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校对)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1025

  从大年初一开始,村里人就盯着他们,没啥事就在村口等着他们给带一些消息,因为他们常出去。
  尤其是小地主家,九嫂子日日等着他们进奉天城的消息,她大孙女在那里,巴望着他们能给捎句话。
  “恩,别的应是没进去,进入云中县啦,买着粮了,花八十两买的这些。”
  “多、多少?八十两!”村民们震惊。
  更震惊的是,当打开袋子后,村民们都失声了:这粮也太糟了,这么不好的粗粮,要你们八十两银,一石核多少钱啊?
  马老太和九嫂她们那些妇女叹气:
  “多少也得买,要不俺们吃啥,不像你们家里有存粮。
  眼下城里买粮就这价位。
  而且铺子都没开张,街上也没几个人。
  就这价,还是有认识人介绍才买到的,不知根知底人家都不卖。”
  围观的村民们,各个两手插棉袄袖子里百感交集:我的天哪。
  本来对自家情况挺犯愁的,一看河对岸这伙人,就觉得有被安慰到。比起那伙人吃一顿买一顿,顿顿吃银钱,他们家里似乎也不那么糟糕了。
  九嫂和几位老太太一起给马老太拽一边去,悄悄告诉道:“听说了没?”
  “啥。”
  “像你们这种逃荒过来的,救济粮停啦。别的村有去取的,没取回来,坐家哭呢,说活不下去了。俺们是听老嫂子家小五回村说的。”
  马老太本能地看向任公信家方向。
  她们这伙人救济粮是任公信一次性给的,涉及不到月月去取的事。
  当初对她们的要求就是:这事不能往外说,不能提贪粮又一次性补偿给她们粮的事。
  此时一听,马老太万幸极了:艾玛,任公信,真是谢谢你当初作起来呀,你要是不作,俺们就会更难。
  九嫂很操心,还不忘叮嘱马老太:“你三儿有本事,快使人打听打听救济粮的事吧。你们那么多人,加在一起多少粮呢,不是小事儿。”
  回头到了家,马老太就知会大家了。
  本来宋阿爷挺上火的。
  八十两银钱,买的这是什么破玩应。
  今天昨天,两日买粮加一起,二百三十二两银钱没啦,起早贪黑撅腚挣,眨眼花了这么多,才只够对对付付吃到八月。
  但是听马老太讲完后,宋阿爷忽然道:“生娃子,阿爷这条命啊,备不住都是你给的。”
  正在倒动粮袋子的高铁头,也放下袋子,“三叔,我好像没对你说过谢谢,谢谢,三叔。”说完略显不好意思,急忙继续背粮袋子离开。
  为什么要谢宋福生。
  反应快的,已经想明白了缘由:
  当初逃荒放进来的难民,燕王这面啥事没有,为照顾为施恩,月月会发救济粮,饿不死难民。
  但是如今,燕王不发了,搞不好往后没粮时,饿死的头一批就是那些逃荒来的。
  而他们这伙人,饿不死是因为,三叔不停地带他们挣钱。
  在没有存粮的情况下,甭管好的孬的,他们能花钱买。
  可要是没有宋福生带领大家赚钱呢。
  他们的命运,或许是逃到这里饿死,或是卖儿卖女。
第四百三十四章
二更
  三叔不用人感谢。
  三叔已经明面上,往宋阿爷那里,交了四十两银钱了。
  四十两就已经很够意思啦。
  平均到人头上,他们家这几口人,吃不上四十两的。
  但是谁让咱挣得多,那就多拿一些。
  马老太那面也是掏的四十两。
  然后第三名是宋阿爷,三十六两银。
  宋福生心想:别整那景,少忽悠他,可不用一个个特意谢谢他再造之恩。
  只要大伙拧成一股绳,是提气的,是有感恩之心,没一个人拿他当冤大头觉得掏钱是应当应分的。
  那么,虽然他已经交了该交的口粮钱,但是外面只要还能花钱买到粮,哪怕大伙凑的钱花没了,三叔给你们兜底就完了呗。
  不用来忽悠那套。
  对于这事,宋福生已经与钱佩英商量过了。
  钱佩英的意见也是:
  “不能眼瞅着他们挨饿,都是一起来的,在一起过日子。
  要是咱家攒的这一百多两拿出去,能帮大家度过难关,那就花,花没将来稳定再挣呗。
  钱这玩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要是咱现在藏私心,不舍得掏钱给大伙买粮,往后万一真给哪个饿死了,咱心里可过不去。到时候钱可买不来后悔药。”
  所以说,夫妻俩早就研究过了,公家的银钱加上十五户又往上交的银钱,一共是568两银。已经花了二百三十二两,还剩三百多两。
  如果这三百多两银钱也买粮食花光了,那就意味着存粮能挺到明年一月份了。
  不过,只要有人卖粮,还接着买,往第二年存。
  到时就将宋福生这个小家的一百多两银拿出来顶上,包括马老太的金子不行也给拿出来花。
  毕竟要是打起来,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打完的。打的快,都得让百姓们三年五年才能缓过穷。
  要不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一干起来,物价,吃的喝的,宋茯苓写那话本子,原型“老鹰国”打架那都什么年代了,一切都已经工业了,那还打完了百姓穷够呛。黑面包都抢,更不用说这里了。本就生产力低下,粮少。
  可是,买不着啊。
  初八,宋茯苓再次跟在老爸身后远征,试图撞大运撞开奉天城。
  没用,没进去。
  奉天城还有好多当官的家眷在排队。
  因为这些当官的老家有远有近,一路风尘仆仆往回赶,还有好些在路上的。
  放这些人都盘查不过来。
  以前,只听说在奉天城里当官的多。
  在街上,看见穿的很一般的,他或许是位执掌哪里的小官。
  说话也不能乱得罪人,不一定就是哪个当官的媳妇,也有可能是哪个大官家的亲戚。
  以前都是听说,这次排城门真是看出来了,在各衙门工作的海了去。
  怎么办,拐个弯吧,去葭县。
  葭县的县令胆小到什么程度呢,不仅不往里面放普通百姓,而且还往外面赶人。
  将县里那些没用户籍做小生意的都赶走,让十六再回来。
  这些人爱往哪去往哪去。
  县令一心想着:天冷?百姓叫苦?不管那事。反正折腾的不是他。只要人少了,他这里出乱子的可能性就小,他脖颈上的人头就能保住。
  正月初十。
  宋阿爷在灶房里绕来绕去,实在忍不住了问宋茯苓:“胖丫,你真就不跟着去啦?”
  “太爷爷,我不是去过嘛,没用,和运气无关。你就是让我和米寿当年画贴城门上,该不放还不放。等着吧,别差这几日了。”
  宋阿爷胡乱地点点头,出去时嘀咕了句:“和好命还是有关的,你富贵叔说,你跟着去,他没挨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10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