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292

  至于开科取士,李悠再次无视了一群前朝遗老遗少的苦苦哀求,依旧采取了在嘉州实施多年的新型科举方式,同时还在河南道、都畿道、京畿道和京城等新纳入治下的领土建立了新型学堂,让那些旧式文人也能有个重新学习的机会。
  前些年天下大乱,许时雍和袁章控制的河南道、京畿道都没有开办科举,这些地方的读书人顿时没了晋身的机会,所以他们尽管对嘉朝的新型科举多有不瞒,但也不肯错过这个入朝为官的好机会,纷纷寻来朝廷印发的科举说明和辅导材料仔细研究起来;要知道这可是新朝的第一次科举啊,要是能得中此科,以后在官场上可就有了一项金闪闪的资历。
  为了能够考中,这些人想尽了各种办法,有的立刻上京想看看能不能和前朝一样走通什么门路,据说如今太平郡主又在西园办起了雅集,要是能得到她的青睐岂不是能领先一步?有的却独辟蹊径转而南下嘉州,如今京城大学堂尚在兴办中,嘉州大学堂方才是天下第一的学堂,此前嘉州开科取士的考官多是出自这里,要是能到嘉州大学堂求学,一来可以得到名师的指点,二来或许可以从中摸清楚一些考官的出题意向,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至于那些此前因为痴心算学、农学、水利等旁门左道的学子则可以扬眉吐气、翻身做人了!以前他们在文人聚会中总是被人嘲笑的对象,但是现在却成了众人拜访求教的热门,要知道此前大魏的读书人重点研读的都是圣人经义,而如今朝廷虽然也保留了进士科,但录取的名额大大降低,想要考中可是难比登天;反观诸科因为考生生源稀缺的缘故,只要有几分真才实学就肯定能考上。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甘愿接受这一现实,毕竟历朝历代的科举都是以圣人经义取士,而大魏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除了诗书经义之外再无所长,他们大多为此准备了十几数十年,现在说要转行谈何容易?
  以他们的本事想要冲过录取名额更少的进士科谈何容易?让他们改学其他科目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人当然不甘愿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在其他人纷纷开始专心备考的时候,这些失意的读书人也开始四下串联,试图让嘉朝恢复旧制,依旧采取经义取士的方法。
  “朝中这是有奸佞啊!依在下来看,这定是那墨家的主意!”这些读书人不敢责怪李悠,于是选择了顾将子来背这个锅,对他大肆出言批驳,将嘉朝的新科举说成了墨家和儒家的诊断,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络到更多的儒门中人参加他们的行动。
  “这是要断我圣教的根基啊!”有人立刻出言附和,“在下腆为圣教中人,就算豁出这条性命,也绝不让墨家异端占据朝堂!在下打算联络圣教学子前去向陛下请命,望陛下能够贬斥顾将子这等奸佞,恢复正道!诸位可愿与我同行?”
  “算我一个!捍卫圣教乃是我儒门中人的责任!为苍生计,为嘉朝的社稷计,在下也不远此等异端邪说窃据朝堂。”这一番煽动性极强的话语很快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让这些年轻学子变得激动起来,很快就有不少人响应。
  “可我等究竟该如何行事?”虽说他们一个个口号喊得无比响亮,但真要说起行动来,却又有些迟疑,要知道这位新陛下可是以军功起家,堪称杀伐果断,要是得罪了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啊?
  “此时在下已有定计,到时候我等去文庙请出圣人牌位,簇拥圣人牌位前去敲登闻鼓,向陛下请命,我看谁敢拦我们?”这乃是读书人惯用的大杀器,此前大魏的各处州县也时常有读书人请出圣人牌位逼迫当地官员接受他们的胁迫之事,因此他们想淡然的以为嘉朝的官员也会因此而屈服于他们。
  有这些成功的先例在前,这些读书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一建议,纷纷跳出来表示支持,希望能够凭此给自己捞取一个步入朝堂的机会。
  于是乎,数日之后,京中的读书人忽然聚集到文庙四周,在几名博友民生的读书人带领下进入文庙,请下至圣先师的神主牌位,捧在手中昂首阔步的向皇宫行去,一路上不断有新的读书人加入到他们之中,这愈加让他们信心满满起来。
  很快这些人就到了皇宫面前,看守皇宫的侍卫站出来大声喝止,“皇宫禁地岂容喧哗,尔等这是要谋反么?”
第797章
不堪一击
  “我等乃是为天下读书人请命而来!”眼下看守皇宫的都是跟随李悠征战多年的嘉州军精锐,身上自带有一股慑人的杀气,刚一站出来就让这几名领头的读书人心中一凛,忍不住后退了几步,可是一看的自己手中捧着的至圣先师神主,再看看身后成百上千群情激昂的学子,他们的胆子又打了起来,再次向前几步大声应道。
  “朝廷自有制度,想要请命大可去承天府,去政事堂,如今尔等聚众围住宫门是何道理?”侍卫头领根本没有被他们的气势所吓倒,这些人都是尸山血海里厮杀出来的,又怎么会屈服于几个读书人?
  “承天府可管不了此等大事,而政事堂中早有奸佞,我等此来正是想请求陛下罢黜奸佞、广纳贤才。”顾将子如今也是政事堂中的一员,这些读书人口中所说的奸佞当然就是他了,至于贤才自然是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经义的圣教门徒了。
  双方正相持间,一名内侍匆匆从宫里出来,尖着嗓子对这些人喊道,“宫门乃是禁地,尔等此举乃是违背了朝廷律法,还不速速退去?”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地步,这些人怎肯罢休?不仅没有退去,反而聒噪的愈加严重了,而守卫皇宫的侍卫们也不敢怠慢,各处兵力飞快的向这里集中;内侍在宫里宫外跑了几回,终于带来了一个让这些读书人自觉看到了希望的消息,李悠让他们说明请命的目的。
  “我等恳请陛下罢黜顾将子等奸佞,恢复进士科取士!”领头的那名学子大喜过望,连忙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上书双手递了过去,内侍接过后再次回到宫中,不多时身为宰相的姚广孝从宫里出来,来到了他们的面前。
  “尔等口口声声说顾尚书乃是奸佞,可有何证据?”他们本以为姚广孝会帮着他们说话,但是这第一句话就让他们有些发蒙。
  这些人只是以顾将子乃是墨家中人就对他大加批驳,对他在朝堂上所做的事情却少有知晓,一时间又能拿出什么证据来呢?众人面面相觑,交头接耳一番却依旧只能拿顾将子出身墨家来进行攻击,至于实际的证据那却是一点儿也没有。
  “哼!我嘉朝从不以出身论罪,顾尚书出身墨家,本相出身释家,王尚书乃是圣人门徒,司马尚书专擅纵横学,陛下皆对我等一视同仁;再说了自从陛下起兵以来,顾尚书打造军械、制造农具,为我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军民百姓无不因此而受益,尔等又有何资格污蔑顾尚书?既然没有证据,就都散了吧,如若不然将来追究其尔等污蔑朝廷重臣的罪责可是有你们受的。”姚广孝厉声喝道,三角眼中散发出慑人的光芒,吓得领头的那几名学子忍不住后退几步,而见到宰相出来并没有对他们表示支持,而是出言斥责,有些胆小之人甚至开始溜出人群,偷偷的跑了,而那些侍卫对他们也是不管不问,任由他们逃跑。
  “可……可以圣人经义取士乃是自古之事,如今我嘉朝竟然一改前策,恐……恐天下读书人不服啊。”这些人一时想不到反驳的办法,因此只好重新将话题扭转到科举上。
  “早年间先是以出身任官,其后乃是举孝廉,九品中正,兴办科举不过是数百年前方才有的事情,这自古以来又是从何谈起?可见历朝历代取士都有各自的方略,如今我嘉朝新立,正需要广纳天下贤才,修改科举制度又有何不可?”姚广孝如今对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是知之甚详,很快就抓住了其中的漏洞。
  见众人声势渐歇,姚广孝的语气也变得和缓起来,“前朝倒是一直以圣人经义取士,但录取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才?执掌户部着连一国之钱粮都筹算不出来,大理寺卿不习律法,一县之主官不通民生……百姓深受其害,如此才有了这天下动荡;尔等好歹也是读书人,当知道处理国事可不是渡过几本经义就能行的,还需的掌握几门实学才行,本相念在尔等年少冲动,又一时看不透此中的道理,就不追究尔等冲击皇宫、污蔑朝廷重臣的罪责了,尔等素素退去专心准备应考吧!”
  这一番话讲完,又有不少人被姚广孝所说服连忙退去了,宫门外聚集的人原来越少,眼看着只剩下上百死硬分子了。
  “尔等此时还不走是何道理?”事到如今,这场风波已经进入可控的状态,姚广孝也就不再担心,果然和黑冰台所说的一样,这些读书人大多是被撺掇来的,真正心怀不轨反对新朝的并没有多少人。
  这些人见同党越来越少,当下就有些慌了,一想到自己现在既没有办法通过日后的科举,又没办法向撺掇他们闹事的后台交代,当下气急失策,高举着圣人牌位,一个劲儿的叫嚣着姚广孝此举乃是隔绝中外,竟是要冲击宫门非得见到李悠不行。
  “哼!尔等莫不是真以为国法是说笑的么!”姚广孝又岂会被他们吓到,而且如今不少人都对新科考腹诽不已,也该是找一批人出来杀鸡儆猴的时候了,于是一声令下,众多侍卫一拥而上将这些人全部捉拿归案。
  经过一番审问,果然从他们嘴里挖出了不少背景深厚的前朝老臣、世家豪门,早就对这些人虎视眈眈的姚广孝立刻将这些人全数捉拿。
  紧接着,大理寺、刑部、督察院三司会审,对这些读书人和幕后黑手进行了分别审问,这些读书人除了几个领头的外,分别被以污蔑朝廷重臣等罪名处以数年的苦役,至于领头的那几个就没这么好命了,除了苦役之外,三法司还毫不留情的判处他们以及他们的家族三代不能参加科举,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这项判决一出,天下读书人顿时为之肃然,再也无人敢非议此事。
  至于那些幕后黑手,罪责就更大了,大多被抄家砍头,又是许多百年豪族被连根拔起,嘉朝的保守势力再次被削弱。
第798章
宗教问题
  嘉朝果断的处置了这场动乱,让那些试图利用这些年轻人的热血来对抗新朝新政的旧势力偷鸡不成蚀把米,通过对他们的打压,嘉朝再次削弱了世家豪门、旧官僚对朝堂的影响,许多有利于民生的新举措逐渐得以施展,而抄没他们家产所得的财富和土地也可以用来安置更多的流民,嘉朝境内日渐恢复平稳。
  而那些心里仍旧有牢骚的读书人看到那些倒霉鬼被剥夺了三代科举资格之后也不敢再出言反对朝廷的科举政策了,因为就算他们自己没了科举当官的希望,自己的后代还是要走上这条路的,切不可因为一己之私而耽误了整个家族的前途,就算是有少数顽固不化的家伙,也被他们的族人赶紧带回家去严加看管起来。
  随后嘉朝的第一次科举得以顺利进行,一批批着实有干才的新科进士们被充实到朝堂之中,待他们完成最基础的培训之后就将进入朝廷的各个部门、分散嘉朝各地,用全新的面貌来改变这个世界。
  “此次多亏姚大师和司马先生提前发现了这些人的阴谋,并且做出妥善安排,如若不然这新朝的第一次科举恐怕就要出乱子了。”待一切平稳过后,李悠再次嘉奖了姚广孝和司马错等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的臣子们。
  “陛下,新朝方立,推出的种种政策对那些旧有的大地主、世家豪门多有不利,他们出来反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次借着科举撺掇读书人闹事只不过是开始罢了,以后还少不了有和他们较量的机会。”姚广孝却并没有过多欣喜,出言提醒道。
  “嗯,此时朕早就清楚了。”对于这样的事情李悠丝毫也不感到意外,如果不是世家豪门在北虏入寇和袁章攻入河南道的过程中损失了半数力量,他将要面对的反击还会更加严重,而且自古至今那次社会变革不是经历了血风腥雨才能成功的?从商鞅变法到太祖立国莫不如是,而他所建立的嘉朝可不打算像大魏一样继续成为地主阶级统治百姓的工具,而是要让这个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变革,所以当然要面对这些人的反抗。
  “此事还只是开始,如今要丈量天下田产,重新核对丁口田亩,这方才是要他们命的手段,将来要遇到的反扑恐怕只会更厉害。”李悠郑重地说道,大魏经过数百年的变迁,隐匿田亩、丁口的不计其数,各地豪绅纷纷通过各种手段来掩饰自己掌握的田亩和人口,逃避应该承担的税赋,这让他们各个吃的膘肥体壮,大魏却因此而日渐衰弱,到了嘉朝却不容许他们继续这么做。
  所以李悠拿出了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的手段,想要借着这个天下动荡方定、豪绅实力衰弱的机会将天下土地和丁口全部掌握在朝廷手中,如若不然等过几年他们重新缓过劲来的时候再想实施可就更难了。
  “关于如何应对各地豪绅的反对,臣等已有定算,只要嘉州军还握在陛下手中,这些人就翻不起波浪来。”姚广孝也是杀心甚重之人,他并不会因为这些豪绅的反对而感到害怕,但是另一个掌握有大量土地的势力他却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处置,“如今仍有大量的土地掌握在各地的宫观庙宇手中,这些土地按照大魏的律法也是不用缴纳赋税的,此事该如何处置还请陛下示下。”
  这些被宫观庙宇所占据的土地中,有朝廷赏赐的,有信徒捐献的,当然更多的还是他们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强取豪夺来的,这些宫观庙宇依靠地租将自己的庙宇修得富丽堂皇,而他们的佃户却是饥寒交迫,也不知道这些人口中的慈悲到底到那里去了。
  可是要动他们却也不那么容易,一来如今鬼神之说盛行,人们对宫观庙宇纵使心存几分敬畏;二来这些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往往能够煽动那些穷苦百姓来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些也让朝廷一时不好应对。
  “朕平日里倒是很少和这些地方打交道。”虽说姚广孝乃是僧人,可他平日里和李悠等人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谈论政务居多,很少聊这些事情,“既然姚大师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不如先去找几处宫观庙宇看看再说吧!”
  如今李悠已经是皇帝了,要想出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直到三日后才准备妥当,他和姚广孝等人带着众多护卫浩浩荡荡的来到了京城香火最为旺盛的大相国寺外面。
  但见大相国寺占地面积极广,佛殿僧舍连绵不绝,放眼望去不下上千间之多,丹朱抹墙、琉璃作瓦、檀木为梁毫不奢华,就算以李悠出身之豪富看到眼前此景也是大为咂舌,而且近些年来京城连遭兵火,但这大相国寺就好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一般。
  “陛下,漠北诸部也多有信奉佛祖之辈,所以他们在入城之后并未对着大相国寺进行烧杀抢掠,大相国寺也借此保护了不少百姓,倒也算积攒了不少功德。”姚广孝解释道。
  如此说来这些人也并非全无用处,昔日欧洲在大航海时代利用传教士的经验还是可以学习的么,或许也可以让这些人去漠北、去河东道传播信仰,软化那些蛮夷的抵抗?
  一边想着这些,以便进入寺内,而大相国寺的方丈早已得到消息,叩见李悠之后紧随在他向李悠介绍着寺中的种种典故,不多时一行人就来到了正殿之中。
  看着大雄宝殿上那尊高达数丈、通体鎏金的佛祖雕像,李悠忍不住叹息,这么多的银子用到这地方似乎太过浪费了啊。
  忽然他心念一动,看着方丈笑吟吟的问道,“方丈,你说朕到了佛祖面前,究竟是该拜还是不拜啊?”
  方丈顿时愣住了,额头满是密密麻麻的汗珠,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好在这时他身后一名眉清目秀的僧人出来解围了,“陛下,现世佛不拜未来佛。”
第799章
新政
  不枉我今日将你带在身边啊,我大相国寺今后无忧矣,方丈看着这名得意弟子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回答既照顾了圣上的颜面,又没有动摇佛祖的地位,真是再巧妙不过了,有了这样聪慧机灵的弟子自己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但是他似乎没有看到李悠的脸上却不见一丝喜色,反而冷了下来,“哼,好大的胆子,朕的身份又岂是尔等可以妄议的?”今日这些和尚可以说自己是今世佛,来日他们难道就不能再扶一个新佛出来么?明清搅得天下大乱的白莲教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陛下!”此言一出,周围的和尚顿时慌了神,连忙跪下请罪,可是此时李悠已经没了继续游览的兴致,今日他想看的东西已经都看到了,没有再待下去的必要了。
  “陛下,这些僧人对朝廷还是有些用的。”回到宫中,姚广孝生怕他因怒而下达什么不可挽回的旨意,所以出言劝谏道,“这些僧人多劝人为善,以来世劝导百姓忍耐饥苦,倒也省了朝廷不少麻烦。”
  “嗯,这些朕都明白。”李悠当然明白这些宗教的作用,但是在他们看来宗教所起的作用或许和心理医生略有相似,可这诊费也太过昂贵了,从大相国寺的富丽堂皇可以看出整个嘉朝每年究竟有多么巨额的财富涌入寺庙之中,而这些财富除了肥了这些僧人之外,对百姓却没有多少实际的好处,而且就连这点本职工作,许多僧道往往也做不好,时常还会借此干扰官府的行事,扰乱天下太平。
  “这些僧道依旧可以出家传教,但再占据这么多的土地、修建这么多富丽堂皇的宫观庙宇恐怕就不太合适了。”李悠也考虑过限制发放度牒的策略,但是考虑到如果限制了佛道这些相对正规的宗教扩张,那么留下的空白很快就会被邪教所占据,如此以来却有些得不偿失了,“而且僧田、道田不缴纳赋税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取的,如今既然连士绅都得按照田亩纳税,那么这些宫观庙宇也不能例外。”
  “除此之外,信徒向宫观庙宇捐献土地也理应有所限制,朕觉得他们向宫观庙宇捐献多少土地就该拿出同样数额的土地来捐给学堂方才合适。”这些有资本捐献土地的都是有钱人,李悠敲起竹杠来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还有在大魏时多有假借皈依佛道而逃避朝廷刑罚的,如今在我嘉朝决不允许如此,一旦出发朝廷律法,绝不讲究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必须按照朝廷律法行事,谁敢从中阻挠当以国法从事。”无论是那种宗教都必须在国法的管辖之内,谁也不能例外,出家可不意味着脱离朝廷律法的约束。
  “而且如今天下宫观庙宇中的出家人,多有鱼龙混杂之辈,须加强僧道司的权限,对这些人严加约束,一旦有人假借宗教之名义行不法之事,定要严惩不贷。”假借做法事的名义勒索百姓、以送子为由奸淫妇女、用信徒的捐献为资本放高利贷、组织赌博……这些出家人的花样可是不少,据说大相国寺就是京城中最大的高利贷商人。
  “这些的确是天下宫观庙宇中多见的问题。”尽管自己就是佛门中人,姚广孝却没有因此而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反倒是将这些人当成了败坏佛门名声的败类,自然不肯帮他们说话,李悠要惩治这些人的想法也是深合他的心意。
  “当然,朕也不是嫌弃这些人,他们对朝廷还是有些用处的,既然大相国寺能够在北虏手中保全自己,那么想必他们也可以去漠北发展信徒么。”说完打压他们的事情,接下来又说道利用他们的办法了,“朕觉得无论是河东道也好、漠北也好,这些地方的蛮夷若是能懂些佛法、读些道经,边塞上怕是要比现在安静许多。”
  宗教也可以约束软化那些凶恶残忍的异族,利用宗教慢慢将他们同化,从长久来看却是比单纯的军事杀戮更加有效,“朕打算实施这样一个办法,这些宫观庙宇中的出家人若是想领到正式的度牒,就必须劝说一名蛮夷皈依,若是想当观主、方丈最好也得劝说十名以上的异族皈依,想要当大相国寺这样的大庙方丈,皈依信徒的人数就得更多。”
  “如此以来,用不了多少年,这漠北草原还有河东道北部就到处都是宫观庙宇了,陛下思虑长远,微臣着实佩服。”姚广孝很快就领会了这一方略的妙处,这条方略一出,全天下的僧道还不把这些蛮夷当成刷声望的宝贝?皈依的蛮夷越多他们的战斗力就越低下,而且将来若是要和这些蛮夷打仗,那些僧道恐怕早就将当地的地理、风土还有各部落内部的矛盾打听的一清二楚了,有了这些人带路、居中联系,以后嘉朝军队进攻时就会更加轻松。
  “当然,这只是朕的一些想法而已,究竟该如何实施还需姚大师和政事堂的诸公多加参详。”李悠制定了大的方向,具体的细节就交给姚广孝他们去完成吧。
  姚广孝领命而去,数月之后嘉朝对于天下宫观庙宇的管理条例颁布天下,各地庙宇无不哗然,可是李悠如今声望正隆,而且这些举措对百姓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事情,那些公馆寺庙纵有不甘也没有太多办法。
  就算有几座顽固不化的,当地的官员立刻就挖出了他们的种种不法之事进行严加惩治,惩治了一批不开眼的家伙,剩下的人也就不敢多言了,不得不按照嘉朝新颁布的律法行事。
  而嘉朝也没有将从这些宫观庙宇中榨取的好处用在憋出,而是拿来在各地兴建义学、修桥铺路,这下子就算是以前多有腹诽的虔诚百姓对此也无话可说了,宗教许给的好处毕竟是虚的,朝廷拿出来的这些却是实打实的,相较之下那个对他们更为有利不难看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