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五千年(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292

  说话间方天士已经拿着药箱气喘吁吁地进了寝宫之中,魏士良和毕成连忙给他腾开地方,至于那名嫔妃则缩在床角,动也不敢动;她知道李圭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她就是立刻被杖毙的下场。
  “方太医,陛下怎么样了!”这时候,杨介夫也赶了过来,一脸凝重的看着方天士,方天士根本顾不上回他,取出银针运指如飞,不一会儿就在李圭身上扎了数十枚银针。
  一套针法用完,方天士擦了一把汗,看看杨介夫、魏士良,再将目光转向殿中的其他人等;杨介夫当下了然于心,对魏士良说道,“魏总管,将这些闲杂人等带到偏殿看好吧。”
  魏士良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悲切,李圭纵然有千般不是,但终究是他伺候长大的,感情何其深厚,眼下的一切都似乎在预示李圭的时间不多了,魏士良双目顿时变得通红,似乎马上就要忍不住哭出声来了。
  “魏总管,眼下乃是非常时期,正事要紧!”杨介夫猛地一巴掌排在他的肩膀上,才将魏士良从恍惚之中唤醒。
  醒过来的魏士良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马上将大殿之中的太监宫女统统赶到偏殿之中关好,这才返回寝宫,现在宫中除了李圭之外只有魏士良、杨介夫、毕成、方天士还有一旁端坐记录起居注的太监;至于那名嫔妃,已经完全被众人无视了,因为他们都知道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方太医,现在可以说了吧?”杨介夫等人的目光全都落在了方天士的身上。
  方天士摇摇头,“下官已经尽力了,下官虽然用针法止住了精血外泄,但陛下根元损耗过甚,怕是……怕是……”说到最后方天士还是没敢说出那几个字来。
  “如今都什么时候了,再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你就照直说吧。”杨介夫脑中飞快的转动,思索着下一步的对策,好在今日留在宫中的是他,若是其他人怕是不敢决定。
  方天士此时的冷汗已经湿透了衣服,在杨介夫的逼迫下战战兢兢的回答,“陛下……陛下怕是……怕是时日无多了。”
  纵使心中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方天士的话还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得众人头晕眼花,至于龙床上的那位,更是直接吓得晕了过去。
  “诸位,如今事态紧急,以老夫看须马上请太后过来,再召诸位宰辅重臣入宫商量对策。”杨介夫第一个醒转过来,果断地提出建议,说完不等魏士良回答就果断吩咐道,“毕大人,你带人去长乐宫请太后,再安排人手出宫通知朝中重臣入宫。”
  “下官遵命。”这些都是之前早就商量好的,毕成领命后飞快的退出寝宫,安排好出宫报信的人手,然后自己带着亲信急匆匆地向长乐宫奔去。
  “杨相国,除了朝中重臣,还应召集勋贵和大宗正入宫。”魏士良赶紧补充道,无论如何他也要给杨介夫添点麻烦才行。
  “多谢魏总管提醒,老夫差点给忘了。”杨介夫看着魏士良派出太监出宫报信,心中却是冷笑不断,若是英国公、鲁国公他们还在的时候,老夫或许还会对勋贵忌惮三分,可是眼下这些老家伙都死了,只留下一群老的老小的小的废物,总是把他们放进宫来又能如何?至于大宗正向来昏聩无能,断不会给他造成任何麻烦。
  方天士不断地用老参给李圭吊命,终于让他坚持到了太后到来的时候,只是他依旧没办法让李圭开口说话,只能维系着微弱的呼吸不至于断绝。如此才好,若是这昏君临死前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倒也是麻烦,杨介夫心中如此想道。
  “臣等叩见太后。”众人齐刷刷的跪下向太后行礼。
  “陛下怎么样了?”太后顾不上叫他们起来,快步走到龙床前看着李圭问道。
  方天士不敢言语,杨介夫呜咽着答道,“太后……陛下……陛下怕是熬不过今晚了。”
  见太后身子明显一滞,杨介夫赶紧劝道,“太后,老臣已经召集朝廷重臣入宫,此时还需太后主持大局,切不可伤了身子啊!”
  “杨相国做事果然稳妥。”太后厌恶的看了一眼龙床角落那名倒霉的妃子,“大臣马上就要入宫了,还把这个碍眼的东西留在这里干什么?给我拖出去。”
  说罢她身后的亲随宫女飞快的将这名嫔妃裹起来拖到了外边,至于等待她的会是什么不言而喻。
  又过了一会儿,门外方才响起群臣的脚步声,就见方天士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陛下龙驭宾天了!”
第264章
天下缟素
  寝宫之外的脚步声稍有停顿,然后又马上变得杂乱起来,卢承庆、胡松年等朝廷重臣全都涌了进来,当他们看到跪地哭嚎的方天士时,浑然忘了该向太后、皇后等人行礼,猛地扑在地上发出了听起来悲痛欲绝的哭声。
  一时间哭声震天,渐渐地传到了旁边的偏殿之中,几乎所有附近的太监、宫女、护卫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们陷入到巨大的慌乱之中,陛下走了,迎接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未来?
  按照礼仪秀了一波演技之后,这些朝廷重臣停止了哭声,开始商议起接下来马上要办的要事来,李圭的山陵尚未修建完成,必须加快工程进度;葬礼该如何举行,谁担任山陵使,谁担任礼仪使,还有卤薄使、桥道顿递使等要职的安排;以及如今朝廷接连遭遇大事,户部早已空虚,筹办葬礼的钱该从哪里出?着一些列问题都够让人头疼的。
  “依照大魏祖制,山陵使由宰相担任,太常寺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薄使,承天府尹担任桥道顿递使。”这些朝廷早有定规,先皇去世又没几年,太后对这些记得还非常清楚,直接发布旨意,杨介夫、袁汝夔等纷纷领旨。
  “至于银钱么?”想到此处太后也皱起了眉头,这些年先皇驾崩、李圭继位、好水川大败、御驾亲征丧师……等等这一连串的事情都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别说户部,就连皇宫内库都没多少银子了,接下来李圭的葬礼和新皇的继位又要花钱,太后一时也想不出办法来,只能将此事向后推去,“看看户部和内库还有多少银子,先紧着用吧,日后再想办法。”
  户部尚书毕成只能一脸苦涩的领旨,若是能想出办法,户部也不会空成这样了,更让他觉得可怕的是目前继位可能性最大的郕王尚且没有大婚,这又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几件事加起来让他顿时有了告老还乡的冲动。
  “工部那边也加快进度,必须尽快将山陵修好。”天子的陵墓最早称之为山,后来改为陵,到如今统称为山陵。
  工部尚书和毕成此时的心情差相仿佛,没有钱粮又怎么加快建设的速度?难道那些修建山陵的民夫不用吃饭,巨石大木等材料不要钱么?
  “还有钦天监须尽快选个好日子……通政司将陛下大行之时昭告天下……”又是一连串的吩咐将群臣方才提出的问题安排妥当,太后换了一口气,目光从群臣身上依此扫过,“如今陛下尚未诞下太子,这继位的人选也该议一议了。”
  “我等听从太后安排。”杨介夫以退为进,反正如今和李圭亲缘关系最近的就是郕王了,上次御驾亲征之时太后还将郕王接到宫中居住,料想也不会有其他人选。
  “此事事关重大,诸位都是我大魏的重臣,此时不必忌讳过多,尽可以直言。”太后虽然已经猜到了群臣的心思,但也不敢马虎,继续试探道。
  “此乃皇家家事,吾等身为外臣不好置词,还请太后决断。”杨介夫等人再次将话题推了回去,一旁的皇后和魏士良看着尸骨未寒的李圭,心中涌起无尽的酸楚。
  “天家无私事,册立新君非同小可。”太后看了一眼刚刚咽气的李圭,大魏如今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若是再册立起这样一个家伙,那么大魏就要完了,“诸位都是国之大才,比哀家一介妇人看得清楚。”
  双方你来我往推让一番,最后还是回到了杨介夫这里,他轻咳一声说道,“太后,如今诸多宗室之中和陛下最近的就是郕王了。”见太后并未露出不虞之色,反而做出了侧耳倾听的姿态,杨介夫就知道她并未改变之前的想法,于是接着说道,“郕王生性仁厚,若是得登大统,必可成为一代明君。”
  “嗯。”太后微微点头,接着看向其他大臣;卢承庆、胡松年等人早就在杨介夫的府上把此事商议好了,于是接连出声附和,一时间将郕王夸成了直追太祖太宗的圣君。
  “哀家以为陛下这些年处理政事有些……有些过于急躁了,郕王性子稳重、待人宽厚,正适合大魏眼下的局势。”见无人反驳,太后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一锤定音敲定了新君的人选,“传旨,召郕王入宫。”
  “臣等遵旨。”重臣忍着喜悦答应下来,今日的形势竟是出奇的顺利,没有收到任何阻挠就将郕王推上了宝座;郕王如今还十分年幼,太后又不怎么理会外朝之事,纵使她垂帘听政,朝中的大事依旧是他们说了算,如今又没了丘元德为首的勋贵从中作梗,大魏的朝廷可谓尽数归了他们掌控。
  卢承庆和袁汝夔亲自拿着圣旨前往郕王府去迎接郕王进宫,在最可靠的士兵护卫下,方才被从睡梦中的唤醒的郕王没有经历过任何波折就顺利地到了皇宫之中。
  “儿臣叩见太后。”懵懵懂懂的郕王见到寝宫中聚集了这么多人,不仅有些慌乱,连忙跪下行礼,当年郕王和李圭一同被先皇收养,因此他这一句儿臣倒也不算错。
  咦?皇兄为何还躺在床上不起来?还有这些大臣为什么都是一副刚哭过的样子?郕王心中满是疑惑。
  “你皇兄今日驾崩了,诸位大臣一力推荐你继承帝位,哀家也是这个意思。”不等他想明白,太后的话就像响雷一般在他耳边炸开,震得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才好。
  幸好郕王府的长史也陪在他的身边,小声提醒几句,郕王立刻形状偶来,按照古礼三揖三让,最后才在群臣的一致劝解下领过太后懿旨,成为了李圭的继任者。
  翌日清晨,无数快马从京城奔出,将皇帝李圭昨日夜间暴病驾崩的消息传到了大魏的每一个角落,上至京城下到各个州县,衙门中官员立刻更换了素白的服饰,天下为之缟素。
第265章
快完了
  嘉州城内,新婚燕尔的李悠从使者手中接过密信拆开,待他行礼退去后仔细检查完漆封,小心翼翼的拆开飞快的扫了几眼然后将密信递给姚广孝,“陛下驾崩了,郕王被带入宫中,如此看来继位的大抵就是郕王了。”
  “郕王年幼,太后又不……不怎么理会政事,今后朝政恐怕要杨介夫一言而决了。”许光本想说太后并无政才,想想不妥又临时改口了。
  “这两年大魏接连遭遇大事,朝廷的花销颇大,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顶得住啊。”范蠡说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许先生所言恐怕不一定为真,以前寒门和世家之所以能放下芥蒂、齐心协力,是因为有勋贵作为他们共同的敌人,眼下勋贵衰落,皇帝尚且年幼,他们的联盟也该分崩离析了。”姚广孝看完迷信又递给了范蠡,“世家一系的官员要趁着杨介夫尚且在位的时候扩大自己的权利,而寒门也不甘愿一直久居杨介夫之下,接下来这两派怕是要开始内斗了。”
  李悠缓缓点头,似乎十分认同姚广孝的观点,“斗起来对我们要好一些,朝堂上忙了他们才会忘记云州和嘉州,我们方可继续积蓄实力。”
  “身为大魏的重臣,不思量如何忠君为国,却整日为一己私利争来夺去,此辈妄为大臣。”许光摇头叹道,心中对这些官员的厌恶又增添了几分。
  姚广孝眯缝着三角眼没说什么。范蠡似笑非笑,他二人可不是大魏的臣子,如今大魏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多,李悠能获得的时间就越长,这对他们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好了,把府里的布置都撤了换成素色吧,免得到时候有人说闲话。”李悠不由得一阵庆幸,还好自己动作快把婚礼提前了,要不然又得再等好长时间才能和周南成婚了;哎,如今京中大局已定,不知道太平郡主和丘尚俭他们如何了啊?
  “嗯,我一会儿去和忠叔说一声去。”这只是些小问题,许光并不在意,他再次向李悠提出了请求,“小爵爷,眼下婚礼已经结束,嘉州的团练也慢慢的有模有样了,用不着我天天盯着了,就让我再去一次京城吧。”
  许光是个义气为先的人,他知道郕王继位之后肯定会对丘尚俭、太平郡主他们不利,对此他不能置之不理;上次是因为李悠的大婚需要他操持,现在却是空了下来,李悠再也找不到其他理由来劝说这位让他尊敬的长辈了,因此只好答应下来,“如此就有劳许先生了,到了京城可以去西市的铺子里打探消息,范先生会给您安排好的。”
  他没有说什么注意安全之类的废话,因为他知道许光并不是惜命之人,不过好在他的武艺和经验足以保证没多少人能伤的了他。范蠡当即答应下来,将店铺的地址、进门的暗语以及信物都一一给许光介绍妥当。
  “事不宜迟,许某这就动身。”说罢许光直接起身准备回房收拾东西前往京城,李悠等人同时站起来相送。
  “许先生,一路保重。”临行前李悠拉着许光的手叮嘱道,“先生早些回来,将来我的孩子还要许先生帮忙教授武艺呢。”
  “哈哈,小爵爷但请放心,不是我小觑京城那帮人,这天下能伤到我的人并不多。”说罢许光洒然一笑,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向京城的方向行去。
  与此同时,在京城,李圭大行的礼仪已经进行过半,他被入殓放入棺椁安置在偏殿之中,需要等到山陵修建完成再迁徙入内;朝廷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开始为郕王的登基大典紧张地忙碌着。
  在李圭驾崩的当日,杨介夫已经带领群臣参拜过郕王,这个其实就已经算是即位了,而按照大魏的祖制,正式的登基大典将在李圭驾崩半个月后举行,在此之前大臣们会改称郕王李冲为皇上,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他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如果新皇帝已经成年并且担任太子多年熟悉朝廷事物,那么他就可以亲政了,但是李冲这二者皆不具备,因此还要太后垂帘听政一段时间。
  登基大典的仪式非常繁琐,先要去圜丘告祭礼,礼成,遣校尉设金椅于郊坛前之东,南向,设冕服案于金椅前。丞相率诸大臣、百官望座位跑奏曰,“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群臣扶拥至椅上坐,百官先排班,执事官举冕服案、宝案至前。丞相、诸大臣奉衮冕跪进,置于案上。丞相等就取衮冕加于圣躬。
  然后丞相等入班,通赞唱,“排班”。排班齐后,众大臣鞠躬,奏乐。然后众大臣三拜,平身,乐止。然后再三拜,平身,乐止。
  通赞引丞相至皇帝宝座前,通赞唱,“跪,搢笏”。丞相搢笏,承传唱众官皆跪。捧宝官开盒取玉玺授丞相,丞相捧宝上言,“皇帝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然后尚宝卿受宝,收入盒内。
  通赞官唱,“就位,拜,平身”,百官按通赞指引拜、平身。通赞官再唱,“复位”,引礼官引丞相自西复归原位。通赞官接着再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等,百官按通赞官所唱步骤做。
  做完之后,皇帝解严,通赞唱,“卷班”。百官退下,礼毕。具卤薄导从,诣太庙,奉上册宝,追尊四代考、妣,告礼节性社稷。还,具衮冕御奉先殿,百官上表称贺。然后丞相等百官各就位,皇帝穿衮冕升御座,大乐鼓吹至乐止。将军卷帘,尚宝卿捧御宝置于案上,拱卫司鸣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中,向北立。乐作,百官在通赞官的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贺毕,遣官册立皇后。至此,皇帝登极礼算完成。
  李冲现在尚未册立王妃,这皇后一事暂且不用着急,不过其他流程可是要一一走完的,之前的流程还好,身穿厚重冕服的李冲勉力坚持了下来;但是到奉先殿升御座时,这个又累又饿的孩子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带着哭腔问着伺候他的长史,“怎么还没有完啊?”
  “快完了,这就快完了。”长史只能如此安慰道。
第266章
漠北
  京城尚是秋风渐起的季节,漠北却早已开始下起了大雪,不过今天是个难得的晴天,高悬在空中的太阳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牧民们从他们的帐篷里走出来发出欢快的笑声;今年在睿智的国师率领下,他们击败了大魏的军队,掳掠回来的屋子超过了之前数十年的积累,充沛的物资让他们不再害怕漫长的冬季。
  有了从大魏带回来的粮食、布匹和草料,这个冬天将不会有人冻饿而死,部落里的勇士们可以和他们的妻子剩余更多的孩子,唐括部的实力将再次得到增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2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