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精校)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

但不应当相信这社会活动已使他满足而占据了他整个的身心。他继续受着种种敌对的情欲支配。虽然他竭力接近民众,他仍爱,永远爱社交,他有这种需求。有时,享乐底欲望侵扰他;有时,一种好动底性情刺激他。他不惜冒了生命之险去猎熊。他以大宗的金钱去赌博。甚至他会受他瞧不起的圣彼得堡文坛底影响。从这些歧途中出来,他为了厌恶,陷于精神狂乱。这时期底作品便不幸地具有艺术上与精神上的犹疑不定的痕迹。《两个轻骑兵》(一八五六年)倾向于典雅,夸大,浮华的表现,在托尔斯泰底全体作品中不相称的。一八五七年在法国第雄写的《亚尔培》,是疲弱的,古怪的,缺少他所惯有的深刻与确切。《记数人日记》(一八五六年)更动人,更早熟,似乎表白托尔斯泰对于自己底憎恶。他的化身,奈克吕杜夫亲王,在一个下流的区处自杀了:
“他有一切:财富,声望,思想,高超的感应;他没有犯过什么罪,但他做了更糟的事情:他毒害了他的心,他的青春;他迷失了,可并非为了什么剧烈的情欲,只是为了缺乏意志。”
死已临头也不能使他改变:
“同样奇特的矛盾,同样的犹豫,同样的思想上底轻佻……”
死……这时代,它开始缠绕着托尔斯泰底心魂。在《三个死者》(一八五八——九)中,已可预见《伊凡·伊列区之死》一书中对于死底阴沉的分析,死者底孤独,对于生人底怨恨,他的绝望的问句:“为什么”。《三个死者》——富妇,痨病的老御者,斫断的桦树——确有他们的伟大;肖像刻划得颇为逼真,形象也相当动人,虽然这作品底结构很松懈,而桦树之死亦缺少加增托尔斯泰写景底美点的确切的诗意。在大体上,我们不知他究竟是致力于为艺术的艺术抑是具有道德用意的艺术。
托尔斯泰自己亦不知道。一八五九年二月十四日,在莫斯科底俄罗斯文学鉴赏人协会底招待席上,他的演辞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倒是该会会长戈米阿谷夫(Khomia-kov),在向“这个纯艺术的文学底代表”致敬之后,提出社会的与道德的艺术和他抗辩。
一年之后,一八六○年九月十九日,他亲爱的哥哥,尼古拉,在伊哀尔(Hyeres)地方患肺病死了,这噩耗使托尔斯泰大为震惊,以至“摇动了他在善与一切方面的信念”,使他唾弃艺术:
“真理是残酷的……无疑的,只要存在着要知道真理而说出真理的欲愿,人们便努力要知道而说出。这是我道德概念中所留存的唯一的东西。这是我将实行的唯一的事物,可不是用你的艺术。艺术,是谎言,而我不能爱美丽的谎言。”
然而,不到六个月之后,他在《波里哥区加(Polikouch-ka)》一书当中重复回到“美丽的谎言”,这或竟是,除了他对于金钱和金钱底万恶能力的诅咒外,道德用意最少的作品,纯粹为着艺术而写的作品;且亦是一部杰作,我们所能责备它的,只有它过于富丽的观察,足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太丰盛的材料,和诙谐的开端与太严肃的转纽间的过于强烈,微嫌残酷的对照。

这个过渡时期内,托尔斯泰底天才在摸索,在怀疑自己,似乎在不耐烦起来,“没有强烈的情欲,没有主宰一切的意志,”如《记数人日记》中的奈克吕杜夫亲王一般,可是在这时期中产生了他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精纯的作品:《夫妇间的幸福》(一八五九年)。这是爱情底奇迹。
许多年来,他已经和裴尔斯(Bers)一家友善。他轮流地爱过她们母女四个。后来他终于确切地爱上了第二个女郎。但他不敢承认。苏菲·安特莱伊佛娜·裴尔斯(SophieAndreieVna
Bers)还是一个孩子:她只十七岁;他已经三十余岁:自以为是一个老人,已没有权利把他衰惫的,污损的生活和一个无邪少女底生活结合了。他隐忍了三年。以后,他在《安娜小史》中讲述他怎样对苏菲·裴尔斯宣露他的爱情和她怎样回答他的经过,一一两个人用一块铅粉,在一张桌子上描划他们所不敢说的言辞底第一个字母。如《安娜小史》中底莱维纳(Lévine)
一般,他的极端的坦白,使他把《日记》给与他的未婚妻浏览,使她完全明了他过去的一切可羞的事;亦和《安娜小史》中底凯蒂(
Kitty)
一样,苏菲为之感到一种极端的痛苦。一八六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他们结婚了。
但以前的三年中,在写《夫妇间的幸福》时,这婚姻在诗人思想上已经完成了。在这三年内,他在生活中早已体验到:爱情尚在不知不觉间的那些不可磨灭的日子,爱情已经发露了的那些醉人的日子,期待中的神圣幽密的情语吐露的那时间,为了“一去不回的幸福”而流泪的时间,还有新婚时的得意,爱情的自私,“无尽的,无故的欢乐”;接着是厌倦,模模糊糊的不快,单调生活底烦闷,两颗结合着的灵魂慢慢地分解了,远离了,更有对于少妇含有危险性的世俗的迷醉,——如卖弄风情,嫉妒,无可挽救的误会——于是爱情掩幂了,丧失了;终于,心底秋天来了,温柔的,凄凉的景况,重现的爱情底面目变得苍白无色,衰老了,因了流泪,皱痕,各种经历底回忆;互相损伤底追悔,虚度的岁月而更凄恻动人;——以后便是晚间底宁静与清明,从爱情转到友谊,从热情的传奇生活转到慈祥的母爱底这个庄严的阶段……应当临到的一切,一切,托尔斯泰都已预先梦想到,体味到。而且为要把这一切生活得更透彻起见,他便在爱人身上实验。第一次——也许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唯一的一次,——小说底故事在一个妇人心中展演,而且由她口述。何等的微妙!笼罩着贞洁之网的心灵底美……这一次,托尔斯泰底分析放弃了他微嫌强烈的光彩,它不复热烈地固执着要暴露真理。内心生活底秘密不是倾吐出来而唯令人窥测得到。托尔斯泰底艺术与心变得柔和了。形式与思想获得和谐的均衡:《夫妇间的幸福》具有一部拉西纳式作品底完美。
婚姻,为托尔斯泰已深切地预感到它的甜蜜与骚乱的,确是他的救星。他是疲乏了,病了。厌弃自己,厌弃自己的努力。在最初诸作获得盛大的成功之后,继以批评界底沉默与群众底淡漠。高傲地,他表示颇为得意。
“我的声名丧失了不少的普遍性,这普遍性原使我不快。现在,我放心了,我知道我有话要说,而我有大声地说的力量。至于群众,随便他们怎样想罢!”
但这只是他的自豪而已:他自己也不能把握他的艺术。无疑的,他能主宰他的文学工具;但他不知用以做什么。象他在谈及《波利谷加》时所说的:“这是一个会执笔的人抓着一个题目随便饶舌”。他的社会事业流产了,一八六二年,他辞去了地方仲裁人底职务。同年,警务当局到伊阿斯拿耶·波里阿那大事搜索,把学校封闭了。那时托尔斯泰正不在家,因为疲劳过度,他担心着肺病。
“仲裁事件底纠纷为我是那么难堪,学校底工作又是那么空泛,为了愿教育他人而要把我应该教授而为我不懂得的愚昧掩藏起来,所引起的怀疑,于我是那么痛苦,以至我病倒了。如果我不知道还有人生底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得救的话——这人生底另一方面便是家庭生活。也许我早已陷于十五年后所陷入的绝望了。”

最初,他尽量享受这家庭生活,他所用的热情恰似他在一切事情上所用的一般。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在他的艺术上发生非常可贵的影响,富有文学天才,她是如她自己所说的,“一个真正的作家夫人”,对于丈夫底作品那么关心。她和他一同工作,把他口述的笔录下来,誊清他的草稿。她努力保卫他,不使他受着他宗教魔鬼底磨难,这可怕的精灵已经不时在唆使他置艺术于死地。她亦努力把他的社会乌托邦关上了门。她温养着他的创造天才,她且更进一步;她的女性心灵使这天才获得新的富源。除了《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中若干美丽的形象之外,托尔斯泰初期作品中几乎没有女人底地位,即或有之,亦只站在次要的后景。在苏菲·裴尔斯底爱情感应之下写成的《夫妇间的幸福》中,女人显现了。在以后的作品中,少女与妇人底典型增多了。具有丰富热烈的生活,甚至超过男子底。我们可以相信,托尔斯泰伯爵夫人,不独被她的丈夫采作《战争与和平》中娜太夏(Natacha)与《安娜小史》中凯蒂底模型,而且由于她的心腹底倾诉,和她特殊的视觉,她亦成为他的可贵的幽密的合作者。《安娜小史》中有若干篇幅,似乎完全出于一个女子底手笔。
由于这段婚姻底恩泽,在十年或十五年中,托尔斯泰居然体味到久已没有的和平与安全。于是,在爱情底荫庇之下,他能在闲暇中梦想而且实现了他的思想底杰作,威临着十九世纪全部小说界底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小史》(一八七三——一八七七)。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底最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整个世界底无数的人物与热情在其中跃动。在波涛汹涌的人间,矗立着一颗最崇高的灵魂,宁静地鼓动着并震慑着狂风暴雨。在对着这部作品冥想的时候,我屡次想起荷马与歌德,虽然精神与时代都不同,这样我的确发见在他工作的时代托尔斯泰底思想得力于荷马与歌德。而且,在他规定种种不同的文学品类的一八六五年底记录中,他把《奥第赛》,《伊里亚特》,《一八○五》,……等都归入一类。他的思想底自然的动作,使他从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引入描写军队与民众,描写千万生灵底意志交融着的巨大的人群底小说。他在塞白斯多堡围城时所得的悲壮的经验,使他懂得俄罗斯底国魂和它古老的生命。巨大的《战争与和平》,在他计划中,原不过是一组史诗般的大壁画——自大彼得到十二月党人时代底俄罗斯史迹——中的一幅中心的画。
为真切地感到这件作品底力量起见,应当注意它潜在的统一性。大半的法国读者不免短视,只看见无数的枝节,为之眼花缭乱。他们在这人生的森林中迷失了。应当使自己超临一切,目光瞩视着了无障蔽的天际和丛林原野底范围;这样我们才能窥见作品底荷马式的精神,永恒的法则底静寂,命运底气息底强有力的节奏。统率一切枝节的全体底情操,和统制作品的艺人底天才,如创世纪中的上帝威临着茫无边际的海洋一般。
最初是一片静止的海洋。俄罗斯社会在战争前夜所享有的和平。首先的一百页,以极准确的手法与卓越的讥讽口吻,映现出浮华的心魂底虚无幻灭之境。到了第一百页,这些活死人中最坏的一个,巴西尔(Basile)亲王才发出一声生人底叫喊:
“我们犯罪,我们欺骗,而是为了什么?我年纪已过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都完了……死,多么可怕!”
在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闲的,会堕落与犯罪的灵魂中,也显露着若干具有比较纯洁的天性的人:——在真诚的人中,例如天真朴讷的比哀尔·勃苏高夫(Pierre
Besou-khov),具有独立不羁的性格与古俄罗斯情操的玛丽·特米德里夫娜(Marie
Dmitrievna),饱含着青春之气的洛斯多夫(Rostov);——在善良与退忍的灵魂中,例如玛丽公主;——还有若干并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难的人,如安特莱(Andre)亲王。
可是波涛开始翻腾了,第一是“行动”。俄罗斯军队在奥国。无可幸免的宿命支配着战争,而宿命也更不能比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领袖并不设法要指挥调度,而是如戈多查夫(Koutouzov)或巴葛拉兴(Bagration)般,“凡是在实际上只是环境促成的效果,由部下的意志所获得的成绩,或竟是偶然的现象,他们必得要令人相信他们自己的意志是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谐一致的。”这是听凭命运摆布底好处!纯粹行动底幸福,正则健全的情状。惶乱的精神重复觅得了它们的均衡。安特莱亲王得以呼吸了,开始有了真正的生活……至于在他的本土和这生命底气息与神圣的风波远离着的地方,正当两个最优越的心魂,比哀尔与玛丽公主受着时流的熏染,沉溺于爱河中时,安特莱在奥斯丹里兹受伤了,行动对于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无限清明的启示。仰身躺着,“他只看见在他的头上,极高远的地方,一片无垠的青天,几片灰色的薄云无力地飘浮着”。
“何等的宁静!何等的平和!他对着自己说,和我狂乱的奔驰相差多远!这美丽的天我怎么早就没有看见?终于窥见了,我何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虚,一切是欺罔,除了它……它之外,什么也没有,……如此,颂赞上帝罢!”
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浪重新低落。灰心的,烦闷的人们,深自沮丧,在都市底颓废的诱惑的空气中他们在黑夜中彷徨。有时,在浊世底毒氛中,融泄着大自然底醉人的气息,春天,爱情,盲目的力量,使魅人的娜太夏去接近安特莱亲王,而她不久以后,却投入第一个追逐她的男子怀中。尘世已经糟蹋了多少的诗意,温情,心地纯洁!而“威临着恶浊的尘土的无垠的天”依然不变!但是人们却看不见它。即是安特莱也忘记了奥斯丹列兹底光明。为他,天只是“阴郁沉重的穹窿”,笼罩着虚无。
对于这些枯萎贫弱的心魂,极需要战争底骚乱重新来刺激他们。国家受着威胁了。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鲍洛狄诺(Borodino)村失陷;这庄严伟大的日子啊。仇恨都消灭了。陶洛高夫(Dolokhov)亲抱他的敌人比哀尔。受伤的安特莱,为了他生平最憎恨的人,病车中的邻人,阿那托·戈拉珙宁(Anatole
Kouraguine)遭受患难而痛哭,充满着温情与怜悯。由于热烈的为国牺牲和对于神明的律令底屈服,一切心灵都联合了。
“严肃地,郑重地,接受这不可避免的战争……最艰难的磨炼莫过于把人的自由在神明的律令前低首屈服了。在服从神底意志上才显出心底质朴。”
大将军戈多查夫(Koutouzov)便是俄国民族心魂和它服从运命底代表:
“这个老人,在热情方面,只有经验,——这是热情底结果——他没有用以组合事物搜寻结论的智慧,对于事故,他只用哲学的目光观照,他什么也不发明,什么也不干;但他谛听着,能够回忆一切,知道在适当的时间运用他的记忆,不埋没其中有用的成分,可亦不容忍其中一切有害的成分。在他的士兵底脸上,他会窥到这无可捉摸的,可称为战胜底意志,与未来的胜利底力。他承认比他的意志更强有力的东西,便是在他眼前展现的事物底必然的动向;他看到这些事物,紧随着它们,他亦知道蠲除他的个人意见。”
最后他还有俄罗斯的心。俄国民族底又是镇静又是悲壮的宿命观念,在那可怜的乡人,加拉太哀夫(Platon
Ka-rataiev)身上亦人格化了,他是质朴的,虔诚的,克制的,即在痛苦与死的时候也含着他那种慈和的微笑。经过了种种磨炼,国家多难,忧患遍尝,书中的两个英雄,比哀尔与安特莱,由于使他们看到活现的神底爱情与信仰,终于达到了精神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托尔斯泰并不就此终止。叙述一八二○年时代底本书结尾,只是从拿破仑时代递嬗到十二月党人这个时代底过渡。他令人感到生命底赓续与更始。全非在骚乱中开端与结束,托尔斯泰如他开始时一样,停留在一波未平一波继起的阶段中。我们已可看到将临的英雄,与又在生人中复活过来的死者和他们的冲突。
以上我试把这部小说分析出一个重要纲目:因为难得有人肯费这番功夫。但是书中包罗着成百的英雄,每个都有个性,都是描绘得如是真切,令人不能遗忘,兵士,农夫,贵族,俄国人,奥国人,法国人……但这些人物底可惊的生命力,我们如何能描写!在此丝毫没有临时构造之迹。对于这一批在欧罗巴文学中独一无偶的肖像,托尔斯泰曾作过无数的雏形,如他所说的,“以千万的计划组织成功的”,在图书馆中搜寻,应用他自己的家谱与史料,他以前的随笔,他个人的回忆。这种缜密的准备确定了作品底坚实性,可也并不因之而丧失它的自然性。托尔斯泰写作时的热情与欢乐亦令人为之真切地感到。而《战争与和平》底最大魅力,尤其在于它年青的心。托尔斯泰更无别的作品较本书更富于童心的了,每颗童心都如泉水一般明净,如莫扎尔德底旋律般婉转动人,例如年轻的尼古拉·洛斯多夫(Nico-las
Rostov),索尼亚(Sonia),和可怜的小贝蒂亚(Petia)。
最秀美的当推娜太夏。可爱的小女子神怪不测,娇态可掬,有易于爱恋的心,我们看她长大,明了她的一生,对她抱着对于姊妹般的贞洁的温情——谁不曾认识她呢?美妙的春夜,娜太夏在月光中,凭栏幻梦热情地说话,隔着一层楼,安特莱倾听着她……初舞底情绪,恋爱,爱底期待,无穷的欲念与美梦,黑夜,在映着神怪火光的积雪林中滑冰。大自然底迷人底温柔吸引着你。剧院之夜,奇特的艺术世界,理智陶醉了;心底狂乱沉浸在爱情中的肉体底狂乱;洗濯灵魂底痛苦,监护着垂死的爱人底神圣的怜悯……我们在唤引起这些可怜的回忆时,不禁要发生和在提及一个最爱的女友时同样的情绪。啊!这样的一种创造和现代的小说与戏剧相比时,便显出后者底女性人物底弱点来了!前者把生命都抓住了,而且转变的时候,那么富于弹性,那么流畅,似乎我们看到它在颤动嬗变。——面貌很丑而德性极美的玛丽公主亦是一幅同样完美的绘画;在看到深藏着一切心底秘密突然暴露时,这胆怯呆滞的女子脸红起来,如一切和她相类的女子一样。
在大体上,如我以前说过的,本书中女子底性格高出男子的性格多多,尤其是高出于托尔斯泰托寄他自己的思想底两个英雄:软弱的比哀尔·勃苏高夫(Pierre
Besou-khov)与热烈而枯索的安特莱·鲍尔公斯基(Andre
Bol-konski)。这是缺乏中心的灵魂,它们不是在演进,而是永远踌躇;它们在两端中间来回,从来不前进。无疑的,人们将说这正是俄国人底心灵。可是我注意到俄国人亦有同样的批评。是为了这个缘故屠克涅夫责备托尔斯泰底心理老是停滞的。“没有真正的发展,永远的迟疑,只是情操底颤动。”托尔斯泰自己亦承认他有时为了伟大的史画而稍稍牺牲了个人的性格。
的确,《战争与和平》一书底光荣,便在于整个历史时代底复活,民族移殖与国家争战底追怀。它的真正的英雄,是各个不同的民族;而在他们后面,如在荷马底英雄背后一样,有神明在指引他们;这些神明是不可见的力:“是指挥着大众的无穷的渺小”,是“无穷”底气息。在这些巨人底争斗中,——一种隐伏着的运命支配着盲目的国家,——含有一种神秘的伟大。在《伊里亚特》之外,我们更想到印度底史诗。
《安娜小史》(Anna
Karenine)与《战争与和平》是这个成熟时期底登峰造极之作。这是一部更完美的作品,支配作品底思想具有更纯熟的艺术手腕,更丰富的经验,心灵于它已毫无秘密可言,但其中缺少《战争与和平》中底青春的火焰,热情的朝气,——伟大的气势。托尔斯泰已没有同样的欢乐来创造了。新婚时底暂时的平静消逝了。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努力在他周围建立起来的爱情与艺术周圈中,重新有精神烦闷渗入。
婚后一年,托尔斯泰写下《战争与和平》底最初几章;安特莱向比哀尔倾诉他关于婚姻问题底心腹语,表示一个男子觉得他所爱的女人不过是一个漠不相关的外人,是无心的仇敌,是他的精神发展底无意识的阻挠者时所感到的幻灭。一八六五年时代底书信,已预示他不久又要感染宗教的烦闷。这还只是些短期的威胁,为生活之幸福所很快地平复了的。但当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时,却发生了更严重的震撼:
几天之内,他离开了家人,到某处去参观。一夜,他已经睡了;早上两点钟刚打过:
“我已极度疲倦,我睡得很熟,觉得还好。突然,我感到一种悲苦,为我从未经受过的那么可怕。我将详细告诉你:这实在是骇人。我从床上跳下,令人套马。正在人家为我套马时,我又睡着了,当人家把我喊醒时,我已完全恢复。昨天,同样的情景又发生了,远还没有前次那么厉害……”
托尔斯泰伯爵夫人辛辛苦苦以爱情建造成的幻想之宫崩圯了。《战争与和平》底完成使艺术家底精神上有了一个空隙,在这空隙时间,艺术家重又被教育学,哲学的研究抓住了:他要写一部平民用的启蒙读本;他埋首工作了四年,对于这部书,他甚至比《战争与和平》更为得意,他写成了一部(一八七二年),又写第二部(一八七五年)。接着,他狂热地研究希腊文,一天到晚的研习,把一切别的工作都放下了,他发现了“精微美妙的Xénophon”与荷马,真正的荷马而非翻译家转述出来的荷马,不复是那些姚高夫斯基(Joukhovski
1783-1852俄国诗人)与伏斯(Voss
1731-1826德国批评家兼翻译家)辈底庸俗萎靡底歌声,而是另一个旁若无人尽情歌唱底妖魔之妙音了。
“不识希腊文,不能有学问!……我确信在人类语言中真正是美的,只有是单纯的美,这是我素所不知的。”
这是一种疯狂:他自己亦承认。他重又经营着学校的事情,那么狂热,以致病到了。一八七一年他到萨玛拉(Samara)地方Bachkirs那里疗养。那时,除了希腊文,他对什么都不满。一八七二年,在讼案完了后,他当真地谈起要把他在俄罗斯所有的财产尽行出售后住到英国去。托尔斯泰伯爵夫人不禁为之悲叹:
“如果你永远埋头于希腊文中,你将不会有痊愈之日。是它使你感着这些悲苦而忘掉目前的生活。人们称希腊文为死文字实在是不虚的:它令人陷入精神死灭的状态中。”
放弃了不少略具雏形的计划之后,终于在一八七三年三月十九日,使伯爵夫人喜出望外地,托尔斯泰开始写《安娜小史》。正在他为这部小书工作的时候,他的生活受着家庭中许多丧事底影响变得阴沉暗淡,他的妻子亦病了。“家庭中没有完满的幸福……”
作品上便稍稍留着这惨淡的经验与幻灭的热情底痕迹。除了在讲起莱维纳(Levine)订婚的几章底美丽的文字外,本书中所讲起的爱情,已远没有《战争与和平》中若干篇幅底年青的诗意了,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时代底美妙的抒情诗媲美的。反之,这里的爱情含有一种暴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格。统制这部小说底定命论,不复是如《战争与和平》中底一种神(Krichna),不复是一个运命底支配者,而是恋爱底疯狂,“整个的维纳斯(Venus)”在舞会底美妙的景色中,当安娜与龙斯基(Wronski)不知不觉中互相热爱的时候,是这爱神在这无邪的,美丽的,富有思想的,穿着黑衣的安娜身上,加上“一种几乎是恶魔般的诱惑力”。当龙斯基宣露爱情的时候,亦是这爱神使安娜脸上发出一种光辉,——“不是欢乐底光辉。而是在黑夜中爆发的火灾底骇人的光辉。”亦是这爱神使这光明磊落,理性很强的少女,在血管中,流溢着肉欲的力,而且爱情逗留在她的心头,直到把这颗心磨炼到破碎的时候才离开它。接近安娜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这潜伏着的魔鬼底吸力与威胁。凯蒂(Kitty)第一个惊惶地发现它。当龙斯基去看安娜时,他的欢乐的感觉中也杂有神秘的恐惧。莱维纳,在她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己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当故事渐渐演化的时候,无可震慑的情欲,把这高傲人物底道德的壁垒,尽行毁掉了。她所有的最优越的部分,她的真诚而勇敢的灵魂瓦解了,堕落了:她已没有勇气牺牲世俗的虚荣;她的生命除了取悦她的爱人之外更无别的目标,她胆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己怀孕;她受着嫉妒底煎熬;完全把她征服了的性欲底力量,迫使她在举动中声音中眼睛中处处作伪;她堕入那种只要使无论何种男子都要为之回首一瞥的女人群中。她用吗啡来麻醉自己,直到不可容忍的苦恼,和为了自己精神的堕落而悲苦底情操迫使她投身于火车轮下。“而那胡须蓬乱的乡人,”——她和龙斯基时时在梦中遇见的幻象,——“站在火车底足踏板上俯视铁道”;据那含有预言性的梦境所示,“她俯身伏在一张口袋上,把什么东西隐藏在内,这是她往日底生命,痛苦,欺妄和烦恼……”
“我保留着报复之权,”上帝说……
这是被爱情所煎熬,被神底律令所压迫的灵魂底悲剧,——为托尔斯泰一鼓作气以极深刻的笔触描写的一幅画。在这悲剧周围,托尔斯泰如在《战争与和平》中一样,安插下好几个别的人物底小说。但这些平行的历史可惜衔接得太迅骤太造作,没有达到《战争与和平》中交响乐般的统一性。人们也觉得其中若干完全写实的场面,——如圣彼得堡底贵族阶级与他们有闲的谈话,——有时是枉费的。还有,比《战争与和平》更显明地,托尔斯泰把他的人格与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底景色交错在一起。但作品并不因此而减少它的富丽。和《战争与和平》中同样众多的人物,同样可惊的准确。我觉得男子底肖像更为优越。托尔斯泰描绘的史丹巴纳·阿尔加第维区(Stepane
Arcadievitch),那可爱的自私主义者,没有一个人见了他能不回答他的好意的微笑,还有加莱宁(Karénine),高级官员底典型,漂亮而平庸的政治家,永远借着讥讽以隐藏自己的情操:尊严与怯弱底混合品;虚伪世界底奇特的产物,这个虚伪世界,虽然他聪明慷慨,终于无法摆脱,——而且他的不信任自己的心也是不错的,因为当他任令自己的情操摆布时,他便要堕入一种神秘的虚无境界。
但这部小说底主要意义,除了安娜底悲剧和一八六○年时代底俄国社会——沙龙,军官俱乐部,舞会,戏院,赛马,——底种种色相之外,尤其含有自传的性格。较之托尔斯泰所创造的许多其他的人物,莱维纳更加是他的化身。托尔斯泰不独赋与他自己的又是保守又是德谟克拉西的思想,和乡间贵族轻蔑知识阶级的反自由主义;而且他把自己的生命亦赋予了他。莱维纳与凯蒂底爱情和他们初婚后的数年,是他自己的回忆底变相,——即莱维纳底兄弟之死亦是托尔斯泰底兄弟特米德里之死底痛苦的表现。最后一编,在小说上是全部无用的,但使我们看出他那时候衷心惶乱底原因。《战争与和平》底结尾,固然是转入另一部拟议中的作品底艺术上的过渡,《安娜小史》底结尾却是两年以后在《忏悔录》中宣露的精神革命底过渡。在本书中,已屡次以一种讽刺的或剧烈的形式批评当时的俄国社会,这社会是为他在将来的著作中所不住地攻击的。攻击谎言,攻击一切谎言,对于道德的谎言,和对于罪恶的谎言同样看待,指斥自由论调,抨击世俗的虚浮的慈悲,沙龙中的宗教,和博爱主义!向整个社会宣战,因为它魅惑一切真实的情操,灭杀心灵底活力!在社会底陈腐的法统之上,死突然放射了一道光明。在垂危的安娜前面,矫伪的加莱宁也感动了。这没有生命,一切都是造作的心魂,居然亦透入一道爱底光明而具有基督徒底宽恕。一霎时,丈夫,妻子,情人,三个都改变了。一切变得质朴正直。但当安娜渐次回复时,三人都觉得“在一种内在地支配他们底几乎是圣洁的力量之外,更有另一种力量,粗犷的,极强的,不由他们自主地支配着他们的生命,使他们不复再能享受平和”。而他们预先就知道他们在这场战斗中是无能的,“他们将被迫作恶,为社会所认为必须的。”
莱维纳所以如化身的托尔斯泰般在书中底结尾中亦变得升化者,是因为死亦使他感动了之故。他素来是“不能信仰的,他亦不能彻底怀疑。”自从他看见他的兄弟死后。他为了自己的愚昧觉得害怕。他的婚姻在一时期内曾抑住这些悲痛的情绪。但自从他的第一个孩子生下之后,它们重复显现了。他时而祈祷时而否定一切。他徒然浏览哲学书籍。在狂乱的时光,他甚至害怕自己要自杀。体力的工作使他镇静了:在此,毫无怀疑,一切都是显明的。莱维纳和农人们谈话;其中一个和他谈着那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这对于他不啻是一个启示。他发见理智与心底敌对性。理智教人为了生存必得要残忍地奋斗;爱护他人是全不合理的:
“理智是什么也没有教我;我知道的一切都是由心启示给我的。”
从此,平静重新来临。卑微的乡人——对于他,心是唯一的指导者——这个名辞把他重新领到上帝前面……什么上帝?他不想知道。这时候底莱维纳,如将来长久时期内底托尔斯泰一般,在教会前面是很谦恭的,对于教义亦毫无反抗底心。
“即是在天空底幻象与星球底外表的运动中,也有一项真理。”

莱维纳瞒着凯蒂的这些悲痛与自杀底憧憬,亦即是托尔斯泰同时瞒着他的妻子的。但他还未达到他赋予书中主人翁的那般平静。实在说来,平静是无从传递给他人的。我们感到他只愿望平静却并未实现,故莱维纳不久又将堕入怀疑。托尔斯泰很明白这一层。他几乎没有完成本书底精力与勇气。《安娜小史》在没有完成之前,已使他厌倦了。他不复能工作了。他停留在那里,不能动弹,没有意志,厌弃自己,对着自己害怕。于是,在他生命底空隙中,发出一阵深渊中的狂风,即是死底眩惑。托尔斯泰逃出了这深渊以后,曾述及这些可怕的岁月。
“那时我还没有五十岁,他说,我爱,我亦被爱,我有好的孩子,大的土地,光荣,健康,体质的与精神的力强;我能如一个农人一般刈草;我连续工作十小时不觉疲倦。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能呼吸,吃,喝,睡眠。但这并非生活。我已没有愿欲了。我知道我无所愿欲。我连认识真理都不希望了。所谓真理是:人生是不合理的。我那时到了深渊前面,我显然看到在我之前除了死以外什么也没有。我,身体强健而幸福的人,我感到再不能生活下去。一种无可抑制的力驱使我要摆脱生命。……我不说我那时要自杀。要把我推到生命以外去的力量比我更强;这是和我以前对于生命底憧憬有些相似,不过是相反的罢了。我不得不和我自己施用策略,使我不至让步得太快。我这幸福的人,竟要把绳子藏起以防止我在室内的几个衣橱之间自缢。我也不复挟着枪去打猎了,恐怕会使我起意。我觉得我的生命好似什么人和我戏弄的一场恶作剧。四十年底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将来,我只留下一副腐蚀的骸骨与无数的虫蛆……只在沉醉于人生的时候一个人才能生活;但醉意一经消灭,便只看见一切是欺诈,虚妄的欺诈……家庭与艺术已不能使我满足。家庭,这是些和我一样的可怜虫。艺术是人生底一面镜子。当人生变得无意义时,镜子底游戏也不会令人觉得好玩了。最坏的,是我还不能退忍。我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森林中的人,极端愤恨着,因为是迷失了,到处乱跑不能自止,虽然他明白多跑一分钟,便更加迷失得厉害……”
他的归宿毕竟在于民众身上。托尔斯泰对于他们老是具有“一种奇特的,纯粹是生理的感情”,他在社会上所得的重重的幻灭的经验从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在最后几年中,他和莱维纳一样对于民众接近得多了。他开始想着,他那些自杀,自己麻醉的学者,富翁,和他差不多过着同样绝望的生活底有闲阶级底狭小集团之外,还有成千成万的生灵。他自问为何这些千万的生灵能避免这绝望,为何他们不自杀。他发觉他们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毫不顾虑理智——靠了信仰。这不知有理智底信仰究竟是什么呢?
“信仰是生命底力量。人没有信仰,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太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予人生之谜的答复含有人类底最深刻的智慧(bagesse)。”
那么,认识了宗教书籍中所列举的这些智底公式便已足够了吗?——不,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一般“思想圆到”之士与富人把宗教只当作一种“享乐人生的安慰”,这使托尔斯泰颇为憎厌,使他决意和一般质朴的人混在一起,只有他们能使生命和信仰完全一致。
“他懂得:劳动民众底人生即是人生本体,而这种人生底意义方是真理。”
但怎样使自己成为民众而能享有他的信心呢?一个人只知道别人有理亦是徒然的事;要使我们成为和他们一样不是仗我们自己就可办到的。我们徒然祈求上帝;徒然张着渴望的臂抱倾向着他。上帝躲避我们,哪里抓住他呢?
一天,神底恩宠获得了。
“早春时的一天,我独自在林中,我听着林中的声音。我想着我最近三年来底惶惑,神底追求。从快乐跳到绝望底无穷尽的突变……突然,我看到我只在信仰神底时候我才生活着。只要思念到神,生命底欢乐的波浪便在我内心涌现了。在我周围,一切都生动了,一切获得一种意义。但等到我不信神时,生命突然中断了。我的内心发出一声呼喊:‘——那么,我还寻找什么呢?’便是‘他’,这没有了便不能生活的‘他’!认识神和生活,是一件事情。神便是生……”
“从此,这光明不复离开我了。”
他已得救了。神已在他面前显现。
但他不是一个印度底神秘主义者,不能以冥想入定为满足;因为他的亚洲人底幻梦中又杂有西方人底重视理智与要求行动的性格,故他必得要把所得到的显示,表现诚实地奉行的信仰,从这神明的生活中觅得日常生活底规律。毫无成见地,为了愿真诚地相信他的家族们所虔奉的信仰,他研究他所参与的罗马正教底教义。且为更加迫近这教义起见,他在三年中参与一切宗教仪式,忏悔,圣餐,一切使他不快的事情,他不敢遽下判断,只自己发明种种解释去了解他觉得暗晦,或不可思议的事。为了信仰他和他所爱的人,不论是生人或死者,完全一致,老是希望到了一个相当的时间,“爱会替他打开真理底大门”。——但他的努力只是徒然:他的理智与心互相抗争起来。有些举动,如洗礼与圣餐,于他显得是无耻的。当人家强使他重复地说圣体是真的基督底肉和血时,“他仿如心中受了刀割”。在他和教会之间筑起一堵不可超越的墙壁的,并非是教义,而是实行问题。——尤其是各个教会中间底互相仇恨,和不论是绝对的或默许的杀人权,——由此产生战争与死刑这两项。
于是,托尔斯泰决绝了;他的思想被压抑了三年之久,故他的决绝尤为剧烈。他什么也不顾忌了。他轻蔑这为他在隔昨尚在笃信奉行的宗教。在他的《教义神学批判》(一八七九——一八八一)中,他不独把神学当作“无理的,且是有意识的,有作用的谎言”。在他的《四福音书一致论》(一八八一——一八八三)中,他便把福音书与神学对抗。终于,他在福音书中建立了他的信仰(《我的信仰底基础》一八八三)。
这信仰便在下列几句话中:
“我相信基督底主义。我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信心底基础是摩西在山上底宣道,托尔斯泰把这些教训归纳成五诫:
一、不发怒。
二、不犯奸。
三、不发誓。
四、不以怨报怨。
五、不为人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