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292

  “国师大人,大萨满此举让我等一个多月的操劳一朝丧尽,自此以后关内道的读书人大概要尽数南下了。”国师府中,一名四十来岁,风姿卓越的男子摇头对袁章说道,一旁的陈静庵等人也是连连点头附和。
  “宇文先生说得甚是,可惜大可汗要顾及到普速完、薛阇干等武将的想法,他们一向对大萨满敬畏有加,即使大可汗也难以拒绝。”袁章看着这名中年人,他大概可以算得上是袁章此次南下最大的收获之一。
  此人名曰宇文宜生,字明望,自幼博闻强记,工实属,三十岁时得中进士,后历任州县,所到之处政通人和,积功升任为起居舍人回到朝堂,可惜一向看不惯杨介夫等人将党争置于国事之上,因为未能升官。
  这次北国大军南下将大魏朝臣劫掠一空,宇文宜生也沦为阶下之囚,袁章在查阅附录名单时见到了宇文宜生的名字,因为对他的文名早有耳闻,故而专程去俘虏营中拜会宇文宜生,多番言辞恳切的邀请终于说服了宇文宜生归顺北国,担任礼部侍郎一职,在之前的立国大典筹备之中多有建树,只可惜因为大萨满假借长生天的神谕,让他们的多番努力化为乌有。
  “经此一事恐怕纵使吾等借着大可汗登基称帝的时机新开恩科,恐怕也不会有多少读书人前来应考了。”宇文宜生深感遗憾,“大可汗手下这帮将领领兵打仗或许无人能敌,可论起治理地方来,恐怕未必派的上用场。”
  袁章对次深以为然,现在关内道的文官大多逃奔南方,起码有一半的州县官员逃散一空,整个城市都陷入混乱之中,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为他们补充到足够的文职官员治理地方,才能尽快将关内道彻底纳入大元的统治之下。
  而这项工作是漠北那些作战英勇的将军无法做到的,如果将他们派到各州县担任主官,恐怕他们会像在漠北草原上压榨被他们击败的部落一般对待那些魏人,要是这样恐怕关内道就距离遍地狼烟不远了,现在关内道已经有不少不甘屈服于阿鲁布统治的好汉揭竿而起,若是再过于压榨百姓,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现在袁章迫切的需要读书人帮他治理地方、善待百姓,这一点说起来其实不难,此前大魏的官员压榨百姓已经很过分了,只要新朝的官员稍微宽厚一点,那么百姓们就能很容易地接受大元的统治,毕竟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只要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谁还会怀念大魏?
  “只是眼下纵使应考的人再少,这恩科还是要办下去的。”袁章长叹一声道,根据他们前期的调查,现在关内道境内愿意应考的读书人还不到三成,而且大多是些学识并不出众,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家伙,而现在还剩下的恐怕就更少了,“二位主持恩科的时候,切记不可以大魏会试的要求来对待这些考生,但凡文字还算通顺,略通政事的就录了吧。”
  按照前期的计划,这一次的恩科将由袁章亲自担任主考官,陈静庵和宇文宜生担任副考官辅助与他,其中批改卷子的工作由他们俩统率。
  “我等自当竭尽全力为大元发掘人才。”二人同时应道,接着宇文宜生又说道,“国师大人眼下还有一个问题急需解决,从眼下看来此次应考的多为关内道的读书人,而漠北各部之中几乎无人应考,等到放榜之时恐怕大萨满又会借题发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袁章默默点头,漠北草原上根本就没多少人读书识字,纵使有那么一两个人也是各部落首领的子弟,早就凭借身份和学识身居高位,又怎么会和那些落魄文人一起参加考试了?
  袁章到达漠北之后虽然也抽出大量时间来教导幼童,但是他在漠北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播下的种子还不到收割的时候,他似乎已经可以看到在恩科结束之后,阿鲁布和各部落首领看着那些中原读书人时的不满神色。
  普速完、薛阇干等人愿意为阿鲁布出生入死为得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身居高位,而现在打下了关内道,却依旧任命中原人为各州县的长官,那他们怎么办?大魏的文臣不甘心军权旁落,这些人同样也不愿意看到文官全部被中原人占据。
  “我会请求大可汗,让如今已经得了官职的漠北子弟同样参加这次的恩科,只要应考的尽数录取,官升一级,若有答卷还算过得去的即委以重任。”袁章只好出此下策。
  “若是如此,则关内道的读书人愈加难以归心。”宇文宜生尽管知道袁章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就最重要的是公平,而国师此举却是大大违背了公平二字,若是这些读书人看到学识远不如自己之人却名列自己之上,会是何种想法?”
  或许猜到了袁章要说什么,宇文宜生不等他开口就接着说道,“将关内道读书人和漠北子弟分开两榜录取同样不可行,此举只会让那些读书人认为我朝依旧没有将他们真正当做自己的子民。”
  能说的话都被宇文宜生说完了,袁章也无话可说,只得疲倦的摆摆手,“今日天色已晚,诸位还是回去吧,回去后好好想想此事该如何应对,若有什么想法可随时来此处找我。”
  陈静庵、宇文宜生等人躬身退下,袁章独自一人留在大厅之中,看着窗外的月色久久不语,那些各部落的首领或许还沉浸在大胜的喜悦之中,可是他却知道北国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宇文宜生回到自己的居所之内,遥望着俘虏营的方向久久不语,不知道心里到底想些什么,是为小皇帝他们感到惋惜还是为自己现在身居高位而感到庆幸?
第440章
墨家归心
  袁章在龙城为了大元的将来绞尽脑汁,可他依旧无法阻止阿鲁布在登基大典之上使用漠北的旧习俗,小皇帝和群臣袒露上身,披着羊皮出现在了大元的立国大典暨阿鲁布的登基大典之上,一见这些人普速完、薛阇干等部落首领无不哈哈大笑,陈静庵、宇文宜生等归顺大元的魏臣们则是掩面而泣。
  四周的漠北士兵为这些俘虏的窘态喜笑颜看,而那些被驱赶来围观大典的龙城百姓则暗暗握紧了拳头,谁知道自己将来会不会有一天也沦为这帮人一般下场?人群之中许多读书人交换了个眼色,他们已经打算放弃这次或许能为他们带来荣华富贵的机会了。
  若是有心人就会发现,这次出现在大典之上的大魏朝臣的数量似乎比之前少了一些,那是因为在得知要受这般侮辱后,许多朝臣无法忍受纷纷自尽,太后也在安抚完小皇帝之后取出暗藏的金钗吞金自尽,直到死前的那一刻,她还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感到无比后悔。
  消息传回中原,伪楚许时雍统治境内烽烟四起,原来的京营禁军,现在的楚国御林军四面出击,不仅没能剿灭义军,反倒是屡屡被他们击败,有些血勇未失的军官干脆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了义军,一个又一个的州县被他们攻下,如今许时雍所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少,如果不是有耶鲁翰和三万漠北大军坐镇京师,说不定连他都会被义军斩杀。
  齐王、蜀王、福王、越王等立刻发布诏令,痛加批判大元这种残忍的举动,并号令其他各国归顺与自己的统治之下,共同抵御北虏,收复失地,只可惜却没有一位皇帝愿意放弃自己的帝位去当别人的小弟。
  李悠对此也没有期待,借着父王的名义发布这样的诏书不过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罢了,处理完这件事他就将工作的重心挪到了内政上,如今天下大乱想要在乱局之中发展壮大就必须积蓄起足够的力量。
  “如今扩军进行的非常顺利,这次北上接连获胜让天下都将我嘉州军视作天下第一强军,再加上北虏此举引发了同仇敌忾,故而征兵的诏书乍一贴出,各路的好汉都蜂拥而至,现在看来扩军十万的任务很容易就能完成。”太尉府之中,罗世绩拿着一厚摞文书汇报道,现在他和秦士信已经从张果去世的忧伤之中恢复过来,重新焕发了斗志。
  “征兵一事虽然有地方官的协助,但士兵的选拔审核还是应该以太尉府为主,纵使扩军的人数远超此前,也不应该降低征召标准,必须严格按照太尉府下发的要求进行审核,若是不合格的士兵超出规定的比例,那么负责该批士兵征召、审核的官员都要严加处置,绝不姑息。”李悠表明态度,他绝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军队里也出现禁军之中的那些油滑之辈,“待这些新兵训练完毕,即打算重新编入新军。”
  为了避免豪门大户对军读碟影响,李悠特别注意避免将同姓、同族、同乡大量编入同一支军队,“嘉州军和河东军也要做好分拆的准备。”
  他打算将已有的嘉州军和河东军分拆成数支军队进行新老混编,纵使罗世绩和秦士信现在并无二心,他也不想将张果的原属下长期放到一支军队之中,这对李悠和罗世绩等人都有好处,秦士信等人也早就被罗世绩打过招呼,当即点头领命。
  “此外,扩军十万所需的兵器甲胄可是不少,还有骑兵所需的马匹,水军所需的船只,这些都需要准备。”组建一支军队可不是只要人就够了。
  “马匹和造船所需的木材、工匠,下官正在竭力筹备,蜀地有不少大商户愿意为我等供应马匹,岭南道也有许多大商人送来木材、工匠,就连越王辖地之中也有商人派来了使者。”范蠡缓缓说道,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他的商业网络已经遍及大魏各处。
  “那就拜托范先生了。”李悠点头示意,范蠡的办事能力他还是很放心的,既然他说没问题那么就一定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铠甲兵器也请太尉大人放心,如今京城陷落,无数能工巧匠南下加入工坊之中,工坊现在的规模比之以前扩大了两倍有余,只是铁矿现在有些跟不上了,如果范侍郎能帮忙解决的话,那么下官定能如期交付物资。”顾将子满面红光地说道,早在北虏大军围城之前,钜子就得了他的消息早早带着墨家弟子南下,如今已经全部到达工坊之中,工坊的实力得以大大增强,因此即使是十万人所需的兵器铠甲,他们也有信心完成。
  “江南西道颇有些大铁矿,在下已经命人查探完毕,只是若是长途用送矿石恐怕有些得不偿失,还不如在当地新建铁厂冶炼铁锭,再将铁锭运往嘉州打造器械。”范蠡答道。
  “此事下官亲自去办。”顾将子欣然接受了范蠡的建议,如今工坊之中有钜子帮忙照看着,他也可以暂时脱身,筹建铁厂一事事关重大,若是交给别人他还有些不放心。
  “那就劳烦顾先生了。”李悠自无不允之理,又讨论了几个问题,太尉府今日的议事宣告结束,诸位官员各自离开。
  顾将子回到工坊之中,重新见到了墨家钜子,钜子到达嘉州工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是他依旧为眼前的景象而感到惊叹,那高高耸立的炉子、水力驱动的机械都让他眼界大开,再想想山丘上那所日渐扩大的学堂,他对顾将子当日的决定产生了由衷的佩服。
  “钜子,如今太尉府有事需要在下暂时离开嘉州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恐怕要劳烦钜子帮忙管理工坊一段时间了。”顾将子恭恭敬敬地说道。
  “顾老就放心的去吧,这些日子我对工坊的事情也算熟悉了。”钜子欣然接受,他现在对顾将子已经彻底的服气了。
第441章
平乱
  不久之后,大元新开恩科,但应考者寥寥无几,袁章搜遍了关内道,也只有数百学识浅薄的读书人应考,即使加上那些因为阿鲁布的命令而心不甘情不愿赴考的漠北贵族子弟,这次恩科的应考人数也远不及大魏会试的数目。
  走了一番过场之后,应考的读书人几乎被全员录取,根据能力不同分封了不同的官位,这引起了普速完等漠北贵族的不满,大元的朝堂之上,以袁章为首的魏人官员和漠北贵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阿鲁布虽然知道袁章也是为他的统治着想,可是他也无法忽视漠北贵族的强大的势力,再想起大萨满用长生天的神谕来逼迫自己改变登基大典方案的事情,他开始考虑该如何逐渐消除漠北旧有势力对朝堂的影响来。
  伪楚许时雍忙着镇压境内的义军,齐王、蜀王、越王等人也急于先统合境内的实力,因此诸国之间难得的进入到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但是所有人都明白只要等他们梳理完内政,接下来就该进入惨烈的厮杀了。
  当然,各国境内也不见得太平,北虏和伪楚境内又义军起义,蜀王、越王、齐王境内也有人假借佛道的名义起事,就连服从李悠统率的岭南道,也有南蛮趁着大魏陷入乱局,想要浑水摸鱼,蛮王亲率大军北上,旬月之间已经攻陷了两座州县,告急的文书已经送到了李悠的太尉府之中。
  “区区南蛮也敢犯我中原天威,真是不知死活。”李悠也颇感恼怒,现在正是梳理内政的时候,却冒出来这样一个捣乱的家伙,“本太尉决定亲率兵马前去岭南道平贼,嘉州城的政务就拜托诸位了。”
  现在嘉州城内钱飒不怎么管事,国事几乎全都归于太尉府,有姚广孝、范蠡、司马错等人坐镇,李悠到也不怕他离开之后闹出什么乱子来。除自之外他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查探岭南的具体情况,岭南道虽然已经对福王表示了臣服,但此地向来地处偏远,鬼知道会不会有当地的官员暗怀其它心思,现在南蛮的入侵刚好给了李悠一个光明正大的介入岭南道的借口。
  “太尉,末将愿意领兵同行。”话音刚落,秦士信就率先站了出来,接着潘凤、周伯符等人争先恐后的求战。
  “岭南道地形复杂,不利大批骑兵作战,故而此战当以步卒为主,所以这次潘将军恐怕是去不了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现在境内局势还没有彻底稳妥,把一名可以绝对信任的将领留在嘉州想必能让一些心怀异心的家伙不敢生事,所以除了潘凤之外,李悠把许光也留在了嘉州坐镇,“此次我打算从嘉州军和河东军中各抽出一万人马南下,两军分别由周伯符和秦士信统帅,其余各路人马留守嘉州,训练新军。”
  周伯符和秦士信闻言大为欣喜,许光和周伯符虽然略微有些遗憾,但也知道李悠此举大有深意,而且以后也少不了有大战的机会,所以并未纠缠。
  “孙初阳此次随军负责筹备粮草物资。”出征光有冲锋陷阵的大将是不行的,李悠带上了当初和他一起离开京城的孙初阳统管后勤,他此前一向负责云州和嘉州两地团练的后勤事务,工作细致缜密,深受李悠信任。
  “我离开嘉州之后,太尉府暂时由司马先生和许先生主持,朝政皆报到范先生和姚大师哪里。”对于自己离开之后的安排李悠也早已做好了打算,有着四位压阵,再加上李令月、潘凤和罗世绩等人,嘉州出不了什么乱子。
  “是!”众人齐齐起身行礼,李悠的安排并无不妥之处,这四位重臣的能力也足以让所有人心福,至于宫中的福王,这些日子正流连于嘉州的山水之间,根本没有理会朝政的打算,李令月带他逛遍了嘉州四周的美景,若不是群臣反对,他甚至想去云州看看。
  这不是一名英明的帝王,却正是李悠想要的结果,他就安安心心的充当吉祥物吧,如果一直这么下去,等到将来李悠也会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诸事议毕,嘉州大营之中立刻变得忙碌起来,嘉水之上满是运送粮草的船只,不到数日的功夫,大军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姚广孝测算的黄道吉日一到,大军立刻出动,这次福王爷难得的在群臣面前露了个面,他亲自率领群臣来为出征的大军送行,随即李悠在无数嘉州百姓的欢呼声中带着两万兵马南下岭南道,准备平息南蛮的入侵。
  “岭南乃是蛮荒之地,多有瘴气,我看如今准备的粮草倒是够用了,但各种药物还有短缺,你再催促下范侍郎,让他早些送来。”行军之中,李悠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纵使大军已经停下歇息,他还要在大帐之中处理军务,此外司马错还不时送来各种朝堂之上的最新消息,这些都需要他细细阅读。
  “属下遵命。”孙初阳连忙将此时记下,并想好了回复范蠡的措辞。
  “从这几日的行军来看,那些新入伍的士兵也渐渐能跟得上了,所以从明日开始,行军的速度再稍微加快些,能早到岭南一天,就可以让当地的百姓少受一分南蛮的骚扰。”李悠接着将目光转向周伯符和秦士信。
  “末将遵命。”秦士信自从来到李悠军中之后,再也不用为粮草、军服等事情烦心,整日只需要耐心操练士兵,这让他颇有如鱼得水之感,对李悠大为佩服,现在已经是死心塌地的愿为他效力了。
  待所有事情处理结束,李悠又出帐演练了一番枪法、箭术,这才回到帐中准备休息,经过这些日子的熟悉,他自觉自己的武艺似乎又有增长。
  卸去铠甲躺下,李悠缓缓进入梦乡之中,而这时放在他枕头边的虎符散发出久违的光芒,李悠又将开启一段新的任务,只是这一次的任务会是什么了?
第442章
崖山
  “近些年来,李庭芝、姜才、苗再成、赵孟锦、陈文龙、刘声伯、秀王赵兴榫等朝廷重臣尽皆故去,文丞相先败于李恒之手,后为张弘范所俘;陈丞相前去占城借兵却久久不归,而张弘范则率领大军由潮州直逼崖山,我等该如何是好啊?”大宋祥兴二年,崖山的行宫之中,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忧心忡忡的问道。
  正如她方才所说,如今大宋的形式已经岌岌可危,自从三年前忽必烈采纳伯颜的策略发动灭宋之战,元军分三路进发,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帅宋都带、左副都元帅李恒、汉军万户武秀、张荣实取江西,以切断大宋东西联系;行省左丞相阿术率军攻扬州,阻淮东宋军南援;伯颜率主力直取临安。
  十月,伯颜于镇江分兵三路南攻;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等为右路军,率步骑自建康经溧阳、广德攻独松关;同行中书省事董文炳、万户张弘范、两浙大都督范文虎等为左路军,率舟师经江阴军、许浦,由海路趋澉浦;伯颜与右丞阿塔海率中路军向常州、平江进发,并节制诸军,会师临安。
  翌年二月,宋恭宗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伯颜取谢道清手诏,招降未附州县。淮西制置使夏贵以淮西降元。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坚持抗元至七月,应流亡政权之召,欲讯海南归,副将朱焕以城降元,李庭芝、姜才等被俘杀,淮东尽为元军占领。江西、湖南的李恒和阿里海牙也接连取胜,短短数月之间,大宋就失去了大片的土地。
  五月,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遣将向江西、两浙南部进兵却接连失败,张世杰被迫拥赵昺、赵昺逃往海上,文天祥兵败被俘,西川行院使不花率军攻破重庆、夔州、合川,四川也尽为蒙元所有。
  到了去年四月,宋帝赵昰卒,张世杰、陆秀夫又拥立赵昺为帝,徙至厓山。六月,忽必烈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2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大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潮、惠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占领广州,眼看着就要攻到崖山了。
  此前在临安还可以退到福州,从福州还可以退到崖山,可是到了崖山还有课出可退?前往占城求援的陈宜中久久没有消息,他们的最后一条退路也因此断绝,杨太后自觉如今大宋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似乎再无出路可走。
  “太后,蒙元长于陆战而弱于水战,如今我大军驻守崖山天险,水路之左右两侧有高山对峙,宛如一道黝黑的臣大铁门。港口背后亦有险峻之高山屏障,蒙元想从陆上攻击的话,实在是不太可能,惟一的作战方式只有从海上发动攻击一途而已,而在海上那些蒙元骑兵没了用武之地,只会沦为我大宋的刀下之鬼。”枢密副使张世杰出言安慰道,只是他这些话恐怕连自己都不信吧?
  此战若是败了就与陛下一起殉国好了,张某纵使不能力挽天倾,但以身殉国的胆子总还是有的,张世杰心中如是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