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2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292

  “如今即使身为客军,每日也能吃饱饭了,比起当年实在是强多了。”军营之中,曹文诏一边吃饭一边说道,他桌上的饭菜和普通士兵一样,和以前比起来却时差的远了,不过曹文诏的心情可要比当初好多了。
  “曹将军说的是,要说当年啊……一听说要去外地打仗,将士们都是一百个不愿意。”另一名将领应道,在大明中期武将地位大大下降之后,文官们就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而他们想出的办法之一就是控制军队的粮食,当然这究竟是为了方便他们贪污还是真的要控制军队的行动就不得为外人所知了。
  按照大明文官制定的规则,客军在行军途中的粮食应该由当地的官府供应,而官府也不会将粮食直接发给军队,说是怕武将贪墨,而是由他们安排当地百姓做好食物,然后派遣地方兵丁衙役按人口供给;这样以来不仅加大了当地官府百姓的负担,而且很容易就将军队数量暴露出来,最关键的是文官们就更加容易贪墨了,他们废了这么大的劲儿,其实就是把万物的资格从武将手里夺过来而已。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反正对于大明的士兵来说,总会有粮食被贪污的,只要能按时吃上饭,无论是武将贪污还是文官贪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可是很快那些聪明的文官就又觉得似乎没必要给行军中的军队吃饱饭,按照他们的话就是士兵们吃撑了就走不动路,这样以来行军的速度岂不是大大降低?这似乎有些不合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又赶紧追加了一条政策,当地的官府每天只能给过路的客军提供两顿饭。
  然而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文官又发现了一个漏洞,那就是如果客军行军速度快的话,一天路过两座城池,岂不是可以吃上四顿饭?这怎么能行?赶紧马上追加补丁:当天到达的军队不给饭吃,只有在本地停留了一天以后才可以让士兵吃饭。
  这些文官毫无疑问是聪明的,他们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政策中的所有漏洞,并且做出了妥善的处置,让这些士兵再也没有占便宜的机会了;不得不说,如果他们如果处理正事儿也有这份心思的话,大明恐怕早就灭了建奴、清除了贪官,统一全世界了,何至于将国家弄成这副模样?这些官员不可谓不聪明,他们只是将聪明用错了地方。
  身为士兵,当然不能饿着肚子打仗,所以从那以后大明的军队无论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都会不紧不慢的走着,争取能够在两天时间里有一天能吃上饭;可就算如此,大明的文官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办法,在原历史中,皇太极入关包围京城之时,那些愚不可及的文官为了节省一些粮食,拼命地对那些千里迢迢赶来勤王的军队进行毫无意义的调动,让他们在京城周边的几处城池来来去去,为的就是不让他们在某座城池呆够一天的时间,好省下这顿饭。
  然而大明的士兵可不是高达,不需要吃饭就能吊打天下,他们辛辛苦苦的赶到京城来保护他们的君王和京城的那些文官,却连一口饭都混不上,这下子他们不答应了,于是勤王军爆发了大规模哗变,一哄而散一路打劫州县,又给雪上加霜的大明身上撒了一把盐,许多州县因此而败坏,对此李悠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所以在汴梁行军的时候他就讲后勤供应的权力从文官那里收回来,交到五军都督府之中,总算摆脱了这一窘境,曹文诏和他麾下的士兵们才能不受干涉的吃上饱饭,军队的行军速度也得以大大提升。
  “好了,不说这些了。”曹文诏打断了这些武将们的牢骚,在军中老是说这些可不是什么好事,“明日能到那里?如今江南乱成了一锅粥,可别耽误了陛下吩咐的要事。”
  “明日将抵达吴桥,咱们如今行军的速度比计划中还快了不少,耽误不了。”麾下将官沈太轻松地说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从京城赶到吴桥,是他们出发前几乎无法想象的事情,这都要归功于新的后勤供应政策还有将士们平日里辛苦的训练。
  第二日,大军抵达吴桥,他们并没有入城,而是在城外找了块地方安营扎寨准备吃饭歇息,另外还派了一名将官带着一小队士兵进城准备买点新鲜蔬菜,这粮食什么的可以自带,蔬菜却没办法,所以他们都是沿路按价采购。
  往日刚刚出京的时候还比较顺利,可越往南边这种办法就越来越不好使的,那些当地的士绅往往试图利用这个机会敲诈他们一番,将蔬菜的价格抬得极高,而后勤的官员也不敢以高价购买蔬菜,生怕背上贪腐的罪名,所以越往南边这些士兵吃到新鲜蔬菜的机会就越少了。
  今日也不例外,过了一会儿这些人马垂头丧气的回来了,他们又遇到了当地士绅的敲诈,曹文诏不愿多事,安慰他们几句后就命人开始做饭了,由于现在李悠要求在军中所有将士必须一同用餐,所以尽管那些士兵有些小牢骚,可看到既然曹文诏也和他们一样的待遇,还是按捺下了不满。
  但曹文诏为了早日赶到江南,不想添麻烦,麻烦却找上了他们,就在营中正在吃晚饭的时候,营门口来了一位趾高气昂的家奴,带着几名手下来找大军的麻烦了。
  “我乃王大人的家人,尔等丘八今日竟敢在城中出口辱骂我家大人,我要找你们家的将军讨个公道。”说罢就要往里冲。
  他所说的王大人那是东林党干将王象春,这王家可了不得,乃是五世进士的大家族,出过尚书、按察使等高官,王象春当过南京吏部考功郎,他哥哥王象晋官职比他还高,当地无人敢惹。
  “无军令擅入军营者杀!”可他面前的这支军队已经不是以前的明军了,立刻大声警告。
第924章
不受欢迎的客人
  “我可是王大人的家人,尔等竟敢拦我?”这名刁奴觉得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什么时候连这些丘八都敢得罪自己了?当地卫所的军官见了自己那个不是点头哈腰?他们就不怕我去向王大人告状么?吴桥终究离京城远了些,他还是拿以前的老眼光来看这支军队,认为只要报出王象春的名号就能让领军的武官低头。
  “都让开,我要找你们将军说话!”刁奴听到身后随从的议论声,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于是愈发的愤怒起来,一边往里冲,一边抽出鞭子就要抽打看守营门的卫兵,他平日里少可没这么欺负卫所兵,在他看来面前这些士兵比起卫所兵来也就是衣服鲜亮了些,身子骨粗壮了些,其他的也没太大差别,难不成他们还敢真抓住自己不成?
  “军营重地,外人不得擅入!”而这些守军却严记自己的职责,立刻两杆长枪交叉,拦住了刁奴的去路,只要他敢再向前一步,就立刻按照军令将其格杀。
  “好狗胆!”刁奴心头火起,立刻扬起皮鞭就要抽打,而那些士兵随即将其视为攻击,并根据军令“卫兵一旦受到攻击立刻展开反击”做出了反应,两只长枪闪电般刺出,顿时在这名刁奴胸口开了两个大洞,眼看就活不成了。
  “杀人啦!”那些刁奴的随从往日里那曾见过这么很辣的手段,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四散而逃,卫兵们一边收拾一边将消息报给上官。
  “你们有没有辱骂王象春?”得知消息后,曹文诏没有责怪卫兵,反而还嘉奖了他们几句,命人将刁奴的尸首丢到营外,然后找来今日入城的军官和士兵打听情况。
  “大人,我等一直谨记军令,那敢出言不逊。”领头的军官细细回想了一番说道,“末将以为那刁奴所言或许是这么一回事……”员阿里他们在买菜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刁奴的刁难,非要他们出数倍的价格购买蔬菜,还口口声声拿出王象春的名号来恐吓这些士兵,有名士兵一时不忿,回了句“王大人也不能不讲理吧?”就这样一句话到了刁奴口中却变成了辱骂。
  “你们下去吧,早点歇息,明日还要赶路呢。”确定自己这边没有犯错,曹文诏也彻底放下心来,将此事抛到一边继续考虑应对江南乱民的策略来。
  然而城中的王家可是不干了,王家乃是官僚世家,曾祖王麟,赠官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祖父王重光,官太仆少卿,户部员外郎,父王之猷,历任淮扬兵备道、浙江按察使,王象春和王象晋兄弟也都是进士,而且还是东林党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就连魏忠贤当年也只能王象春罢官回家,哪里受过这般羞辱?若不反击那还得了?
  要是让人知道王家被一群丘八欺负了,以后还怎么抬得起头来?于是王家一边起草弹劾曹文诏的奏折,一边让人去吴桥衙门向县太爷告状,试图让县太爷来拦住曹文诏,要他们给王家赔礼道歉,交出那几个杀人的凶手和辱骂王家的士兵。
  在石桥,王家的命令就是天,县太爷哪敢怠慢,立刻亲自带着衙役来找曹文诏,他倒是不敢吧曹文诏怎么样了,只是想着曹文诏怕是也不会因为几名士兵就得罪王象春吧?只要他交出这几名士兵,给王象春一点面子,自己再帮衬着说几句好话,此事就过去了。
  然而他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曹文诏在大营门口说道,“依照军令,擅入军营者杀,此刁奴无视军令不仅要擅闯军营,甚至还试图对卫兵进行攻击,他们只是按照军法行事,本将军不仅不会处置他们,还会给于嘉奖;王象春若是想弹劾本将军,就让他去吧。”现在已经不是文官彻底压倒武将的时代了,更可况王象春现在并无官职,曹文诏一点也不害怕,另外他相信跟随大军一起南下的锦衣卫、东厂的人马也一定不会忘记将此事传回京城,到时候王象春起码一个纵奴为恶的罪名是逃不了的。
  如今大军的后勤供应和途中官府没了关系,论起官职来曹文华不知道比县令高到哪里去了,既然人家不打算卖他的面子,县令也无可奈何,只得灰土土脸的回去将此事告诉王家;王家还试图想些办法找回面子,曹文诏却不会等他,天一亮就率领大军拔营南下了。
  “竟敢如此!这些丘八也太猖狂了!”王家人顿时怒不可遏,他们在当地横行惯了,从来无人敢招惹,没想到今日却被一名武将驳了面子,这下让他们感到无法接受了,武将?那在大明还算是官么?若不想办法报复回去,以后恐怕王家就要沦落为士林的笑柄了。
  于是王家人一边添油加醋的写了一份曹文诏专横跋扈、纵兵行凶、欺压士绅的奏折送往京城,另外派出家中子弟到京中寻找亲朋故旧涛哥公道;另外也将这件事改头换面一番传到了江南,想让江南的士绅给曹文诏施加压力。
  这下,曹文诏顿时成了江南士绅的公敌,就算他们此前内部有多少矛盾,但是在打压武将方面他们却是一体的,所以曹文诏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过得可是很不愉快,不禁根本买不到蔬菜,沿途的官员还不断用各种办法来刁难他们。
  “呵呵,看来江南的士绅不欢迎咱们啊。”曹文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如今江南都乱成了一锅粥,他为了平息江南的动乱紧赶慢赶想要尽快赶到,而那些江南的士绅却想尽各种办法来延迟他的行军速度,这简直是愚蠢之极。
  “曹将军毋庸担心,咱家已经将事情如实汇报给了曹督公,相信曹督公也会很快就此事告于陛下,陛下绝不会轻饶了他们。”跟随大军一起南下的东厂太监说道,他此行除了协助曹文诏平乱之外,还肩负着清理江南太监的重任。
第925章
钦差
  “朕没想到那些江南士绅却是宁愿忍受骚乱,也不愿意大军进入江南啊。”李悠将曹文诏和东厂、锦衣卫回报过来的消息分发给孙承宗等人,“你们都说说这到底是江南的士绅以为自己就可以很快解决动乱,还是不想让朝廷过多干涉江南的事情呢?”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群臣都不敢回应,李悠面无表情的继续说道,“昔日士子驱逐县令,商户殴打朝廷税官,如今竟然连朝廷的大军都不欢迎,这江南士绅到底想干什么?”
  “陛下,这江南卫所承平已久,兵马早已破落不堪,单靠他们恐怕没办法平息动乱。”孙承宗觉得不能再任由陛下这么说下去了,于是连忙回道,他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纵使江南士绅有颇多不堪,但江南的百姓总是无辜,还请陛下先让曹将军平息了动乱,日后再处置这些江南的士绅。”
  “此时皆因江南士绅贪婪无度、罔顾民生所起,就算是曹将军这次平息了动乱,日后难保不会出现更大的乱子;别的不说,就是这废稻改棉,明年江南又会饿死多少人?这些人口口声声不离圣人经义,却做出这般事来,那些经义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么?”李悠算算时间,曹文诏平息动乱应该用不了多久,而如果他现在派出人手的话,似乎刚好可以赶在动乱平息的时候到达江南,于是他将目光投向殿上一名相对年轻的官员,“洪承畴,朕打算让你去江南整顿一番,你可能将此事办好?”
  洪承畴今年刚刚四十岁,正是一名官员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当初李悠到陕西平息流民的时候,洪承畴正在三边总督杨鹤麾下任职,原来的历史位面中,杨鹤后来因为无力平息陕西的动乱而被下狱,洪承畴取而代之成为三边总督,但是李悠的到来改变了历史,洪承畴因为在此事中立下了功勋,而且李悠也发现此人确有才干,所以将他调入京中任职,现在已经是内阁成员之一了,虽说还只是排位最后的内阁成员,但从他的年纪来看可谓前途无限。
  之所以去让洪承畴处理江南的事情,李悠是这样考虑的,他知道原历史中洪承畴日后投靠了建奴,这证明洪承畴的节操比较低、功名利禄之心极重,而在归顺建奴之后洪承畴又不遗余力的帮助建奴统一天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此人还是很有能力的,一个节操比较低、功名利禄之心极重,还很有能力的官员,他的顾虑通常会少一些,只要确定某些事对他升官有帮助,他肯定会不遗余力的去做,从而讨好皇帝赢得信任。
  这样的人如果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刃,所以李悠才决定将此事交给他去办,如果让孙承宗去,一来他和东林党有牵连有些不合适,二来他年纪大了为政以求稳为上,定然不会在江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要让其他人去,又没有洪承畴这般能力。
  “陛下既然将此重任交给微臣,微臣纵使粉身碎骨也要给陛下办好。”洪承畴乃是心思剔透之人,当然看得出李悠对江南士绅的厌恶和对此事的重视,皇帝的重视就意味着机会,皇帝的重视就意味自己的前途,就算此行有诸多危险,将会面临江南士绅的全力反扑,洪承畴也不在乎,他现在的心里已经被此事能为他带来的好处占满了。
  李悠如今也是当了许多年的皇帝了,他早已不会简单从奸臣还是忠臣来看问题了,纵然洪承畴有诸多缺点,但他是解决江南问题的最好人选,其余的孙承宗、孙元化、王洽等人都不合适,那么就应该重用他,至于日后他若是犯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洪承畴对大名的危害恐怕远远比不上那些江南士绅。
  “朕会赐你尚方宝剑、王命旗牌,江南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你可相机处置,不用先回报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若是犯事你也可约束其行动,然后上报朝廷,如果确有不法之事,朕会为你做主。”既然要用人就要舍得放权,李悠一下子就给了洪承畴莫大的权力,“此外,若是要用兵,朕也可以让曹文诏帮你。”但是兵权李悠却是绝对不会给他的,他不想再重复大明文贵武贱的传统了。
  接着又安排了一些武将、锦衣卫、东厂、三法司、户部等衙门的得力干将加入洪承畴的钦差团队,让他们帮助洪承畴办好这件事;既然在另一个世界洪承畴可以带着建奴轻松解决江南的士绅,那么这次他也应该可以办到。
  “微臣遵旨,微臣谨记陛下教诲。”莫大的权力就这样握在手中了,洪承畴激动地身子开始微微发抖。
  “你且记住,这次去江南要给朕办好这几件事,首先,彻底清查江南的田亩丁口,但凡有隐田隐户,定严惩不贷,若有士绅仗势不交赋税,定严惩不贷。”按照大明的惯例,读书人是有一些免税田地的优惠,但是这些都有限额,并不是他们名下所有土地都可以免税的,不过这些人仗着势力拒不缴纳,地方官也没有办法,只好把赋税都压倒其他人头上。
  “还有,江南的商税、盐税、茶税等也需重新审核。”李悠现在还记得那个一年茶税七两银子的记录,这简直是打大明的脸,“你须记住,江南是我大明的江南,不是那些士绅的江南……”
  “微臣明白,但有人敢违背朝廷的号令,微臣定严惩不贷。”洪承畴已经做好了用江南士绅的血来为自己铺平通往首辅之路的打算。
  下朝之后,李悠又把洪承畴叫到书房细细叮嘱商议了两个多时辰,把江南如今的情况以及他的想法全都告诉给了洪承畴,然后方才让他离去,相信以洪承畴的能力,还有他急切想要建立功勋的野心,一定能给这些江南士绅一个深刻的教训。
第926章
软硬兼施
  “东主,您为何要接了这份任命,这可是要大大得罪那些江南士绅的啊。”回到府中,把情况和自己的幕僚说了一遍,幕僚们顿时惊到了,他们没想到皇帝陛下竟然将如此棘手的任务交给洪承畴,江南士绅抱起团来力量何等强大,就算是魏忠贤当年也不敢轻易掠其锋芒,一旦处事稍有不慎,洪承畴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陛下不是先帝,本官也不是魏忠贤。”洪承畴和这些人搭档多年,一下就猜出了他们的想法,“陛下派了曹将军率领三万精锐南下,除了要平息江南的乱局之外,就是给本官撑腰的,如果那些士绅不识抬举,曹将军的刀可不认人。”
  洪承畴当然想过此事所面临的危险,但危险往往意味着机遇,如果自己能将这件事办好,那么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将会大大上升;回想陛下登基以来,特别是皇太极入关之后的种种手段,已经县露出一代英主的气象,远非在宫中做木匠活的先帝可比。
  皇帝陛下大刀阔斧革除朝廷弊政,已经先后解决了晋商、西北流民、建奴、关宁军、东江镇还有九边军镇的问题,林丹汗的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是江南士绅依旧顽固不化,迟迟看不到朝堂上的变化,他们的贪婪也让皇帝陛下越来越厌恶了,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再加上有曹文诏的三万大军相助,他又害怕什么呢?
  “皇帝陛下想让本官当一把结果江南士绅的刀,本官就一定要做好。”洪承畴对与自己的身份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如果听从你们的意思,本官去江南随便看看,然后你好我好大家伙,这是肯定过不了陛下那一关的;别以为捏死几只苍蝇就能把陛下蒙骗过去,曹化淳和骆养性手下的人可不是吃干饭的;若是如此,掉脑袋的就该轮到我了。”
  一想起当初那些牵扯进晋商一案和关宁军一案的朝廷大员在菜市口被杀得人头滚滚,这些幕僚瞬间安静下来,是啊,如今和先帝在位时已经大不一样了,陛下可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物,当初如此果断就处置了这么一大批官吏,江南士绅还能好得了么?他们纵然势大,难道就大得过这些朝廷要员?
  “可江南并非京城,俗话说猛龙不压地头蛇,到他们的地盘上办事大人还得小心才是。”见洪承畴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这些人知道他已经下定了决心,那么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已经不适合再多说些什么了,而是要顺着他的意思谋划到了江南到底该怎么对付这些人。
  “如今乱民四起,这些人早就被乱民折腾的不知所措了,那还能把心思都放到本官身上?”洪承畴一向恃才傲物,那里会把江南那些只知风花雪月的废物看在眼中,那些人做做文章、说说经义或许是一把好手,但是论起谋略来,却是连给他提鞋都不配,“当然,陛下的意思也并非是将所有江南士绅都连根拔起,若是有人识趣自会放他们一条生路,若是不识趣,菜市口的那些人头就是他们的榜样,流求和辽东尚需大量移民开垦,他们的家人怕是下辈子就只有在这两个地方过了。”
  “而且这些江南士绅也并非铁板一块,同处江南这么多年,彼此早已积下了无数的矛盾,再加上此次打造新织机一事,更是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他们都认为是别人从自己手中偷到了新织机的打造方法,方才耽误了自己的挣钱大计,还酿成了这场祸事,所以埋怨不休。”李悠做下如此安排可不仅仅是为了挑动织工闹事、搞乱江南,更重要的还是离间江南士绅之间的关系,别看他们表面上一团融洽,可是一旦牵扯到钱财的问题,那就是翻脸不认人了。
  “所以本官打算软硬兼施,拉拢一批再打击一批,挑动这些江南士绅先自己斗上一场,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实力大损的时候,本官再出面收拾残局。”说了这么一大堆,洪承畴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计划,在另一个世界,他率领建奴大军平定江南的时候,用的也是类似的手段,针对的也是江南士绅这一处破绽。
  “归根结底,这些江南士绅手上终究没有兵权,朝廷真要对付起他们来,并没有多麻烦;麻烦的反而是如何让江南不至于重新被这些士绅所占据。”这也是在退朝后李悠将洪承畴叫到书房之中所说的话,打破一个旧世界不难,难得却是建立一个新世界,“陛下对此已经有了些大致的安排,但细节上还需我等一起参详。”
  说罢洪承畴和这些幕僚凑到一起,开始熬夜完善各种细节,就像他刚才所说的那样,如今这位陛下和先帝乃至此前大明数代帝王都大不一样,想要得到他的青睐,必须要有真本事,并且能做出一番事情来,像之前那些老臣一样论资排辈的熬怕是不行了。
  只要你能办好陛下吩咐的事,就会得到重用,比如卢象升当年的官职还不如他,咬着牙弃文从武之后区区数年间就青云直上,现在已经是大明武臣的第一人,还获得了爵位,将来他只要不犯错,未来卢家必定能成为英国公、魏国公一般的人家,这是何等的让人羡慕啊;一想到卢象升的际遇,洪承畴嫉妒的眼睛都红了,既然这次陛下给了这么好的机会,他也想像卢象升一般做出一番事业来,从而为他们洪家留下绵延不绝的富贵。
  从第二天开始,锦衣卫、东厂、三法司、户部等衙门的精干人员就不断来到洪承畴麾下报道。
  数日后,一千兵马护卫着洪承畴的钦差队伍踏上了南下的道路,而那些江南的士绅在听闻此事后浑不在意,他们将其当成了和以前那些朝廷官员一样的存在,浑然不知道比乱民更大的威胁即将到达江南,很快他们就会见识到朝廷整治江南的决心。
第927章
金陵
  就在洪承畴刚刚出发的时候,曹文诏已经率领着麾下的兵马抵达了金陵,进入到江南的精华地带,他此行除了要平息江南的动乱之外,还要整顿南方的军队,而金陵因为当过大明的京城,所以这里除了有套全副的文官班子之外同样驻有大量的军队,按道理说这支军队也肩负着维持江南安定的任务,可是早在百年前这支军队就彻底烂掉了,当初倭寇进犯的时候,区区数十名倭寇就能吓得数万大军不敢出城,这次又怎么敢擅自出战呢?
  此前有几次,因为乱民试图攻击金陵某些勋贵家的工坊,所以他们动用了金陵的驻军前去阻拦,谁知这些军队竟然被乱民十分轻松的冲散了,不仅没有将这些乱民驱走,还被他们抢去了许多铠甲、军械,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