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5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994

  根据锦衣卫和东厂搜集到的资料,沈隆提拔了几个办事能力不错、操守还算可以的官员进京任职,和寿张知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下他们总算是知道陛下喜欢什么样的官员了,要是对自己的前程有点想法的,恐怕就会认真考虑自己该怎么当官了吧?
  “尔等也不要懈怠,根据钦天监的奏折,今后几年时间,山东一地估计会多灾多难,诸位理当及时兴修水利、根据徐阁老的指点种植良种,如此才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小冰河期间,山东也是灾难频发,所以沈隆才没有坐船直接从大运河南下,而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走过来,为得就是检查附近州县的情况。
  看样子这些官员都被寿张知县的结果给吓坏了,倒也没人站出来说些什么诸如陛下需要修德,然后上天自然不会降下灾难的话;要真遇到这种脑残的话,沈隆就打算好好查一查他的德行够不够了?然后让他去祈雨,求不下来雨就晒死好了。
  “陛下爱惜百姓,实乃我大明百姓之福,小王深受感召,愿献出家中积蓄的粮食,给朝廷赈济灾民。”鲁王朱寿鋐似乎觉察到了点什么,连忙表态;他脑子还算清楚,知道不能直接用鲁王府的名字把粮食发给百姓,而是得先上缴朝廷,再由朝廷来赈济灾民。
  要不然可就有人问了,你朱寿鋐收买民心到底想做什么啊?是不是有什么不轨的想法?那他可就完了。
  “鲁王实乃天下宗亲之表率!”沈隆微微点头表示赞赏,他这次下江南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收拾大明宗室,大明自开国至今已经两百余年,宗室繁衍了十多代,宗室数量已经从最早的五十八人增加到十多万人。
  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了大明财政的巨大负担,据隆庆五年礼部报告,当时除宗女仪宾外,仅亲王郡王和各级将军中尉,岁支禄米共870万石有奇,约占全国各地存留粮总数的80%。
  尽管大明的文官想出了郡王、将军七分折钞,中尉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的办法以缩减开支,但还是顶不住啊;再遇到福王之类贪婪无度的王爷,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已经到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鲁王陪着笑脸,能得到沈隆的赞赏他很开心,他还不知道,因为自己的举动,鲁王一系避过了巨大的灾难。
第1578章
太祖显灵了
  离开兖州之后,沈隆继续南下,一边视察当地的情况,一边整肃当地的吏治,教导他们善待百姓,做好抗击灾害的准备。
  然后终于抵达了金陵城,在这里南京六部早就做好了祭拜明太祖的准备,歇息数日后,沈隆按照钦天监选定的良辰吉日来到孝陵祭拜。
  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让人叹为观止。
  有明一代,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不过自从朱棣迁都之后,这似乎还是第一次皇帝亲自前来拜谒孝陵,所以大典格外隆重。
  祭祀大典开始之时,腾骧四卫、京营以及镇守孝陵的守陵军穿着鲜亮的铠甲,将皇陵严密地保护起来,跟随沈隆一起南下的官员,金陵的官员、勋贵纷纷按照礼制站好位置,跟随沈隆一起进入皇陵。
  京城太常寺、金陵太常寺的礼乐官们奏响了庄严肃穆的音乐,沈隆捧着传国玉玺来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前,这块碑刻着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的功绩,朱元璋生于凤阳,为句容大族,为民请愿,发迹定远;定都金陵,年号洪武;废除旧制,选贤唯能;分封诸侯平定天下。
  来到碑前,沈隆郑重其事地拜倒,对于这位赶走了蒙元鞑虏,重新光复汉人江山的太祖皇帝,沈隆由衷地敬仰,因此叩拜地十分真诚。
  叩拜之后,沈隆双手捧着传国玉玺来到碑石之前,念诵起了翰林学士为他写好的祭文,大概意思是太祖皇帝在上,我大明传承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了,您的子孙时刻记得您的教诲,没有忘记扫除鞑虏,守护华夏百姓。
  我最近干得不错,刚刚击败了进犯我大明的建奴,干掉了好几万鞑子,虽然不能同先祖您的功绩相比,但也勉强没有丢您的脸;顺便我这次运气好,在塞外的时候寻回了消失已经五百多年的传国玉玺。
  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啊,咱知道这也是您老爷子的夙愿,所以今天就把传国玉玺带过来给您看看,让您在天上也高兴高兴;我呢也会继续努力,让大明变得更加强大,不管是建奴还是其他鞑子,乃是西方来的红毛夷,我都会把他们给收拾干净。
  另外,我也丝毫不敢忘记您当年的教诲,一定会善待百姓,让咱们大明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胆敢阻挠我这么干的,都是我大明的敌人,我会和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这些话也请您记住,日后继续监督我,我要是干得不好了,您就提醒了,同时也要继续保佑咱们大明,让我可以达成这些愿望,让咱们大明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念完这篇骈四俪六的祭文,沈隆将文稿焚烧,让这篇祭文能够到达天上,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待祭文焚烧完毕之后,沈隆在礼乐声中将传国玉玺献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前,旋即礼乐声再次响起,似乎是提醒朱元璋来看看。
  今天天气晴朗,天空中蔚蓝一片,唯有朵朵白云飘在天上,方才沈隆念诵祭文的时候,白云挡住了太阳,等他念诵完毕,把传国玉玺呈给朱元璋的时候,太阳恰好重新露了出来,一道金色的阳光不偏不倚,正好照在了传国玉玺之上,为传国玉玺和神圣功德碑染上了一抹金色的光芒。
  这神奇的一幕把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对沈隆的回应,在天上的朱元璋听到了沈隆的祭文,看到了传国玉玺,并对此感到非常满意,所以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应沈隆。
  “太祖皇帝显灵了,我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有那机灵的官员当即喊道,到场的众人齐齐跪倒参拜。
  看来陛下不仅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太祖皇帝的认可啊!这下金陵那些文武官员也对沈隆当初找到传国玉玺时候所发生的神迹笃信不疑了,如今这位可是真正的真命天子啊!
  “我大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从县城所有文武官员、内侍勋贵再到腾骧四卫、京营和守陵军的将士们,数万人一同山呼万岁,这声音响遏行云,一直传到了金陵城中,引发了城中百姓的无尽猜想,这又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沈隆做出一副惊喜的样子,再次向朱元璋和马皇后祷告,然后继续按照礼制上香祭祀,又忙碌了半个时辰,终于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
  这次沈隆可不是光自己来祭拜的,他还命令所有大明宗室都为朱元璋备好了祭品,这些宗室当然不能亲自来金陵,所以现在他们的使者按照亲疏远近、爵位等级排着整齐地队伍,依次来到神圣功德碑前,将自家主人的祭品奉上。
  然则就在他们送上祭品的时候,天气突变,乌云遮住了太阳,同时吹起了阵阵微风,现场文武百官顿时忐忑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太祖陛下对这些祭品不满意么?不然为什么先前都是好好的,等到这时候就突然成了这样?
  奉上祭品的宗室使者们纷纷汗都下来了,战战兢兢将祭品摆在祭台上,然后退到一边等候;不一会儿,祭台上的祭品就堆成了小山,没办法,如今大明宗室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等所有宗室的礼品都敬献完毕,宗人府的大宗正缓步上前,准备代表这些宗室念诵祭文,他刚刚展开祭文准备诵读。
  却听见天上突然一道白光闪过,传来了雷鸣之声,同时风声大作,一道狂风卷过,直接把祭台上的祭品卷落大半!
  沈隆顿时神情大变,“这是怎么回事!”
第1579章
坐酬金失侯
  啊!看到这一幕,那些敬献祭品的使者们顿时两股战战,太祖皇帝莫非是对我们的贡品不满意?尤其是那些已经确认自家王爷敬献的贡品已经被吹落祭台的,更是吓得浑身发软,已经快要站不稳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先前陛下敬献传国玉玺的时候,可是吉兆啊!而等诸王的祭品送上去之后就天色突变,更卷起大风将祭品吹落在地,这意味着什么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太祖皇帝对陛下的祭品很是满意,但对其余子孙后辈的祭品可是大大的不满啊!
  嗯,一定是这样,要不然如何解释刚才截然不同的景象?那些宗室要完了!许多文臣心中都冒出这样的想法,要知道我大明的文官对那些宗室可是没太多好感,朝堂上的那些每年都要为如何削减宗室供应而头疼不已;至于那些地方上的,要是自家地盘上有位藩王,那可就倒了血霉了,干什么事儿都要受到藩王的掣肘。
  而且,这些藩王还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要知道天下的土地就这么多,藩王多占了,那我们这些耕读传家的士人岂不是只能少占?因为这些原因,他们对藩王可是一肚子的火;以前也曾经多次在朝堂上向皇帝提出过这个问题。
  可此前的皇帝大多都觉得,这些都是自家亲戚,要是连亲戚都看顾不好,当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思?而且他们同为太祖皇帝的子孙,若是对他们太过苛责,那岂不就是对太祖皇帝不孝?这个骂名可万万不能背啊,所以就算偶有制约藩王的策略,也推行不下去。
  等那些皇帝自己的子孙成年之后分封各地,他们为了儿孙着想,又会赏赐大量的土地、耗费巨资兴建王府,就算前面略有制约一二,到这时候又数倍地还了回去,对宗室这个整体来说,却是越来越壮大了。
  眼下绝对是个好机会啊!不少心思活络的文官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幕,马上就想到或许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大大削减宗室给大明带来的压力,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朝廷的开支就宽松许多,每年数百万两的银子啊,自己或许也能从中沾点光。
  陛下登基以来严查贪腐,咱们虽然不太敢从中贪污款项,可朝廷的用度宽松了,我们就可以用银子换政绩啊!向朝廷申请一点儿资金用于在自己的治下兴修水利什么的,这可是大大的好事,不仅自己的考绩好看,也能收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就算朝廷不给,我所在的府县还有向藩王进贡地租的义务,要是能把这笔开支抹了,光靠本府的财力就足够做些什么了。
  还有,一旦那些藩王受到惩罚,他们名下的土地可就成了无主之物,到时候我的家族是不是也能乘机弄回来一大批?要知道那些藩王所占据的土地大多都是上田啊!就算稍微啃上两口,那也绝对能吃撑了。
  许多文官都冒出了同样的想法,他们悄悄对望几眼,交换了眼神,迅速明白了如今的形势,当即一名金陵礼部的侍郎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微臣猜测,这或许是太祖皇帝对诸位宗室敬献的祭品不满意的缘故吧!”
  刚才您敬献传国玉玺的时候太祖皇帝可高兴了,怎么现在就成这样了呢?除了这个原因还能是什么?总不能让您或者我们来承担这份责任吧?
  “微臣附议,还请陛下命人细细查看诸位宗室敬献的祭品,看看有什么不妥之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响应了。
  这下就算刚才没想到的大臣们,也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对付宗室、解决宗室负担的好机会,他们马上站出来附和,正如很多人心里想的那样,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肯定要有人背锅啊,而且绝对不能是陛下和我等的责任!
  那么能背这个锅的就只剩下宗室了,干掉他们既可以甩锅也可以为自己谋取利益,大明开国已经两百余年,利益都被瓜分地差不多了,要想获取更多的利益那就得把人给拉下来;此前京城勋贵被削爵之后,可是有不少人吃得盆满钵满,但咱们远在金陵没吃上啊;现在要是能把宗室也拿下,我们总该能吃到了吧?要知道宗室可以遍布大明、到处都有!
  “臣等附议,请陛下速速命人详细查看诸藩敬献上来的贡品!”这下几乎所有现场的文武百官都发出了同样的呼声。
  “陛下!陛下!我家王爷对祭品可是不敢有丝毫马虎啊,这些祭品都是用心挑选的,定然不会有任何疏漏!”这下那些送祭品过来的使者可是着急了,这要是查出什么错误来,不光是王爷,他们这些使者也肯定都要完蛋啊!
  “若真没有任何疏漏,又何必担心查看?”文官们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要是到场的是你们家王爷,我或许还会担心,可你们是些什么东西?向来都是那些在官场上混不下去的,才会被派到各王府担任长史什么的,我会怕你们?
  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了一番,最终还是嘴炮经验更为丰富的文官们占据了上风,沈隆也顺势答应下来,“既如此,尔等就挑选出几位来细细查看吧!”
  “臣等遵旨!”文官们顿时大喜过望,立刻从礼部、太常寺、宗正府等相关衙门挑选出一群在礼仪方面颇有研究的老臣,来担任这一职位。
  这些人选一个个享有盛名,要是他们共同出具鉴定结果,那绝对是权威级别的,一般人根本没有质疑的权力。
  这些老臣颤巍巍走上前来,恭恭敬敬行礼之后,来到祭台之前,开始认真检查那些被大风吹落到台下的祭品。
  “陛下,秦王敬献的祭品,花纹有僭越之处……陛下,代王敬献的祭品,金成色颇有不足……国之大事,在戎在祀,祭祀太祖的祭品都如此马虎,诸位王爷这是大大的不孝啊!”他们一个个都摆出义愤填膺的架势。
  而在那些使者的心中,几乎同时冒出了一个词:坐酬金失侯!
第1580章
有本事来伸冤啊
  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的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酎金之制即由此产生。
  另外,在九真、交趾、日南等南方诸地有食邑者,以犀角、玳瑁、象牙、翡翠等代替黄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所献黄金如份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
  汉武帝元鼎五年,由于列侯无人响应号召从军赴南越,汉武帝为之大怒,到九月即藉酎金不如法夺去一百零六名列侯的爵位,丞相赵周也以知情不举的罪名下狱,被迫自杀,其后也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这种事情在史书上被称为“坐酬金失侯”。
  卫青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坐酎金失侯,和卫青出击匈奴有功的公孙贺、韩说等也因酎金失侯。
  这其实是大汉朝廷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的高妙手段,凡敬献的酎金不和规定的、成色不足的,诸侯国除,王削其县,列侯削爵;如此以来地方诸侯势力就被有效的削弱了,从而维持了中央朝廷的权威和统治。
  沈隆这次也是学习了刘彻的先进经验,用了类似的手段来解决大明宗室的问题,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大明宗室如今已经成了朝廷沉重的负担,但朝廷想要对付他们却不那么方便,因为苛待宗室会显得君王不够仁孝,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一项大罪名,那个帝王也不愿意轻易背上,就只能继续忍受那些宗室趴在大明的身体上吸血。
  但是坐酬金制度给了沈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向,如果贸然削藩那肯定会被扣上不够仁孝的帽子,可要是这些宗室自己就不孝呢?那这个帽子可就扣不到我头上来了!所以就有了这次江南之行,沈隆可不仅仅是想给朱元璋看传国玉玺啊。
  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会给大明宗室挖个坑把他们埋进去,你们要是连敬献给太祖皇帝的祭品都不够用心,那就是大大的不孝,这样的话我怎么处罚你们都是应该的,更何况你们现在难道没看见?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都发怒了么?
  所以要惩罚你们的可不是我啊,而是连太祖高皇帝都对你们这些不孝子孙彻底失望了!他连你们的祭品都不愿意收了啊!不用说,这场大风当然也是沈隆捣鼓出来的,子孙献给先祖的祭品都被吹落了,这意味着什么简直再清楚不过了。
  而且大明宗室的名声实在是太臭了啊,如果说最早朱元璋设立九大塞王,还带有一丝想让藩王帮忙守卫大明边疆的意思,那等到朱棣靖难夺嫡之后,那些藩王就开始被大明当猪养了,这些人几乎啥也不准干,只能窝在自己的封地混吃等死。
  两百多年下去,绝大多数宗室早就变成废物了,如果说只是当个废物还好些,可总有人觉得自己拿到的东西少,想方设法压榨自己治下的百姓,百姓早就对这些藩王怨声载道了,而且他们占据的大量土地财富也是被人觊觎已久。
  往日,碍于仁孝,大明的皇帝不敢动他们,那些文官也顾虑着这一层没办法彻底清理大明宗室;就连威名赫赫的张居正,想要报自己的祖父被辽王折磨死的仇,也只能先让湖广巡按御史弹劾辽王,逼得辽王忙中出错,竟然在家里竖起了旗帜喊冤,这才被张居正找到机会,将这一行为解释成揭竿而起,然后废除了辽王的爵位。
  但这种办法对付一两个藩王倒还凑合,想要彻底解决藩王的问题就不够用了;而且张居正这么做也并非没有后遗症,日后张居正倒台的时候,其中有一项罪名就是不敬藩王。
  可现在,沈隆所采取的手段就不一样了,大家伙儿都看见了啊,这可不是我要对付那些藩王的,是他们太不孝了,连太祖高皇帝都触怒了,我收拾他们乃是顺应太祖高皇帝的意思,替太祖高皇帝收拾不孝子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