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校对)第9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8/994

  就凭这个,钮钴禄氏也不愿意让弘昼当皇帝啊,那怕让还没断奶的永琰来当这个皇帝都比弘昼强!起码永琰是自己正儿八经的孙子啊。
  下一个匣子也打开了,这份密诏里的内容同样让人无语,只见上面写着让皇长孙定亲王绵德继承大统,绵德是皇长子永璜的孩子,乾隆十五年袭封定亲王,他母亲是嫡福晋伊拉里氏,祖母是哲悯皇贵妃噶哈里富察氏,弘历还没登基就死了。
  永璜死了也有十年了,绵德在皇宫和朝堂上并没有人脉,现如今他的名字出现在密诏上,大家都面面相觑,谁也不想他登上帝位,好半天才有人道,“如今先皇尚有皇子,那有让皇孙继位的道理?”而且绵德现在才十三,登上帝位也管不好这个国家吧?
  “再开!”赶脚皇太后钮钴禄氏现在就像是花了大价钱刮彩票的,结果一连刮了好几张都没有中奖,不禁有些急了。
  李玉马上打开了第四个匣子,这就更扯了,上面竟然写着让皇四子永诚继位,虽然胤禛和弘历都是皇四子,可他们这两个皇四子和永诚区别就太大了,永诚的母亲一向不受乾隆喜爱,他自己也不受宠,那有资格继位?
  于是马上就有人表示了反对,“启禀皇太后,当日里先皇曾有言,要把四皇子过继给履亲王为嗣孙,继承履亲王的爵位,怎么会让四皇子继承大统呢?”
  履亲王允裪乃是康熙的皇十二子,人称十二爷,胤禛的异母弟弟,母定嫔万琉哈氏,后交给大名鼎鼎的苏麻喇姑抚育,允裪和胤禛的关系倒是还行,胤禛继位后把当年和他争皇位的兄弟收拾了个七七八八,唯独允裪却只是夺了爵位,不过很快又恢复了,日后还负责主持胤禛的丧礼,到了弘历继位之后还颇受尊敬,弘历看他六个儿子都没能养大,甚至还动了心思要把永诚过继给他。
  这事情许多王公大臣都听弘历亲口说过,既然如此,永诚又哪有资格继承皇位呢?都是打算送人的孩子,乾隆干嘛还要把他写进去啊?
  于是就只能再开了,等第五个盒子打开的时候,出现了和永诚一样的问题,密诏上写着传位于皇六子永瑢,看到这个,皇后那拉氏都快气哭了,皇上啊,你是有多恨我?都开了六份密诏了,怎么还是没见我家孩儿永琪的名字?
  永瑢就更不成了,永诚过继给允裪的话也只是说说而已,还没有付诸实施,可把永瑢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的事儿已经下了圣旨了,允禧过世的时候永瑢还去给料理后事了,现如今已经搬到慎靖郡王府去住了。
  看到这份密诏,永瑢也只能和弘昼还有永诚跪倒一块儿去了,心中叫苦不迭,我早就断了当皇帝的心思,为啥这种麻烦的事儿还是找上我了呢?这要是等新皇登基了,那还有我的好果子吃啊?皇阿玛,你这不是害我么?
  “再开,李玉,把剩下的都打开!”钮钴禄氏也被气坏了,狠狠地瞪了一眼钟粹宫的方向,你昔日诸多荒唐也就罢了,怎么连这种大事也乱来?连传位密诏都捣腾出这么多来,而且什么阿猫阿狗你都写上去,这不是难为我们吗?
  于是,第六封,第七封,第八封密诏都被取了出来,一一展示给现场所有人看,只见第六封上写着让皇八子永璇继位,这个大家到时还能接受一点儿,永璇今年好歹已经十五了,比起当年圣祖继位时候还大了不少,让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帮忙照看着,用不了几年就能亲政。
  而且,永璇的生母淑嘉皇贵妃已经死了,也不存在出现两个皇太后的问题;但永诚就不爽了,同样是淑嘉皇贵妃的孩子,我比你还大呢,凭啥就让你继承皇位?
  第七封密诏上的内容展示出来之后,又轮到永璇不爽了,只见上面写着让皇十一子永瑆继承皇位,这永瑆也是淑嘉皇贵妃的孩子,而且今年才八岁,怎么也轮不到他吧?
  皇后那拉氏全靠容嬷嬷扶着才没有瘫倒,心里早就把淑嘉皇贵妃和弘历骂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你们怎么能这么对我?
  直到第八封密诏打开之后,皇后那拉氏的心情才好了些,她终于在上面看到了皇十二子永璂继位的文字。
  如果这是第一封密诏,那剩下的自然就不用打开了,当着诸多王公大臣的面烧了,然后拥着永璂登基便是,可偏偏最后一封才出现了永璂的名字,这就有些不好处理了,虽然从母亲的身份来看,永璂的确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选。
  可自打创了华夏当太子时长记录的胤礽被废之后,满清就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了,雍正这儿又弄出了秘密建储的规矩,谁当皇帝都得根据“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密诏来,从理论上而言,所有皇子都有平等的机会。
  现如今八份密诏都摆在这儿,到底谁当皇帝一时间还无法确定啊!皇后那拉氏又看向自家弟弟纳礼,纳礼身边立刻就有人跪下启奏,“皇十二子乃是嫡长子,理应继承大统,还请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共同辅政,以待皇十二子成年。”
  有支持的,自然有反对的,嫡长子继承制早就被废了,你怎么还拿这个说话呢?要是如此,以后的太子难道都是嫡长子么?
  这些王公大臣各怀心思,依照自己和某位皇子之间的亲属关系各抒己见,各自支持一方,在乾清宫里炒成了一锅粥,谁也说服不了谁。
  “太皇太后,还是眼看纸张新旧,查明那一份才是最后放进去的吧!”
第2640章
议政王大臣会议
  呵呵,你们就慢慢查吧,我不信你们能分辨出真假来,重新回到皇宫,隐身在一旁偷窥的沈隆心中冷笑,装密诏的匣子还有所用的纸张都是自己用哆啦A梦的复制镜复制出来的,至于上面的字迹直接用法术改了,一般人那能看出区别来?
  果然,宫中最擅长鉴定纸张文字的老太监来了之后,仔仔细细看过八份密诏,也没能分出先后来,这些密诏看上去似乎就是同一批出品,除了人名有区别之外,其它地方压根就完全一样么!这怎么看真假?
  结果一出来,宫中众人又哑火了,怎么会这样?你就算性格善变,多次改了密诏,那也应该把废了的销毁啊,为啥还要留在这里?就算还留在,那也应该有个先后顺序,从匣子上落灰的情况,以及纸张的泛黄程度也能看出来,为啥连这些都一样呢?
  有人又想到了有个办法,当年雍正书写密诏之后,让总理事务王大臣当面将装有密诏的匣子封存在正大光明匾额后方,是不是把当初亲眼目睹乾隆封印密诏的总理事务王大臣找出来,看看是什么结果?
  在乾隆朝担任过这一职务的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其后这一职务就被乾隆废除,现在允礼已经死了,允禄在乾隆四年因与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而受到牵连,一直得不到重用,今天到场后也没怎么说话。
  皇太后钮钴禄氏把他喊出来询问,允禄也只是摇头,言称自己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尚短,那时候乾隆都没几个孩子呢,起码他是没亲历过这些事情。
  然后寻来当初放匣子的太监,那些太监仔细回忆,也只想起来在乾隆元年,乾隆曾经把一个匣子放进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不过在乾隆三年,皇次子永琏去世之后就又取了出来;此后就再也没有这回事了。
  乾隆在永琏死后册赠他为皇太子的事情大家都还记得,密诏上有永琏的名字倒也不奇怪,只是之后为啥没有呢?或许是陛下觉得自己身子骨不错,一时间不急着立储吧?可这八份密诏又算是怎么一回事?
  分不出真假,钮钴禄氏和诸多王公大臣都傻了,这到底让谁当皇帝好啊?诸多王公大臣也是心思不一,有那坚持正统的认为应该让皇后那拉氏的孩子永璂登基称帝,有那觉得如今天下混乱宜册立长君的觉得弘昼登基或许会好一些,起码人家能管事儿不是?还有有各种理由支持其他人选的,一时间争执不下。
  “太皇太后,老臣以为,既然如今密诏分不出先后,不知道那一份才是先皇的最终遗诏,那么就该恢复祖制,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选出最终人选!”庄亲王允禄可是在家当了好多年的废柴,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眼下看到了重新影响朝政的机会,马上跳了出来。
  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谁当皇帝有什么要紧的?重要是的扩大咱们的权力啊!几位有资格列席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王公重臣马上醒悟过来。
  所谓八王议政是指努尔哈赤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的政策,和蒙古人的布里尔泰会议类似,都是由极少数的几个皇亲贵胄共同协议一些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满清入关后皇太极又改良了这一政策,由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等到了康熙消灭三藩、攻陷台湾重新统一全国后,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的增加,较低级别的贵族和大臣的参加议政,实际上降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与地位。顺治与康熙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也就是说这些人基本成了样子货,大清的权利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臣并不甘心充当吉祥物。还时不时的找些机会试图恢复八王议政的荣光;当年乾隆刚继位的时候,胤礽的儿子弘皙便试图联络八大铁帽子王想要利用八王议政篡位,事情暴露后被捉拿下狱。
  但那些有资格列席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王公贵族可一直没忘这回事儿呢,现如今庄亲王允禄一提出来,什么礼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等王爷全都跳了出来,口口声声八王议政共决朝廷大事乃是祖制,既然如今没办法选出合适的人选来,那么就由他们来挑选吧!
  如果钮钴禄氏是叶赫纳拉氏那样的牛逼人物,自不用说,压根就不会给这些大臣跳出来的机会,他们要是敢跳出来,那就等着被杀头吧!可钮钴禄氏之前一直在后宫中享福,那里经历过这些事情?外面又没啥强援,这些王公大臣一起嚷嚷着要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她也有点顶不住了。
  那拉氏不想同意啊,可她弟弟纳礼反对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不过是沾了那拉氏的光才封了个虚名公爵,手上没有实权,和这些老资格王爷差远了,出来说话也没人支持,原先那些觉得永璂能登基从而亲近与他的人见此也马上改弦易张。
  “太皇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早做决断,若是时间一长,恐怕要生乱子啊!”庄亲王允禄步步紧逼。
  “既如此,就照你们说得去做吧!”钮钴禄氏也顶不住了,这要是再拖下去,说不定就有人带兵进宫了。
  于是时隔多年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重现,那些有资格列席的王公贵族聚到一起,开始商量皇帝的人选。
第2641章
这剧情有点熟
  确定好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选之后,这些家伙商量一番,从这八份密诏中选出了对他们最有利的人选,弘昼年纪太大肯定不合适,他有能力掌管皇帝的权柄,要是让他登基,用不了多久议政王大臣会议就该取消了。
  所以他们傻了才会让弘昼当皇帝,于是以皇子尚在,没有把皇位传给弟弟的道理,剥夺了弘昼继承皇位的资格。
  接下来永诚和永瑢这俩过继给别人的也不行,从宗法上来说他俩都不是乾隆的儿子了,那还有资格继承皇位?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说法,至于实际上,还是和弘昼一样,他俩的年纪都大了,让这俩人当皇帝,诸位议政王大臣都不放心。
  永璇、永瑆也不行,这俩年纪虽然小,但距离亲政也没多少年了,他们可不想落到和鳌拜一样的下场,而且永璇、永瑆、永诚三个可是亲兄弟,这要是联合起来,他们也不放心啊。
  绵德也不行,虽然他亲爹亲妈早就死了,宫里没人好控制一些,可皇子都在呢,让皇孙登基,肯定有好多人不服气啊!
  那么就只剩下那拉氏的孩子永璂和令妃魏佳氏的孩子永琰了,那拉氏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大清还是有忠臣的啊,只要你们扶立我的孩子登基,将来肯定重重赏赐你们!
  但还没等她高兴多久,庄亲王允禄就说话了,“既然第一份密诏上面写的是皇十五子,那么就让皇十五子登基吧!或许冥冥中自有天定,如若不然,为何第一份拿出来的密诏偏偏就是皇十五子呢?”
  允禄又不傻,永璂的亲妈可是皇后啊,在宫中影响颇大,这要是让他当了皇帝那还得了?到时候找个机会里应外合,我们这些人莫说是继续当议政王了,能不能保住脑袋都得两说,所以说啥也不能让永璂当皇帝啊!
  而且永琰年纪尚小,等他到亲征的年龄,还得十多年呢!有的是时间让他们扩大权力,如果能像开国之初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那样手握军权,那就什么也不怕了。
  说罢他又补充道,“还请太皇太后辅政。”光靠他们这些人还没法子涉足宫廷,令妃魏佳氏不一定顶得住,于是他又拉来钮钴禄氏当盟友,许出了辅政的好处,一来可以减轻阻力,二来可以分化钮钴禄氏和魏佳氏的关系。
  听到这儿,钮钴禄氏真心动了,她一向不喜欢皇后那拉氏,反倒是和令妃魏佳氏更为亲近,再加上权力的诱惑,钮钴禄氏略一犹豫就答应下来。
  “哎,看来这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而且永琰才刚刚出生不久,或许这一份才是皇上留下的最后一封密诏!”她也开始帮着找借口了,就凭那拉氏平日里对自己的态度,她要是当了皇太后,那可不一定会孝敬自己,反倒是魏佳氏在宫里根基不厚,自己依旧可以享受尊崇。
  尽管不如永璇、永瑆等没了娘的皇子来得更合适,但永璇、永瑆反对的人太多了,钮钴禄氏也不好强行扶他们登基,所以倒也勉强接受了这一人选。
  噗通一声,皇后那拉氏顿时瘫倒在地,容嬷嬷扶都没扶起来,钮钴禄氏看都没看她一眼,随即下令,“既然如此,赶紧召集群臣进宫登基吧!一切尽量简单些,孩子还小,受不得累。”
  于是群臣马上忙活起来,那拉氏现在想做点什么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呆呆地被几个粗壮结实的宫女拖到一边。
  等大臣们都进宫,开始操办登基典礼之时,新的问题又来了,永琰被吵醒之后一直哭个不停,令妃魏佳氏只能抱着哄来哄去,嘴里一个劲地念叨着,“快完了,就快完了。”
  咦,这剧情有点熟啊,还真是个好兆头,不过你怕是没溥仪那么好的命,能当那么多年的皇帝了,沈隆看到这一幕心中冷笑。
  再看那几位议政王大臣得意洋洋、皇后那拉氏满眼狠毒的样子,沈隆在心里嘀咕着,搞不好这孩子都不一定能活到我打到京城来,你让他对一个孩子下手,他可能还有些顾忌,不过看那拉氏等人的样子,她们要是下手的话,沈隆那时候可不在京城,自然也来不及阻止。
  好了,这事儿算是告一段落了,我也该走人了,沈隆退出了皇宫,不过却没有马上离开京城,方才才确立皇位人选之后,庄亲王允禄就让大家伙儿发誓,不要把今天晚上的事情泄露出去,对外一律声称,只有一份密诏,写得就是永琰的名字。
  沈隆可不会替他们保密,虽然永琰已经登基了,可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朝堂上必定还得乱一阵儿,那些密诏上留名的皇子该如何处置?他们彼此之间会不会怀疑是别人故意泄露消息想要从中谋利?有没有不服气永琰的想要筹划阴谋?会不会有读书读傻了的想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这些都是问题!
  虽然沈隆手下的军队绝对可以吊打满清大军,但人数毕竟有限,要是满清朝廷上下能拧成一股绳的话,估计还要多费一些力气;现在借着乾隆的死,搞出这么多事情来,绝对可以让满清朝廷上下乱上一阵儿,这时候再进攻就轻松多了。
  于是乎,皇宫里还在登基呢,京城里关于这天晚上的秘闻就传了出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消息不能乱传,可还是传得人尽皆知。
  等登基典礼结束之后,诸位大臣回到家中,很快就听到了这些消息,许多人都大吃一惊,他们原本以为永琰登基没什么问题呢,结果却是这回事,很多人都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哈哈,看来京城是有得乱了,沈隆到处偷听了一番大臣们的秘议之后,乐呵呵地离开了京城,和小燕子、紫薇会和之后,重新坐船南下,返回了江宁。
  如今既然满清乱了,那么就趁这个机会多打下一些地盘、多消耗一些满清的实力吧,所谓趁他病要他命说的就是现在了!
第2642章
又换皇上啦
  经过沈隆这些年的培养,那些流民以及从南洋华人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能承担起责任了,他们处理政务比满清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官员可要流畅地多。
  在地方上,打破了官吏之间牢不可破的界限,给了那些熟悉地方情况的吏员一个上升的渠道,同时清理了吏员中间的油滑贪腐之辈,如此恩威并施之下,地方上的官面势力已经全部归属了新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8/9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