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994

  其实王承恩还少算了一样,沈隆可是穿越者,对崇祯年间的大事了若指掌,崇祯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大危机——乙巳之变他当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虽然皇太极没能拿下京师,但光是劫掠京城周边就已经吃的肚子滚圆了。
  圆嘟嘟也因为不仅没能五年平辽,还被鞑子打到了京师,故而被崇祯下狱凌迟处死;此外,由于鞑子的凶悍还有文官的贪婪无耻,导致许多前来勤王的军队溃散,这不仅让大明失去了大量军队,还给日后的流民作乱埋下隐患。
  一般的农民是不知道该怎么打仗的,但这些经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可不一样,许多溃散的大明士卒都投入到流民起义的队伍之中,并很快成为中坚,带领农民军攻城略地,最终灭亡了大明。
  数数明末时期那些知名的义军首领,张献忠出身于延绥镇的边军;邮递员李自成在失业后去甘肃当过边军;最早起事的农民军头领之一王嘉胤同样当过边军,犯事了逃亡回乡,又遇到灾年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这些拥有专业技能的人造反才可怕,反观白水王二这些纯正的农民起义则闹不出多大动静,不过是旋起旋灭罢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约束管理军队、不知道如何指挥作战,也不知道地理道路,或许开始时候能一股劲打下一两座城池,但很快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其实从古至今的大多数农民起义都是如此,或许起义的主力是农民,但首领却很少有纯正的农民,黄巢和张士诚的私盐贩子,李自成是邮递员,洪秀全是落第秀才,这些人都多多少少见过一些世面,才能把事闹大。
  如果没有乙巳之变的失败,没有大量勤王军溃散加入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势力绝对没可能壮大到如此程度,所以这一仗不仅要狠狠教训下皇太极,更要防止勤王军溃散;相较于前者,或许后者更难办一些。
  因为大败皇太极很容易,好歹这个敌人摆在明面上,如今腾骧四卫已经练得有些模样,孙元化带领兵仗局也打造出了不少军械,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绝对超过了八旗,如今所欠缺的只是战场上的经验而已。
  “陛下,据潜伏在辽东的锦衣卫探子回报,此次奴酋皇太极整兵十万,来势汹汹,须得早做准备啊!”陆文昭将情报交给沈隆之后说道。
  “孙督师也有奏本,说宁远有重兵驻守,鞑子想从宁远入关几无希望;不过皇太极刚刚远征察哈尔得胜而归,他完全可以绕道蒙古,从蓟门入关,如此便可避开孙督师。”沈隆点头道,没有谁比他更清楚这件事了。
  不过由于毛文龙的存在,皇太极在出兵的时候还要防止毛文龙攻击侧翼,所以这次出兵的八旗士卒数量或许会比原历史中少一些。
  “文昭,继续打探消息,务必弄清楚皇太极进军的路线和士卒数量。”沈隆摆摆手,让陆文昭先退下了。
  陆文昭对此担心不已,沈隆却是淡定地很,不管皇太极来多少,都不过是送人头而已,自己登基这一年多时间里,大多都只是在韬光养晦而已,没有进行什么太大的动作,就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树立起绝对的威望,而皇太极的到来毫无疑问可以帮自己刷一波声望。
  一个刚刚继位不久的小皇帝,和一个率领大明获得大胜的皇帝,在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心中的分量可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沈隆还准备了一件特别的东西,在战胜皇太极之后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到那时候,携大胜之威,再加上那件东西的加成,定能暂时压住朝臣。
  陆文昭走后,沈隆直接去了腾骧四卫,询问丁白缨最近的训练情况,丁白缨汇报道,“这一年多时间,将士们吃得饱、军饷也没有丝毫克扣,因此训练都很用心,除了那些新军械还稍有生疏之外,其余已经不弱于浑河当年的浙兵了。”
  “如此便好,鞑子又打算入关了,很快他们就有上战场作战的机会了,此战必须获胜,获胜之后,朕不会吝惜赏赐,无论是加官晋爵还是金银,只要他们想要,朕都会给。”观看了训练之后,沈隆很是满意。
  从腾骧四卫的驻地出来,沈隆又去了兵仗局,“一个月之内,兵仗局还能拿出多少大炮和火铳?”
  “如今工匠们日益熟练,这个月能拿出来的数目比上个月能多上三成,只是这些实在是太花钱了,一颗子弹就要一两银子,实在是用不起啊!”孙元化叹道。
  “哈哈,就当五十发子弹能打死一个鞑子,那也是赚了!”沈隆则是不以为意,能用钱砸死鞑子,那简直太便宜了,更何况随着工匠技艺的进步和生产的扩大,这些成本很快就能降下来。
  参观完这两个地方,沈隆心里就有底了,早朝之时,他拿出了孙承宗的奏折,“建奴又有异动,诸位爱卿可有退敌方略?”
第1546章
皇太极入关
  “臣弹劾辽东督师孙承宗御敌无方,浪费国孥,辽东一年耗费辽饷数百万两,养兵无算,然则孙承宗不仅不能克敌制胜,实属无能!”我大明的官员真他娘的是人才,敌人马上就要进攻了,他们不想着如何对付敌人,却觉得这是一个攻击敌派大佬的好机会,于是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弹劾孙承宗了。
  “臣附议,陛下应速召孙承宗回京,另选干才督师辽东。”不光是浙党、阉党开始弹劾孙承宗,甚至连东林党内部也有人反对他。
  至于原因么,沈隆不用想也能猜出来,正如刚才那人所言,大明每年把数百万两银子的辽饷都砸在了辽东,虽说这笔钱京中的大佬肯定要分润一些,等从户部、工部等部把粮饷、军械送往辽东的时候,肯定没那么多,但辽东督师能够处置的数目同样惊人,孙承宗握着这个肥差一年多了,他们早就嫉妒地眼红了。
  恨不得马上就飞到辽东,在辽饷上狠狠咬下一大口,至于鞑子的事儿,他们也不咋担心,虽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但只要咱们不出城浪战,死守几处要害不出,料想鞑子拿自己也没办法吧?袁崇焕就持这种观点,他在京中可捞不到多少好处,恨不得马上代替孙承宗。
  等他们打累了、抢够了就能回去,至于损失的那些钱财和城市,刚好可以把锅丢在孙承宗头上,自己还能借着重修城池、重新募兵再捞上一笔。
  当然,孙承宗也不是没有支持者,尽管孙承宗还算清明,但一些潜规则他也是不得不遵从的,所以朝堂上不少人都从辽饷中分润了好处,要是换个人上台,还有没有孙承宗这么识趣那就不好说了,要是换成敌党的人可不会给自己太多好处,所以必须支持孙承宗。
  一时间,朝堂上围绕着孙承宗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看得沈隆恨不得直接拿出加特林,把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全干掉算了,都他娘的快兵临城下了,你们还吵个毛线啊!
  吵了半天,支持孙承宗一方稍微处于上风,沈隆趁机帮了一把,“孙督师朕还是信得过的,再者,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一切等鞑子退去之后再说吧!”
  “吾皇圣明!”支持孙承宗一方的赶紧谢恩,反对孙承宗的觉得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那就再等等好了,只要有一个鞑子入关,孙承宗必然会受到连累,到那时候再重新弹劾不迟。
  “据孙督师所言,以及锦衣卫探子回报,建奴很可能绕道蒙古,从蓟门入关,如此我大明当如何应对?”沈隆不得不再次指出,眼下最要紧的可不是弹劾孙承宗,而是防备鞑子啊,你们到底有啥好办法没有?
  要解决问题了,我大明的官员统统傻眼了,朝堂上众多大臣纷纷眼观鼻鼻观心,用笏板遮住自己的脸,生怕陛下点自己的名。
  “陛下,当整顿蓟门、京城防御,并召各地勤王大军前往京城。”安静了好半天,兵部尚书梁廷栋终于说话了,这可是他的本职工作,这事儿他要是不回答可说不过去。
  “陛下,勤王一事须得慎重才是!”然而就这种很正常的建议也有人反对,“各地边军军纪不修,若擅入京畿要地恐生事端。”
  这些都是在京城周边有庄园有土地的,他们觉得鞑子不一定会来,来了也不一定能打破蓟门,来到京城周边,不会对自己的财产造成什么影响;而勤王大军一到,这些兵痞可是会祸害自己的庄园土地的。
  “臣附议,更何况如今鞑子尚未扣边,就召集天下勤王,恐有损朝廷威仪,让天下百姓惶恐不安。”这位有几个门人弟子在京城周边当地方官,应付勤王军队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为了照顾自己的门人弟子,他也跟着反对。
  “陛下,户部储备不足,恐无力供应勤王大军的粮草饷银。”这勤王大军来了肯定要花钱啊,钱都给他们花了我怎么贪污?这事儿肯定不行。
  “既如此,勤王一事就算了,传令各边,若无朕的旨意,严禁擅自勤王,违令者严惩不贷!”沈隆顺水推舟答应下来,哎,你们来了干啥,就算辛辛苦苦跑到京城,那些县官知府又不会给你们饭吃,这又是何苦来哉?
  反正这一仗我也不指望你们,只要你们在各自的军镇好好呆着,不闹事、不造反,就是对我大明最大的贡献,只要不产生太多溃兵加入到农民军之中,这就够了。
  “吾皇英明!”众大臣再次拜倒,他们为自己又阻止了一场祸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沈隆心中冷笑,别看他们现在这么说,等鞑子真入关之后,他们肯定一个比一个急着催促勤王大军早点过来,到那时候可就由不得他们了,沈隆会拿出他们今天的理由一个个怼回去。
  “梁爱卿,速速派人整顿蓟镇防务,让他们修整城防兵甲,随时准备应敌,谁若是敢弃城而逃,朕定严惩不贷!”蓟镇如今塞垣颓落,军伍废弛,肯定挡不住皇太极,不过多做些准备总是好的,好歹也能多杀伤一些鞑子。
  这一点群臣倒是没有反对,他们多少还有点脑子,而且修整城防就意味着花钱,而花钱则意味着自己有机会贪污,这种好事怎么会反对?
  沈隆将这些人的反应一一记下,等开始整顿蓟镇的时候,他就会把辟邪太监放出去,谁要是敢伸手,等打退皇太极之后,沈隆就会抄了他们的家。
  “英国公,整顿京营守卫京城的事就交给你了。”最后,沈隆又把目光落在了掌中军都督府,执掌京营的英国公张维贤身上,你们勋贵享受了这么多年富贵,总不能什么事儿都不做吧?
  张维贤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实际上京营是什么德行,他再清楚不过了。
  十月皇太极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亲率八旗大军,绕道蒙古地区,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消息传来,京城震惊。
第1547章
兵临城下
  “陛下!当速召勤王大军入京啊!”先前他们百般阻扰大军勤王,眼下鞑子已经破关,他们就马上改口了。
  “哦?先前不是说各边镇军纪不修,贸然进入京畿重地恐生事端么?还有,户部不是没钱么?大军进京,这粮饷的问题怎么解决?”沈隆冷笑着说道,既然皇太极已经赶过来给自己刷声望,他就懒得继续韬光养晦了,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要是一般人,听到沈隆用自己说过的话怼自己,恐怕早就羞愧地低下头去,然而我大明官员的脸皮,那可不是一般厚,当即就有人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先前臣反对大军勤王乃是谨慎行事,如今召大军入京乃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啊!”
  呵呵,要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那你就赶紧辞官早点滚回家去,你这种人滚蛋就是对大明的最大贡献!
  “荒谬,身为朝廷大臣,怎可出尔反尔?”沈隆直接懒得理他了,此等厚颜无耻之徒,等皇太极走后直接砍了抄家就是。
  “本兵,蓟镇整顿进行地怎么样了?”不管说啥,沈隆也是不打算召集兵马勤王的,光靠腾骧四卫已经足以击败皇太极大军,他们来了只能坏事儿,还会给高迎祥、王嘉胤他们增强实力,沈隆无视了勤王的请求,转而询问兵部尚书梁廷栋。
  他现在已经摸透了大明朝廷的行事规则,自己身为皇帝,想办点什么可能不容易,但想不办啥那就肯定办不成,没有自己的旨意,那个军镇敢派兵勤王?擅自调兵入京,那可是谋逆大罪,要掉脑袋的!
  “微臣领旨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挑选干员前往喜峰口、遵化、蓟门、通州、三河等地整顿城防军纪,略有小成,奈何时间紧迫,户部、工部供应不足,未能……未能全部修整完毕。”梁廷栋冷汗就下来了,这几个地方要是被破,那他就完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他也顾不得会得罪同僚,赶紧先甩了几口锅。
  “梁尚书此是何意?户部没钱在下也没办法平空变出来啊!”
  “是啊,工部供应辽东尚且吃力,又那有多余的呢?梁尚书若是不满,臣未有辞官了。”户部和工部那肯接锅?更有人觉察到了危险打算跑路了。
  双方又在朝堂上炒成一团,立刻有御史出来弹劾他们殿上失仪之罪,众臣这才停下连忙向沈隆请罪。
  沈隆不去搭理他们,又把目光投到了英国公张维贤身上,“英国公,建奴若是入关,京营可堪一战?”
  “陛下,京营荒废多年,若是野地浪战,恐怕不是鞑子的对手啊!”张维贤也只能硬着头皮回答,京营现在那还有什么战斗力啊。
  我大明养你们这些勋贵就是指望你们能带兵打仗,现在看来是白养了,沈隆盯着张维贤继续问道,“那可能守城?”
  这下张维贤可不敢再说不行了,要是既打不了仗,又守不了城,那皇帝还要他们这些勋贵,还要京营干什么?“臣当亲率京营上城防守。”
  “如此便好。”总算是你有点出息,你要是继续说不,那英国公一系就要从你这儿断了,沈隆收回目光,扫视着户部、工部、兵部的官员,“英国公但有所需,只要是守城用得上的,都报给朕,朕让户部、工部、兵部去解决!”
  “陛下,京营纵使能守城,可没有勤王大军,鞑子什么时候才能退去?”又有人强烈要求召集大军勤王,沈隆依旧没有答应,直接宣布退朝。
  散朝之后,官员们惶恐不安,鞑子大军已经入关,陛下却不肯召集大军勤王,难道就指望京营么?那京城可就危险了!不行,我不能留在京城等死,于是有人开始收拾钱财细软,变卖家产,辞去官职准备跑路了。
  “辞官的奏折统统留中不发,把他们的名字统统记下来,朕倒要看看谁敢临阵脱逃,等朕打退了鞑子,再来好好和他们算账!”沈隆吩咐道,曹化淳和陆文昭立刻领命,东厂和锦衣卫同时出马,肯定能挖出这些人的底细。
  “郭真,但凡有变卖家产的,你就派人去狠狠地压价!”嗯,这倒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他们都急着逃跑呢,平时价值一万两的产业,说不定现在两千两、一千两就能到手,现在买来绝对是大赚。
  “丁白缨,练兵千日用兵一时,朕这两年从未亏待过腾骧四卫,现在是你们为大明效力的时候了!尔等可能做到?”
  “臣等定不负皇恩!”丁白缨、丁加钱等军中将领纷纷跪地行礼,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再加上各种新式大炮、火枪,他们对战胜鞑子充满信心。
  “好,尔等先下去做好准备,先让京营挡一段时间,等鞑子锐气挫,你们再率军出城作战。”这毕竟是他们第一次上阵,沈隆觉得还是小心些好。
  只六日功夫,皇太极大军就从从喜峰口破口,攻陷遵化、蓟门、从三河、通州,然后直抵京师城下,比起原来的历史中,却是多花了一倍时间,看样子沈隆之前让梁廷栋去整顿城池,多少还是起了点作用的。
  当鞑子的旗帜出现在京郊,京城顿时就乱了,不少官民都收拾细软逃出城去,对于普通百姓,沈隆根本不管;可那个官员、皇亲国戚、勋贵子弟胆敢逃跑,他都让东厂和锦衣卫把这些人的名字统统记下,等将来再和他们算账!
  同时下令,让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带着自己的家丁到城墙巡逻和守卫,以加强城防。
  沈隆也换上了铠甲,和朝中诸多重臣一起登上城楼,远远地观看皇太极大军的动态,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在德胜门外摆开阵势,开始向城头邀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