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校对)第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136

  蒙古的铁蹄不仅仅是摧毁了文国的宋,而且屠杀了宋的文人,中原千万户被蒙古人杀得只剩下几十万户,几乎屠杀光了宋的文人世家,让无数典籍毁于战火,到如今的大明还在拾遗补缺当中。
  如今大明虽然赶走了元,但是却依旧没有接受教训,也许是害怕武人造反,依旧没有给武人应有的地位,依旧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依旧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而且罗信知道大明的最后也被清给灭了。
  所以罗信对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非常痛恨。他改变不了大明什么,那就从自己做起。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就要坚持。
  通往田地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妇人,却正是罗氏和一些给田里干活的男人送开水。大婶和小婶也挎着一个竹篮和罗氏走在一起。
  “青儿,信儿,过来喝碗热水歇歇。”罗氏走到了田埂前,放下竹篮,朝着罗青和罗信兄弟两个唤道。
  “娘,来了!”
  兄弟两个扔下锄头向着娘跑了过来。罗氏眉角含笑地从竹篮里取出了两个大碗,分别倒上热水,罗青和罗信兄弟两个便端起大碗喝了起来。
  “哟,这不是信儿吗?”小婶的声音惊讶得有些做作地传了过来:“我们的神童也下地干活啊?”
  罗信将口中的水喝下,看了小婶一眼,淡淡地“嗯”了一声。
  小婶便夸张地喊道:“二嫂,我不是说你,读书人怎么怎么干这种活?你这家教……真是!你看我家相公什么时候下过田?我家相公可是要中举人,中进士做官的,这是读书人的志向。你怎么能让信儿在田里蹉跎?这不是害信儿吗?”
  “哼!”
  爷爷坐在田埂上也狠狠地冷哼了一声,罗氏的脸就变得苍白。罗信淡淡地看了一眼小婶,又看了一眼爷爷,正迎上爷爷那双凌厉的眼神。但是罗信的神色却没有丝毫的变化,眼中反而露出了一丝讥讽望着小婶道:
  “小婶,不管是农人也好,读书人也罢,总不能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你可知道皇帝在宫里也有块地,也要亲手侍弄?你可知道每年知县老爷也要下地开犁以示春种?从皇帝到官老爷都能够下地,我一个读书人怎么就不能够下地?父亲在外,大哥年幼,我们兄弟两个兄友弟恭,这本是好事,怎么到了小婶的口中就变了味道?”
  小婶一下子便被罗信给呛住了,一张脸憋得通红。爷爷诧异地看了罗信一眼,在他的心中以前的罗信没有这么能言善道,如今说得连他这个爷爷都没有话反驳,难道信儿真是一个读书的料子?
  周围的村邻也都吃惊地望着罗信,一个个心中暗道:“皇帝真的在皇宫里面也有一块地?也和他们一样下地种田?”
  “怎么和小婶说话呢?”罗氏轻轻地打了罗信一巴掌,嘴里虽然在责怪,眉宇之间却荡漾着喜意。
  罗信不再言语,默默地喝水,然后和大哥下地继续翻地。那边的小婶也不再言语,待爷爷和大伯他们喝完水,便匆匆地离开了田埂。罗氏又在田埂呆了一会儿,这才赶着回去做饭。
  当夕阳的余晖洒落之时,罗青和罗信也扛着锄头向着家里跑去,爷爷在后面望着罗信的背影,眼中变化着神色。
  回到了家里,母亲已经把饭做好,陆家的份子钱虽然还没有领到,但是伙食却已经出现了变化,桌上出现了肉,还有炒鸡蛋。
  罗信夹了一筷子鸡蛋放在了母亲的碗里,笑道:“娘,快吃,你过上了皇上的生活。”
  “这孩子!”罗氏扬手做出打人装,然后噗嗤一声也笑了出来:“好了,老实吃饭。”
  “是!”
  罗信和大哥相视一笑,开始闷头吃饭。要不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两个人将桌子上的饭菜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才摸着肚子一副陶醉状,罗信不由感叹道:
  “这才是人过的生活啊!”
  罗氏便嗔道:“你以前过的不是人的生活?”
  “娘,我错了!”
  罗信急忙站了起来,向着屋子里落荒而逃。回到屋子里,便又开始誊写记忆中的文章,大哥则是去了院子里比比划划,领悟关刀。
  这一日。
  午后的阳光洒落在人身上暖洋洋,罗信从老师那里回到了家,便站在桃树下吹奏洞箫。村子的小路上走来了一条身影,十二岁的张洵行走之间已经有了一份读书人的气度,多了一份儒雅。循着洞箫声来到了罗家的院门外,便精力在那里听箫。院门内罗信吹得认真,院门外,张洵听得陶醉。
  待箫声落下,张洵腾然而行,抬起手拾起门环轻轻地敲击。门内传来脚步声,院门打开,现出罗信。
  “张兄找我下棋?”
第四十章
童试
  张洵便摊了摊手,见到张洵的手中并没有拿棋,罗信便道:“张兄,请进来说话。”
  张洵便摇摇头道:“信弟,我们去河边走走?”
  “好!”
  罗信没有回去送洞箫,直接走出院门,反身将院门关上,然后和张洵并肩向着不远处的小河走去。
  今日的张洵很沉默,罗信看了他几次,见到他脸上若有所思,便也不打扰,只是陪着他来到河畔,顺着河边缓缓地散步。
  “信弟,我准备明年下场了。”
  罗信心中就是一惊道:“张兄准备开始科考了?”
  “嗯!”张洵的眼中流露出一丝紧张:“我已经十二岁了,而且我不仅仅在学堂跟着林先生求学,家父每日也为我开讲,已经到了参加科考的时候。而且如果我明年不考,就又要等三年,三年后我就十五岁了。信弟,你进学不久,还不了解科考吧?”
  罗信当然了解,他在前世可是将古代的科考研究的很透彻。但是此时自然不能够说自己了解,便道:
  “老师认为我年龄尚幼,不具备科考的资格,所以还没有和我说。”
  张洵便看了罗信一眼道:“其实我觉得以你目前的水准,完全可以参加县试。”
  “县试?”
  “是啊!我们刚开始考的叫做童子试,也叫童试。童试包括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
  试期多在二月,县试、府试、院试都是只考一场,每场做两篇八股文,县试、府试是四书题,院试会有五经题,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县试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明年二月先是县试,然后是四月府试,后年参加提学官的道试。信弟,不要小看童子试,童子试的截搭小题难做,我们北方读书人要比南方少一些,但是也差不多四十取一,这要是放在南方,恐怕得五六十取一。”
  罗信不禁轻轻摇头,这竞争丝毫不比后世高考差啊,甚至更为激烈。这还只是一个县试,那如果到了府试,道试……
  “信弟,我之所以让你明年去试试县试,一是我认为你的学识应该可以通过,再者就算通不过也熟悉一下考场,反正你年龄还小。”
  罗信寻思了一下,终觉自己太小,就算考中了秀才,这么大的年龄又能够做什么?
  出去游历?
  父母肯答应才怪?
  所以罗信还是安耐住自己驿动的心摇头道:“我的年龄还太小,过几年再说吧。倒是预祝张兄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轻松斩将,夺得案首,连过三关,成为秀才身。”
  张洵便轻叹了一声道:“哪里如此容易?很多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
  两个人说说走走,天便渐渐地昏暗了下来。张洵抬头看看天色道:“回吧。”
  “好!”
  “信弟真的不打算明年县试?”
  “不去了!”罗信摇头笑。
  张洵也不再相劝,三月的天一旦落下了日头,便起了凉风,让人身上微冷。两个便加快了脚步,很快便走到了罗信的家门前,罗信深深吸了一口气,微冷的空气令他精神一振,朝着张洵拱手施礼道:
  “多谢张兄讲解,祝张兄早传捷报!”
  张洵便笑道:“我如果通过了童试,哪怕只是通过了县试,父亲就会送我去县里读书,以后你我兄弟就难得一聚了。倒是盼着信弟三年后来县里和我再做同窗。”
  罗信也笑道:“三年后恐怕张兄就去会试了,就算我成为了童生,也无法和张兄同窗。”
  张洵便摇头,然后轻叹了一声道:“哪里如此容易!”
  然后便和罗信拱手作别。走了很远,回过头看了一眼,见到罗信还站在院门前,只是没有望他,微微低着头似乎在寻思着什么事情。在他的身后是一座破旧的宅院。
  罗信站在院门前,微微低着头,心中寻思着,四十取一,这还只是县试,这一路从童生杀到进士,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罗信在这一刻竟然有了一丝心怯。
  不行!
  我一定要杀出一条路……
  突然,从村尾传来了一阵喧哗声,将罗信从静思中惊醒,抬头望去,见到张洵已经没有踪影,又向着村尾望了一眼,懒得去看热闹,便翻身推开院门走了进去。
  “娘!”
  “大哥!”
  没有人应,罗信有些奇怪,便走进了屋子里东西厢看了看,没有见到娘和大哥。站在屋子里想了想,便走出了院门,向着村尾走去。
  来到了村尾,便见到一家院门打开着,里外有很多人,这是张望的家,也是和罗家一般普通的农户,此时却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全村的人都围在了这里,罗信好奇地四处张望,并没有看到娘和大哥,心中想着也许是在院子里,便走到了人群后问道:
  “林伯,看到我娘和大哥了吗?”
  林伯回头一看是村里的神童罗信,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信哥儿啊,你娘和大哥在里面。”
  然后便大声喊道:“乡亲们,给信哥儿让个路。”
  前面的人听到,便都闪开了一条人形胡同,望着罗信的脸都挂满了笑容。罗信知道他们是因为自己神童的名号而尊敬自己,便朝着两旁的村邻拱手道谢向前走去,耳边听着村邻的夸奖声:
  “信哥儿真是懂礼。”
  罗信走进了院门,便看到了院子里也站满了人,一个个翘着脚向着窗户内张望着,脸上带着好奇,兴奋,恐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1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