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25

  以端正姿态坐于书桌后的人目光从文件堆里抬高一寸,对于林恩的到来,他有些意外,但这仅仅表现在一闪而过的眼神中,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庞上没有一丁点儿异样的表情。
  “噢,是林恩,找我有事?”
  林恩转身将门关上,他并不急于走向书桌,出于尊敬,他远远问道:“将军,有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有时间?”
  坐在书桌后的不是别人,正是前“吸血鬼”突击队总指挥官、如今的帝国战略参谋部总参谋长劳伦茨·巴。对于曾经颇为赏识的手下,他显得全然没有戒心,很随和地回答:“坐下来说话吧!”
  林恩这才朝书桌走去,步伐坚定而沉稳,敬礼后方才坐下,等着巴赫处理手中的文件。
  批阅了林恩进来时已经在看的文件,巴赫将钢笔套套上,伸手按了桌角的电铃。须臾,一名勤务兵推门进来。
  “两杯咖啡,一杯多加糖和奶,一杯纯黑咖啡!”
  多加糖和奶的咖啡确实是自己喜欢的口味,林恩不免又在心中感慨一番:巴赫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尽善尽美的人物。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
  勤务兵离开之后,林恩方才开门见山地说:“这件事有关雅利安方舟计划,我只对您说,也只能对您说!”
  “感谢你的信任!老朋友!”巴赫双手合握,眼神平和而友善地看着林恩。
  林恩并没有因为巴赫的这句“老朋友”而忘乎所以,他只是找不到另一个可能改变这一切的人,除了眼前这位年少老成的将军。
  “在参谋部的这些天,我接触了许多有关机密计划的文件,雅利安方舟……尽管没有看过完整的计划,但我觉得它已经非常完美了,除了一点!”
  “它并不算完美,有许多疏漏之处我们都在尽力弥补,所以,尽管说说你的看法!”巴赫一贯的客观和谦逊。
  “我猜想……仅仅是个人猜想,计划的策划者最初并没有料想到,敌人手中即将出现一种具有空前破坏力的超级武器,它将打破传统军事格局,从而让我们的复兴遇到空前的阻碍!”林恩郑重其事地说,“这种武器将军您或许也曾听说过,我们的顶级物理专家们也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只可惜最终没能成功!他们似乎称之为裂变武器,使用一种极其稀有的、带有放射性的金属,一颗普通炸弹大小的,威力足以摧毁一座中小型的城市!”
  因为说不出德语的“铀”,林恩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形容。听了这些,巴赫没有立即说话,而是陷入了一阵沉默,直到勤务兵将咖啡端来然后离开,他才开口:“林恩,你怎么会直到这些的?”
  林恩耸了耸肩:“这里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但您完全可以相信,我绝非外国的情报人员,那样的话,我也完全没必要坐在这里对您说这些!”
  巴赫没有停顿地抛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你是如何确定这种武器会由我们的敌人研制成功?美国?”
  “穿越历史”的解释自然可以应对这些问题,林恩的担心并不是巴赫会把自己当成精神病人,也不是他在套取足够信息后将自己干掉,而是害怕成为笼中的金丝雀——试想一下,对于一个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妥善保护起来,使之成为自己执掌更大权力的工具。
  “在从东普鲁士前线撤往柯尼斯堡的途中,我碰巧救下了一位学者和他的家人,噢,对了,也就是您曾拿照片给我的那一家人!”林恩气定神闲地扯谎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知识渊博,他向我解释了许多物理学方面的原理,他说一些犹太裔的科学家在战争期间逃往美国,在那里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资助,很早就取得了研究上的突破,而我们的物理研究室却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困扰而滞后了!按照他的推测,美国最迟于明年就能够将这种武器投入实用,但很可惜,他本人只是对这些有所了解,而不是这方面的科研专家,他曾给物理研究室写信,但……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林恩说话的时候,巴赫几乎一直在盯着他的眼睛,然后想了一会儿,反问道:“难道你不觉得这位老学者所说的就像是街头的传闻一样吗?”
  “是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将他所说的这些当成老年人的臆想,可就在昨天,我们收到了一份关于执行特殊任务的潜艇被美军俘获的消息,而那上面……”
  “林恩!”巴赫少有地打断了对方正在说的话,他盯着林恩的眼神突然变得复杂起来。死一般的沉默持续了几秒,巴赫叹道:“你若不是在东线浴血拼杀立下了赫赫战功,我真难以相信你不是敌人的间谍!”
  听了这话,林恩倒吸了一口凉气,爱娃的告诫还在耳边回荡,自己却又犯禁了,虽然这次是迫不得已。
  “我无意获知这些,可偏偏被我碰上了,就像是在胜利大街南端碰上保护元首突围的车队……早两分钟或者晚两分钟,我和我的士兵们现在都已经成了永存柏林的一份子!如果非要解释,我觉得是上天格外眷顾,又或者是格外喜欢捉弄吧!”
  好在话说到这里,巴赫不再追问细节,这也是他一贯的风格。喝了半杯咖啡,也思考了半杯咖啡的时间,他说:“假定这种推测是正确的,你有什么建议?”
  林恩摇了摇头:“我暂时还没想到那么多,只是觉得一旦敌人掌握了这种武器,我们的复兴计划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巴赫却紧接着问道:“若是美国人拥有了这样的武器,直接用来对付苏联人呢?”
  按照原有的历史,这种情况当然不会出现,但林恩却不能够这样作出判断,他想了想,说:“如果苏联的军事力量遭到重创甚至毁灭,我们虽然少了一个强劲的宿敌,却也失去了利用敌人矛盾寻找生存空间的机会。一旦美国人掌控了局势,他们是不会容许我们重新崛起并对他们形成挑战的!”
  巴赫点了点头,以失望的口吻反问道:“这么说来,我们将是复兴无望咯?”
  以猪八戒的思维,一旦师傅解救无望,干脆大伙分行李散伙得了。林恩不是猪八戒,更不愿意轻言放弃,他苦想了一夜,已经有了初步的对策,但又不能在巴赫面前表现得太过从容,于是故意断断续续地一边想一边说:“那也未必……我在想,我们能否赶在美国政府成功研制这种武器之前予以破坏,一次性摧毁他们的生产设施,干掉研究人员,抢夺技术图纸……或许我们还能将这种破坏行动推到苏联人头上,引发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冲突甚至是战争……我们再抢先研发这种超级武器,利用它的威慑来实现复兴……”
  这些大胆的思路已经勾勒出了一条险中求胜的路线,然而从思路到实施并不是琢磨一晚、找几个人布置就能够实现的,它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跨越的障碍——如何找到美国的核基地,如何突破森严的守卫,而最现实的一点莫过于……如何说服眼前这位将军。
第36章
特殊奖励
  “你所说的这些……林恩,我需要慎重地考虑一下。你先回去吧,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完善你的想法,而今天谈话的内容,还有你所看到、所听到的内容,绝不能再对任何人说起!如果担心说梦话,我可以帮你调换一个单人间!”
  当巴赫这番话说出口时,林恩一点都不意外,在“吸血鬼”突击队本部任职的经历,使得他对巴赫的性格特点有了不少了解。事实上,一个人的想法很难捉摸,但思维的惯性却往往是相对固定的。
  “我明白,长官!现在的房间很好,我也没有说梦话的习惯,谢谢您!”
  “喝完咖啡再走吧,牛奶是新鲜的。”巴赫淡淡地说了一句,无形中彰显出其特殊的地位。在这“避难所”,面包、肉类、鱼类以及黄油、奶酪都不缺,唯独新鲜蔬菜和新鲜牛奶是非常稀罕的。这么看来,基地内只是为重要人员腾出一点空间,养了几头奶牛,吹着暖气、吃着干草,每天估计也就产个一两桶鲜牛奶。
  细细品味,巴赫这里的咖啡品质本来就不错,加了新鲜牛奶,口味果然比在爱娃办公室喝到的要略微美味一些。
  接下来的几天,林恩若无其事地干着本职工作,闲暇时却在不断思考有关德意志帝国复兴的问题。站在个人的角度,若非穿越到了这个名叫林恩·加尔戈的德国军人身上,日耳曼民族的兴衰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可如今木已成舟,自己也只能为更好的生存而努力。
  平心而论,林恩觉得德意志军人的军事素质是无庸置疑的,他们很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理想的作战人员。只是二战期间他们盲从于领袖意志,加之战略眼光的局限性,最终一步步走向失败深渊。若能够纠正过分绝对和狭隘的独裁制度、民族主义以及人种理论,一个崛起的德国对于即将笼罩在冷战阴影和核威胁下的世界很可能带来更为积极的因素是。当然了,前提是能够纠正过往的错误,让它在理智客观的轨道上运行,而不是给世界带来疯狂的毁灭。
  时间一天天过着,劳伦次·巴赫却没有再将林恩召去,这件事仿佛就像是被无意遗忘了。其实林恩知道,巴赫未必怀疑自己,只是不相信这些没有真凭实据的揣测。然而,等到真凭实据出现的时候,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吗?
  想到这些,林恩只能无奈苦笑。
  最初的新鲜劲过后,帝国战略参谋部的工作渐渐只剩下了相对乏味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林恩发现,这里的所谓高级参谋远非德国最顶尖的参谋人员。实际上,许多人要么是原属于“吸血鬼”突击队本部的人员,要么是从党卫军战斗部队抽调上来的,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有过在军或师一级参谋部门工作的经验,真正符合战略参谋要求的,恐怕只有几位将军和上校级别的,他们有的之前在党卫队总部担当参谋官,有的从事过专门的情报分析,思路和表达较为清晰,战略眼光也还算不错。至于尉官级别的低级参谋军官们,林恩觉得除了自己,其他人的见识以及对战争的理解还远远够不上“战略”这个词。
  对于这样的状况,林恩想想也不难理解。那些真正能力出众的参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兼具出色的指挥能力,因而在战争中后期部队大量重编组建时被派往前线任职,结果阵亡的阵亡、被俘的被俘,或是在战争结束前来不及撤回后方而选择就地投降。第二类一直在最高统帅部或三军司令部任职,他们很有可能赶上“雅利安方舟”并抵达了“避难所”,顺理成章地进入了隆美尔的基地参谋部,为这位声名显赫、威望颇高的元帅效力。第三类则是怀才不遇的可怜虫,他们自身具有良好的大局观和远见性,因而在战争期间常常提出与长官意见相左的看法建议,以至于得不到重视,进而失去了搭上“雅利安方舟”的机会。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相对平静的日子,6月1日,这时候它还没有被正式定为国际儿童节,但林恩却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确切的说,是大部分来到“避难所”的官兵都渴望收到的“礼物”,但不是女人,而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外出机会——加入巡逻队在基地附近进行一次例行巡逻。听起来好像和快乐无关,但是长时间在地下洞库中生活,有朝一日能够晒晒太阳,吹吹海风,没准还能痛快地滑一次雪,这也许是比美食美女更好的享受。
  按照最初的计划,驻守“避难所”基地的官兵们至少每三个月外出一次,并将外出机会作为奖励授予那些在训练演习或其他方面表现出色的官兵,不过由于先前的“叛逃事件”,目前外出巡逻的名额受到了极其严格的限定,尤其在与巴赫进行了秘密谈话之后,林恩对自己的“榜上有名”也感到些许意外——这似乎恰说明了帝国战略参谋长阁下并没有把他的分析以及担心当那么一回事。
  名单一经批准,相关人员都被召集起来进行临时特训。这支巡逻队由22人组成,由2名原属陆军山地部队并常驻挪威的士官担当专业向导,另外20人分别为宪兵部2人、战略参谋部2人、基地参谋部2人、第1陆兵团6人、第2陆兵团3人、海兵3人、空兵2人。
  “目前巡逻区域的昼间温度略高于零度,夜间温度会降到零下十度左右,基本上不会太冷,但冰雪还未完全融化,攀登时务必要格外小心。在这个季节,天气不是我们的头号敌人,苏军侦察机一周基本上要飞三次,它们大多数时候都飞得很高,生怕撞到了山崖上高耸的杉树,但偶尔也会有飞行员降下来仔细观察,这就是我们可能碰到的情况中最为糟糕的一种——千万不能惊慌,不能随意走动,我们的极地作战服有着非常理想的隐蔽效果,每个人的背包里还额外装备了一件伪装布,盖在身上就像是雪地中部分裸露的岩石。就最近几周的观察,苏军的步兵分队有时也会进入挪威北部进行活动,但到目前位置还没有进入附近区域的迹象。”
  在向初次出行的巡逻队员们介绍了大致情况后,领队向导奥斯顿·费克中士又向众人演示了相关工具的使用,登山靴、冰镐、雪杖、雪地睡袋、帐篷、小型煤油炉等等,这些其实和野战行军时单兵携带的装备有一定的相似度,只不过额外增加了应付低温和冰雪的装备。除了这些工具,武器也是必备的,MP44突击步枪全部都上了灰白伪装色,而且和在战争末期拿到的装备不同,这些枪械一看就是经过精心维护的,就连伪装色的喷涂也格外细致和均匀,看来“避难所”内部工厂的女工们日常工作量并不很大,宽裕的时间使得她们在这些装备上倾注了充足的精力。
  除了2名向导,20名官兵中军官的数量就占了一多半,考虑到挪威北部的实际局势,最后由向导们安排,少尉以上的军官配备手枪,仅士官和士兵携带突击步枪,此外,巡逻队还携带了一挺MG42和相应的弹药、食品、药品等等,这些装备物资将由两头骡子背负,从而实现了完全的非机械化。
第37章
北国
  走过一条又长又窄又暗的隧道,前方的光亮终于越来越强。为了防止久违接触阳光的眼睛受到伤害,林恩戴上了墨镜——这是巡逻队人手一副的装备,虽然没有美军官兵使用的新、潮、酷,却至少能够发挥它最原始的作用,而且不分军衔的高低,这里每个人拿到的墨镜都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外形和品质。
  来到宛若天然山洞的隧道口,林恩即在侧旁驻足。这里的天就像是浅蓝色的绒布,蓝的那么纯粹,没有一丝工业污染的痕迹;这里的大海就像是一块无边的宝石,色泽是那样的深邃,充满了高贵和神秘的气质;这里的峡湾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高耸的山崖、陡峭的绝壁、茂盛的植被、平静的水湾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这个星球上最独特、最奇丽的景观!
  轻闭双眼,闻着清冷腥涩的海风,这是自由的气息,这是辽阔的境界,这是截然不同的感怀。
  巡逻队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像林恩一样惬意地享受着这里的一切。没有战火硝烟的熏燎,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人们得以暂时忘却那些沉重、失落、哀伤甚至仇恨,将自己置于无忧无虑的自然氛围中。
  难怪每一个巡逻归来的人,眼神深处都透着旺盛的生命力。
  两位向导一个在前领路、一个在后压阵,队伍缓慢地开拔了。看着脚下陡峭的山路,林恩不禁感到好奇,洞库内那些飞机、坦克、大炮还有工厂设备,难道都是用潜艇从主体位于水下的通道运送进来,再利用码头的吊车以及火车铁轨运运送到相应位置?以自己所知道的潜艇型号,在1945年似乎还没有能够搭载几十吨重的坦克或机器设备的,而德国最大的直升飞机目前也只能搭载一吨多重物。依照常理分析,这基地应该是有更大的入口通道,只是它平日是被妥善伪装起来的,只有等到重型装备进出时才会开启。
  已经在帝国战略参谋部呆了一个多星期,陆续接触到了雅利安方舟计划最核心的机密,可林恩偏偏一次都没有见识过“避难所”的主体工程设计图或是布防图,想来在发生“叛逃事件”后,这些资料已经被基地司令部列为绝密资料。不过,既然眼界已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林恩对于这一方面也就不太抱有好奇心,它规模再大、功能再强,也不可能像《太空堡垒》成为一个活动的超级城市和超级武器吧!
  山路难行,人们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头上戴着轻便的山地军帽,脚上穿着舒服暖和的登山靴,手里拿着专业的冰镐雪杖,身上所背负的装备总重量还不到10公斤,林恩刚开始也信心十足。这条峡湾就像是完整的石山被神兵巨斧狠狠砍了一下,两岸不论是绝壁还是缓坡,几乎都是光滑平直、找不到立足点的,所以想要沿着峡湾行走,必须先上到峭壁顶部。好在从基地出来之后,无需攀爬就有一条看似天然却已经由人工改造的山路,只是它终究不像是普通的山路那样光是多费力气就能够搞定的,很多路段必须踩着一块接一块的岩石才能通过,而那些山石的缝隙中还积留着不少冰雪,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走滑。
  边走边爬了两个多小时,自觉体力充沛的林恩才气喘吁吁地上到了峡湾南侧的峭壁顶端。站在高处观望,景观就更加的壮丽奇异了。冰川时期的造山运动在这北欧的寒冷之地留下了延绵起伏的险峻山峦,这些山体各面并不都是极其陡峭,而是形成了峭壁与缓坡相结合的奇特地貌,适应寒带气候的杉树、松树和灌木长势十分茂盛,而在山峰顶端或是山腰、山脚的背阴处还能够看到大片大片的积雪。
  让身份职务各不相同的巡逻队员们略微休整了几分钟,领队向导奥斯顿·费克中士依然姿态轻松地迈步向前。原本以为走在峡湾南侧的山壁上方不会有太大的麻烦,然而林恩他们很快意识到了大自然的桀骜。这里的山势高高低低,而且石质的山体坚硬而平滑,攀爬时冰镐必须找到缝隙才能够用以借力,下坡时常常要借助绳索,有些岩石上只长着青苔蕨类,有些地方灌木或者杉树“挡道”,必须非常小心地绕过去。如此走了近十公里,一行22人终于来到了靠近峡湾入海口的位置。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栋宛若碉堡的水泥建筑藏在一块突起的巨大岩石后面,它经过了精心的伪装,外壁覆盖了网布以及新鲜的枝叶,建筑顶部的天线也被伪装成了树枝的模样。
  不等巡逻队靠近,水泥建筑里就走出一个身穿帝国近卫军陆兵制服的高个子军官,他留着络腮胡子,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里还叼了一根没点的烟:“嘿,奥斯顿,又带着伙计们出来放风啦?”
  “别胡说,我们是在执行巡逻任务!”中士一本正经地纠正到,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兵们会愈发觉得这种巡逻是一种跟囚犯放风非常类似的活动。
  高个子军官却不依不挠地面朝巡逻队员们举手敬礼,并精神饱满地向每一个人问好。
  众人虽然也还以举手礼,但走了这么五六个小时的路,一个个也累得够呛,连忙各自找地方坐下来,然后伸手往口袋里摸。
  领队向导奥斯顿·费克中士连忙提醒说:“大家注意了,这里是绝对禁止吸烟的,因为往来苏联北方港口的船只和舰艇有时会从前方海域经过,烟雾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这时候,林恩才注意到叼着烟的高个子军官笑容里别有意味——有烟不能抽也确实是件让人苦恼的事情。
  中士随之如导游一般介绍说:“我们称这里为‘眼睛’,它监视着峡湾口附近的情况,一旦有敌情出现,我们的哨兵会立即通过有线电话向基地报告。”
  “可以进去参观一下吗?”和林恩一样来自帝国战略参谋部的柏特尔中校问道。
  中士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头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叼着香烟的高个子军官,只见他欣然侧身:“当然!”
  有柏特尔中校在前,因为不能抽烟而郁闷着的军官们争先恐后地往里走,林恩注意到只有来自基地参谋部的两位军官无动于衷地坐着,也不知该羡慕他们的从容,还是遗憾他们无从享受发现的惊奇感。
  这混凝土建筑看起来也就比马厩、牛棚略大一些,原以为就驻守了两三名哨兵,没想到这只是哨所的大门罢了。沿着一条水泥阶梯往下走,进入一个地下掩体式的哨所基站,它占地约三十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哨兵们的生活休息区,除了没有炉灶,床铺、桌椅、餐具等等一应俱全,角落里还堆积着大量的罐头食品;下层是工作区,放置有好几台电子设备,而且还挖通了一个横条形的隐蔽观察口,哨兵可以从这里用一台家用天文望远镜式的单筒望远镜进行大约120度范围的扇面观察,眼下共有3名官兵在岗,加上轮休的应该一共是6名哨兵。
  柏特尔中校过去试了一下望远镜,随之好奇地打探说:“这似乎只能观察海面上的舰船,若是有飞机出现在这片区域怎么办?”
  高个子军官不慌不忙地站在旁边一台电子仪器旁,自豪地介绍道:“这是我们最新式的监测设备,各位放心,它只接受信号,不会发出任何的无线电波。它对高频振动非常敏感,只要有飞机和舰艇在20公里内出现,不论天气有多么糟糕,它都能够作出反应,提醒我们使用光学设备进行核实。”
  这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仪器,林恩的第一反应是长见识了,可紧接着又琢磨起来:既然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都还是以雷达作为探测工具,是否说明这种测定高频振动进行预警的仪器只是某位天才一厢情愿的作品,有些时候它确实能够探测到飞机舰船,但敏感度和可靠性远远没有期望的高,关键时刻一点作用都发挥不上。
  高个子军官又向众人介绍了另一台设备:“这是传统的无线电监听设备,能够接受并解译最基本的电码通讯。”
  这时候,巡逻队中唯一的一名空兵军官可能是随口一问:“最近有什么比较有趣的新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