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994

  我这种行为不仅不是不孝,反倒是大大的孝顺啊!毕竟那些藩王大都是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而已,太祖高皇帝可是俺们老朱家的直系祖宗,祖宗都发话了,我这做后辈的那能不顺从呢?
  而且你们瞧见没有,几乎所有文武大臣都对你们的行为大加谴责啊!我就算把你们的爵位都抹了,那也是上应祖宗之意,下顺民心;不信到时候等着看,看看天下到底有多少人会为你们喊冤?
  大明宗室现在在老百姓心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沈隆再清楚不过了,他们要是能有个好名声才怪;看到他们垮台,老百姓只会高兴,而且那些文官可是早就盯上你们的家产了,如今话语权可在他们那儿,料想他们也不会替大明宗室说话。
  沈隆也不担心这件事儿会引起多大的反抗,你要是大明开国之初,九大塞王依旧手握重兵的时候,他肯定不会这么莽撞,但那些宗室都被当猪养了两百多年了,早就养成了干啥啥不成的废物,他们又能闹出多大风波来呢?
  “陛下,湘王敬献的祭品……谷王敬献的祭品……”查看那些祭品的文官们不断报出一个个藩王的名字,并迅速查出了这些祭品存在的问题,咱大明的官员干别的可能还干不太好,可挑毛病这本事,那绝对是一等一的。
  再说了,礼仪这方面的说法可是多了去了,别说原本就有问题,就算没问题,他们也能找出问题来;用爱学外语陈清泉的话来说就是,礼制的解释权掌握在我们手上,我们说你的祭品不合礼制,那就绝对不合礼制!
  “陛下,我家王爷冤枉啊!”各个藩王的使者纷纷跪倒一片,苦苦哀求道,怎么会变成这样啊!难道我家王爷真要完了么?
  “哼!谁若是觉得自己冤枉,可以到这儿来和太祖高皇帝伸冤么!”沈隆冷笑道。
第1581章
宗室的包袱甩掉了
  我就不信你们真敢来,你们真有胆子来面对太祖高皇帝么?要是太祖高皇帝知道你们的所作所为会是什么反应?没见你们送上来的祭品人家都不要么?
  就算有人真敢过来,沈隆也不担心、不害怕,从各个藩王驻地到金陵路途遥远,这一路上还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个文官的地盘,如今这些文官可是盼着你们垮台,还从中分润好处呢,他们能看着你们平平安安抵达金陵?那也太高估大明官员的节操了吧?
  就不说在这些藩王的衣食住行上做什么手脚了,这手段太粗糙,文官们估计是不屑去用的;人家完全可以摆出强项令的架势来,寻找藩王出行时候的不法之处,他们平日里在自己的地盘上作威作福惯了,一旦上路肯定也不会规规矩矩的。
  到时候再闹出个践踏农田啦、王府仆役欺负当地老百姓啦,文官们马上就可以以青天大老爷的面目出现,拿出大明律要求对犯法的仆役严加处罚,这样的事情多来个几次,估计藩王的随从们也该跑的跑,下狱的下狱,不剩几个了,那时候你还怎么来金陵?
  就算是有那实在是头硬的,克服了重重阻碍来到金陵,来到太祖高皇帝的灵前,沈隆就没办法了么?显然不是啊,真要有这种头硬的,信不信沈隆一雷劈死他!到那时候这一支系不孝的罪名可就彻底坐实了!
  你们要不是不孝,太祖高皇帝为啥会降下雷霆来惩罚你们?哎,实在不是这些藩王没有牌可打啊,要怪就怪他们遇到了挂逼吧!在开挂了的穿越者面前,他们以往的手段都没用了。
  往常这些藩王或许会利用仁孝来堵住皇帝的嘴,可如今沈隆闹出了太祖显灵的神迹,这办法肯定是不能用了;以往他们还可以威胁去哭皇陵,现在么,只要他们敢来,几道雷下去直接劈死,看谁还敢蹦跶?
  沈隆已经想好了,看谁第一个来,就把他劈个外焦里嫩,只要有一个藩王落得这个下场,他就真不信还会有人继续头铁,人终究都是珍惜自己小命的,王爵没了或许还能继续活下去,可要是被雷劈了,那就啥也没有了,还会落得千古骂名。
  “陛下,我大明向来以仁孝治国,此等不仁不孝之辈,连供奉给祖宗的祭品都能做手脚,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臣请求陛下将此等不孝之辈削藩!”听到藩王的使者还敢反驳,我大明的文官彻底怒了!
  你们难道还看不清楚形势么?这可是太祖高皇帝对你们不满啊,什么办法也救不了你们了;上有太祖高皇帝的天命,下有我们找出来的这些证据,你们的王爷已经被彻底钉死了。
  “陛下,臣弹劾福王贪得无度,苛待治下百姓……”见到还有人要说话,文官们彻底火了,立马有人开始弹劾藩王的不法之事。
  “陛下,臣当年在大同府任知府的时候,也曾听闻代王有勾结商户谋利之事,代王府甚至公然违背朝廷律令,将铁器输往草原,此举或是图谋不轨啊!”
  “陛下,臣弹劾蜀王强抢民女,淫乱王府……臣弹劾齐王强纳父妾,违背伦常……”一口口锅飞快地朝着各个藩王身上扣过来,这些黑材料早就藏在文官们的心里了,没想到这时候刚好派上用场,一项项罪名抱出来,各藩王的使者当即变得面如土色。
  甚至还有检查祭品的文官趁着场中混乱,想要偷偷把还留在祭台上的祭品给扒拉下来一两个,好多让几个藩王倒霉;不管是哪个藩王,那都是肥的流油啊,多扒拉下来一个,那就是少说数十万两的好处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依旧淡定地,比如鲁王府的使者就看见自家王爷敬献的祭品依旧好好地摆在祭台上呢;可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突然回忆起陛下路过兖州时候,同王爷说过的那些话来,或许正是因为此事,我家王爷的祭品才依旧完好的吧?
  要是王爷当初没有表示的话,估计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他倒是没有怀疑到沈隆头上,他也没这个胆子,他只是将其视为太祖高皇帝看到了自家王爷的爱民之心,所以对鲁王相对满意,才没有吹落鲁王的祭品吧!
  “尔等的弹劾刻有虚言?”沈隆冷冷地问道,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怒极反笑,“哈哈,这就是我大明的宗室啊!太祖高皇帝一向爱民如子,他们竟敢这般,怪不得太祖高皇帝因此发怒,太祖高皇帝一定是对他们彻底失望了!”
  “陛下圣明!”自以为是沈隆听从了自己的劝谏,群臣顿时心花怒放,这下大明的宗室估计要跪一大片啊,我得赶紧想想,我的老家和那家藩王有所牵扯,这些藩王又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把他们家也拉倒?
  “陛下,太祖高皇帝既然已经警示,还请陛下速速查处这些藩王,如此才能对太祖高皇帝有所交代!”文官们又拿出了太祖高皇帝的名声,试图将这些藩王彻底钉死。
  “来人呐!传旨各藩王驻地的官员,严查他们的不法之事,不可有丝毫隐瞒!”沈隆当即下旨,“命锦衣卫、东厂协同调查!”
  你们想啥我还能不知道?不就是看上了那些藩王的财富和土地么?怎么可能都便宜了你们?朕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难道是为你们做好事儿来了?我必须得占大头啊!
  到时候祭品不合格的宗室统统削爵除名,他们名下的土地重新收回来分发给百姓,教导他们种植新型高产农作物。
  至于那些被除名的宗室,只发给少量能够维系基本生活的用度,这笔钱就从王府历年积蓄里面出,这样的话大明的财政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吧?多出来的钱就可以用在大明的政治改革和对外扩张上了。
  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但起码从现在开始,沈隆终于看到了甩掉大明宗室这个巨大包袱的希望。
第1582章
金陵勋贵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宗室的问题,比如汉代就因为宗室权力过大,闹出过因为削藩而引起的七国之乱,诸藩王作乱被平定后大汉用推恩令逐渐瓦解了藩王的势力;但宗室依旧拥有不俗的影响力,西汉灭亡之后宗室刘秀开创东汉,东汉末年又有宗室刘备开创蜀汉,为大汉延续了许多年的寿命。
  等到西晋又有八王之乱,到了李唐宗室同样引发了诸多问题,不过那时候宗室可没有被当猪养,他们闹出了乱子,但也涌现出一批不俗的人才。
  到了宋朝,老赵家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开始限制宗室的权力,宗室们渐渐没了实权;不过大宋宗室所遇到了的问题和大明又有区别。
  在宋初,宗室可以居住外地,后来为了控制外地宗室,设立了南宗正司等机构,令这些关系较为疏远的宗室集中居住于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等地,后来又集中南迁,便于控制。由于靖康之役给宗室近属带来的严重的损害,多数宗室被掳至北方,使太宗一系的子弟急剧减少,而太祖与廷美两系的子孙由于多数居住在外而幸免于难。
  北宋中前期世系绵延未远,进行在经济上对宗室待遇优厚,遂导致宗室人口的迅速膨胀。神宗时调整宗室政策,区分近属和远属,造成宗室内部贫富分化,使人口增长趋于缓慢;直至北宋末的靖康之役,造成宗室人口增长率真的急剧下降乃至负增长。
  因为给宗室的待遇不同,所以两宋时期宗室的问题并不如大明这么明显;再加上靖康之难的破坏,导致两宋末年,大宋宗室的数量也只有五万多而已,比起大明可是少了许多;而且大宋宗室是集中居住管理,对百姓的影响没有大宋那么大。
  大明的宗室问题则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局势,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设立九大塞王为大明驻守边陲。
  秦王朱樉,建藩陕西西安府;晋王朱棡,建藩山西太原府;燕王朱棣,建藩北平府;代王朱桂,建藩山西大同府;肃王朱楧,建藩平凉府;辽王朱植,建藩广宁府;庆王朱栴,建藩韦州;宁王朱权,建藩大宁卫;谷王朱橞,建藩上谷宣府;韩王朱松,建藩辽东开原。
  这九大塞王负有拱卫中央,防守边塞,抵御蒙古入侵,开疆拓土之责,据要塞而守进行屯田生产;有军事指挥权,麾下拥有数量不等的士兵,实力最强的朱棣拥兵十万,宁王朱权也有甲兵八万,其下的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
  然而朱元璋尚在的时候还能压住他们,让这九大塞王不敢有异心,可惜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又被文官给忽悠瘸了,在加上各大塞王的野心,很快大明就开始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取代朱允炆成为大明新的皇帝。
  朱棣原本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继位之后肯定不能再让这些塞王领兵了,于是将宁王、辽王等实力派内迁,取消藩王的兵权,开始把他们当猪养;可是朱棣也没有想到,大明的宗室竟然这么能生,短短两百余年吃朝廷俸禄的宗室就扩展到十多万人。
  而且大明也没有实施大宋区分近属和远属的政策,导致大明宗室渐渐成了朝廷沉重的负担;大明收税又不像满清收的那么狠,财政因此就支撑不住了,要是能像满清那样一年收上几千万两银子,这点宗室其实也不算啥了;大明宗室的数量再多,还能多得过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不成?
  此前大明的文官们也不是没有想过要解决宗室的问题,可这问题实在是太敏感了,离间天家、苛待太祖高皇帝后裔的帽子谁也扛不住啊,于是这个问题就拖到了现在,被沈隆用开挂的手段给解决了。
  这个问题最大的阻碍不就是太祖高皇帝么?现在太祖高皇帝都嫌弃这些宗室不孝了,那他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白吃白喝?赶紧给我滚蛋吧!
  于是这次祭拜太祖高皇帝的大典就这么匆匆结束了,大典的前一半还好,太祖高皇帝看到传国玉玺很是高兴,降下吉兆以鼓励子孙;可后一半就难看了,太祖高皇帝对这些不孝子孙很是不满,吹落了他们的祭品。
  礼部、太常寺和宗正府的官员细细查看祭品,最终统计出了祭品被吹落的宗室数量,赫然达到了现有宗室的九成以上,只有少部分宗室得以幸免。
  有人核对这些宗室的具体情况,发现那些骚扰百姓、名声较差的宗室无一旁落,幸免于难的则是一些名声相对还可以的宗室,这一情况再次证明了太祖高皇帝的英明,以及这些宗室的确是罪有应得。
  “这些人理当除爵啊,留着他们只能败坏我大明皇室的名声!”沈隆收到第一批宗室不法之事的证据后说道,这一建议自然得到了无数官员的响应。
  于公心的话,朝廷要是能减少这么大一笔开支,顿时能轻松许多;出于私心的话,地方上一下少了这么多宗室,就算朝廷要吃大头,他们喝点汤也是不少啊。
  “各地方严查宗室不法之时,宗正府、锦衣卫、东厂也要盯紧了,有些人固然不孝,可也不能冤枉好人!”该做的表面工作也是要做的,反正锅都让太祖高皇帝和文官们背了,自己偶尔露点仁慈还能显示自己的仁爱之心。
  群臣尽皆叹服,然后兴冲冲地下去忙活去了,困扰大明许久的宗室问题终于能解决了,陆文昭、曹化淳和宗正府的大宗正也分别派人前往各藩王驻地,监督他们的工作,同时保证这些藩王留下来的大部分遗产得落在皇家手中。
  那么,这次下江南最重要的任务算是完成了,接下来就该考虑另一个问题了,之前在京城解决了部分京城勋贵,可在金陵还有以魏国公为首的不少勋贵呢,他们的腐化比京城勋贵更加严重,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
第1583章
机会来了
  沈隆把金陵勋贵召集到一起训话,“想必你们之中没人不知道京城发生了什么吧?朕今天把话再说一遍,你们这些勋贵能与国同休共享富贵,即是因为你们的祖辈为大明立下了功勋,也是大明需要你们充当国之干城!”
  “可惜,京城有些人忘了,平日里只顾得花天酒地,连他们老祖宗为他们挣下两百多年富贵的看家本事都忘得一干二净,建奴来袭之时避战唯恐不及,朕打算处罚他们,他们竟敢起兵造反!”沈隆的目光依次从金陵勋贵身上扫过。
  自魏国公徐宏基以下,诸勋贵纷纷低下头去,不敢和沈隆的目光接触;他们现在可是庆幸地很呢,得亏自己远在金陵,没有赶上建奴围城之战,要不然的话,现在被罢爵抄家、斩首示众的可就是他们了。
  要说腐化的程度,金陵勋贵比起京城勋贵来更加严重,因为京城好歹在皇帝眼皮子地下,勋贵们做事还不敢太放肆;金陵可不一样,在这儿是勋贵、镇守太监和文官系统三足鼎立,文官和镇守太监可是流官,在金陵待上一些时间就要滚蛋,勋贵们可是在这儿生活了两百多年,谁能管住他们?
  要是这些人真有本事,嘉靖年间也不会闹出几十名倭寇就横行江南的奇耻大辱;听到沈隆的训斥,徐宏基等人连连告罪不已,实际上勋贵们彼此之间会进行联姻,当初在京城被沈隆收拾的那批人里,可有不少都是他们的亲戚,所以他们现在也怕得很。
  “京中勋贵现在已经开始重新操练了,你们要是想继续占着爵位、继续享受先祖给你们挣下的富贵,就也得给朕操练起来!”光吃法不干活儿,那有这么好的事情!
  “等彻底平定建奴之后,朕还要攻略南方,到那时候就轮到你们派上用场了!谁要是吃不了这个苦就趁早说,上奏折自请削爵吧!可要是朕没有收到你的奏折,你还不好好练兵,那就休怪朕无情了,那时候就不是削爵的问题了!”沈隆冷冰冰说道。
  “臣等定会牢记陛下教诲,尽心为朝廷办事!”徐宏基等人连忙应道,倒是没有人主动提出自己干不了,毕竟谁也舍不得这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富贵啊;而且他们还存着侥幸的心理,金陵毕竟不是京城,说不定等陛下回京之后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就算没忘也不要紧,陛下远在京城,那里知道金陵的事情,还不是只能指望御史、锦衣卫帮他打探消息么?到时候把这些人收买了便是。
  “朕记住你们今日说过的话了。”想忽悠别人或许可以,但是想忽悠朕,那你们是想多了,沈隆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想法,忍不住在心中冷笑。
  “好了,朕今日乏了,你们先下去吧!”沈隆训完话就摆摆手让他们退下了,然后叮嘱陆文昭和曹化淳,一定要在家金陵安排得力人手,好好盯着这些勋贵。
  说完此事之后,陆文昭并没有马上下去安排,而是迟疑片刻,等曹化淳离开之后才对沈隆说道,“陛下,北斋正在宫外等候召见。”
  “既如此就让她进来吧,刚好陪朕一起用饭。”沈隆也想听听她的工作情况,此前北斋倒是一直都会定期通过锦衣卫的秘密渠道和沈隆书信来往,但终究没有面对面交流来得方便。
  不一会儿,宫门外的北斋就得到了通知,被带到金陵皇宫的御花园之中,看到沈隆正坐在御花园的亭子之中,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江南美食。
  北斋行过礼之后,沈隆直接让她起身,“你独自一人在江南,实在是辛苦了,先陪朕吃饭,然后咱们慢慢聊。”
  北斋再次拜谢之后坐在了沈隆的下首,重新见到自己的大恩人兼仰慕对象,北斋很是开心,沈隆也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亲切地问起了她在江南的情况,“其实朕也想让你早点回京,但你在江南的作用也很重要,所以只能再辛苦你一两年了。”
  “你在江南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回去的时候朕会给你安排几个护卫,有他们保护你,江南就没人能威胁你的安全!”把辟邪太监给她留几个吧,北斋做得事情还是很危险的,她现在开始帮着沈隆在动摇儒家的道统啊,那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可是什么事儿都能干得出来,光靠锦衣卫的暗中保护,沈隆还不太放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