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994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原先看到这句话还有些不太懂,现在看了你的小说总算是明白了。”田晓霞看着眼前这个和她认识的所有同龄人都不相同的男人,一般人遇到他这样的苦难,恐怕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了吧?
  他却不仅能安之若怡地享受这种苦难,甚至还能从苦难中汲取素材,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这或许是每个文学大家所必经的心路吧?
  “孙旺泉身上有没有你的影子?”他们都姓孙,都高考落榜,只是不知道他的巧英又是谁?读高中时候好像听人说起过少平喜欢过个姑娘来着,似乎叫郝红梅?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这些,田晓霞心里就有点微微发酸。
  “孙旺泉身上有众多农村青年的影子,像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他是诸多类似角色浓缩融合的产物……”这个真不是,都姓孙只是巧合而已。
  “结尾下个星期应该能写完吧?下周末我去你那儿?”现在田晓霞已经有点不太满足半个月见一次面了,现在已经十月份,天气渐渐冷了起来,过去的时候我要不要给他带点厚实的被褥?他炕上那床都快烂穿了。
  “应该没问题。”这是一个不小心的进步,沈隆开始考虑下周六该买点什么菜了,田晓霞似乎喜欢吃辣,做点油泼辣子?
  田晓霞经过了一星期的等待,终于等到周六了,这星期她在图书馆第一时间拿到了新一期的《收获》,遗憾的是这一期里面并没有她所期待的那部作品,这让田晓霞有些失望。
  不过她也在安慰自己,《收获》可是全国文学爱好者所向往的圣殿,每个月都有无数人期待能够进入这座殿堂,或许他们还没来得及看少平的稿子。
  她在图书馆精心挑选了一本小说,又带了一条从家里翻出来的旧羊毛毯,这并不是她不愿意买新的,而是担心沈隆不收,旧的要好接受一些,而且依然保暖。
  到了窑洞门口,田晓霞看到有人在门口踱来踱步,似乎有些着急,走近一看原来是贾冰,“贾老师,您来找少平有事儿?哦,我是少平的高中同学,上次和他一起来黄原讲故事的那个。”
  “哦,是你啊,少平啥时候回来?《收获》给他回信了。”贾冰扬着手里的信封说道。
第0676章
稿费
  “这么快就回信了?”田晓霞先前还觉得《收获》效率慢,现在却又觉得太快了,她的心跳开始加速,“贾老师,这是选上了?”
  “还不知道,也有可能是……”贾冰没好说出拒稿两个字,他又挥舞了一下信封,“要想知道只有拆开信才知道。”他也希望这篇小说能被刊登在《收获》上。
  这不仅仅是因为黄原地区已经有段时间没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了,还以为这部小说描述的是黄土地的故事,这同样也是他生长的环境,他迫切地想让自己生长的土地被全国人都看到,让他们看看黄土高原独有的厚重。
  他俩正说着,沈隆就从坡下走上来了,“贾老师,晓霞,你们来了?快屋里坐。”赶紧开门把他俩迎进去。
  没等沈隆给倒水,贾冰就一把把他拉住,将信封塞了过去,“少平,赶紧看看,《收获》给你回信了!”都这功夫了,他那还有心思喝水啊。
  田晓霞也是一样眼巴巴看着,沈隆没让他们等候太久,接过信封撕开,抽出了中间的信纸,打开认真看了起来。
  “少平,信上怎么说的?”贾冰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么薄应该不是拒稿信吧?一般情况下,拒稿也会随信把稿子寄回来;这时候的稿子都是手写的,誊抄稿件可是件很费力起的事情,不像日后直接都是电子稿,所以编辑部也会十分体谅的将原稿寄回,以便于作者重新投递给其它杂志社。
  田晓霞虽然没有问,手却不由自主握紧了,下意识盯着信纸背面,就好像她的目光能把信纸看穿,看到上面的内容一样。
  “哦,上面说我的稿子通过了,会刊登在下一期的杂志上!”沈隆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说道,这回也省得自己给其它杂志投稿了。
  “真的?快给我看看!”贾冰连忙凑了过去,和田晓霞俩人一左一右看了起来,只见信纸上正如沈隆所说那样,是录用稿件的通知。
  “少平,恭喜啊,想起我当年可是投了好多次稿子,最终才在杂志上发表的。”贾冰感慨地说道,他当年不仅投递、修改了多次,最终得以刊登的还是黄原本地的报纸,根本不能和《收获》杂志相比。
  “少平,你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田晓霞拼命抑制住自己,才没让眼泪掉出来,他的生活简直太不容易了,而这一刻往日的辛苦才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要不是贾老师帮忙指导修改,可没那么容易发表。”沈隆谢道,他没有提田晓霞,只是投以感激地目光,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个人庆祝一番,沈隆就准备给他俩做饭吃,却被贾冰一把拦住,“还费这个劲儿干什么啊,走,到我那儿去,我爱人也该回来了,咱们让她炒两个菜好好喝一杯。”
  这不仅是沈隆一个人的喜事,更是黄原文学界都值得庆祝的一件大好事,贾冰身为黄原文学界的前辈,自然要揽过庆祝的活,硬是要拉着沈隆和田晓霞一起过去。
  沈隆和田晓霞虽然更想独自庆祝,可也不好拒绝贾冰的好意,三个人想跟着来到了贾冰家里,这时候贾冰的爱人刚好回来,一见沈隆露出高兴的神色,这些天她的生意可是好了许多,这都多亏了沈隆啊。
  一听说沈隆的稿子发表了要庆祝,贾冰的爱人二话没说就去厨房忙活去了,先弄了点猪耳朵之类的凉菜,让他们喝酒,然后继续去准备热菜去了。
  “来,为少平的稿子发表,为咱们黄原又出了一位青年作家,干一杯!”贾冰举起酒杯,沈隆和田晓霞举杯和他碰了下,三人一起一饮而尽。
  喝了点酒,贾冰开始絮絮叨叨说起黄原文学界的历史,又说了自己前段时间和著名老作家黑白的会面经过,“哎,有点可惜了,要是这封信早来几天就好了,我就能顺便把你介绍给黑老认识,让他看看,咱们黄原又出了个了不得的年轻人。”
  文坛比其它领域要相对自由一点儿,可要是有一位老前辈帮衬下,年轻人日后的路也能好走不少,贾冰这是想为他铺路。
  田晓霞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黑白和她父亲田福军关系不错,她也见过几次,或许下次可以带少平过去拜访他,不过少平应该不需要这些吧?
  “少平,虽说现在编辑部不太好进人,不过你有在《收获》上面发表的文章,我想想办法说不定能给你争取下来……”贾冰是个好人,现在就开始琢磨起帮沈隆找个正式工作了。
  “谢谢贾老师,不过暂时还用不着,我现在就挺好的。”进正式单位是往日孙少平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沈隆就没有那么执着了,就算是到编辑部、文化局这些相对轻松一点儿的单位,也得天天坐班,他可不喜欢,也不利于他将来保护田晓霞。
  “我现在正是需要积累的时候,坐在办公室里天天看得都是差不多的东西,我想乘着年轻多经历些,这样才好继续创作。”沈隆补充道。
  田晓霞明白了他的意思,她想起沈隆先前给她说起过的那些揽工汉嘴里的故事,错过这样的机会虽然可惜,但要是能写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这些都是值得的,只是她有些心疼,这种生活还是太苦了。
  贾冰也是文学工作者,他能理解沈隆的想法,一方面觉得有些遗憾,一方面却又觉得,似乎这才是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应有的态度,许多年轻时候展现出天分的年轻人,进了单位之后却渐渐失去了创作的灵感,他当然不想面前这个年轻人也是这样。
  吃过饭,田晓霞和沈隆帮着收拾了下,然后告辞离去,沈隆一路将田晓霞送回家,今天他俩没有多少单独交流的机会,于是约定下周末再见。
  回到窑洞里,沈隆重新拿出了信封,这里面不仅有《收获》杂志的稿件录用函,还有一张汇款单,给他的稿费也顺便寄过来了。
第0677章
帮我签个名吧
  1977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发布《关于试行新闻出版稿酬及补贴办法的通知》,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通知规定实行低稿酬制度,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和字数一次付给稿酬,著作稿为每千字2至7元,翻译稿为每千字1至5元。
  到了今年,国家出版局党组制定了新的稿酬标准,适当提高了基本稿酬,恢复到之前水平,著作稿提高到千字3至10元,翻译稿则是千字2至7元,同时恢复了印数稿酬,印数稿酬,每印1册~2万册,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5%付酬。
  其中诗歌按照十行一千字计算,所以也不用担心写诗吃亏,要是真一个字一个字扣的话,那全国上下的诗人有一个算一个,统统都得饿死。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基本稿费,像《收获》杂志这样的大型期刊,影响大印数多,又坐落在魔都这样的大城市,经费宽裕一些,稿酬发放的标准也要比一般水平高;有些特别优秀的作品,或者知名作家的作品,能给到千字三十甚至更多。
  沈隆这篇《黄土地》一共一万两千多字,汇款单上的金额是三百多点,《收获》杂志是按照千字二十五块的标准给的,算起来顶得上沈隆搬砖近半年的收入,比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一年的工资都高。
  就算和开砖窑的孙少安比也不差了,孙少安和秀莲两个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挣了六七百块,他一个月可不止能写一两篇小说。
  如今可以说是近些年来作家日子最好的一个阶段了,相对较高的稿费和低物价让文学成为一大批有志青年的梦想,正是在这个时期文坛涌现了一批新人,余华、苏童、王安忆、张抗抗、王小波、史铁生、毕飞宇、古华、陈忠实、贾平凹等人都是在这个时代走上文坛的。
  在过几年,稿费还会上涨,调整到著作稿每千字6元~20元,翻译稿每千字4元~14元,如果能出书并且畅销,赚得还会更多一些。
  等到了九十年代,作家的好日子就结束了,物价持续上涨,尽管基本稿酬较原来有所提高,但同样字数文章的稿酬能买到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时间,这一阶段能够全职的作家就很少了。
  那些作家几乎都是作协或文学院的成员,有一份稳定的工资,稿费则是另一笔进账,要不然光靠稿费可没办法养活自己。
  不过这些对沈隆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他已经脱离了为钱操心的阶段,他完全可以让自己和孙家、田晓霞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二天沈隆和包工头说了声,早走了会儿,赶在邮电局下班之前到了营业厅,将汇款单递给柜台后面的小姑娘,看到他一身揽工汉的打扮,小姑娘略微有些嫌弃,头也不抬随口说道,“等着吧。”
  这时候可不讲什么微笑服务,不管去啥地方办事儿都别想有个好脸色,除非你身份不一样,人家一眼就能认出来。
  “取钱是吧?也不知道早点过来,都快下班了你才来。”小姑娘嘴里嘟嘟囔囔,目光随意扫了下汇款单上的单位还有数额,三百一十三块五,《收获》杂志社,稿费?
  嗯?稿费?小姑娘愣了下,如今政策放开了,在外面跑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她不是没见过大额汇款单,可稿费还是第一次见,小姑娘回过头来招呼同事,“刘哥,你平时看的那本杂志是不是就是《收获》啊?有人来领《收获》杂志发的稿费了。”
  “卫红,你肯定看错了,咱们黄原已经好久都没人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了,怕不是《黄原文艺》吧?”后面有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青年随口说道,咦,不对啊,就算卫红刚上班,也不可能把两个字看成四个字吧?难道是那位大家又有新作了?
  他赶紧站了起来四处打量,如今文艺青年可是很吃香的称号,那个单位都有那么几个爱读书,爱琢磨写作的中青年,他的目光在沈隆身上一闪而过,他实在没办法将这个揽工汉和能写文章刊登在《收获》上的作家联系到一起。
  “喏,你看,就是《收获》。”卫红将汇款单递给他,上面醒目的字样差点闪瞎他的眼睛,这可是收获啊,要是我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那红梅还不……这时候,作家同样是一个非常能收获女性景仰的身份。
  “还真是,是那位老师来取稿费了?我帮您办!”刘建国赶紧把小姑娘挤到一边,再次搜索起来,可看着外面的人,没那个像作家啊。
  “老师不敢当,是我来取稿费了。”沈隆拿出了双水村开的介绍信,身份证要到四年后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进行试点,现在全靠介绍信或者户口本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刘建国愣了下才接过介绍信,把上面的名字和汇款单上的名字仔细对照,这才确定面前这个揽工汉真是汇款单的主人。
  “孙……孙老师,您这是体验生活去了?”刘建国脑子里转了好几圈,才找出这么个理由来,怪不得人家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看人家这体验生活的态度!
  “算是吧,能不能麻烦帮我办快点?这都快下班了吧?”沈隆催促道。
  “没事儿,没事儿,就算下班了我也得给您办好啊!”刘建国露出笑脸,转头就开始呵斥后面的人,告诉他们不用排队了,今天已经下班了。
  “孙老师您稍等下,我去给您倒杯水,马上就给您办好。”虽然看着比自己年轻,但人家都能在《收获》上发表文章了,那就得叫老师啊。
  刘建国把自己的杯子用热水洗了好几遍,又从抽屉里拿出自己招待领导的茶叶给沈隆泡上,然后飞快地帮沈隆办好手续,取出三十一张十元大团结,三张女拖拉机手一元和一张纺织厂五毛。
  “谢谢!”沈隆接过钞票道了声谢,就见刘建国又拿出一个笔记本递到自己面前,“孙老师,帮我签个名吧!”
第0678章
制砖机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作家、诗人们最好的年代,不像前些年会承受高稿酬的批判,也不像之后因为物价上涨而导致生活窘迫,现在相对高昂的稿费和相对低廉的物价可以让他们在国内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
  同时由于高考恢复,带动了人们对知识的崇敬以及对阅读的向往,让作家和诗人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管走到那里都会受到数量众多的文艺青年的向往,这时候只要沈隆愿意,他完全可以像高晓松一样,凭着自己的名字还有作品逛遍全国任何一所大学。
  到了大学里面,不用自己找住处,就有学生愿意收留他住在自己的宿舍里,有女学生愿意管吃管喝,甚至以身相许;夸张点的说,只要他有这个想法,和顾城一样同时接受多个女性的好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日后或许有很多网友们在看路遥、海子等人的传记或者采访时,会觉得这些人的生活十分困苦,感觉这些作家、诗人一个赛一个的穷。
  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作家、诗人穷个鸡儿,海子先不说,他的悲剧更多的是源于性格,事实上很多诗人、作家的悲剧都源于性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