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292

  “一朝有一朝的规矩,太尉大人的心思我也明白,这些世家把大魏折腾的着实有些不像话,以太尉大人的英明断然不允许这些东西重现。”然而王逊看的比王机还要清楚,“我王家虽然向来以诗书传家,但既然太尉大人不怎么喜欢圣人经义,那么也该让族里的子弟们改学新学了,我王家就为剩余的诸世家做个表率。”
  “父亲看的深远,儿子远不能及。”又说了一些朝堂上的事情,王机终于忍不住问起最关键的问题了,“父亲,如今嘉州旧臣们暗地里都开始准备上劝进表,您看儿子是不是也该准备这件事了?要是他们都上了儿子却没上是不是不好?”
  “呵呵,这件事早就给你做好了!”王逊抚须一笑,从袖子里抽出几张纸递了过去,“的确是该早些送上去,不过也不能做出头鸟第一个上,你如今也是朝廷大员了,若是显得太急切不好!待时机成熟时可暗示你部里的小官先上,随后你们这些朝廷大员再上!”
  王机对王逊的安排深为佩服,以他现在的身份的确不适合在这方面显得太过着急,这就和行军打仗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总是要先排除小股人马试探一番,最后才轮到他这样的大将出马,要是刚一开战主将就先冲上去,那也太显得急迫了!尤其是他现在年纪尚轻,若是被人认为他不够稳重可就不好了。
  再接过王逊写好的劝进表一看,果然是一篇好文章,整篇文章堂堂正正无懈可击,明明是一篇吹捧李悠的文章,却不见一点阿谀奉承,非数十年的积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确比自己暗地里打得那几份草稿强多了,王机唯有在此拜谢父亲对自己的照顾。
  除了王家,其余各大势力也同样琢磨着这件事,远在河东的罗世绩和钱骅,镇守淮南道的郑飞黄,执掌岭南的江随云或是亲笔书写,或是寻找幕僚写就自己再进行誊写,一篇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被快马加鞭送到京城,生怕晚了一步错过这个机会。
  京中诸人更是着急,他们不仅要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还要随时留意朝堂上的动态,准备一有风声就立刻送上。
  而姚广孝、范蠡、司马错等人自己固然不怎么着急,可也无法忽视下面人的想法,政事堂、户部、太尉府中的大小官吏一有机会就在他们面前出言试探,闹得他们不胜其烦;就连太平郡主的官衙里也时不时的有人借着汇报工作的名义顾左右而言他,这伙人更加纠结,因为太平郡主毕竟是大魏的宗室,她的身份摆在那里,让这些人不好直言询问,只能拐弯抹角的进行暗示,想要摸清楚李令月的想法。
  如今京中的气氛异常诡异,就好像暴雨将至前的安静一样,众人都纷纷猜测着谁才会是第一个上劝进表的人。
  然而当这个人选浮出水面的时候,他们却都惊呆了,他们浑然没有想到竟会是这位,就连收到劝进表的李悠也有些意外,“顾先生平日里一向不怎么管朝堂上的事情,没想到这次却做了第一个啊!”
  “老臣不懂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只是觉得如今京城已经光复,天下泰半已经落入太尉大人的掌控之中,如果依旧奉福王为帝恐怕有些名不正言不顺。”顾将子忐忑不安地说道,“再说……再说自从凌先生到了工坊之后,对老臣大有启发,老臣最近打算在工坊之中好生研究一下这些,怕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外出了,老臣担心错过这次盛事,于是只好大着胆子第一个送来了,还望太尉大人赎罪。”
第793章
国号
  “顾先生放心的忙去吧,你和你们墨家的想法我都知道了,到时候定不会辜负你等。”李悠没有评价他的劝进表,命人将其手下后安慰道,随后顾将子喜滋滋的离去了,等消息传开,京城顿时炸开了锅,上到宰辅之臣、下到微末小官,各式各样的劝进表如同雪片一样向李悠这边飞来。
  王机、姚广孝等人本来还打算先发动手下的小官上表,然后自己再跟进,但是现在一看身份不下于他们的顾将子竟然不按套路出牌先下手了,于是再也顾不得原来的计划,纷纷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劝进表递了上去。
  钱骅、罗世绩、郑飞黄、江随云等人的使者在京中等候多时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消息,也连忙将自家上官的劝进表送入朝堂;就连那些对李悠腹诽不已的世家中人、旧士绅们也不肯错过这个讨好理由的机会,一篇篇高手写就的文章被他们递了上去,希望能够凭此获得新皇的青睐,从而恢复旧日的风光。
  而跟随大军进入京城的越王也丝毫不肯落于人后,他也以大魏宗室的名义上表称如今大魏的气数已尽,新皇登基乃是天命所归,希望借此能够给自己换取一个安稳的下场;消息传到宫里,宅在武德殿里的福王忍不住破口大骂,这本来是他早就打算做的事情,没想到竟然被越王抢先了!
  于是福王不敢怠慢,连忙从武德殿里出来,难得的出现在了朝会之上,向文武百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福王先是回顾了一番李圭登基以来的诸多事端,再大大地称赞了一番李悠抵抗北虏、护佑中原百姓的功绩,然后又将自己贬低的一无是处,再三声明自己实在不是当皇帝的这块料子,理当将皇位禅让给李悠。
  见到他如此识趣,绝大多数朝臣十分高兴,只恨不得当天就将李悠扶上宝座,只可惜如此重大的事情却不是仓促之间可以搞定的,该走的流程一样都不能少!李悠先坚决拒绝了福王的建议,以表明“不是我想当这个皇帝,是你们非要让我当”的态度。
  虽然被拒绝了,但福王和众朝臣却谁也没有将其当做一回事儿,三揖三让的流程固然要走,但是该忙的事情也一样要忙,他们开始讨论起禅让仪式的各项流程来,但是在此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把新朝的国号先定下来。
  这取国号可是很有讲究的,不能随便乱起,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中原的惯例,国号取名一般有这么几种途径:
  其一,以来源地命名,诸如夏部落酋长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酋长姬发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故而以秦为国号。
  其二,以封爵为国号,如隋的国号来自杨坚称帝前承袭其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遂以汉为国号,而唐国公就成了李渊为大唐命名的原因。
  其三,以发迹地为国号,辽太祖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改国号为辽,象征国家如铁坚强。
  其四,循谶语义,例如南朝时萧道成在取代刘宋登基称帝时接受了朝臣“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的建议,以为齐可以压过刘宋故而以其命名;而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清朝以水克火为理由取国号为清。
  其五,以建国者姓氏命名,例如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
  其六,尊崇沿袭,武则天、郭威等尊崇周礼,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而沿用周之国号,刘知远以汉高祖刘邦乃是自己祖先为理由以汉为国号等等。
  因为有这些固有的规则,所以新朝的国号并不难取,李悠出身嘉州,爵位封号也是嘉州伯,所以嘉字就成了新国号的最热门选择;朝中几名饱读诗书的大学士率先站出来提出了以“嘉”为国号的想法,立刻获得了群臣的一致赞同。
  李悠当然也不会在这种小问题上和他们闹别扭,而且中华、华夏之类的国号也实在是不符合现在的形势,所以就淡定的接受了这一建议,嘉朝将取代魏朝成为新的国号。
  国号既然已经确定,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年号的问题了,这次照旧是诸多文臣引经据典的争论了一番,提出了多个年号供李悠选择,因为李悠武功颇盛,所以在他们提供的选项当中,带“武”字的年号最多。
  “我看这年号就唤作洪武吧。”李悠从他们提供的选项之中选择了一个自己较为熟悉的年号,以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汉人江山的功劳,也算是没有辜负李悠。
  国号和年号都确定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该群臣去按照惯例去操办了,接下来群臣开始了紧张的忙碌,要准备新皇登基的十二章衮服,要打扫皇帝居住的紫宸殿,皇后和后妃居住的后宫,给福王准备出宫后的居所,钦天监要选择禅让登基的良辰吉日,五城兵马司和皇城司负责维护京城的安全,千万别在这紧要关头出什么乱子。
  边塞诸军也要日夜警惕,别让北虏和河东的蛮夷扰了李悠的登基大典,同时他们也在期待着李悠登基之后会给他们送上什么封赏。
  接下来数日,李悠和福王又接连上演了两次相互揖让的好戏,最终在第三次之后李悠方才坦然接受了他禅让皇位的建议,这下子福王和朝中的文武百官才算彻底放下心来,随即李悠投桃报李分别册封福王和越王以公爵、侯爵的爵位,只要这两家人不闹出什么幺蛾子,李悠就会保他们一生清闲富贵。
  钦天监的良辰吉日也已经选好,李悠登基称帝的日子定在了十日后,各项工作也已经接近完成,就等着时辰已到正式登基了。
第794章
封赏
  十日后,嘉朝立国和李悠的登基大典顺利完成,这一番盛大的景象将成为所有参与者终生难忘的回忆,大典结束之后,李悠理所当然的坐在了皇宫大殿的宝座之上,开始颁发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封圣旨。
  既然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臣子们也应该得到回报了,所以李悠立刻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奖赏方案,首先要册封的当然是皇后,周南乃是他明媒正娶的正室,出身也没有丝毫问题,所以当仁不让的坐稳了皇后的宝座,而郑妍儿也被册封为贵妃,引得堂下的郑飞黄笑得合不拢嘴,看来他们郑家的地位可算是稳妥了;除了她俩人之外,李悠还册封了周南的丫鬟丹青,郑妍儿的丫鬟也被封为嫔妃以充实后宫。
  在太监宣读圣旨的时候,李悠偷偷打量立在群臣之中的李令月,但见她的眼中隐隐有些不甘,但须臾就重新挺直了脖子,她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另外作为皇亲国戚的周寿和郑飞黄也得到了相应的爵位,但是他们的爵位却要比文臣武将依靠功劳获取的爵位要弱上一些,这也是李悠刻意为之,对此他二人丝毫也不在意,周寿将这些东西看的极淡,而且他现在已经开始组建团队准备给大魏修史,那还会有闲心理会这些?而郑飞黄依靠投诚、发展海贸和治理淮南道的功劳,已经足以为他赢得一份功劳爵的封赏,倒也是同样不在乎这点虚名。
  “自北虏入侵以来,诸多将领为守护我中原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国之初常常是武将的地位更重一点,所以在册封完后宫和外戚之后,李悠又开始册封武将了,“许将军跟随陛下南下,兴建团练,守护嘉州,功劳居于诸武将之首,现封为云州公!”
  乍一看起来许光的功劳似乎不如跟对李悠攻城略地的秦士信、罗世绩、周伯符等人大,但是对嘉州军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许光才是嘉州军中威望仅次于李悠的人,他在这支军队筹备、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在李悠率军征讨四方的时候,正是有许光在才能使嘉州保持安稳,就凭这些,罗世绩、秦士信等人也对他被封为公爵没有丝毫异议。
  和许光同样受封为公爵的还有执掌黑冰台的司马错,虽然他的功绩不像许光、周伯符、钱骅等人那样广为人知,但是对嘉州崛起之路略有研究的人都能明白黑冰台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许光之后又轮到了潘凤,这也同样是从一起家就跟随在自己身边的老人了,潘凤被册封为侯爵,仅次于许光、司马错;和他一样待遇的还有钱骅,兴建水师、平定江南东道、攻入河东道,这些功劳也让钱骅获得了侯爵的爵位,已经超过了他原先将会继承的昌华伯爵位;另外为了酬劳钱飒的大功,李悠直接将他的爵位提升为公爵,自此钱氏一族在新朝获得了一公一侯的封赏,一跃而成为嘉朝第一豪门。
  周伯符也积功受封为侯爵,比他稍微晚一些加入嘉州军的罗世绩和秦士信受封为伯爵,对于这些封赏李悠给出解释是,眼下蜀中尚未平定,北虏和河东道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以后他们有的是继续建功立业提升爵位的机会,眼下此举乃是为了不让他们将来赏无可赏。
  周伯符等人还算年轻,对此表示欣然接受,他们甚至更怕自己一下被提升到很高的爵位,然后被挂在京中晾起来,以后再也不能领兵出战,现在一听闻日后还有征讨四方的机会,当即大为欣喜,连忙叩谢皇恩。
  封赏完武将,接下来就轮到文官了,钱飒第一个被提升为公爵略过不提,接着一直帮助李悠执掌嘉州朝政的姚广孝也被册封为公爵,对此姚广孝表现的风轻云淡,在他看来有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才是最重要的,富贵荣华他丝毫也不在乎。
  姚广孝之后是范蠡,嘉州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规模如此宏大的军队,范蠡筹措粮草饷银实在是功不可没,而且在他的管理之下,嘉州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旺发达,为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赋税,这一切足以为他赢得一个公爵的爵位。
  但是接下来就让众人感到惊讶了,接下来封赏的竟然不是众人一致看好的王机,而是顾将子,顾将子凭借兴建工坊、打造军械、制造各种有利于民生的器械以及为嘉州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功劳在王机前面被册封为侯爵的爵位。
  圣旨颁下,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片骚乱,引得御史连忙出来喝止;如果说前面诸多受赏臣子的文韬武略乃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顾将子受封赏的理由却是超乎了他们的想象,但是也有更多的人看到了另一条晋身的道路,或许除了文治武功之外,打造器械也能让自己像顾将子一样赢得无法想象的丰厚回报。
  接下来终于轮到王机了,和罗世绩、秦士信等人一样,他因为资历和年纪的原因被封为伯爵,这让王机父子暗暗后悔,如果当初他早些跟随李悠南下的话,现在无论如何也能和钱骅一样弄到一个侯爵的爵位,不过好在他还年轻,日后有的是立功晋升爵位的机会,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等到告老还乡的时候,混个公爵还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郑飞黄、江随云、汪五峰、严振泉等人也获得了不同的封赏,那些获得赏赐的喜笑颜开,暂时没能封爵的也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新朝方才建立、事务繁多的机会立下足够的功劳,也为自己赢得这样的荣光。
  而就在嘉朝群臣欢欣鼓舞的时候,嘉朝取代魏朝、李悠登基称帝的消息也传到了其余各个势力那里,蜀王、阿鲁布和河东诸部也得知了这一消息。
第795章
天下震惊
  “乱臣贼子!这李悠着实大逆不道!”蜀王的宫殿中,宰相苏子灿怒不可遏,李悠登基的消息虽然早有预料,但是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还是让他无法接受。
  “如今当即可令罗昭远率军从山南西道直入京城,一举荡平嘉州军。”年轻气盛的苏少游大声说道,“逆贼窃取神器,天下百姓无不深恶痛绝,我蜀中如今大义在手,天兵所到之处百姓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攻破京城只在旦夕之间。”
  幼稚!蜀王麾下另一位重臣罗昭牧对他的话不屑一顾,若是那些百姓真的心念大魏,当初许时雍窃据京城的时候为何不揭竿而起?阿鲁布率军南下的时候为何不全力反抗?如今李悠的兵锋更胜此二人,那些百姓反倒就肯站出来帮助蜀王的军队了么?
  其他人也是清楚蜀中如今的情况,能借着蜀道天险将嘉州军拒之门外就不错了,那还敢主动出兵挑衅?他们纷纷大声呵斥李悠取代福王称帝的举措,却无一人附和苏少游的想法,以罗昭远手下那数万兵丁,就算率军北上也不过是给嘉州军送菜去的,现在蜀中兵马本来就不多,他们可是无法承担失去这支精锐的后果。
  “李悠手握兵权,天下忠义之士敢怒不敢言,而罗将军虽然骁勇善战,但手下兵马和嘉州军比起来却是太少了,因而如今出兵乃是下下之策,不如派遣细作深入李悠治下,联络各地忠义之士慢慢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之时再起事不迟。”终于有人提出了一项听起来还算靠谱的建议,“李悠更改科举,贬低圣人经义,滥授朝廷名爵,竟使墨家传人立于朝堂之上,想必天下士绅早有不满,只是碍于李悠的威势不敢有所行动,但是只要我等以陛下的名义居中联络,再许以高官厚禄,总会有忠义之士起来反对。”
  “如此甚好,自古天子皆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如今李悠倒行逆施,恶了士大夫,想必他的伪朝定然不会长久。”平静下来的苏子灿也对这一方案表示赞赏,因为和出兵北上相比,这一方案的风险性要小得多,他们所要付出的不过是些细作和空头名爵罢了,就算失败也给他们造不成什么损失,反倒是一旦成功,整个嘉朝治下就会陷入混乱。
  主意已定,蜀中方面立刻忙碌起来,一队队人马扮作商队、游学士子、游方僧人、江湖郎中等,从蜀中与嘉朝接壤的各处要道进入嘉朝境内,私下联络那些在新朝郁郁不得志的旧士绅、世家豪门,试图煽动他们来反对李悠的统治。
  而在龙城,当消息传到关押李冲及原大魏官员的地方时,这些人无不痛哭流涕,他们一方面感伤大魏的灭亡,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自此以后他们对阿鲁布似乎已经没了用处,那么接下来阿鲁布又该如何处置他们?难道他们这些人就要死在这里了么?
  不过阿鲁布如今可没有闲心理会他们,他刚刚平定了漠北的叛乱,将那几个叛乱的部落赶出了漠北,但是自己也承受了不小的损失,唯恐李悠此时会派兵北上征讨龙城,整日为关内道的防御事务忙的不可开交,那还会想起他们。
  “陛下,这李悠取代福王登记成立,建立嘉朝对我大元也并非是坏事。”伯颜出言安抚道,“新朝建立可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悠这些年虽然凭借手中兵力将半壁江山牢牢握在手中,但一来此人在嘉州的诸多举措大大的得罪了中原的士绅和世家豪门,二来大魏享国数百年,总有些感念大魏恩情的遗老遗少,这些人若不善加处置,定会给李悠的嘉朝制造不小的麻烦,因此在平定完内部事务之前,李悠大概是不会轻易派兵北上的。”
  阿鲁布却高兴不起来,嘉朝内部矛盾宠宠,他的大元难道就好过么?漠北的乱局虽然暂时平息了,可那些不落不过是暂时收起了野心罢了,一旦他将兵力重新调回南方,漠北草原上恐怕又会陷入混乱;另外受前次大败、丧师数十万的影响,如今他对关内道的掌控越来越薄弱,各地揭竿而起的义军数不胜数,光是评定这些叛乱就能要了他的老命。
  “而且微臣听闻前不久李悠派遣罗世绩和钱骅在河东道剿灭了一支靺鞨部的大军,想必河东诸部对嘉朝也是心生忌惮,微臣愿前往河东道劝说这些部落与我大元结盟,共同抵御李悠。”伯颜知道现在单单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怕是无法抵御嘉朝了,所以想和河东道的那些部落联合起来,从东西两个方向共同牵制嘉朝。
  “嗯,此事或许可行。”若是当初阿鲁布刚刚拿下京城和河南道的时候,他怎会将河东道的那些部落放在眼里?但眼下的局势已经容不得他再矜持了,当即找出一些从大魏掠夺来的珍宝叫给伯颜,让他用这些去收买那些河东道的部落。
  而在河东道,各部落的想法却是大不相同,和那支被罗世绩与钱骅歼灭的靺鞨部关系密切的部落不断叫嚣着为他们报仇,给嘉朝一个好看,而其余部落则深深地为嘉州军的战斗力所震惊,这支靺鞨部也算是河东道较为强大的部落,谁知连三天都没有坚持到就被嘉州军全歼,这些欺软怕硬的家伙可不愿意轻易得罪嘉朝。
  他们甚至还在暗地里偷偷商议着要不要派出使者恭贺嘉朝建立和李悠称帝,试探一番这位中原的新皇帝对他们河东诸部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想法?只要他肯承认自己对现有地盘的统治,那么向他低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正此前数百年他们不都是这么做的么?中原强大的时候就向他们称臣以换取自身的安全,中原衰弱的时候就南下劫掠,以壮大自己的部落,现在还没有抢到多长时间,似乎又到了该低头的时候了啊。
第796章
新朝气象
  而在京城,李悠现在却没有空闲的时间去理会周边的这些势力,反正阿鲁布和河东诸部已经被自己狠狠地教训了一番,短时间内他们是不敢在窥探嘉朝了,而至于蜀中的那个废物朝廷,李悠丝毫也没有放在心上,看看他们最精锐的兵马呆在山南东道和京畿道的交界处好几年了,不仅没有寸进,甚至还在自己击败阿鲁布之后就立刻缩了回去,就知道掌握蜀中的这些人是多么的无能了,根本不用自己过多重视。
  新朝建立事务繁多,现在首要的问题还是先行稳定嘉朝内部,至于周边的这些势力,等自己安定内部之后,在收拾他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好在朝中有姚广孝、范蠡、司马错、李令月、王机等一干自从嘉州就跟着自己的嫡系人马,各项繁复的工作方才得以顺利推行。
  但凡新朝建立,都要先收买一通人心,历朝历代所采取的措施无非是大赦天下和开科取士几种手段而已,李悠也未能免俗,除去一干的确身犯重罪的家伙之外,其余那些或受人构陷、或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入狱的犯人被从牢狱之中放了出来,为了避免这些人出狱之后因为生计无着而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李悠还特意让顾将子腾出了一些招工名额用到这些人的身上,那些出狱的犯人无不感激淋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