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994

  “这……”王安石接过稿子的手抖得厉害,看到这几个字他可以说是既悲且喜,悲的是有史书为证,看样子大宋真的会灭亡,喜得则是自己竟然能有单独的列传,留名青史可以说是文人毕生的追求,他又怎会不激动呢。
  “还是上次那句话,蛮夷编纂的史书未免疏漏颇多,介甫看看就好,肯定会有不对的地方。”这本《宋史》的权威性怕是比不上《宋实录》。
  “沈道长,在下……在下……”王雱支支吾吾了半天,还是没好意思说出口,其实他想问的是有没有自己的列传,他一向自视颇高,自觉过上几十年自己一定有这个资格。
  “能看到此文,在下毕生无憾了。”王安石打断了王雱的话,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留名青史啊,让他一时有些失态。
  “介甫不必如此,且不说南宋,数遍北宋,就算只有十个人能够名列青史,介甫也一定会是其中之一。”沈隆安慰道。
  “敢问沈道长,是那十个人?”王雱追问道,他想知道这十个人里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另外,南宋?北宋?难道我大宋也会和东晋一样衣冠南渡么?
  “寇莱公力挽狂澜,可以算一个。”如果没有寇准,说不定南宋就会提前。
  王安石父子默默点头,寇准的确有这个资格。
  “欧阳永叔、范希文主持庆历新政,也可以算上。”
  欧阳修和范仲淹也可说是一代名相,王安石父子并无异议。
  “柳永、苏轼一婉约一豪迈,他二人将宋词发扬光大,足以与汉赋唐诗相提并论。”
  柳永?王安石微微蹙眉,他虽然不喜欢柳永的为人,但对柳永文采却无话可说;至于苏轼,眼下不过是个三十岁的年轻人,竟能被沈神仙如此推崇?
  这时候苏轼可还没有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明月几时有”呢。
  “沈括沈存中,可谓大宋第一格物大家,理当名列其上。”
  沈括?他也能名留青史?苏轼虽然年轻,但已经卓有文名,单论写词王雱还是比较服气的,但是沈括他就不服了,沈括四年前刚刚中举,现在正在昭文馆编书,顺便研究历法,在当朝都算不上出名,凭什么留名后世啊?
  “还有布衣毕昇!”
  哈?这又是谁?我根本就没听过啊?
  “若是论起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毕昇远在上述人等之上。”沈隆似乎没注意到王雱的表情,还专门多加了一句。
第0468章
谁是毕昇?
  “请恕在下孤陋顾问,敢问这位毕昇先生是谁?莫不是日后方才显露名声的大儒?”听口气,沈隆对毕昇的推崇还在寇准、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之上,而这个名字自己却偏偏没有听过,王安石只能这样猜想了。
  之所以猜测是大儒,是因为沈隆说了布衣两个字,能以布衣之身留名青史,在王安石的想象中恐怕就只有谢绝入仕的大儒了。
  “并非如此,这位毕昇先生生于大宋开宝三年,逝于皇佑三年。”沈隆看了一眼镜面上的文字说道,开宝是赵匡胤的年号,而皇佑则是宋仁宗在庆历之后使用的年号,距离现在才过去了十七八年而已。
  “这?”王安石父子面面相觑,能被沈隆如此推崇的人物他们俩竟然听都没有听过,他二人也算是见闻广阔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毕昇先生亦非大儒,北宋大儒倒是挺多的,如关西张载,程颐程颢兄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哦,差点忘了介甫也可以算是当世大儒,不过可惜,介甫的学问在后世却流传不广,倒是程家兄弟和他们的再传弟子朱熹的学问一统华夏数百年之久,日后朱熹还成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者,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可惜我不喜欢他的学问,太过暮气了,反倒是有点喜欢张载的学问;儒学走到朱熹这儿也算是走到头了,日后虽有王阳明、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试图变革儒学,可惜依旧无法动摇程朱理学的地位啊。”
  “程颢过于死板,不知变通,这样的学问竟然……”王安石听闻此言不由得大摇其头。
  “配享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不是四配十哲么?”王雱问道,在大宋,这十四位在孔庙里享受香火的是四配:复圣公——颜渊、述圣公——子思、宗圣公——曾参、亚圣公——孟轲;十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和颛孙师。
  其余杰出儒者只能待在东西两庑,就是大成殿东西两边的房子,包括四配十哲之外的孔子弟子,以及历朝历代的大儒,比如沈隆刚才说的张载、程颐程颢和周敦颐,至于王安石,别看今后今年科举都要靠他解读的儒学,到日后连东西两庑都没资格进。
  “日后多了蛮夷皇帝又把有若和我刚才说的朱熹加了进去。”这都是乾隆年间的事情了,周明章指了指经部的藏书,“你们要是有兴趣,我可以把朱熹的书拿给你们看,不过估计你们也看不上,实在是没多大意思。”
  王安石对程颢的学问都不大看得过去,自然不用说他的再传弟子了。
  王安石以为沈隆说的蛮夷皇帝和取代大宋的蛮夷是一路人,倒也没有继续追问,至于朱熹么,一会儿也可以拿到他的书回去看看,所以继续问起了毕昇的事儿,“敢问沈道长,这毕昇究竟是何等人也?为何在下竟然从未听说过啊?”
  “毕昇既非大儒亦非官员,也不是文人墨客,你没听过自然没什么稀奇的。”沈隆撇了撇嘴说道,“这位毕昇先生却是一位蔡侯般的人物。”
  蔡侯?东汉之蔡伦?莫非毕昇是宫内的大貂档?若是有名的大貂档我不会不知道啊?而且太监如何能留名青史?
  “介甫想歪了,毕昇并非太监,蔡侯改进了造纸术,让天下学子有了更便宜的书写材料,而毕昇则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升了印刷书籍的效率,降低了印刷书籍的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到书,此功德远在寇准、苏轼等人之上,就连介甫也大有不如。”看到王安石父子似乎还没想明白这个道理,沈隆忍不住摇头。
  哎,你们这些读书人啊,总是不重视技术,算了,我好好给你们说说吧,“也罢,光这么说你们可能还不太明白,稍等下,我给你们看些有意思的东西吧!”
  说罢沈隆滑了下镜面,一块不知道什么材质的板子从空中落下,挡住了靠外的那道水景墙,书房慢慢变黑;忽然一道光从头顶上闪过落在板子上,旋即板子上出现了一副长方形的画面,画面之上是一位手托木盘的宋人。
  看他的打扮应该是一般的匠人,木盘之中摆放着许多文字,这名宋人正取出一块刻有文字的字块认真查看,旁边写着毕昇和活字印刷几个大字。
  今天受到的刺激实在是太多了,王安石父子都有些麻木了,只是认真地看着那幅画面,只见画面突然活动起来,出现了毕昇的简介,讲述了他简单的人生经历,毕昇不过是个印刷铺的匠人而已,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发明活字印刷了。
  随即画面再变,画中的毕昇形象逐渐清晰,看起来竟好似真人一般,然后动了起来,开始演示自己是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从雕刻字块到排版,再到刷墨印刷每个流程都清清楚楚,王安石父子也看明白了,但是他们还没办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敢问介甫,在大宋要印一本书大概花多少钱?”沈隆问道。
  王安石也是经常印书的,对这个倒也不陌生,他想了想答道,“前些日子我印了六册书,算起来有一贯多。”
  “嗯,贵在何处?是不是刻板?”看到王安石点头后沈隆继续说道,“刻板必须选用纹质细密的木材,还要高手匠人,价格自然会贵一些;而用了毕昇的活字印刷之后,就省去了雕版的成本,再印同样的书恐怕价格起码会下降一大半。”
  “寒门学子求学不易,要是书价能降下去一半儿,这的确是幸事。”王安石点点头,不过他还是觉得这点够不上名留青史的资格。
  “也罢,再给你们看点东西吧!”要不来点狠的他们怕还是想不透,只见墙上的画面闪了下,画风又是一变,出现了一处巨大的钢铁屋子。
  只见一叠厚厚的白纸进入钢铁柜子之后,就从那边吐出来的时候上面就印满了文字,然后这些文字再进入下个铁柜子,出来的时候已经被裁减妥当,等从最后一个柜子里出来,就变成了一本本的成书。
  几乎一刹那间,就印好了成百上千本书,王安石父子再次陷入震惊。
第0469章
介甫,哪有青楼?
  随后这些书再被塞到另一个巨大的铁盒子里,铁盒子开始在道路上奔驰,将这些书送到一个个孩子手中,这些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开书本开始朗读。
  “好了,就看到这儿吧!”沈隆的话音响起,光芒暗淡下来,板子重新升了上去,书房在经历了短暂的阴暗之后再次恢复光明。
  沈隆起身来到书架前翻了一会儿,取出厚厚的一本书展示给王安石父子看,只见封面上写着《商鞅传》三个大字,“这本书一共324页,27万字,你们觉得这本书应该卖多少钱?”
  “这……”王安石有些迟疑,如今市面上卖的《杜工部集》五万来字要一贯多,这本字数是《杜工部集》的五倍多,而且无论纸张还是装帧都要精美许多,理应价格更贵吧?“六贯能买的下么?”
  “哈哈,这本书在我们那儿只要十六块,如果用黄金为基准进行兑换的话,这本书在大宋大概要26文,介甫觉得这个价格如何?”沈隆笑着说道。
  “26文!”王安石刷得站了起来,这价格比起大宋来差了将近一百五十倍啊!
  “是啊,只要26文,介甫想想看,若是大宋的书也如此廉价,天下该能多多少读书人啊!”沈隆依旧保持着微笑。
  “还请沈道长传授仙术!”王安石肃然而立,然后郑重其事地深深一揖,他深知道寒门学子读书不易,要是真如沈隆所说,这的确是天大的幸事。
  “呵呵,这项技术其实已经在你们大宋手里了,我刚给你们看的印刷术和毕昇所发明之活字印刷并无本质的区别,现在毕昇的印刷术就好像一个刚刚进入蒙学的孩子,只要悉心教导,总有一天他会成为大儒的,只是现在大宋似乎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沈隆用了一个王安石更能理解的比喻说道,“我不会直接给你们这样东西,给了你们也用不了,但是会指点你们改进毕昇的技术,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
  “好了,近日时候不早了,咱们就先说到这儿吧!”王安石还想再求,却被沈隆抬手制止了,沈隆顺手将书递给王安石,“介甫既然想革除大宋积弊,倒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商君可以说是大宋之前最成功的改革家了,或许介甫对他的改革方案有意见,但是也可以看看他的施政手段,说不定也能有所收获。”
  “哦,对了,这本书却是应该从左向右横着看,介甫就慢慢习惯吧,最好是白天在光亮处看,免得字太小伤眼睛。”沈隆叮嘱道。
  “多谢沈道长。”王安石双手将书收下,商鞅的传记他当然看过,只是当初看的那些都过于简略,不知道这本二十余万字的书里又写了些什么东西;接过后翻了几页,里面的字和大宋所使用的文字并无区别,难得的是所有字都一般大小一般清晰,让他赞叹不已。
  “敢问道长又要离开了么?下次何时再来大宋?”王雱有些紧张,眼看着王安石就要越次入对了,要是他一离开又是几个月,恐怕会错过很多大事的,没了沈道长的帮助,自己的父亲能顺利解决问题么?
  “方才已经说了,这次大概会在大宋待一阵儿,我打算近日就去开封城中看一看,元泽可愿意为我领路?”沈隆好像想起了什么,“哦,对了,元泽的身体似乎不太好,我记得好像熙宁九年就因病去世了,不过且放心,只要有我在,定不会让介甫白发人送黑发人!”
  “沈道长!果真如此!”听闻此言,王雱只觉得一阵儿天昏地转,今年已经是熙宁元年了,这么说来自己只有八九年可活?他今年才二十四岁,还想着有大把的年纪可以建功立业,没想到却是这般下场。
  “喏,我刚给介甫的纸上写着呢!”沈隆提醒道。
  王安石赶紧取出沈隆刚给的《王安石列传》飞快地翻了翻,只见上面果然写着“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伤不堪,力请解几务。上益厌之,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的字样。
  这不仅是王雱要死,王安石也要罢相啊,有了之前宋实录的例子在先,王安石父子对这段话笃信不疑,连忙拜谢再三,以感激沈隆的救命之恩。
  “不必如此,相逢即是缘,日后我也有很多事情要劳烦贵父子。”沈隆将他二人扶起,“眼下还有几年时间,暂且不用着急,等我那日有空,给元泽诊断一番即可。”
  “如此多谢沈道长。”这可是救命之恩,王安石父子再次道谢。
  “好了,现在时候也不早了,咱们不如这就动身进城去吧!”沈隆不耐烦他们这么多礼,转身就往屋外走去,王安石父子赶紧跟上,路过书架的时候依依不舍地看了好几眼,要是这些书都能给他们看该有多好啊。
  从屋里出来,俩人看着身后的房子有些迟疑,王安石忍不住提醒道,“沈道长,您若是离开,这屋子里的书若是让外人看了……”
  话音未落,就听砰的一声,屋子又变得无影无踪,沈隆似乎将什么东西塞进了袋子里;好吧,他担心的有点多了,人家自有手段处理。
  王雱在前面带路,王安石陪着沈隆说话,不多时就到了大路上,王安石将沈隆请进马车,王雱上马陪在车边,他带来的仆役心下惊讶不已,这位究竟是何等人物,学士竟然都要请他一起乘车?
  “介甫可以自行看书,不必理我,我看看外面的风景。”沈隆知道王安石怕是早就忍不住想看了,故而从车窗探出脑袋,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和王雱聊天,嘴里时不时说些雾霾、皮爱慕二点五之类听不懂的话语。
  王安石则在马车中忍着车身的晃动,认真翻看自己的列传,感觉颇有些不适应。
  等到了开封城外,沈隆突然回过头来问王安石,“介甫,可知道哪里有青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