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校对)第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2/1178

  谢晋忽然招招手,道:“杨榕,过来!”
  “谢导!”
  一个十四五岁,满身稚气的小丫头跑过来,身材娇小,眼睛大大,很灵很秀气的样子。
  “见过许老师。”
  “许老师好!”
  “她叫杨榕,我觉得还不错的。”
  “嗯,是不错。”
  许非稍稍弯腰,像个怪蜀黍,问:“你毕业有没有着落?想好去哪儿了么?”
  “还没呢。”
  “我相信谢导的眼光,有没有兴趣拍我的戏?”
  “呃,可以呀。”她随口应付,满不在乎。
  噗!
  许非乐了,小时候就佛,长大了更佛,不争不抢万年女二,脾气还冲,啥都敢说……
  赵宝钢找她试戏,说我要睡觉了,明天吧。冯裤子找她试戏,说我今天有事,明天吧……牛啊!可朕就喜欢这样的!
  他没再言语,跟谢晋上楼。
  同学们纷纷围过来,大呼小叫,“天啊杨榕,你知道他是谁么?”
  “那么好的机会,你应该多说几句啊!”
  “这下可能吹了。”
  “吹就吹呗,我本来也不是拍他戏的。”
  杨榕撇撇嘴。
  ……
  这几百人,加上原本的几百人,一千余人的体量足以让小镇沸腾。
  还有不少洋人。新桥又不是京城,这哪见过啊,真跟看西洋镜似的。
  休整了一天,第三日清晨。
  各界领导、媒体云集,在影视城西北部靠三门湾的一个地方,搭建了天字码头。
  天字码头乃广州第一码头,地标建筑。林则徐查禁鸦片,便在此登岸,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离开时也在此下船。
  这景比原版气派多了。
  水面上是真有船,岸上则是千余名群演。
  几十个穿官服的大人,吹啦弹唱的礼乐队,静立的士兵,外围的百姓。可谓人流熙攘,樯帆林立,华洋杂处,番语盈耳。
  金发碧眼的外国水手与商人随处可见,也有兜售洋烟、水果的中国小贩混迹其中。
  而再外围,却是镇上百姓,好像全跑出来了,乌央央围观。
  好半天才让他们安静,跟着放鞭炮。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带着硫磺味的烟混合水面上的雾,飘飘散散,刹时间添了一层历史与现实的隔离感。
  谢晋居中,左右主要演员,站在“天字码头”的大牌坊下面。
  “砰砰砰!”
  三声礼炮过后,谢晋喊:“《鸦片战争》,开机!”
第六百一十四章
闲谈
  广州街上有一个大院。
  大铁门,里面芳草地的庭院,三层西式楼房,正是英国领事馆。
  庭院被剧组占据,老百姓全在外面,还有爬墙的,踮脚抻脖子看。只见一溜洋人排着队,搬运东西下来,还有洋婆子和小女孩,穿戴着那个时代的裙子和大帽。
  外国群演走过镜头,也好奇的打量本地百姓,偶尔目光对视,遂嘻嘻哈哈大呼小叫。
  《鸦片战争》有名有姓的角色里,三分之一是英国人,从维多利亚女王到鸦片贩子,更出动了3000人次的外国群演。
  此刻在楼上的露台,两个洋人正在对话。
  一个叫义律,英国驻华的商务总监;一个叫颠地,臭名昭著的鸦片贩子。历史上,二人是煽动发起战争的关键人物。
  林则徐南下禁烟,跟各方斗智斗勇,收缴了大量鸦片,并把颠地等人驱逐出境。义律表面配合,实际已在谋划。
  “听我说,颠地。我要你带封信给巴麦尊勋爵。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中国人刚刚烧掉八百万镑英国政府的货。”
  “英国政府?那是我们的货!”
  “你们已经得到我的保证书,那就是政府的货!”
  “见鬼,你知道政府不会偿付这些损失。”
  “当然不会,但他们会让别人付的。”
  “你是说中国人?哈,你可真是只老狐狸,你让我回去是为了挑起战争……”
  据说是英国的两个名演员,反正许非不认得,感觉毛乎乎的,留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大鬓角。
  影视城涌进这么多人,很容易生事。许老师留下坐镇,没事看谢晋拍戏,就是有点奇怪,问:“这俩人的戏太密了吧,是不是赶了点?”
  “不赶不行啊,他们日薪就要一千五百英镑,我压在一天里拍,能省不少钱呢。”
  谢晋拿着瓶啤酒,吨吨吨,道:“五十年代有部《林则徐》你看过么?”
  “看过,赵丹演的。”
  “那会穷,哪有钱请英国演员?都是找白俄替的,我这戏可是英国人演英国人,贵的很。你看那些群演,每天都要三百块。
  我当初还想请戴安娜演维多利亚女王呢,信都写好了,幸亏没请,得花多少钱啊!”
  谢晋半真半假的哈哈笑,又吨吨吨。
  众所周知他是个酒鬼,可也没这么喝的。当开第三瓶的时候,许非忍不住道:“您这样不影响工作么?”
  “你不懂,啤酒是液体面包,营养丰富,我越喝越精神。”
  “液体面包没错,但凡事讲究个度。喝得太多会让身体能量过剩,导致肥胖,损害肝肾,影响心血管。您都74岁了,还是注意点好。”
  “……”
  谢晋瞅了他一会,笑道:“难怪都说‘遇事不决问许非’,你还真什么都懂。”
  末了摸摸肚子,“是有点饿了。”
  随手从袋子里掏出一罐八宝粥,啪的起开,边看回放边吃。
  牛逼!
  许老师服了,74岁的老爷子,精力比自己都旺盛。而且始终对电影保持一种饥渴感,好像要把所有的生命力都投注进去。
  谢晋在晚年,不能说凄凉,但也令人感慨。
  在电影逐渐市场化的时候,他的票房不好,经商又不成功,无钱拍戏。所以他稍微有些钱,就要拍片,结果连筹备都没成。
  筹拍《乡村女教师》时,谢晋对自己公司经理说:“我剧组成立了,我要开碰头会。”
  经理就在饭店包了个房间给他,一进门傻眼了:在座的全是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
  经理说,你得找年轻人,年纪大怎么干活?
  谢晋指着一位70岁的摄影师,说他明明很年轻啊!
  当时是2002年,最后没有拍成。因为老头的名字早已高高刻在中国电影史上,但同时,他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
  ……
  不知不觉到了夜晚。
  影视城依旧喧如鼎沸,许非的剧组也在拍,两个景区互不干涉,就是能看到清朝人、明朝人、洋人、仙女走来走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2/11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