祭出了“拖”字诀,他们一面声明将如约撤离丹麦挪威,筹资赔偿两国损失,一面拖拖拉拉地耗着,利用盟国和苏联的对立进行周旋。
  帝国高层的策略固然是明智之举,可盟国和苏联那些身经百战的头脑们也不是摆设,尤其是一贯强硬的苏联人,这次从占领区撤退可是失了不少民心和士气,他们显然不愿就此善罢甘休。从德国和匈牙利撤走的军队可没有刀枪入库,这些部队大都部署在了奥地利和波兰,一旦形势有变,他们的机械化兵团不难重现1948年秋的进军场面,用比撤退快得多的速度重新占领德国、匈牙利,而且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苏联履行撤军协定,以西方盟国为首的国际社会正陆续解除对苏联的封锁制裁。此时的苏联就像是受到春雨润泽的干涸大地,国家工业又重新获得了生命力,而之前饱受制约的军事部门将很快可以放开手脚……
  对于苏联的野心,林恩看在眼里,但在此时的国际大环境下,就连卧薪藏胆的举动也只能悄悄进行。为了表明自己专于和平建设的立场,他一星期之内对全国民众作了三次以重建家园、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广播讲演,并在办公场所接见来自德国各地区各阶层的民众,聆听他们关于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聆听他们的期盼与诉求,商讨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此外,林恩还将总统官邸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人民政治家”戈特弗雷德·霍夫-赫尔斯滕任总统时期,德国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总统或总理官邸,当时是租借了凯撒霍夫饭店的两层楼作为办公之用并且定期付给租金。如今局势初定,林恩本可以选择效仿前人,以勤俭节约的形象示人,但权衡利弊之后,他决定将柏林西北郊的贝尔维德宫设为德国总统的新官邸,而不是大张旗鼓地位军队修建兵营。
  坐落在胜利纪念柱附近的贝尔维德宫又被称为“望景宫”,是德国第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于1785年开始建造、1786年建成,因科林斯式壁柱而知名。建成之初,这座公园绿地环绕的白色宫殿是一位普鲁士王子的夏季行宫,之后也一直是王室成员居所,内部的装饰几经改变而愈发华丽。到了20世纪30年代,贝尔维德宫曾作为博物馆使用,二战中因盟军空袭而遭到破坏,战后四年断断续续地展开了一些修复工作,又几度因为动荡的局势而停工。经过建筑师的评估,修复贝尔维德宫需要四个月时间、五百名建筑工以及相当数量的建筑材料,虽然预算开销是笔不小的数字,但林恩将它与德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用令人热血沸腾的国家规划赢得了政府内阁和国会议员的支持,而且在复兴党的宣传造势下,民众也把贝尔维德宫的重建看作是德国摆脱战争困扰步入和平正轨的标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许多著名建筑师也主动前来请缨,无形之中为尚且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时局渲染了积极安定的氛围。
  在贝尔维德宫的修复工作开始之前,柏林城区的重建就在两百多万柏林人的期盼中拉开帷幕。为了还原城市的历史印迹,设计师们将最大限度地修复那些闻名遐迩的建筑,至于在战争中惨被彻底夷平的古迹,则结合民众意愿和市政规划决定是否重建。没有了战火硝烟的笼罩,没有了生死杀戮的威胁,柏林民众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城市重建当中,偌大的城市很快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掩盖了复仇之心所散发出的暴戾之气……
第42章
军势
  处理国家事务、接见重要访客、协调各方关系,林恩在这些从未干过的事情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于一个新手而言,他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比起那些成熟的政治家来还有明显差距,若想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领袖们相提并论,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