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92

  “茶楼……茶楼的东家明面上是一位来自蜀中的富商,但皇城司打探到这名富商早已投靠了郕王府的二管家。”魏士良说到此处汗如雨下。
  郕王府!这三个字一出,李圭顿时站了起来,郕王是他如今心中最大的一根刺,甚至还超过了杨介夫,现在听闻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和郕王府染上了关系,他又如何不担心呢。
  “陛下,太平郡主方才进宫了,正往长乐宫的方向去。”正在此时,又一个让他惊讶的消息传来。
  李悠,太平郡主,郕王,太后,这些名字在李圭脑海里不住地打转,弄得他茫然不知所以。
第228章
乱起
  李悠投了杨介夫,联络太平郡主入宫取得太后懿旨然后拥立郕王继位?李圭脑海里涌现出了这样的想法,然后身子一软瘫倒在椅子上,您们都要背弃朕么?朕对你们宠信有加,你们却要如此对待朕?
  他似乎忘了先怀疑李悠的却是他自己,在京城之外喝骂李悠等人的还是他自己,从出京到现在他除了胡作非为耽误大军的行程之外什么都没有做,如果不是李悠等人他恐怕早就落入唐括部手中了吧?又何来的机会重回宝座。
  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魏士良伺候李圭多年,那能看不出他内心的想法,心中涌过一阵悲凉,他是万万不会相信李悠会拥立郕王的,这次的事情或许只是巧合;连李悠这样为了他奋勇搏杀的忠臣都不能相信,自己一个伺候人的奴婢又会有什么好下场呢?
  别忘了,当初御驾亲征可是他怂恿的,如今李圭是手上实在无人可用才暂且留了他的性命,若是等他缓过神来,恐怕就是自己的死期了吧?或许我也该为自己寻觅一条后路了,这位陛下实在不是……
  “走,跟朕去长乐宫,带上……带上你的人手。”李圭本想带上李悠留在宫中的人马或是石亨的下属,可转念一想现在要去见太平郡主,这两批人马似乎并不合适,所以改口叫了魏士良这些日子收拢的人手。
  李圭带着一波人马急匆匆的赶到长乐宫外,钱骅手下那些威武雄壮的士卒和魏士良身后无精打采、战战兢兢的兵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圭见状愈发的担心起来,宫中精锐都是李悠一党,他还有何安全可言?
  长乐宫外,李令月正和守门的军官说些什么,李圭忍下怒气快步上前,故作平静的问道,“令月,你这是要做什么?”
  “太平见过皇兄。”李令月行了一礼,她觉得李圭此时的神情似乎有些不对,于是连忙解释道,“太平有些日子没有给太后请安了,今日碰巧有人送来一支百年老山参,故而入宫来进献给太后。”
  “太后偶感微恙不宜见客,太平还是回去吧。”李圭忍着怒气,冷脸说道。
  太平郡主本就是高傲的性子,对他这位皇兄素来不怎么看得上眼,如今自己一片好心却遭受到了这样的冷遇,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可一想起李悠当时的话语,她有忍下怒气上前两步用只有李圭和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说道,“皇兄,此时稳住太后才是上策,皇兄切不可因为一时意气耽误了大事啊。”
  一时意气?当初阻挠朕册封皇考的是谁?朕率领大军出征在身后谋划另立郕王的又是谁?她既然没把我当皇帝,就休怪我不把她当太后了,想起往日种种,李圭的脸色顿时变得狰狞之极。
  还好他总算是记得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深吸一口气按捺住心中的怒气说道,“此事朕心中有数,太平还是回去吧。”
  说罢不等李令月回应,李圭就转身对着看守长乐宫的士兵们说道,“太后身染微恙,不宜见客,尔等需看管好了,不得放入任何人打扰太后。”
  “末将遵旨。”钱骅无奈的看了李令月一眼,恭恭敬敬的答道;太平郡主在夺门一事中的功绩他撩人于心,如今杨介夫尚且活得好好地,李圭就猜疑起自己一边的人来,此举简直是太不明智了。
  说罢李圭径直离开,将李令月丢在了长乐宫之外;李令月死死地盯着李圭的背影,一直到他消失在宫墙的转角处,竖子不足与谋!她心中忽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
  回宫之后,李圭将自己单独关在房间里,接连将书桌上的砚台、架子上的花瓶等物件摔得粉碎,方才打开房门,将魏士良召唤进去。
  “奴婢叩见陛下。”魏士良跪倒在地,即使被花瓶的碎片扎破了膝盖也不敢有丝毫异样。
  “朕记得之前杨介夫曾经提过让太平去唐括部和亲吧?”李圭缓缓说道。
  魏士良心中咯噔一声,暗叫不好,如此紧要的关头,他却想要处置太平郡主,实在是太不明智了;太平郡主深得太后喜爱,在宫中、朝唐之中颇有势力,眼下拉拢还来不及呢,陛下却要将她赶走,这岂不是自断一臂?
  “是,当日陛下以和亲有碍大魏颜面将杨相国批驳了一番,此事就这么作罢了。”可他身为皇帝身边的太监又能说什么呢,只能如实回答。
  “嗯,当日朕是这么说的。”李圭心中隐隐有些后悔,早知道当日不如就听了杨介夫的安排,他似乎忘了没有太平郡主他又怎么回宫呢?“不过如今想来,太平的年纪也却是不小了,早就到了该嫁人的时候,和亲是肯定不行的,魏士良,你去查查看有那些合适人家的子弟尚未成亲?早些把这件事办了吧。”
  “是,奴婢遵旨。”魏士良小心翼翼的站起来,他知道是方才他汇报的事情引起了李圭的误会,导致他对太平郡主产生了厌恶之情。
  先是得罪了杨介夫,现在又惹上了太平郡主和李悠,长乐宫里的太后肯定对自己也是恨得咬牙切齿吧?而陛下也只是因为暂时无人可用才继续让自己留在身边的,魏士良对自己的将来感到一阵儿悲凉,这就是殚精竭虑为皇帝办事的下场啊。
  还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吧,也不求将来能保住性命,只要他们能念着今日志强给自己一个痛快就是好的了,接连发生的事情让魏士良对李圭彻底失去了信心。接着去查找资料的机会,他悄悄地将这个消息散了出去。
  而正在此时,李悠也接到了一个坏消息,河东四府有妖道作乱,聚集乱民十余万起事,眼下已经攻下了三座县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河东四府的求援书已经送到了京城之中。
  如今是大乱将至啊,外有唐括部,内有乱民,朝堂上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这是乱世将要到来的迹象啊。
第229章
团练
  “河东四府的八百里加急文书你们都看过了吧?赶紧议一议此事究竟该如何处置为好。”河东一带是世家大族聚集之地,而且距离他的根据地弘农也不远,故而杨介夫对妖道蛊惑流民作乱之事非常警惕。
  “必须将这些贼子统统斩杀以儆效尤。”兵部尚书袁汝夔当即喝道,他的老家可就是在河东四府之中,若再有迟疑这些乱民就杀到他们家了,从河东四府送上来的文书看,他们家的田地已经被毁的差不多了,今年的收成算是完了,袁汝夔心疼的直滴血。
  “兵从那里来?我大魏历来讲究守内虚外,重兵全都集中到京城,而这两年京营禁军随时多达四十万,就算现在还剩下些,恐怕也不能离开京城。”吏部尚书卢承庆家在范阳,倒是不如袁汝夔这般着急。
  那些距离河东四府尚远的世家、寒门的官员们纷纷点头称是,如今京中才是最紧要的地方,若是己方大军离开京城去河东讨伐乱民,京城的脆弱平衡就会被瞬间打破,他们这些文官怕是要被李圭下狱处死了。
  因此大厅之中的文官们立刻分成了两波,一波以袁汝夔为首,要么是家在河东,要么和河东的大户人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坚持认为从京城调集少量兵马不会出事,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这些流民剿灭,好尽量让他们的家族避免损失。
  另一派则以卢承庆为首,大多是和河东一带没什么利益瓜葛的官员,他们显然更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绝不肯放走京中的一兵一卒,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不如让嘉州伯李悠带兵前往河东剿灭流民?”参知政事胡松年出来打圆场,“如此一来可以将他从京中调走,二来这李悠在领兵打仗上倒是有一手,由他出面必可很快平定河东,恢复当地安宁。”
  “不妥,且不说陛下会不会放李悠出京,须知兵乃凶事,若是让他到了河东,谁敢保证他不会借机报复,屠戮我族中子弟?”当即有出身河东的官员反驳,开什么玩笑,他们这些人刚把李悠摆了一道,御驾亲征害死勋贵无数,又怎么敢让李悠这个勋贵子弟去他们的根据地?李悠甚至都不用自己出手,只要带领麾下人马将流民逼到他们家所在的方向借刀杀人即可,事后还没处说理去。
  河东一系的人马很快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顿时将胡松年一顿好骂,大厅中越发的热闹起来,吵得杨介夫不胜其烦。
  “近些年来北方大旱,南方水涝,这次河东之事只是开始罢了,若是应对不妥,就会立刻波及到整个大魏。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吵不休。”杨介夫掌管朝政多年,终究比他们看得远一些,“这些乱民必须尽快扑灭,京中的禁军虽然不能动,但城外的勤王军还没有走呢。”
  “南阳知府张果熟悉兵事,勤王军中以他麾下的一万兵马最为精锐,就再从勤王军中选出两万人来让他统帅,前往河东剿灭流民。”熟悉百官的杨介夫很快做出了裁决,这位张果乃是寒门出身的文官,昔日曾在边郡就任时屡次击退蛮夷部落的进攻,颇有知兵的名声,正是此时最合适的人选。
  不用派出禁军,自己的安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卢承庆等人不再说话;而张果的名字袁汝夔也曾多次听过,前些日子也在京城城墙之上见识过张果大营的军容,对杨介夫推出来的这个人选也颇为满意;当即打定主意回去就给张果调拨人马、粮草、军械,好让他尽快平定河东,保住自己家的安全。
  “相国此举实属老成谋国之道。”众人皆大为佩服,渐渐停止争吵商量起调集勤王军前往河东的细节来,明日还要去朝堂上走程序呢,不过想必李圭也会乐意看到并不忠于他的勤王军离开京城吧?
  “诸位,在下觉得此事到未尝不是一个机会。”方才一直没有说话的兵部侍郎王季和突然说话了,他出身于太原王氏,向来以智谋多端闻名,方才没有说话本就让众人有些奇怪,现在事情已经决定了他却忽然开口,众人立刻静了下来。
  “勉夫请说。”杨介夫亲切的称呼着他的字,他也想听听王季和能说出什么话来。
  “多谢相国。”王季和拱手为礼,环视一圈厅内众人,信心满满地说道,“诸位,如今勋贵宿将十不余一,这正是吾等掌控兵权的好时机;但若是重建禁军,不仅有可能让勋贵死灰复燃,还没办法照顾各处的乱局。”
  “正是如此。”众人纷纷点头,勋贵家族在禁军之中经营多年,老一辈虽然已经死了,可他们的后辈却依旧在禁军中担任中级军官,若是禁军重建,凭借他们的人脉、能力,即使有这些文官的排挤,也难保会有人重新走上高位,比如这次保住了皇帝的李悠、钱骅、丘尚俭等人,这是他们万万不能容忍的。
  还有正如杨介夫方才所说,大魏连续多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这些文官顺手将失德的帽子扣到了皇帝头上,还借此机会从百姓手中夺走了不少土地,但他们也知道大灾之后多有大乱,若是全都依靠禁军从京城出发赶往各地平乱,恐怕禁军到了他们的家也被烧杀一空了。
  “王侍郎说得有理,不知究竟有何良策可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事关自己家族的安全,众人立刻竖起耳朵倾听起来。
  “此事说来倒也容易。”王季和施施然的说出了三个字,“办团练。”
  “办团练?”有些知道团练为何物的人很快品出了其中的味道,细细琢磨起来,有些尚不清楚的赶紧抓住王季和连声询问。
  唯独杨介夫看着王季和沉吟不语,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敏感的问题,这王季和心中所想恐怕不简单啊,不过办团练一事的确大有可为。
第230章
各怀心思
  “团练者,五家为比使相保,五比为闾使相受,四闾为族使相葬,五族为党使相救,五党为州使相赒,五州为乡使相宾。族施邦比之法,十家十人八闾俱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也!”王季和摇头晃脑的给那些没听过这个词的人解释了一遍,“立国之初北地多有蛮夷来犯,太祖虽有心北伐却因为中原征战多年需要休养生息,无力派遣大军,故而号令北地结社自保,称为团练。”
  “当时北地边郡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首领;当时北地颇有家业丰厚者聚集起了数千兵马,打得蛮夷不敢南犯,维系了北地大致上的安宁;知道十年后太祖腾出手来率军北伐,这些人也有不少到太祖帐下效力,日后以军功加官晋爵的。”王季和将这一段往事娓娓道来,“一直到太宗时彻底将北境的蛮夷打服后,北地的团练社才被裁撤;而如今朝廷兵力不足,正是需要各地乡绅为国效力的时候啊,若是各府各县都能办起团练来维系地方安宁,区区流民有何惧哉?”
  办团练不就是要钱要人么?我袁家有的是钱也有的是人,如果真的可以开办团练,那么以我袁家的财力人力,聚集起上千人的人马不成问题,而且老夫身为兵部尚书,大可以给他们弄些不要钱的军械,从军中抽调老兵训练他们;到了那个时候,即使再有流民作乱我袁家又有何惧哉?袁汝夔闻言立刻动了心。
  若是我等手上有上千兵力,以后遇到争水争地的事情大可以将人马拉出来,官面上有我照应,下面有这些能打的团练,范阳一地岂不成了我卢家自己的地盘?卢承庆摸着胡须陷入思索之中,他们卢家眼下虽然也有护院家丁,但不过只有百余人,还不能明目张胆的置办军械,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也不肯放过。
  乱世要来了,还有人想着杨介夫方才的话,心跳也变得越来越快;天下纷乱,草莽四起,手上有支兵马总是好的。
  一时间众多官员难得的形成了一致,“王侍郎果然大才,此举实乃安定地方的良策啊,明日吾等就一起上书陛下,要求重开团练。”
  “我中原向来是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如今国家乍逢大变,丧失兵马多达数十万,正是我等士大夫为国出力的时候啊,我胡家愿意出钱供养一千团练,以保境安民,维护一方安宁。”参知政事胡松年兴高采烈的盘算起来,嗯,松州府以他们胡家势力最大,这挑头办团练的事情只能是他们家牵头,到时候大可以借着收取团练费的名义狠狠地吸出一笔钱来,要是有人没钱刚好收了他们的地。
  嗯,不支持团练就是不想维护一方平安,不想维护一方平安就是图谋不轨的刁民,这样的刁民即使打死了也是活该,他们的地自该奖励那些甘愿舍弃家财办团练的人。
  为谋求家族私利也好,心怀不轨意图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也好,想借机倒军械赚一笔钱也好,总之这些人都对王季和办团练的建议十分有兴趣,并很快形成一致决定明日早朝在杨介夫推荐张果领兵平定河东叛乱之后提出此事。
  今日王季和成了众文官之中最风光的一位,无论是寒门官员也好,世家掌门人也好,对他都大加赞赏,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人谁不喜欢?
  “哈哈,徐先生,今日你的计策果然大受好评,自杨相国以下赞不绝口,大概明日早朝就会形成定局了,我王家在太原的实力又将大大增强,这都是多亏了徐先生啊。”回到自己的侍郎府,王季和大笑着称赞道。
  “东主谬赞了,若非东主博闻强记,在下哪能想到这些。”王季和的幕僚徐志先并不居功,谦虚地答道。
  “若非徐先生提醒,我也记不起来这件事,今日天色已晚,徐先生早些歇息去吧。哦,对了,城东的那座小院我已经命人收拾干净,侍女仆从什么的早已安排妥当,以后就归徐先生了,等这件事定下来后,我再看看能为徐先生谋一份知县的差事不。”有功就要赏,不然谁以后还会为你效力?王季和深谙用人之道,当即故作平淡的丢出一大堆奖励,引得其他幕僚满脸的嫉妒。
  当夜徐志先就被带到了王季和上次给他的院子之中,徐志先坐在院子中间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到月上中天,他才缓缓起身,望了一眼嘉州伯府的方向回房入睡;许先生,我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将此事办好了,您当年的就难之恩总算是得以报答,如今咱们两清了,日后若是有什么冲突咱们就各为其主吧。
  “河东四府的叛乱尔等有何对策?”翌日早朝,第一件事果然说的是河东四府的叛乱。
  “陛下,老臣以为可令南阳知府张果为帅,带三万勤王军前去平叛;张果文武双全,昔日曾屡立战功,必可大胜而归。”几名大臣先后出来说了自己的建议,李圭都不满意,最后还是杨介夫出马道出了昨日议好的方略。
  “如此甚好,就按杨相国的意思去办。”既然不用调走自己的人马,那么一切都好说,李圭点头同意,同时在自己心中的小本子上添了张果的名字,日后自己收回朝权,定要将这投靠杨介夫的南阳知府张果革职问罪。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又说了一会儿不咸不淡的事情,魏士良尖利的声音再次响起。
  “陛下,臣兵部侍郎王季和有事起奏。”王季和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下走出队列,双手捧着一封精心写就的奏折,“臣请陛下重开团练,以维持四方安定,预防河东之事重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