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7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1178

  姑娘心里一紧,忐忑不安:“许,许老师……”
  “是这样。你的经纪人刚收到一个邀请,说是琼瑶来大陆合作,看到你的照片,想见见本人。”
  琼瑶?
  蒋琴琴惊喜万分,但品品意思又觉不对,很实诚的道:“您让我去么?”
  “我要是不让你去呢?”许非笑道。
  “那,那我就不去了。”
  蒋琴琴低头,扯衣角。
  “嗯,那就别去了。”
  “啊?”
  小姑娘瞪大眼睛,许非又乐,道:“回去吧,以后有更好的戏等着你。”
  “哦。”
  她站起身,有点闷闷的出门,也不敢问啊。
  ……
  “没空?”
  “呃,他们就这么回的。”欧阳长林尴尬。
  阿姨震惊了。
  她38年出生,49年迁居台北,金庸的堂姐是她的舅母,她还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963年完成《窗外》,一炮而红,66年又拍摄了同名电影,林青霞主演,也取得成功,从此开启了琼瑶时代。
  她拥有大批量的书迷、影迷,火遍华人圈,而从搞影视产业以来,还头一次有人跟自己说,没空!
  “蒋琴琴在拍什么戏?”
  “天下出品的两部古装剧,档期确实很满。哦,天下是许非的公司,《雪山飞狐》的大陆制片人。”
  “哦?”
  阿姨听过这个名字,好像在大陆颇具影响,遂问:“他们的戏怎么样?”
  “非常好,而且产量大,仅次于央视。”
  “非常好的意思是……”
  “就是受众广,每一部都会造成相当的影响力。他还跟各电视台联盟,组建常青藤剧场,基本垄断了黄金时段。”
  阿姨忧心忡忡,没想到大陆还有如此强劲的对手。
  当即,她让欧阳找来带子观摩,这一看就是一天。《青衣》这类正剧、《白眉大侠》武侠剧都没看,主要是跟自己相似的言情剧。
  看《欢喜姻缘》和《那年夏天》还好,只觉模式成熟,青春浪漫,品质很高。
  但轮到《我的前半生》时,这可是亦舒的书,大陆居然在改编亦舒的书,且拍的如此精彩!
  阿姨心里一揪,忽然产生了一种危机感。
第六百一十三章
小姑娘
  当夜。
  酒店内,许非看着几本尚未剪辑的带子,张家译、刘义君、蒋琴琴、周逊、曹影、黄海兵、王燕七位。
  不看别的,看演技。
  都很青涩,唯两个不错,小公子和王燕。
  王燕也是天赋型选手,非科班出身,演技一向在水准之上。只是商业剧拍得多,没啥施展机会。
  主要是小公子。
  许非反复看一些镜头,一些细微处的表情处理,末了关掉机子。还好,没辜负自己给她找老师训练,没辜负在这些戏里打杂攒经验。
  周逊成名,要等到《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太晚。而拿第一个影后的《苏州河》,1998年拍摄,2000年才参展,也太晚。
  出名要趁早。
  她在《苏州河》之前,没啥正经作品,一演却拿了奖。现在经验比原版丰厚,许老师打算让她踏上刷奖的第一步。
  导演自然是楼烨,因为他矫情,国内要拍点矫情骚柔的镜头,还真非楼烨莫属。
  小成本,不到一百万就能搞定,自己运作一下看能不能上映。
  男主角么,原版贾宏声,但他讨厌这些嗑药的货色,想换一个……许老师摸摸下巴,换谁呢?
  褚大爷这会也没出道啊。
  ……
  这年头拍电影,有专门的“置景费”,往往要占四、五分之一左右,花费甚大。
  许非造了两千万,拍胸脯说不要钱,谢晋也不好意思不给,拉拉扯扯的给了一半,但把服装道具的活包给了影视城。
  里外里回个本。
  原版在横店,要炸山头,垫平地,都是小河沟不像珠江怎么办?还得修坝修渠,把水蓄起来,这样水面就宽了。
  现实中很小的,《鸦片战争》的珠江、维多利亚湾都在此处拍摄,镜头得拉广,才能看着大气。
  象山优势便在这,靠河临海,直接在海边建都OK。
  那镜头一扫出去,真是波澜壮阔。
  整个《鸦片战争》,群演总数达5万多人,外籍演员3000多人次,光虎门沙角部队就有4000多名官兵参与。
  剧组数百人,许非把自家人员挪到镇招待所,腾出客房,又提议居民多搞“渔家乐”“农家乐”,以迎接到来的旅游潮。
  不仅是旅游,电影一开,部、省、市各级领导都得来,媒体一茬一茬也接待不完。
  之前老觉得酒店大的员工也不逼逼了,一家根本不够啊,第二、三家已经要动工了。隆达旗下的酒店管理公司更是欢欣鼓舞,有前途!
  “滴滴!”
  “轰!”
  次日,在全体镇民的期待中,剧组终于到来。
  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车,大客小客轿车吉普,还有大卡车,流水般涌进来。镇领导安排了欢迎仪式,锣鼓喧天锦旗招展,鞭炮齐鸣人山人海。
  许非的剧组全部停机,帮忙接待。演员们跟小影迷一样,凑在里面看热闹。
  谢晋下车,黄总笑容满面的迎上去,人家还一愣,瞧见站在人群中的许非,只得跟这胖子握了握手。
  跟着指挥入住,乱哄哄跟打仗似的。
  “小许,这俩月就麻烦了。”
  “能尽一份力是我的荣幸,您预备哪天开机?”
  “后天吧。”
  “好,我会安排。”
  两位大佬谈话,那边忙碌。
  而在这剧作人员中,又有一队比较特殊,全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好奇的四处打量,还有人管理。
  许非瞧见,问:“这是……”
  “我学校的学生,每年我都带出来长长见识。”谢晋毫不避讳。
  1994年,新上大成立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根据钱伟长校长的意见,请高水平的社会名流兼任院长,于是就请了谢晋。
  挂他的名,其实没啥关系。
  但老头比较负责,每年招生、毕业的时候都去瞅瞅。首届是一年制,已经毕业了,学员有赵·巴菲特·薇,陈·渣渣·思成。
  “哦,知道知道。有得您慧眼的么?”
  “首届有个叫赵微的,演了我的《女儿谷》,还不错。这批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