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4/994

  “这……我杨家一向忠于大宋……”杨志虽然也想过员外哥哥做天子的事,可从太夫人口中听到这些话还是觉得有些不适应。
  “我杨家固然忠于赵氏,可他赵氏又是如何对待我杨家的?老令公自汉归宋,一直忠心耿耿,却为监军王侁威逼,带兵出征,力战而死;其后曾祖、祖父两代为国征战不敢惜身,屡立功勋;但自那以后我杨家竟无一人能领兵出征,三代为国,赵家竟对我等提防到了如此地步?逼得多少一身才华的杨家好男儿郁郁而终。”
  太夫人的丈夫当年也是如此,他自幼苦学武艺兵法,期盼能有一日像先祖那般为国征战,奈何朝廷迟迟不允,只能当个班直侍卫,最后壮志难酬郁郁而终,你要说太夫人对赵家没有怨恨那是不可能的。
  “君以国士待我,我自当以国士保之,可大宋的官家防备我杨家却像是防备贼寇一般,我杨家难道还要为他们卖命么?”
  “更何况,就算此事能成,你侥幸害死了卢太师,官家和朝堂上的文官就能好生对待我杨家么?到那时候,我杨家不被抄家灭罪就是好的了!”太夫人一连串反问道,她倒是看得清楚,大宋历来防备武人,要是杨家掺和到这种大事之中,就算一开始会有表彰,日后也会陆续寻找机会将杨家彻底抹去。
  “反观卢太师,自掌权以来就革除种种弊政,让武人不再受文官欺压;既如此,我杨家还不如索性投了卢太师,跟随卢太师收复燕云、直捣黄龙、平定西夏,何等快哉!”一边是憋憋屈屈当看门狗,一边是能够重现杨家祖上光辉,领兵出战,到底选那个还用说么?
  不只是杨家,在大宋的诸将门之中,除了多次和赵家联姻,已经和赵家黏在一起无法分割的潘家、向家、高家之外,其余在京中的狄家,在边陲的姚家、折家、种家,怕是也大多都和杨家一个心思。
  要是能堂堂正正的活着,谁愿意受这份憋屈?而且他们也都知道了梁山军的厉害,清楚天下绝对没有能击败他们的军队,就算把这几家全都赔进去,也没有战胜卢太师的可能,与其如此,还不如趁早归顺了了事。
  “我已经让三郎、四郎他们在外面候着了,待会你出去就带上他们,一起到你表兄家,将他拿下交给卢太师,料想卢太师看到我等这般识趣,也不会要了他的性命。”太夫人的果决完全出乎杨志的预料。
第0893章
罢陋习武将归心
  “侄儿遵命!”杨志对这位太夫人佩服地可谓是五体投地,杨家纵使多年未掌兵权,家中依旧不缺果敢之人,但凡赵家能有一点儿重用,天下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嗯,去吧!三郎、四郎他们办完差事也不用回来了,你去带他们见见卢太师,让太师考校一番,若是能用得上,就让他们在太师麾下效力吧!”说到这儿太夫人又忍不住怒骂道,“当日金兵围城,那些奸佞为了搜刮财帛女子,竟然逼到我杨家门上了,想让你的嫂嫂妹妹去伺候金人,这般朝廷还有何值得效忠的!”
  “啊?!”听到这个消息,杨志再次骇然,杨家为他赵家可谓是出生入死,陨与战场者不知凡几,他赵家竟然如此逼迫杨家,怪不得太夫人这般生气。
  从内厅出来,就见自家几位堂哥、堂弟已经候在外面了,个个顶盔带甲,英武之气溢于言表,和杨志先前所见的那般郁郁不得志大不相同,看样子他们也是等候这个时机多时了。
  “自文广公之后,我杨家未能领兵已经有五十年矣!某家这身功夫终于可以重见天日了!若是各位长辈、兄弟在天有灵,当保佑我等再立战功!”杨家三郎泪流满面说道,他爷爷、父亲还有大郎、二郎他们,都是一身武艺兵法得不到施展的机会郁郁而终的。
  他如今已经两鬓斑白,还以为自己也会像父兄一样郁郁终身,现如今终于得到了能够一展才华的机会,又怎能不激动万分呢?
  对于杨志成为新家主,他也没有意见,杨家向来是有能者掌家,杨志既然都做到了太尉、此前又屡立战功,将金兵打得落荒而逃,由他当家主众人也是心甘情愿。
  当下,杨家众儿郎跟随杨志出府,径直去太夫人的侄儿那里,将他拿下带到沈隆面前,沈隆问过之后大大嘉奖了杨家一番,然后根据杨家众儿郎的能力分别给与官职,“诸位先去军中熟悉军队,如今当年延昭公驻守的雁门关还在金人手中,文广公曾经讨伐过的西夏尚且未灭,到时候还盼诸位能够再现延昭公和文广公的风采,灭此二虏!”
  收复燕云、平定西夏也是杨家历代的执念,听到这话杨家众儿郎尽皆感激零涕,当即拜服道,“愿为太师效死!”
  安排他们去北上雁门关,攻打西夏也是有好处的,杨家在这两地深受百姓爱戴,兼之他们和折家等西北将门有亲戚关系,让他们前去能够减少许多麻烦。
  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杨家重现光芒,再次得到了领兵打仗的机会,杨家众儿郎日日苦练不已,时刻准备为沈隆卖命。
  而这一消息传开之后,大宋其余将门也终于开始动作了,首先是和杨家有亲戚关系的府州折家,折家祖上曾经和杨家是姻亲,金刀老令公杨业的夫人就出自府州折家,她就是评书中那位佘老太君。
  这些年来两家因为担心朝廷忌惮少了来往,但亲戚终归是亲戚,折家第十代将领折彦质在金兵南下时原本被安排镇守平阳府,而平阳知府林积仁压根没有打算坚守,朝廷所差都统制刘锐也不肯用命,最终平阳府陷落,折彦质只能率领大军驻守黄河。
  折彦质原本就对文官拖后腿极其不满,想他折彦质要是累世将门出身,自幼修习武艺兵法,若是战场之上任由他指挥,平阳府怎么可能轻易陷落?现在又听说卢太师重用杨家,憋屈了一百多年的大宋武将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他那里还忍耐得住?
  随即赶紧派遣亲厚子弟前来天波杨府打探消息,在听太夫人细细分说之后,折家使者带着书信回去了,看到书信之后折彦质愈加坚定信心,不仅亲自来到东京汴梁,向沈隆表示归顺,又给种家、姚家等西北将门写信,劝说他们同样归顺沈隆。
  种家的双子星种师道、种师中乃是大宋有数的将星,可惜这两位也和折彦质一样,因为文官和友军的拖累败在了金兵手中,种师中战死沙场,种师道病死京城,种家嫡系子孙种溪、种彦崇、种彦崧、种彦崇皆死于军中。
  现在只余下种洌、种泓等人尚存,正在京中为种师道守灵,而沈隆在进城之后就率领梁山众好汉拜祭种师道,并给种家兄弟厚加抚恤,又安排以前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效力的鲁智深照顾他们。
  沈隆拜祭他们是恩情,鲁智深照顾他们是旧谊,而折彦质的书信则是给他们分辨利益,三管齐下种家那里还能抵挡得住?种洌、种泓也代表种家向沈隆表示了归顺,然后同鲁智深一起护卫种师道的灵柩回西北安葬。
  等他们到了西北,那些还留在西北的将门子弟纷纷借着拜祭种师道、种师中的名义来到种家商议,在听种家兄弟讲述了梁山军的威仪、沈隆的性格以及杨家、折家还有他们种家受到的封赏之后,西北将门一起归心。
  但凡是个有脑子的都能看出卢太师势大难敌,再两相对比一下给赵家卖命的下场和给卢太师效力的前景,只要不傻就能做出同样的决定,大宋的武将实在是憋屈得太久了。
  于是继杨家、折家、种家之后,姚家、苗家、刘家等西北将门一起来到京中,另外京中的狄家等也尽皆归顺沈隆,狄青当年可是被文官逼死的,狄家后代对那些文官又怎么可能有好感呢?
  多了这么多将才,沈隆终于可以将大宋其余兵力也收归到自己手中了,自此,大宋境内的精兵强将几乎全都成了沈隆的人马。
  但是,想治理国家,光靠武将还是不行,还得有文官才是,沈隆此前在梁山上也培养出了一些人才,不过还不够用。
  所以,等局势稍一安稳,沈隆就借着赵构的名义开了恩科,准备利用科举为朝廷吸收一批新鲜血液,以替换徽宗、钦宗时期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僚。
第0894章
开恩科太师显文采
  消息传出,士林反应不一,有的兴冲冲准备备考,有的见到了朝堂上的变化心向往之,也有亲戚师长此前或是依附六贼、或是祸害百姓因此被沈隆剁了的则怒骂不已;不过如今朝堂之上空出了大量的位置,光靠梁山培养出来的这些文官完全没办法填满,众人看到了机会,大多数文人还是赶紧跑到东京来准备参加考试了。
  全国各地的士子纷纷赶来,让刚刚经受战火损失惨重的东京恢复了几分元气,开客栈的、开酒楼的乃至开青楼的都赶紧做好准备,好生招待这些士子。
  朝堂之上,也就此展开讨论,如何举行恩科此前已有定制,倒是不用太麻烦,不过这考官么,又成了众人争抢的焦点,谁都能看出这一批考生前景广大,若是能捞个考官的职位当当,对自己必定大为有利。
  沈隆自然不会把这个机会给别人,会试他任命了闻焕章做主考,闻焕章虽然没有中进士,但也是天下名士,想来不会有人不服气,另外一些副考官之类的职位,也都给了亲近自己这边的文官,好不容易搞一次科举,怎么能让别人捡了便宜?
  至于殿试么,赵构原本还有点小心思,想点个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收买人心,然后担任起居舍人的柴进直接把他堵了回去,“官家先前受了金兵的惊吓,还是安心静养一阵儿便好,殿试就让太师操劳去吧。”
  “朕……朕知道了,多谢太师挂念。”赵构心中涌起一阵儿苦涩,这皇帝做得还真是没滋没味啊,朝堂上大小事务轮不到他操心,平日里卢太师就带人处理了,他唯有在大朝会召开的时候坐在上面当个泥雕木塑充充样子。
  回到宫里,还有卢太师的亲信看守,让他根本没有和外界接触的机会,最可恶的是这柴进竟然当了起居舍人,起居舍人乃是负责记录、编纂起居注的官职,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这柴进深恨他们赵家,日后史书上还不知道怎么写自己啊。
  不过,相较于赵佶和赵桓,赵构还算是好的了,赵桓被金兵掳走,还不知道在北边受什么罪呢,而赵佶么,现在只能整日在冷宫里写写画画,连伺候的人都没几个,太师说了,你不是就喜欢写字画画么?那以后就用这个来换吃的好了。
  每天拿不出让人满意的作品,就先饿着吧!你都把江山祸害成这样了,还有脸吃好的喝好的?现在还不太方便宰了他,切就这么折磨一段时间吧,等将来自家取代赵家登基之后,效仿李煜给他一杯牵机药就是了。
  赵构还需要偶尔出去应付下群臣,所以沈隆暂时没怎么折磨他,至于将来,就看他识趣不识趣了,若是识趣,和柴家一样养起来也行,不识趣的话也不在乎多赐一份牵机药。
  恩科的考试方式也有所更改,去除了诗词歌赋的考试,题目更加侧重实务,毕竟诗词歌赋写得好和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完全是两回事,李白号称诗仙,你让他当官怕是当不好,苏轼作词冠绝天下,仕途却不如苏辙,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士子们同样反应不一,有高兴地也有失落的,等会试结果贴出来之后,不满的情绪越发多了起来。
  或许是觉得自从张元投夏之后,大宋殿试向来不黜落士子,或是觉得沈隆不会轻易处置他们,又或者单纯是脑子不够用,等殿试开始的时候,有士子出来向沈隆发难了,质问殿试向来是由官家主持,今日为何不见官家?
  闻焕章、柴进等人用官家身子不适挡了回去,那士子却依旧不肯罢休,“官家若是身子不适,那也理当挑选大儒来主持殿试,太师乃是武将出身,懂得甚经义诗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哗然,已经许久没人敢在沈隆面前这般放肆了,当即就有人要出来将其拿下。
  “且慢!你说本官不懂经义,那本官问你,你学得又是那本经?有何心得?不妨说出来,让本官听听?”要是卢俊义本人,或许真不懂,沈隆则一点儿也不虚,好歹咱也继承了王安石的全部才学,放到如今那也是顶尖的大儒,怎么会虚一个小小的士子?
  说这些话之前,这名士子预想过许多种情况,或是把自己赶出去乃至下狱,或是勒令不得喧哗,继续殿试,但太师要和自己辨经,这他完全没想过啊!
  不怕不怕,不过是一武夫而已,那里懂得圣人微言大义,该士子在心里安慰自己,然后将自己对经义的理解一一说了出来。
  让朝堂上群臣和众多士子目瞪口呆的是,沈隆引经据典将此人驳斥地一无是处,不仅出来说话那人无力反驳,就连朝堂上几位宿儒也连连赞叹,“太师儒学造诣精深,堪称当世大儒,我等愧不能及!”
  这几位都是儒林之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都对沈隆的儒学造诣佩服不已,这些士子还能有什么话可说?
  出来说话那位惭愧之下就准备退去,但他终究有些不甘心,“太师的儒学造诣学生佩服,但科举不考诗词歌赋终究不美,莫非是因为太师不擅诗词的缘故?”
  “还不退下!太师肯与你辨经已是宽容大度,切忌得寸进尺,不知好歹!”尽管又人呵斥,那士子依旧梗着脖子看着沈隆。
  “说起诗词,本官率军北上遇到朝廷前去向金国求和的使者时,倒是得了一首水调歌头,倒是未曾示人,今日倒想让诸位品鉴一二。”
  说罢沈隆清了清嗓子,吟诵起来,“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这首词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第0895章
再投机孔府上尊号
  这首词就像一记记巴掌啪啪地抽在殿上士子的脸上,你们不是国家的栋梁么?那么这片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土地遭受异族凌辱的时候,你们又在那里?你们之中,可曾有那么一个两个尚有半点羞耻心的人,像我一样领军与金兵作战?
  然而真没有啊,金兵南下之时,这些士子要么仓皇而逃,要么龟缩在城中瑟瑟发抖,那里有人敢出来和金兵作战,守护这片圣人光辉照耀的土地。
  先前打仗不见你们出声,现在我打赢了,你们倒是一个个蹦出来挑三拣四了,你们还要脸么?真把自己当成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了?
  “学生愿追随太师革除弊政,清扫胡尘,好让燕云十六州重回大宋手中。”许久之后,方才有士子起身,恭恭敬敬向沈隆行礼,然后一个两个……参加殿试的士子和文武官员们再次向沈隆拜倒,就连刚才出言不逊的那个也不意外。
  此前沈隆已经展露了他的武功,在梁山大军面前,金兵犹如土鸡瓦狗一般不堪一击,如今又在殿上展示了他在文学上面的深厚造诣,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诗词,都远在众人之上,这次他们可是打心底佩服了。
  王安石的新学影响深远,王安石之后,执掌朝纲和章惇、蔡京等人,都可以算是新学的传人,现如今新学依旧是大宋的显学,至于理学要到日后南宋的时候才会成为主流,沈隆继承了新学创始人的学说,搬出来的种种理论当然让人敬佩不已。
  “本官这些日子除了处理军政要务之外,也在撰写文章,准备刊行天下,尔等不日便可看到,今日先继续考试吧!”沈隆一摆手,让他们起来继续考试;至于自己要撰写的经典,自然是在之前任务中王安石的手笔。
  在帮助大宋初步迈进工业革命的门槛之后,王安石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和章惇、吕惠卿等人一起更新了他的学说,著写了新的经典,沈隆日后想要在大宋重复这一进程,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王安石的这部新作品倒是刚好合用。
  “学生等期盼能早日得窥太师的雄文。”众人又是一礼,然后规规矩矩回去考试去了,其后批改试卷、点状元榜眼探花等略过不表,殿试之后,卢太师乃当世大儒兼诗词大家的消息渐渐传播开来。
  王安石的儒学功底自不待言,而陈亮的这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同样是宋词之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陈亮虽然名声不显,这首词尤其是下半阙却流传甚广,他和他的好友辛弃疾乃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经典作品要震慑住这些士子倒也不难。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金兵刚刚离开不久,东京周围乃至北方方才遭受过金兵的屠戮,百姓对此深有怨言,沈隆的这首词算是说出了他们心里的话,因为飞快地在大宋境内蔓延开来,变得家喻户晓,大大地替沈隆涨了一波声望。
  随后不久,沈隆从耽罗岛和梁山抽调了精干匠人,在公孙胜、凌振、汤隆、陶宗旺等人的带领下,开始在东京周围复制梁山的工业体系,种种稀奇事物让大宋百姓啧啧称奇,有些目光长远的有识之士隐隐约约意识到了这种新生事物的潜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4/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