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25

  没有红灯,没有斑马线,也没有穿梭往来的车辆。林恩戴着M42钢盔,穿着看似蓬松却轻便灵活的“豌豆作战服”,右手拎突击步枪,左手腾出来不断招呼身后的士兵们跟进,充分展现出了一名班级指挥官应有的干练和沉着。在他之后,格拉夫、爱娃、沃夫鲁姆、特奇梅尔、坦泽以及奇默尔曼和维雷格尔,这些人以不尽相同的姿态穿过这条沉寂却充满了危险的马路,现在就只差殿后的布鲁尔了。
  林恩转身接应,布鲁尔在红外线夜视仪里的形态让他想起了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他个子本来就不高,弯腰跑动时的动作看起来颇为怪异,而且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用夜视仪警戒观察。
  殿后之人确实应该加倍谨慎,可这个时候,林恩隐约听得道路南端,也就是他盯了一个下午却最终放弃的那个街口所在的方向,传来了唧唧吱吱的声响——在缓慢的匀速行驶时,履带车辆的发动机声相对低沉,所以人耳很可能先辨听出履带的摩擦声。
  心里一惊,连忙压着嗓子唤道:“布鲁尔,快!”
  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卡西莫多”仍然佝偻着腰,移动的速度却陡然加快。可是,为红外夜视装备提供持续电力的蓄电池盒毕竟有二十多公斤,在弯腰快跑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重心偏前——林恩在突击队训练营的时候就多有体会。作为夜间战斗小组的候补夜战兵,布鲁尔想必是在入选小组之后才接受相关训练的,使用夜战装备的经验相对较少,加上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他才跑过马路中央,就踉跄着几乎摔倒,结果最后一段路基本上是连滚带爬、手脚并用完成的。
  眼看这名狼狈的夜战兵即将从身边跑过,林恩再次唤道:“嘿,布鲁尔!我在这里!”
  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布鲁尔并没有展现出“听身辨位”的高超功夫,而是借助于红外线装备才摸到林恩身旁。
  “真要命!”他一边喘气一边嘀咕道。
  林恩没有应和,而是端起突击步枪往传来声音的方向观察。
  行进中的苏军战车,每一辆进入百米范围之后,都会以热源的形式反映在夜视望远瞄准镜中。
  这就是科技。
  一辆、两辆、三辆……林恩毫不惊讶地数到了七,他几乎可以确定,这七辆就是自己下午观察到的那支苏军坦克小队。
  七辆恐怕都是T-34/85。
  原本想着冲过马路之后,配合己方的突围部队尽速突破街口,最终从这个方向逃离奥拉宁堡——直到天黑之前,东面、东南、南面,这三个方向的外围区域都还有战斗的枪炮声。可随着这一小队苏军坦克的出现,林恩意识到战局已经变得更加复杂了。若是己方突围部队的那两辆战车在突破街口之前就被敌人干掉了,那么离开奥拉宁堡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幅下降,而包括自己在内,德军步兵们很可能在苏军坦克和士兵的联合绞杀下陷入彻底的绝望。
  要么战死,要么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林恩偏偏知道,苏军战俘营的日子有多么可怕。
  若是公平对决,德国的豹式坦克对苏联的T-34/85仅仅是略占优势,搭上一辆普通三号突击炮对付七辆T-34,唯一的取胜之机便是充分利用红外线夜视装备。可是,位于街口另一侧的德军坦克手们未必注意到了从这边悄悄摸上来的苏军坦克,因而非常有必要提醒他们注意!
  “大家各自隐蔽好!”
  林恩转头朝身后低吼一声,然后从腰带上取下一枚反坦克手榴弹。
  尽管这种威力颇大的投掷武器比普通手榴弹重一些,所幸,林恩右臂的伤势已经痊愈。
  拉环,甩出,低头,这些最基本的动作在这名SS下士这里并不出彩,而且这一投,他无需直接威胁对方,而是给友军提个醒:往这儿看,狼来了!
  轰!
  强劲的气流伴随着震耳的爆炸声从马路上传来,传统投掷武器虽然战斗距离非常有限,可夜战加上巷战,它们的隐蔽性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在遭到扪头一击的情况下,苏军坦克全然不知袭击者的具体位置,又怕开灯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因而只是盲目地扫射一通,完全没挨到林恩的边。
  重启红外线夜视仪,林恩观察到那些搭乘坦克作战的苏军步兵纷纷下车,在坦克纵队两侧掩护前进。
  就这点儿本事?
  取出第二枚反坦克手榴弹搁在手边。因为有红外线夜视装备,林恩得以在黑暗环境中判断出敌人战车的准确位置。等到第一辆苏军坦克驶到了侧前方,不慌不忙地拉环、甩出,看着屁股冒烟的手榴弹迅即消失在黑暗当中,这才低头、收枪、伏身,以双手食指塞耳。
  轰!
  还没来得及看清这枚反坦克手榴弹的爆炸效果,林恩微微发懵的耳朵就听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轰响声,是苏军坦克开炮?
  不等林恩确定,接连传来的轰响声立即扰乱了他的听觉,一场战车与战车之间的夜战就在这宛若废墟般的街区上演了!
  装备车载红外线夜视仪的德军豹式坦克显然拥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只要燃料不尽,它还不用担心夜视装备的电量问题。
  好不容易找到空当端枪一看,第一辆苏军坦克呆在原地没动,而且除了发动机位置,它的炮塔前部多出了一个正在变暗的热源。
  干得好!
  林恩在心中呐喊一声,旋即平移枪口。再既不能开灯,又没有得到友军灯光支持的情况下,后面六辆苏军坦克难辨敌我,又不愿停在路上被动挨打,干脆各自转向驶下公路,原先的纵队自是没了形,而那些随行的苏军步兵这时候也是两眼一抹黑,有的还能跟上坦克,有的却还在沿着公路继续往前走。
  碰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好等?直接点射,一个接着一个点。这一刻,林恩化身成为真正的暗夜杀手。技术就是王道,加上布鲁尔的配合,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的人影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了。
  苏军士兵们虽然看到暗红色的子弹从路边飞来,但他们慌乱仓促的反击却没多少是真正形成有效威胁的。
  咚!
  街口方向传来的炮声是那样的从容,就像是一个老练的猎手在不慌不忙地击杀愚蠢笨拙的野猪。此时此刻,林恩在红外线瞄准镜中看到了极其精彩的一幕:闪耀的光团飞逝而过,在一个热源前方位置迸发出耀眼的焰光,一朵绚烂的烟花就在眼前绽放!
  受这激烈枪炮声驱使,又一发枪射照明弹终于升空,它所能够提供的光亮虽然有限,却更易于控制位置。雪白的光笼罩着街口,也为稍远处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微弱的光线。很不幸的是,驰援而来的苏军坦克和战斗步兵正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这样一来反而暴露在了明处,林恩手下的兄弟们看准时机加入战斗,在突击步枪和冲锋枪的嘶吼下,仅剩的那几名苏军步兵也旋即命陨于此。
第127章
步兵万岁
  短短5分钟不到,7辆足以代表二战苏联军事工业水平的T-34/85坦克被悉数干掉。
  德军的豹式坦克和三号突击炮使用的都是75毫米口径炮,但林恩完全可以判定,己方“夜豹”是这场发生在200米内的超激烈炮战的唯一主宰者。犀利而精准的炮火,敏捷而迅速的移动,加上步坦呼应、默契配合,这一仗干净利落,漂亮至极!
  此间一战,林恩和自己的战斗组少说也干掉了30名苏军士兵,包括随同坦克作战的苏军步兵以及从受损坦克中逃出的苏军装甲兵,然而他有心喝彩却难掩心中的深深遗憾: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凭借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对德国实施了长时间高强度的猛烈轰炸,致使德国的军工体系早早陷入崩溃境地,别说是大规模的军工生产,就连正常的武器维护也难以保持,类似虎王、夜豹以及Me-262这种拥有明显优势的技术兵器,恐怕永远也无法达到足以扭转战争局势所需的数量了。
  这意味着类似的经典战斗仅仅是帝国末日的昙花一现,除了证明德意志军人出众的勇气与作战技巧,别无它用。
  换上弹匣,林恩毅然转身,朝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呼喊道:“第167战斗组,跟我前进!”
  干掉了增援而来的苏军坦克小队,德军突围部队亦不作停顿地重整攻势。此时街口侧旁区域仍有许多的苏军步兵,他们虽不能在中远距离上威胁到德军的两辆战车,却可以凭借密集的枪弹阻击随行的德军步兵,并在距离足够近时利用反坦克手榴弹、燃烧瓶等武器有效攻击德军的两辆战车。结束了炮战,“夜豹”和三号突击炮一边朝着街口缓缓推进,一边用车载机枪对苏军藏身的废墟地带进行压制性射击,然而很明显,这难以大量杀伤那些依托残墙断壁进行阻击的苏军步兵们。
  除了沃夫鲁姆保护着爱娃·符特里奇跟在后头,林恩带上全部士兵意图一鼓作气消灭街口东南角的苏军士兵。不过,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真正能够发挥战斗作用的仍是他和布鲁尔这样的夜战兵。两人端着装配红外线探照灯和红外线望远瞄准镜的MP44突击步枪,以并不标准的双人战术队形交替掩护着前进,迅速逼近苏军士兵们部署防御的废墟地带。这时候,大部分苏军士兵仍把注意力放在了街口方向,但刚才林恩那边毕竟发生了激烈交火,有一些苏军士兵已经反向实施警戒防御,一旦察觉到有敌人靠近,他们便以冲锋枪和手榴弹进行非常坚决的阻截。
  浓重的黑暗固然遮蔽了肉眼视线,可不论是盲目扫射的子弹,还是闭眼投掷的高爆炸力进攻型手榴弹和多破片防御型手榴弹,对进攻中的步兵都是非常直接的威胁,而林恩他们即便时时刻刻盯着红外线夜视装备,也无法提前规避敌人的子弹,更无法识别出一枚即将爆炸的手榴弹。
  既然偷袭不成,林恩当即更改战术,向士兵们下令道:“跳跃前进!”
  在“吸血鬼”突击队的战术指令中,“跳跃前进”当然不是蹦蹦跳跳地前进,而是指在进攻过程中利用地形相互掩护,以“停-进-停-进”的方式突破敌人防御,而这种战术又被称为“步兵突击”。它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持,德军在一线部队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兵组建了“风暴突击队”。进攻发起时,多个突击队利用堑壕、弹坑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交替前进,并充分运用迫击炮、手榴弹、冲锋枪和喷火器实施阵地突破,在西线最后几场攻势中屡次突破协约国军队的防御阵地,表现相当出色。只可惜在这场比拼耐力的战争中,得到美国参战相助的协约国一方最终熬到了胜利。
  觅到一处只剩小半段的断墙,林恩停了下来。透过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他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数十米外的目标。虽然多数人影都只有上半截,他仍然自信满满地点射猎杀。在几乎枪枪不离目标的情况下打了半匣子弹,本以为对面的火力会就此减弱,可在黑暗中飞射而来的子弹不但没有减少,看起来还增加了!
  林恩心有不甘,但理解起来也很简单:苏军士兵基本是在依托掩体进行阻击的,自己打的不偏,可子弹飞行毕竟是需要时间。对方只要及时低头、伏身,完全有机会避开子弹。如此一来,隔着好几十米的点射效果自然要打上折扣。
  以目前的战斗形势,拖得越久对敌人越有利。林恩脑筋一转,对不远处的同伴喊道:“安东,你带着大家在这里牵制敌人火力,小心推进!布鲁尔,你跟我从右侧迂回!”
  不知不觉中,习惯于躬着腰行动的“卡西莫多”成了林恩最得力的帮手。两人迅即起身,避开苏军火力凶猛的正面,踩着大大小小的破砖烂瓦,翻过了高高低低的断墙残阶,跌跌撞撞地来到了一处坍塌的大型建筑前。林恩用红外线探照灯一扫,发现废墟顶部位置有两个若隐若现的残影。
  “布鲁尔,掩护我!”
  低声说罢,他将突击步枪斜着一挎,手脚并用地往废墟堆顶部爬。这是一场特殊的攀岩比赛,占据着废墟顶部制高点的敌人听到下面有了响动,随即探身而出以步枪和冲锋枪射击,暗红色的子弹在黑暗中划出极短的轨迹,打在水泥板或其他坚硬物体上迸射出微弱的火星。
  哒……哒……哒……
  听到身后传来MP44点射的清脆声响,林恩心里有底,便以满腔勇气地继续往上爬,并有意与敌人藏身位置错开一段距离。差不多和先前观察到的敌人位置高度齐平时,他停止移动,小心翼翼地端起突击步枪。从侧旁瞄准果然获得了更多的射击角度,等到其中一个起身开火时,他屏住呼吸,朝亮色轮廓的脑袋部位连射两发,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中的人影当即做出了一个向前扑倒的动作。
  眼见同伴阵亡,废墟顶上的另一名苏军士兵马上以冲锋枪朝林恩这边扫射。林恩早有准备,迅即背朝下坐靠在瓦砾之中,这个位置正好有些许凹陷,帮助他顺利躲过了全部子弹,而下面的布鲁也尔及时开火,只听得那人发出一声闷哼,枪声停了。
  无喜,无傲,林恩挎起突击步枪,左手拔出驳壳枪,右手帮着双脚在废墟上艰难爬行,并最终登上了这座废墟之巅——它高出地面也就两米略多,却能够对百米之内的大片区域形成俯瞰之势。
  林恩瞅着红外线望远瞄准镜一看:数十名苏军士兵的位置一目了然。
  找了个可以蹲着射击的位置,他顺势往更远处扫了一眼,“夜豹”已经越过了街口,并以车载机枪竭力压制对角的苏军阵地,而防御力较弱的三号突击炮远远跟在后面,时不时往敌人火力最密集之处轰上一炮。在强烈求生欲望的驱使下,先前遭到阻击的德军步兵们奋起进攻,只是他们的血肉之躯难敌苏军的枪林弹雨,好些人倒在了街口,还有些才越过街口就又被敌人压制在了沿街的废墟处。
  终究还是要由自己来担当救世主么?
  带着自信、自豪而又无奈、黯淡的复杂心情,林恩仿佛投身于一场高难度的游戏任务,单凭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过关,必须保住己方的主力RPG——这些家伙战斗力固然很牛,血却不够厚,扛不住敌人群殴猛揍,而敌人又偏偏“狡猾狡猾滴”。于是,自己不但要提供精确的远程火力,必要时还得扮演辛苦的清道夫角色。
  有时候,想得太多也是空想,林恩收起对过往游戏生涯的些许眷恋,将全副精力投入到眼前的战斗之中。卸下仅剩十来发子弹的弹匣,装上随身携带的最后一个“双弹匣”,正好布鲁尔也爬上了“废墟之巅”。林恩低吼一声“让这些俄国佬回家种田吧”,以百米点射之王那舍我其谁的霸气开火了。
  红外线望远瞄准器中,头两发子弹过去,一名反向阻击德军夜战部队的苏军士兵当即被干翻——简单的人体轮廓所做出的自然反应可不容易欺骗眼睛。林恩旋即微调枪口,两发命中了不远处的另一个俄国兵,他似乎是头部中弹,双手扬起、身体后仰的姿势略显夸张,于是斯人倒地之后,林恩冷漠地照着他上身补了第三枪,这才将枪口转向又一个目标。这些瞄准和射击的步骤听起来有些繁杂,但实际操作中,时间间隔之短,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凭直觉做出判断的。
  废墟中的制高点频频射来致命的枪弹,有经验的苏军士官和士兵们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林恩还没打光一个弹匣,突然看到连串暗红色的光点飞射而来,凭着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练就的快速反应能力,他当即作出了一个最简洁的躲避动作:低头。上身和臂膀顺势下压,突击步枪来不及完全收起,便只是枪口上扬,枪身和红外线探照灯瞄准镜下压,还在苏联人并没有类似的夜视装备,他们更多是凭着对子弹轨迹的判断来推测敌人位置,并以轻机枪和冲锋枪的连番扫射对一定面积内的区域进行平面式的清理。
  子弹扫过身前的水泥块啾啾作响,林恩很不喜欢这种比金属刀叉刮瓷盘子还难听的声音,一旦避开敌人的扫射,他也不急于更换位置,而是迅速端枪瞄准,照着自己刚才一眼瞟见的苏军射手位置,找到了那些自以为移换位置就能躲开报复性射击的苏军士兵,精准地将其一一点名。
第128章
志同道合
  只听得“咔嗒”一声脆响,林恩的最后一个双弹匣终于完成了它的战场使命。至此,林恩身上还剩下三个单独的弧形弹匣,外加零星子弹也就百来发7.92毫米口径中间威力枪弹,合在一起还不到两公斤重。想想后面依然漫长的道路,这些弹药怎么也不算多了。
  经过两名配备红外线夜视装备的专职夜战兵联手绞杀,加上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的德军步兵,眼前这片区域的战斗基本上是尘埃落定,侥幸存留的几个苏军士兵根本无足顾虑。
  这街口四角的废墟本来皆有苏军士兵布防,经过连番苦战,靠南的两角已消除了威胁。另外两个对角的苏军士兵虽然不在少数,但他们毕竟只有普通枪械和轻型迫击炮。在己方步兵的掩护下,“夜豹”和三号突击炮迅速驶过街口,沿着道路朝南一侧继续前进——随行的德军士兵们深知这两辆战车的意义,一旦发现有苏军士兵试图靠上前来投掷手榴弹或燃烧弹,他们便会奋不顾身地进行阻截。
  匆匆召集起手下士兵,带上普通士兵装扮的高级战地女记者,林恩带队加入到了这支规模已经有明显缩减的突围部队之中。众人一边走一边打,穿过了最后一片城区,总算在苏军大部队赶来之前出了奥拉宁堡城区。
  出城并不意味着安全,由于无法和己方指挥部取得联系,这支突围部队无从得知城南防线的状况——枪炮声趋于平息,有可能是德军守卫部队击退了苏军,也有可能是苏军占领了那里的防御阵地。
  行至半途,两辆战车相继停下。只见“夜豹”的指挥官,一位穿着黑色装甲兵制服的年轻少尉,以及三号突击炮的车长,一名看起来约有三十岁的装甲兵士官,连同步兵之中军衔最高的两位——年纪大概四十出头的陆军上尉,以及或已过年过五旬的党卫军少校,凑在一起商量片刻,然后由党卫军少校转身询问道:“这里有夜战兵吗?”
  林恩左右瞧了瞧,指望不上别人,便主动排开人群走上前去。
  “第167夜间战斗小组指挥官林恩·加尔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