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453

  ……
  何五六去了半天,把杨云交待送礼的事完成,回来后对杨云越发恭敬。
  何五六描述了送礼的过程。
  杨玄璬作为河南府士曹参军,官品不高,只有从七品下,但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等事,作为东都管事,洛阳皇城内很多屋舍、舟船、马车、銮乘都由杨玄璬负责监督制造,属于典型的官小权力大那种。
  杨云本来对于杨玄璬的职司不太了解,经何五六把杨玄璬的排场一说,心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刚开始何五六将拜帖投递进去,衙内无人理会,每年到衙门来送礼的人很多,给杨玄璬送礼的不在少数,又非达官显贵前来送礼,无人接待乃是常态。
  何五六等了半个多时辰,突然里面有人出来传话让他进去,不但把礼物送进了衙门,何五六还见到杨玄璬本人。
  杨玄璬得知兄长在世的儿子到了东都,还派人来送礼,选择亲自接见何五六,把信函看过后连发感慨,大概意思是兄长后继有人,表示会把杨云的心意带给府中人,尤其是杨云给杨玉环的两贯钱会悉数转交,择日会邀请杨云过府吃一顿家宴。
  “杨小官人,您可真有面子,让小的也跟着沾光了,小的以前就没见过这么大的官。”何五六说话时腰杆挺得笔直,似是觉得自己进衙门跟官员说话很风光。
  杨云对于杨玄璬热情的态度颇有几分意外。
  杨云心道:“就算杨玄璬顾念兄弟情谊,但没理由如此眷顾落罪兄长的孩子啊……见到我信函后他表现出如此礼重,只能说明我那个九姐实在太优秀了,可能杨玄璬已准备利用杨玉环的才貌无双,去谋求政治上的利益,爱屋及乌之下,才会对我表现出好脸色来。”
  “还有便是可能他未料到我在蜀地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跟了仙人学艺不说,还成为剑南节度使的座上宾。”
  杨云对于这次的接洽很满意,甚至超过他心中预期。
  杨云打赏了何五六二十文钱,何五六说什么都不要,这跟之前他贪财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能给杨小官人做事,那是小人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以后您有何吩咐,只管派人知会一声,小的随叫随到。”
  何五六说完直接奔门外而去,果真不要杨云给的赏钱。
  杨云心道:“这家伙也就二十出头,年岁不大,但很有眼力劲儿,知道跟着我做事有好处,细水长流。”
  ……
  ……
  跟杨玄璬取得联系后,杨云并未着急再去投拜帖,约定家宴时间。
  他这会儿要赶紧把酒肆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工坊那边也需要招揽工人,这次有了何五六大力相助,事情非常顺利,只五天时间就已完成全部准备工作。
  此番杨云总计花费约在十贯左右,毕竟房租是月付,房屋修缮也只是修修补补,请工人更是花不了多少钱,至于酿酒的材料主要是粮食和酒曲发酵物等,也不需一次采购太多。
  洛阳有一点好处,那就是非常接近后世的商品社会,在这里只要有钱就一定能买到东西,这比成都都要好上不少,在成都还存在以物易物的情况,但在洛阳基本不会涉及到物品之间的交换,商品基本是明码标价。
  甚至于还有了期货的概念,花了钱可以订购尚未出产的货物和材料,洛阳陆运和水运都很发达,很多外地的货物在交了订钱几天后就能运到。
  酿酒工坊已经开始着手酿造低度数的粮食酒,酿酒中的发酵过程很是麻烦,但有章程可抄,因为这时代酿酒已不是什么专利,甚至普通百姓家也都懂得酿酒流程,略微培训便可上手。
  整个酿酒过程差不多要十二天左右,为了让第一批高度酒提前出炉,杨云又到市面上买了一批酿造酒用以蒸馏提纯。
  仍旧采用成都时的老办法,杨云请了一些不懂行的民妇来上工,由安伦、乙丹、雅柔三姐妹轮流指导监督。
  经过半个月准备,已有二十几坛高度酒酿造出来,即便经过泥封处理,院子内也是酒香四溢。
  好在民院紧邻坊墙,墙外便是奔流的洛水,没有供行人走的道路,倒也不怕被人循着气味找来。
  杨云让何五六请了厨子和伙计回来,准备择日开张。
  “去见杨玄璬之前,酒肆已开张,表明我在洛阳立业,这是让杨玄璬同意我跟杨玉环来往熟络的前提……杨玉环见到我在洛阳有了自己的产业,也会放下所有戒心,认我这个弟弟。”
  “我要给他们一种我已是成功人士的印象,只有这样我才能接近杨玉环,得到杨玉环的信任,她才能欣然接受我的资助,听从我的安排。”
第一二一章
胡商
  杨云的酒楼即将开张。
  时间定在八月二十九。
  他提前找人刻了“醉仙楼”的匾额,用红布包裹着,于头天夜里挂到门楣上,又找来红布悬于酒楼各处,显得喜气洋洋。
  唯一让杨云遗憾的是这几日忙着制作家具、培训厨子等开张前的准备,并未制造鞭炮,使得今日的醉仙楼不比当初成都神仙楼开业时那么热闹。
  杨云提前让何五六带上铺子里的伙计,还有临时请来帮忙的漕帮弟兄,在上林坊及周边的温雒、铜驼、时邕等坊分发“传单”。
  广而告之的形式在唐朝尚未出现,杨云有意渲染开业时的喜庆气氛,提出今天免费送酒菜的活动,为新店开张增加噱头。
  巳时刚过去,杨云便让店铺伙计在门口敲锣打鼓,吸引大量百姓围观,等杨云亲自上梯子将红布揭开,露出“醉仙楼”的招牌时,立即鼓乐喧天,围观民众觉得这种开张方式很新奇,纷纷交头接耳,更有人指着匾额小声议论。
  杨云亲自敲锣,在店前的空地上走了一圈,道:“今日惠顾小店的客人,每人送美酒一壶,小菜两碟……席位有限,先到先得……”
  杨云的嗓门很响亮,围观的人基本都能听到,却没人上前应答。
  富贵之人不会贪图这点小便宜,升斗小民又怕上当受骗,不敢进酒楼消费,或有想进店捣乱的地痞,见何五六带着几名漕帮弟兄站在门口,也不敢乱来。
  酒楼的受众是洛阳城的“中产阶级”,以及南来北往的客商,但这些人往往不喜欢凑热闹,所以一时间竟然出现冷场的情况。
  “白吃白喝,诸位也不愿进店尝尝?”杨云笑着问道。
  围观人群纷纷表示不信。
  “骗人的吧?”
  “耍人的伎俩,进去恐怕就出不来了!”
  围观者本来就不相信,再听旁人说上几句,更没人尝试了。
  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挤出来三人……
  却说这三人非常特殊,走在前面那位是一个身高七尺的汉子,尚未到九月天,已穿上狐皮大衣,好像很怕冷的样子,在这时代只能用“豪”来形容,这一身着装乃是土豪过冬的基本配置。
  这汉子的样貌和打扮,跟中原人迥异,浓眉碧眼,相貌粗犷,唇上两撇八字胡,下颌还留着山羊胡。
  汉子身后跟着两名腰间挎刀、身高九尺的浑实汉子,让人惊奇的是这两名汉子一看就不是黄种人,皮肤黝黑,咧嘴笑时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乃是极为少见的“昆仑奴”。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繁华无与伦比,四海来朝令大唐跟周边国家交往异乎寻常的频繁。
  洛阳作为东都,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可以跟首都长安媲美,在这里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如牛毛,来自西域、吐蕃或是北方草原的胡商比比皆是,社会对于胡商的存在极为包容。
  而随着番邦的进贡和跨国贸易持续进行,不同皮肤、语言、种族的人来到大唐,在洛阳市井街巷中经常能见到不同肤色的人存在。
  来自南亚的棕色人,或是被波斯人贩卖到大唐的非洲黑人,以勤恳耐劳著称,世人称之为“昆仑奴”。
  长安和洛阳的上层社会中,流行着一句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昆仑奴自不提,新罗婢乃是来自于朝鲜半岛的女婢,以乖巧可人、吃苦耐劳著称,二者在唐朝权贵中非常受欢迎。
  杨云眼前明显就是胡商带着黑人奴仆前来看热闹。
  “小兄弟,你说会白给我们吃喝?一人一壶酒不说,还送上两碟菜?”胡商一开口,口音跟中原腔有极大不同,如同后世的西洋人学了半吊子汉语,没法做到字正腔圆。
  杨云笑道:“正是。”
  胡商很高兴,眼睛里带着狡黠,好似阴谋得逞一般指了指身后两个昆仑奴,道:“是每人都有?那我带了两个人,就能拿到三份……对吧?”
  杨云一看就明白这胡商不但会捡便宜,还喜欢耍小聪明,不过这正是他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说对了,你带他们进去,就会送上三壶酒,六碟小菜。”杨云道。
  胡商没有中原百姓那么多顾虑,知道能白吃白喝,本着有便宜不占是傻子的原则,当即跨步往前,嘴里道:“瞧瞧你这招牌,连神仙都能醉倒,真是能吹牛,看我把你的谎言揭破……我这就进去尝尝。”
  随着胡商带两名昆仑奴进入酒楼,围观百姓蠢蠢欲动……连胡人都招待,为何自己就不进去占便宜?
  “时间有限,先到先得,错过这村没这店。”
  杨云在外招呼两句,还是没人进店,便让何五六去招呼外围看热闹的百姓,他自己转身进入酒楼。
  ……
  ……
  醉仙楼一楼非常敞亮,上楼梯的楼梯位于大堂最里面,靠墙而建,楼梯口就是柜台所在。
  胡商没着急着落座,四下张望一番,笑着道:“不错不错,这里布置很有趣,居然全部是加高的胡桌和胡凳搭配,每桌最多可以坐八人,这样一来,吃饭时就不用曲身跪坐那么别扭……”
  杨云做了个请的手势:“请入席吧。”
  胡商没有上二楼,直接走到靠窗的那张桌子,一屁股坐下,两个昆仑奴站在他身后。
  “上酒,上菜。”
  胡商吆喝道。
  杨云对伙计招呼一声,伙计马上跟后厨传话,不多时一名伙计端着木托,把六碟菜和三壶酒摆上桌。
  酒壶是二两装那种,菜碟可以想象后世韩国和日本用餐时那种小碟,酒壶里装的正是杨云酿造的高度酒,至于菜碟则是杨云这两天专门教后厨做的猪油炒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