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225

  很显然,这是个不合时宜的问题,就在半个月前,几名空兵士官差点就开走了基地内的Ju-88轰炸机和Fi-156侦察机,导致之前颇受高层重视的空兵部队接受了一次严格而全面的审查,虽然事件最终被定性为“个别人员的极端行为”,但还是有不少出身、背景以及思想不够纯正的空兵人员被调离岗位。
  感觉到了众人一样目光,空军军官自觉尴尬,也就不再多说话了。高个子军官干脆假装没听到刚刚的问题,他招呼道:“‘眼睛’的秘密也就这些,长官们,士兵们,还是到外面享受一天中最灿烂的阳光吧!”
  一早6点出发,林恩看了看表,这会儿已经快到下午2点了,阳光的强度倒是没怎么感觉变化。对于头一次参加巡逻的同僚们,高个子军官和他的哨兵们并没有热情邀请众人在这里吃午饭,反倒是领队向导将骡子托运的两袋物资留给了哨所。林恩他们看在眼里,并没有当面提出质疑,重新上路后才向领队向导问询——对于级别高出自己许多个档次的军官们,领队的费克中士但凡碰到不好回答的,总是用同一个词组来给自己解围,那就是“上面安排的”。至于这上面的究竟意指何人,没谁会蠢到当众问这个问题。
第38章
小村壮志
  午餐:火腿片、面包蘸黄油。晚餐:火腿片、面包蘸黄油。连续的冷餐冷食加上体力的大量消耗,初出“避难所”基地的新奇渐渐为疲倦所取代。这个时候,林恩虽然有些想念餐厅的热汤和浴室的热水,却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退却心理。条件越是艰难,求胜心理越是强大,他甚至感觉到精神力量和身体潜能正在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在战场上那个所向无敌的林恩又重新回来了!
  不经意地看了看手表,已是晚上10点,看天色却还是黄昏的模样,不禁感慨大自然的奇妙。不过还算不上真正的极昼,因为太阳终究还是要落山的。在完全天黑之前,领队向导费克中士安排巡逻队在一片小树林中露营,而作为“上级安排”的一部分,夜间岗哨由两位向导和两位宪兵交叉搭档、轮班担当,其余人员被告知即便是大小解,也不得擅自离开圈定的休息区域。这时候,林恩愈发清新地认识到“叛逃事件”的恶劣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它导致帝国军人在高层心目中忠诚可靠的形象轰然倒塌。很难说这样一支看似平常的巡逻队里有多少是担负秘密监督使命的暗探,这样的队伍若是投身战场,还能够发挥出几成的战斗力?
  太多的如果远非自己所能够影响和改变的,林恩钻进睡袋,闭上眼睛试着什么也不去想。深深的疲倦让他迅速入眠,只是感觉还没睡多久,睡袋口就被人拉开。不必喊床,刺眼的阳光就已经将他唤醒。
  “天哪,这才几点?”林恩一边说着,一边试图从睡袋中抽出左手,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困倦的声音:“我的上帝,这才凌晨3点30,有必要这么早起来吗?”
  “别抱怨了,长官们,士兵们!再有45公里就能够抵达我们的第一个休息营地,我保证,那里会让你们每一个人都流连忘返,而我们计划在那里休息一整晚——充足的8个小时!”
  费克中士的声音听起来还是那样的充满精力,这真让林恩不得不佩服山地兵的精悍,不过想要鼓舞士气,他的言语也未必太过坦实。45公里的山地行程可不是一小段距离,估算下来,之前走了一整天也就20来公里,至于“8小时”与“充足的”,这一听就让人觉得自相矛盾。翻山越岭地走上两天,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快赶上前线的战斗,才给8个小时休息?
  这些终究只是林恩不出声的嘀咕,收拾好行装,再次迈出坚定的步伐。这里虽然地处北极圈内,初夏时节的气温还算宜人,至少这漫山遍野的植物已蓬勃生长起来。只是,这一带既不见有猎人的木屋,也没有偶至的行人,就连野兽也极少出现。在这种人迹罕至的区域巡逻,重武器自是派不上用场,每每需要借助工具攀爬或紧拽绳索下坡时,林恩不禁为向导领队的英明决断感到庆幸——多一支MP44就多了5公斤的负重,长途行路,算下来得要耗费不少的体能,而一支沃尔特P38装满子弹还不到1公斤的重量。
  “嘿……我说中士,在这里升一堆火,隔着多远的距离能够观察到?”
  柏特尔中校,林恩整日共事的同僚和长官,平日里就是个很喜欢提问题的人,但有些人的问题让人觉得谦虚好学,有些人的问题就让人觉得庸俗无能了。很不幸,柏特尔中校在林恩眼中就是这样一幅形象,更不幸的是,在帝国战略参谋部,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不知精明而出色的劳伦茨·巴赫如何将复兴的重任寄予在这些人身上。
  领队向导,这个身材瘦高、看起来十分矫健的山地兵中士,在前面驻足转头说:“走运的话,足够让50公里外的苏军哨兵望见!”
  “不可能!”柏特尔中校当即嚷嚷道,“地球是圆的,没有人能够看到50公里外的烟柱!”
  “可如果它足够的明显且恰好被人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到的话……”中士耸了耸肩,后面的话略去了。
  “不可能,我敢打赌,就算蒸汽机时代最强大的舰队行驶中产生的烟柱,也只能在30到40公里外被观察到,更远是不可能的!”柏特尔中校还在不依不饶地说着,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争论50公里或者40公里并没有实际意义,只要烟柱被苏联人发现,不论是固定哨所、移动哨兵还是正好从北方航线经过的舰艇人员观察到,简单的巡逻都有可能给“避难所”造成致命的威胁——仅仅站在战术层面,隐秘基地的外部防御无疑是非常脆弱的,也许一群飞机、几艘军舰就能够让它和它内部的一万多人陷于毁灭。
  艰难地爬上了又一片陡壁,林恩拿出之前在柏林时巴赫转赠给自己的小型双筒望远镜。明媚的阳光下,景色依然如一幅别致的图画。有的山峦顶部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植被,山腰以下却是近乎寸草不生的绝壁,像是顶部点缀了奶油果点的蛋糕;有的整个都为灌木绿草所覆盖,唯独某一边露出门廊形状的石壁,让人感觉这像是通往某个隐秘世界的大门,唯有神秘的咒语才能将其开启;众山之中又环抱着一个个低洼积水的大小湖泊,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嵌在金银权杖上的蓝色宝石。也许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再也找不到与这里类似的地形地貌。
  刚开始的时候,林恩是带着欣赏自然的心态在观望,然后也没有缘由的,他忽然转念一想,这险峻的地形易守难攻,尤其不利于装甲部队行动,一旦局势相对成熟,能否以这里作为基地组织大规模的军工生产?
  带着这样的设想,林恩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深深嵌入陆地的峡湾就像是运河码头,通过深水航道将内陆与外部海域连接,而峡湾陡峭的山壁又形成了天然的避风屏障,只要在周边建立港口设施并开拓路径,大部分峡湾都能够变成一个个能够运输大中型货物的港湾,至于峡湾附近的地形也并不尽是险峻无比,山棱与山棱之间也有着大大小小的谷地。它们此时大都长满了茂盛的寒带植物,只是一旦过了温润季节,很快就将为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以人力为之,想要在这里建立大型的工厂设施,最大的挑战或就是寒冬季节的低温,而那时候大部分峡湾也将为积冰所封冻。也许,这就像是翻越山岭,林恩心想,前面看起来无路可走,但只要决心和方法用对了,开辟出一条路径也是有可能的。
  行至午后,在没有听到任何响动的情况下,领队向导费克中士突然招呼巡逻队员们隐蔽,这可不是演习,片刻之后,一架橄榄绿色涂装的飞机出现在了视线当中。由于飞得很高,这架双发动机的飞机发出的嗡鸣声很轻微,但在借助望远镜的情况下,机上的机组人员仍能看清地面上的状况。正因如此,林恩他们老老实实地在冰冷潮湿的灌木丛中趴了半个多小时,等到飞机离开后才松了一口气。不想,费克中士兴高采烈地说:“太好了,长官们,士兵们,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我们都不必担心来自空中的威胁了!”
  “这是俄国人的定期巡逻?”队伍后面有人问。
  “是的。”费克中士答道,“跟我们一样,例行巡逻!”
  “不会有例外?”那人又问。
  费克中士回答说:“主要是看天气!我想,俄国人对这片既没有资源又没有威胁的区域并不那么在意!”
  是啊,还有资源,建立工业区,资源的供应也是个大问题,当众人都在为接下来的行程感到乐观时,林恩却在独自思考着截然不同的问题。
  “长官,看到我们的村庄了?”
  一天之后的又一处山坡,当林恩又一次一边观景一边思考时,两位巡逻队向导中负责殿后的艾格勒下士,已然来到了身后,这也意味着其他巡逻队员都已经走到前面去了。
  出行第三天的上午已经悄然度过,按照原定的巡逻计划,此行将在基地外面度过整整一周,但,大部分的时间都将花在路途之中。
  “村庄?呃,没看到,在哪里?”林恩虽然一直拿着望远镜,但刚刚仍是在琢磨他的“大工业设想”,压根没有注意到视线中是否有人造建筑。
  “喏,那条峡湾底部,挪威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非常小的渔港。旁边的山坳里,棕褐色的屋顶,一共四栋,彼此之间隔开了一点距离,最多能供三十人常住。别看它们体积小,却是周边百多公里唯一的村庄,只有充满冒险精神的人才敢在这里居住,等到白昼气温降到零下30度左右时,峡湾就会封冻,在那之前,他们得启程前往纳尔维克或是更往南的港口避寒,等到解冻后再回来。要是碰上突然降温的天气,就得在这里艰难过冬了!嘿嘿!”
  顺着下士所指的方向,林恩果然在峡湾旁边找到那几栋颜色和形状都与周围环境非常融洽的房屋,看上去应该是木质构造,这让他想起一些小说中提到的贵族们夏天打猎的林间木屋,只是挪威渔民可不比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家伙。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海域捕鱼猎鲸,与汹涌怒涛搏斗,与极地严寒搏斗,这一切都锻造了他们极其坚韧的品格。虽说砍伐周围的树木建几栋木屋子并非难事,只是问题在于……这座渔村是原本就存在的,还是德军参谋们自以为巧妙的作品?
  “这渔港和村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等到林恩一本正经地提问时,艾格勒下士却只是微笑应对,怎么也不肯多说一句话,他的表现让林恩自有判断。那些木屋看着就在前方,但翻山越岭地徒步行进一点都不轻松,直到太阳还未落山的“下午8点”,巡逻队才抵达了这号称方圆百里的唯一村落,并得知这座村庄有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名字:“厄格尔”。
  在北欧神话中,厄格尔是深海之神,统管着海中的波涛,传说中他有着长而白的头发及胡须,有时会在海面上追逐海船,将它们拉到水底的宫里——听了领队向导的介绍,林恩不禁想起了英勇战沉的“沙恩霍斯特”号,这艘大型战舰就是沉没在寒冷的挪威海域,若是真有海神存在,大概也会被它的英武之气震服,进而将它的残骸作为自己的新宫殿来使用吧!
  眼下留守在村子里的只有两个穿着北欧平民装束的青壮男子、五个较为年轻的女人以及两个不满10岁的孩童,即便在他们用纯正的德国口音说话之前,林恩也不会单纯到认为挪威原住民和德国占领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如此铁杆的地步。很显然,这些都是德军精挑细选出来的“伪装者”,可靠的日耳曼人,在“雅利安方舟计划”中主要负责外围警戒,顺带捕捞鱼类丰富“避难所”基地的食物供给。
  领头的青壮男子对巡逻队员们招呼道:“欢迎来到‘厄格尔’,极北之地最美丽的渔港小村。我们的人现在大都驾船出去捕鱼了,所以,舒服的床铺敞开供应,我们还准备了熏鱼和烈酒!请尽情享用吧!”
  巡逻队中,多数队员都露出了欢喜的笑容,但也有人,诸如柏特尔中校,立即低头看自己的手表,想要是在推算“8小时”的休息安排。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好质疑的,而林恩也只是默默看在眼里,对于归为“猪一样的队友”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小心提防着便是。
  在远处看的时候,这里的四栋木屋小而粗陋,来到了近处,这才觉得它们要比想象中的更为结实坚固,支柱和横梁所用皆是粗大的圆木,内部构造看起来简单合理,其建筑力学的运用没准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若是苏军人员有朝一日偶然到来,不知是否会从这些细微处瞧出端倪。
  虽然是渔港村落,这些“挪威渔民”却并没有堂而皇之地在户外点火烤鱼,而是在屋内使用干燥的柴火以及木炭生了炉火,这样一来,从烟囱内冒出的烟偏向于灰白色,在不到二三十米的高度就已经随风飘散不见了踪迹,这样的烟别说是50公里,就是10公里外也得非常仔细才能观察到。
  琢磨着这里烟囱里飘出的烟柱,林恩想到镇压“叛逃事件”时自己在沿途洞库中所见到的那些工厂,若只是缝制衣装、加工材料,凭借地热发电所提供的能源就能够实现相对无污染的生产,但军事科技可不是普通的缝缝补补、敲敲打打,它涉及化工、冶金、铸造等多个领域,由此而产生的废气、废料不仅关系到隐蔽性的问题,还影响着基地内一万多号人的生存安全。若是年轻男女们相互配对,几年之后总人数很可能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届时食品、空间又将是新的问题。总的来看,“雅利安方舟计划”只是理论上的基本完备,对实际情况尤其是一些细节部分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调整固然可以弥补缺失,但如果不能尽早做出安排,到时候积累起来的问题没准会酿成比“叛逃事件”更严重且无法挽回的损失。
  本以为这次出来巡逻可以散散心,没想都新鲜空气激发了思维和灵感,头脑中想到的东西更多了,林恩对此有些始料不及,个人影响力又十分有限,巴赫那里前面的问题还堵着,正是剪不断理还乱,顿时自觉有些失望,甚至黯然产生了拉上人马一走了之的想法。喝了几口热汤,吃了一片烤鱼,实在觉得屋内过于吵闹,独自一人来到屋外。这里所谓的渔港不过是用木头架子搭建了一个三四米长的栈桥,使得吨位稍大些的渔船能够在峡湾最底部停靠,这会儿渔船都外出捕鱼,小小的港湾显得格外幽静。找了块裸露的岩石坐下,满脑袋的想法无人倾诉,干脆拿出真林恩·加尔戈留下日记本,反过来从背面开始书写汉字,而且只是条框性地列出这些想法的部分关键字。即便被人搜了去,掌握真正内容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小小的渔港村落也就巴掌大的地方,在格外微妙的气氛下,想要一个人独处许久是不可能的。等林恩将七七八八的想法写了个大概,身后传来一个和善的女声:“长官,怎么不在里面暖和,想家了?”
  这句话理解起来似乎有那么点歧义,但林恩却没有心思往那方面想,在对方来到身旁之前,他从容地收起了本子和笔,并且回答说:“喜欢一个人写日记。”
  “日记?”这口吻听起来像是关注并质疑每一个小细节的女特务,只是这女人一副平民打扮,长相平庸,身材也有些臃肿,简直就是欧洲家庭妇女的标准模板。她袖子挽得高高的,双手可能是刚刚泡过冷水,手指和手掌通红,很随意地在林恩旁边坐下来。
  林恩转头看着她,大概是风吹日晒的关系,她面部的皮肤较为粗糙,估计也就三十来岁,外貌看着却和四十岁的大妈差不多。
  “你是哪里人?说真的。”
  女人笑了笑:“奥斯陆,真的。”
  “挪威人?”林恩略略有些意外。
  女人点头:“挪威籍的日耳曼人。”
  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林恩自然而然的问道:“奥斯陆的生活……比这里要好得多吧!”
  女人的回答却有些含糊:“看从那个方面比较——这里的生活,其实也很充实。”
  轮到林恩点头,确实,自己也曾梦想带着心爱的女人找这样一个风景优美、与世无争的地方平静度日,每天粗茶淡饭也就满足了。
  “刚刚听他们说,您是丹麦人?”女人问。
  “呃,丹麦籍的日耳曼人。”林恩不假思索地回答,时间久了,渐渐也就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角色。
  “那您的家人……还在丹麦吗?”女人又问。
  在最近困扰自己的诸多问题中,这个连边都沾不上,林恩张口欲答,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想到自己真正的家人,也不知身处另一个时空的他们是否安好。
  以为林恩是纠结于丹麦家人的境况,女人低低地说了声“抱歉”。
  “没关系。”林恩顺势转头往日落的方向望去,挪威的峡湾大部分都是弯弯曲曲的形状,这条也不例外,因而沿着峡湾看不到出海口,目光最终为陡峭的山壁所挡。
  “有时候,我也会想念远在奥斯陆的父母,但我相信他们现在过得很好,他们也很支持我为真正的祖国效力,我们的德意志……是多么的伟大啊!”女人说这句话的口气从平缓到高昂,显然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林恩并没有被这种慷慨所感染,他冷静地问:“如果要在这里生活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你愿意吗?”
  女人愣了一下,转过头很认真地看着林恩:“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强盛富足的国度里,终我这一生为德意志效力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未想过自己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林恩这时候却想起了小卡萃丽,如果她和她的家人能够留在丹麦而不被遣送回德国,接下来的生活可能还不至于太糟,但无论如何,国家的战败和分裂都将在这幼小而单纯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伤痕,甚至影响她的整个一生。至于其他人,又有多少因为占领者蔑视甚至暴虐而丧失人格、尊严、自由乃至生命?现如今,自己虽然位卑言轻,却站在了时代的路口,仍有那么一线机会改变尚未最终尘埃落定的……历史。
第39章
高山哨所
  带着酒后的微醺与浑身的倦怠,林恩11点入眠,7点起身,舒舒服服地睡足了8个小时,而现实也给柏特尔中校这一类思维刻板的人上了一课:想用尺来丈量世界的行为是极其愚蠢的。
  作为名正言顺与外界相通的海港渔村,厄格尔的物产虽不算丰饶,至少在这个季节不愁吃用。临行时,巡逻队员们每人获赠了两条烤鱼和两瓶烈酒,德意志第三帝国鼎盛时期,军队人员尤其是军官的生活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若是在占领区任职就更不用说了,可如今他们面对着值不了几个钱的礼物却一个个喜笑颜开,恰也印证了费克中士之前所说的那句话:保证每个人都会流连忘返。
  离开厄格尔,巡逻队在领队向导的带领下转而朝远离海岸的方向行进,少了海景,沿途的景观却一点都不单调。在林恩看来,这“上级安排”的路线似乎特意挑选了这片区域的最佳观景点,最险的山、最峻的岭,最有型的树丛,最秀丽的湖泊,一路上大饱眼福。是夜,巡逻队再次在野外露营,天公十分配合,并没有用冰冷的雨点戏耍这些身份特殊的旅行者,睡在质量不错的寒带专用睡袋里,零下七八度的气温也不是那么的寒冷。
  北极圈的初夏,太阳早早升起,领队向导仍旧在4点半招呼队员们出发赶路,行至中午,一行人开始攀爬整个巡逻行程中最险峻的山峰。这倒不是为了更好地观赏风景,而是因为靠近山顶的位置建有一座秘密的观测哨所,巡逻队的一项固定任务就是为驻守在此的哨兵们提供补给,若是到了轮岗时间,前来轮换的哨兵也会随巡逻队前来。
  前面一路,队员们还不觉得出发前所受的登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到了这里才深有感触。此山颇高且山势险峻,从半山腰往上积雪量逐渐增加,凛冽的寒风更是没完没了地刮着,往上的每一步都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在这样的攀登过程中,巡逻队的大部分人员都展现出了职业军人良好的体魄和耐力,但也有人因为天生的恐高或是相对虚弱的身体拖在后面。好在并非22人连同骡子都要爬到哨所的位置,最后两百多米也是最为陡峭的一段,由数人背负补给物品攀爬上去即可。
  两位山地兵出身的向导自是责无旁贷,其余人员考虑身体状况自愿前往。林恩自觉状态尚可,而且想要完整地观察基地周边的环境,也主动报了名。最终的登山小队由两名向导加五名自愿人员组成,包括巡逻队中唯一的空兵军官卡尔·魏伦法克斯少校。
  冰雪覆盖的山岩、近乎垂直的绝壁,这是一段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路程,在如此恶劣的地形面前,德军山地兵的专业素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费克中士和艾格勒下士一马当先,在前面扎绳钉、曳绳索,帮着四位身体健壮但基本没有登山经验的同伴一寸一寸往上攀爬,接近哨所时,哨兵们也下来帮忙了。如此一趟还算顺利,林恩仍觉得爬一趟比原先攀岩十次还要艰难——刺激程度同样在十倍以上。
  站在靠近山巅的哨所,虽不至于产生空气稀薄之感,放眼望去可真是一览众山小。拿上望远镜,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能够非常清楚地观察到东北和东南方向相当辽阔的一片区域,隐蔽前行的小分队不敢说,但上百人的队伍只要出现在20公里范围内,哨所就能够作出预警,那可是几乎一天的徒步行程!
  和基地所在峡湾口的观测哨所不同,这座建于山巅之上的哨所条件才是真正的艰苦,它占地还不到十平方米,生活必备品和两台无线电设备占据了大半的空间,余下的位置只能够腾出两个铺位,以至于三名哨兵必须轮流休息。更要命的是,由于电话线经常被风刮断,这些哨兵还常常要在险峻之地爬上爬下,而且这哨所是从4月份开始运转的,尚未经受过真正的风雪严寒考验。等到了零下好几十度、风雪漫天的天气,不仅连定期的补给难以维持,哨所内的温度想必也是出奇的低,加之视线恶劣,也不知道这样的哨所到时候是否会季节性的撤销——这些是由基地参谋部考虑的事情,作为战略参谋部的一员,林恩就连知情权都没有获得,就更不用说提出建议和意见了。
  在哨所呆了40分钟,跟哨兵们聊了些天,看他们身上所佩戴的雪绒花标识,知道他们原先也是隶属于德军山地部队的。在1940年的纳尔维克战役中,这些山地兵在迪特尔将军的指挥下以数千之众抵挡住了联军好几万人的攻势,并在挪威北部靠近芬兰的区域进行艰苦卓越的游击战,后来连丘吉尔也对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感叹不已。苏德战争爆发后,以德军山地部队为主里的北线战斗群从挪威和芬兰北部出发,试图夺取摩尔曼斯克等苏联北部重镇,以北极航线对苏联的重要意义,若北方的攻势能够获得成功,战争的进程也就不会是后来的模样。不过问题也并不完全出在德军山地部队身上,恶劣的环境导致补给供给困难,芬兰政府的政治考虑,苏军的顽强阻击等等,使得德军最精锐的山地战斗群在北线徘徊了三年,在1944年被苏军彻底逐回到了挪威北部,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战争末期,苏军部队越过边界进入挪威,此时海空都为苏军掌控,德军部队无心凭险而守,早早撤往挪威中南部。碍于过长的补给线以及战场重心坐在,苏军在挪威的攻势也到此为止。
  荣誉与耻辱都已经成为历史,就林恩所知,撤入“避难所”的德军山地步兵大概只有一两百人,规模比党卫军部队少得多,而卷入“叛逃事件”的陆兵人员却偏偏是原属党卫军人员。
  从哨兵们口中,林恩还得知上一次观察到苏军地面巡逻队的活动还是4月底的事情,他们的巡逻队差不多是一个排的规模,同样是徒步加上骡马,曾抵达距此大约十公里的位置,也就是说,距离“避难所”还有五十多公里。苏联人显然并不认为德军残部会在这荒芜而缺乏价值的地方逗留,加之后来欧洲战事发生了剧变,那支巡逻队撤走后也就再没出现过。
  离别之时,哨兵脸上或多或少都有落寞的神色,长时间在这狭窄空间内生活的孤寂是可以想象的。除了正常的补给品,跟着两位向导,林恩等人也将自己在渔村得到的烤鱼和烈酒赠送给了哨兵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