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8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4/994

  这可是陈总的好兄弟啊,人家要是愿意帮忙,什么渠道打不通?自己那点资源和他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马芸突然惊醒,义乌商会这些年一直在发展物流、仓储,在全国不断设点,该不会就为了等这一天吧?要不然为何义乌商会的布局和电子商务竟然能完美融合呢?
  这下他明白了,不是沈隆离不开他,而是他离不开沈隆,要想搞好电子商务,就必须和他打好关系啊,这下自己肯定占不到多少股份了。
第2407章
这回两千万可不行了
  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一开始阿里巴巴主要做的是国内批发贸易,这一点和义乌商会的资源完美融合,马芸将公司的创办地选在杭州可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他当年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商品的经历想必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沈隆把义乌商会的优势一点点摆出来,马芸就知道自己要么选择和沈隆合作,要么就只能等着被沈隆给挤死了。
  “我现在可以拿出五千万当做公司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之后如果还有需要,我也会继续追加投资!这笔钱将用于公司租赁办公室、招募人才,购置电脑、服务器等必要的工作设备,以及宣传推广,电视、纸媒还有网络都要进行大规模的网络推广,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咱们公司的名字打响!你觉得怎么样?”沈隆问道。
  “刚开始似乎用不到这么多钱吧?”马芸有些纠结,沈隆的大方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竟然一口气就拿出五千万来,要知道今年的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五十的张狐狸,总资产也不过是五千万到一亿而已,沈隆的名字虽然没出现在榜单上,可人家随手就能拿出五千万的流动资金来,这说明他的总资产必定远远超过五千万。
  钱多了固然方便自己尽快把公司做大,但这样以来的话自己在公司内的股份可就少多了,马芸现在拿不出多少钱来,就算用资源和技术入股,在五千万面前,他也不好意思要太多股份,那么到底该拿多少钱呢?
  “你觉得第一笔资金该是多少?”沈隆问道,原历史中,马芸今年从几家投资机构融资五百万美元,明年又从孙正义那儿拿到了两千万美元,他现在一口气拿出来五千万并不算多,只不过那些公司是在马芸创业之后才接触的,花了这么多钱并没有拿到太多的股份。
  现在可不一样了,要是真让会计师细细核算双方的投入比例,马芸恐怕只能占到很少的比例,变成给沈隆打工了。
  纠结一番,马芸还是让出了大量的股份,接受了沈隆的注资,他现在可没想过自己日后能成为中国首富,而且他想要搞电子商务也的确离不开沈隆的支持,没办法,形势比人强啊!
  沈隆也不担心他日后会反悔,支付宝什么的,马芸可以做,他也可以获得邱英杰的支持自己做么,于是双方准备签署合同。
  “对了,这家新公司你打算叫什么名字?”在签订合同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决定。
  “就叫阿里巴巴!”马芸早就想好了,“咱们中国人大多都知道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我在美国问过好多人,他们也知道,这个名字世人皆知,具有国际性,方便宣传推广;同时,阿里巴巴还象征着财富,我想让这家公司成为财富的孵化基地;另外阿里巴巴的首字母是A,我们这家公司必然要成为全球第一的公司……”
  马芸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沈隆点头道,“好,那就叫阿里巴巴。”然后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拿下了阿里巴巴大部分股份,“公司的日常事务我不打算干预,都由你做主,遇到大战略方面的问题,我们两个再讨论。”
  这也是马芸愿意签署合同的原因,这样他看起来还像是个老板,而不是打工的;合同签署完毕之后,他很快就在义乌商会附近租了写字楼,开始打造网站,联系商家入驻,沈隆也给了很大的配合,带着大批义乌商人入驻阿里巴巴网站。
  同时让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以及物流公司配合阿里巴巴的工作,这样的话,假如某个西南的批发商想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就不用从义乌发货了,成都的小商品城就有足够的货源卖给对方,大大节省了物流运输的时间。
  同时电视、纸媒、网络广告全面铺开,阿里巴巴四个字一下成了全国商户关注的热点,许多人好奇地进入网吧,注册了阿里巴巴的帐号,在上面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商品,然后试着汇了一点儿小钱儿过去,结果很快就拿到了样品。
  这些样品的质量又好价格又低,比自己原来销售的好多了,他们马上看到了商机,开始大量进货销售,阿里巴巴网站的交易额一个月比一个月高,而且还不是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缓慢增长的,几乎是翻着跟头成倍地往上涨。
  这一现象顿时吸引了许多互联网从业人士和风投公司的关注,瑞典Investor
AB风投部门亚洲区总裁蔡崇信专门飞到杭州来参观马芸的公司,结果去公司看了一番,又和马芸、沈隆聊过之后,这家伙竟然放弃了七十万美元的年薪,要来阿里巴巴上班儿。
  马芸有点发懵,我知道我忽悠本事厉害,可也不至于让人纳头便拜吧?不过他也的确很想让这位加入,因为人家熟悉国际大公司的企业架构,对阿里的成长很有帮助,他看了看沈隆,沈隆笑道,“蔡先生这样的大才愿意加入,我们自然高兴,只是如今公司还在创业期间,恐怕给不了您太高的薪水,最多也只能给到五十万年薪!”
  给五百块一个月太小气了,我就给你五十万吧,只是这样的话,你的股份肯定就要少了,蔡崇信默默地算了一笔账,就算只拿少量股份,也比自己现在这份工作有前途啊,于是答应下来,很快就办好了离职手续,来到杭州,帮助马芸调整公司架构、制定公司规章制度。
  因为有了沈隆的五千万,所以阿里现在并不缺钱,蔡崇信也就没有引入高盛的投资机构,反倒是在许多风投公司找上门来的时候拒绝了他们。
  直到孙正义亲自上门,提出入股阿里,此时的孙正义因为入股雅虎大赚几十亿美元,这样的大佬上门,他们自然不敢怠慢,马上通知了沈隆。
  沈隆听后笑了,这回两千万可不行了。
第2408章
暂时回归
  孙正义和马芸的相遇是一个传奇,一个首富缔造另一个首富的传奇,如今的孙正义是日本首富,而将来马芸则会成为中国首富。
  孙正义这个人的出身比较复杂,出生于日本,祖上却是中国福建的,之后迁徙到韩国,所以他父亲给他取名正义,这个词在中日韩三国倒是一个意思;他还自称是孙武的后人,不过似乎攀附的可能性比较大,日本人讲究出身,给自己找一个显赫的家世有利于交往。
  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诞生了诸多传奇商业故事,有着日本麦当劳之父称号的藤田田在此时发家,并撰写了一部成功学著作《犹太人的商法》,十四岁的孙正义看到了这本书非常兴奋,于是就去拜见藤田田,表达了要创业的想法。
  藤田田却劝他,“你不应该创业,你应该去美国看看,看看这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市场。”于是孙正义努力向学,考上了伯克利大学经济系,前往美国求学。
  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嬉皮士运动的高峰期,他敏锐地觉察到了美国空气中弥漫的颓废气息,并想到了利用颓废来赚钱的办法,他四处借钱将日本的游戏机贩卖到美国,这让他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一年后,他又与校友莫泽尔,共同研发出一款语音翻译机,将专利卖给夏普后,赚到人生的第二个100万美元。
  其后回到日本成立软银集团,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拜访不同行业大佬,阅读投资书籍,调查日本40多个行业,形成相关行业报告,最终选定高新技术行业作为自己事业的方向,前期不断受挫,接连亏损。
  直到1991年,以C语言编译器闻名的Borland公司,准备在日本发行升级版,孙正义抓住了这次机会;其后又得到思科系统的日本代理权,并建议思科公司以路由器为试水,测试思科日本分公司的可行性,一个月后邀集了日本十四家会社,共同出资4千万美元,启动项目。同年日本软件销售通路70%由软件银行控制。
  从思科身上赚到钱之后,孙正义将目光投向互联网,给创业之初的雅虎投资了两百万,其后不断追加投资,去年以四亿一千万美元脱手雅虎2%的股票,净赚三亿九千万美元,1996年以一亿美元购入30%的雅虎股份,如今还剩下的28%仍值八十四亿美元。
  同时他自己持有的软银股票也不断暴涨,让他登上了日本首富的宝座,最火的时候,他的身家一度达到700亿美元,直逼世界首富盖茨(当时盖茨的身家大约为780亿美元)。
  这样的投资人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期待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在孙正义的资助下重现雅虎神话,成为和杨志远那样的成功者,马芸和蔡崇信同样也不能例外,虽然沈隆依旧能给他们提供大量资金,但资金和资金还是不一样的。
  对华尔街来说,孙正义投了五千万绝对能引发对阿里巴巴的关注热潮,而沈隆投了五千万最多只会被当成暴发户的行为,所以他俩都有些心动。
  然而沈隆却不大看得上孙正义,这只不过是一个投机者而已,而且还没有红杉资本那样的眼光,投资雅虎已经是他的人生巅峰了,这段时间他在几百家默默无闻的科技初创企业上砸下了几十亿美元的赌注,收益却是寥寥。
  就算是阿里巴巴,他也没能想到日后这家企业会发展地那么壮大,不久之后就退股套现退出了,两千万的投资变成了3.5亿,乍看起来是一笔成功的投资,但是很容易想到盈科对腾讯的投资,赚肯定是赚了,但只要看到这两家公司日后的发展,不知道他们会是什么想法,但可以确定,那绝对不是开心。
  “我理解你们想利用孙正义的声望打响公司名声的想法,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的注意,但是真的能做到这些么?”沈隆反问道,他拿出了一大堆资料,“他注意到的公司可不少,投资阿里巴巴只是撒大网捕鱼罢了,混在这么多公司里面,阿里巴巴不一定能打响名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打响名声,我觉得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接受孙正义的投资或许不是热门新闻,但拒绝他一定会是!”孙正义能够提供的只是一些海外渠道和钱而已,这些沈隆也能做到啊?而且之前的五千万还没有花完呢,阿里巴巴现在也不怎么缺钱。
  “那和他聊聊再说吧,看看除了钱之外他还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帮助?”马芸考虑了一阵儿后说道。
  结果这次的会面让他失望了,对方对互联网前景的判断远没有沈隆那么深入精确,而且他对阿里巴巴的看重也没有马芸想象的那么深,和沈隆说得一样,人家只是广撒网而已,这让马芸和蔡崇信失落不少。
  创业公司到了他们这种程度,吸纳新的投资者最看重的已经不是钱了,现在提着钱来找他们想要投资的人多得是,原本以为孙正义会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结果却是这样。
  经过一番考虑,他们拒绝了孙正义的投资,一时间在华尔街引起了不小的动静,大家纷纷找来阿里巴巴的资料研究,结果发现这家公司果然不一般,于是更多、更有能量的风投公司纷纷来到杭州,希望能够投资阿里巴巴。
  沈隆和他们商量了一番,接受了一些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机构的投资,阿里巴巴也开始渐渐涉足国外市场,沈隆带领的义乌商团也开始将触角伸向海外,除了俄罗斯之外,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只要等中国顺利加入WTO,义乌的小商品就将以比原历史中更快地速度铺向世界,起码进入美国市场的时间要比原历史中快得多。
  或许下次美国大选的时候,就可以借机推出义乌指数了,带着这样的心情,沈隆选择了暂且回归,重新回到了京城。
第2409章
亲,还接翻译业务么?
  “来自《鸡毛飞上天》世界的陈江河非常感谢您实现了他的愿望,特将他的推销天赋赠送给您,是否接受,请确认!”一回到现实位面,沈隆脑海里就传来了系统的提示音。
  “接受!”现在沈隆已经不大看得上普通世界赠送给自己的能力了,不过多点能力也是有好处的不是么,反正不要白不要,那就拿下好了。
  随即一道白光闪过,沈隆脑海里又多了一些东西,他抬眼打量屋里的东西,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把这些东西推销给不同的人的办法。
  嗨,除了日常用品,我这屋里那样不是好东西啊,那还用得着推销,只要拿出去,绝对有的是人抢着要,没见石璞那家伙每次过来,看我屋里的东西眼睛都是绿的。
  嘀咕了几句之后,沈隆出门,叫上艾莉亚一起到郊外的别墅度假去了,自己在任务世界里玩了这么久,好歹也得补偿下人家不是?到别墅里带着胆小鬼和黄叱拨两匹阿哈尔捷金马溜了一圈儿,然后做了些爱做的事情,重新返回城里。
  现如今学校虽然还没有复课,可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是通过网课的方式继续进行着,眼瞅着如今已经快到考试的时间了,艾莉亚也变得忙碌起来,毕竟她来现实世界的时间并不长,要想跟上进度必须得下功夫才行。
  她忙着学习,沈隆一个人呆着有些无聊,特效公司那边的事儿也不用自己操心,手下人都已经开始准备《流浪地球2》和《三体》的特效制作了,他只需要偶尔收下公司的邮件,稍微给点修改意见就行了。
  只是任何影视作品都需要宣传,自己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制作特效,宣传工作却没与铺开,不过眼下倒是有个好机会;于是等回复完邮件,沈隆就登陆了特效公司的官方微博帐号,从口袋里拿出马芸当初给自己的名片,拍了张照片发了上去。
  然后@了乡村教师代言人马芸,这是他的私人微博帐号,同时附上文字,“请问是杭州海博翻译社的马社长么?我这儿有几篇技术文章需要翻译,你这边还接活儿么?”
  这张名片样式简单,一看就是便宜货,左上角是蓝色的字母H,这也是海博翻译社的logo,最上方是公司全称“浙江省杭州市海博翻译社”,中间是他的名字马芸,还是繁体字写得,后面有他的英文名Jack,下方社长两个小字显示了他的职位。
  最下面三行分别是地址:杭州市青年路27号;邮编:310001,然后是电话、传真、BP机等等,电话号码那边还划了道线手写改了号码,那段时间他们翻译社条件艰苦,光联系电话就换了好几回,这个号码还是马芸亲手写的。
  马芸可是粉丝数两千六百多万的大V,这张照片一传上去就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当下就有人飞快地转发评论,“对对对,你没认错人,这位就是翻译社的马社长,不过他现在已经退休,应该不接客了!”
  “咦?接客?这个词为啥感觉这么淫荡呢?人家是开翻译社、然后买点小商品的,可不干违法的行当啊!”
  “亲,这位的出场费估计不便宜吧,就算人家接单你也出不起这个钱啊!”
  “我去,这真是马爸爸早些时候的名片?他开翻译社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吧?你从那儿找到的名片,还保存的这么好?都能拿出去拍卖了吧?”
  “我要是做生意的,绝对愿意花钱买一张,别的不说,到酒桌上跟人吹牛也好啊,到时候把名片拿出来,告诉他们我当年找马爸爸做过翻译,保准让人印象深刻!”
  “请问老板这张名片卖不卖?多少钱?”还真有人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当场就有人报价,而且价格还不低,“你看十万块行不行?”
  “我去,我一年的工资你就拿去买张名片?我似乎发现了一个发财的门路,我把这张图保存下来,然后用PS修一修,印刷大量名片出去卖行不行?”
  “你想多了,你这是造假售假好么?而且这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一张两张还好说些,你一口气印个千八百张的出来,哪有人要啊!”有人毫不留情地打破了他的幻想。
  “这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啊?二十多年了,名片还能保存地这么好?”有人怀疑名片的真实性。
  “应该是真的,类似的名片之前也出现过,和这张一模一样,你们看,就是这张,手写的字迹虽然有很小的区别,但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人写的!不过这张的品相比之前那几张可好多了!”有人拿出了分析艺术品的架势来分析这张名片。
  “马爸爸当年做翻译社,到处发名片,发出去的名片挺多的,要是有谁收了随手加进书里,到最近才被翻出来,品相这么好也不是不可能啊!”有人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咦,我家以前似乎也找海博翻译社翻译过东西,要不我回去把我家以前的书都找出来慢慢翻?看看能不能找到同样的名片?”微博上还真是啥人都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4/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