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453

  张九龄是汉朝开国功勋张良之后,张九龄有弟弟张九章、张九皋在朝为官,他有二子,是为张拯和张挺。
  此时张拯和张挺尚未出仕,更多是充当父亲幕僚的角色,在政务上出谋划策。
  张九龄面色不悦:“瑜儿去赴公主宴,并非什么紧要的事情,她难道不知好歹,非要来打扰我做正事?”
  “确是重要之事,有关当日宫宴上公主作诗真相……”张拯解释。
  张九龄吸了口凉气,这件事对他影响实在太大,最近他行事小心谨慎,生怕为皇帝所忌,便是为此。
  这会儿听说跟公主所作之诗有关,立即改变态度,点头道:“那就让她来书房吧。”
  不多时,张瑜出现在张九龄面前,聘婷施礼。
  “尔父说你去赴公主宴,有那日宫宴制诗之事跟我说?”张九龄在张瑜面前并未端长辈的架子,目光慈祥,语气温和。
  张瑜却显得很急切,道:“祖父近来为宫宴应制诗之事而烦忧,其实大可不必,以公主殿下所言,当日那诗并非圣上属意所授,而是来自他人所作。”
  张九龄叹道:“也可能是陛下有意通过他人之口,传于公主。”
  “并非如此,作诗之人孙女见过了,乃是去年在洛阳道观以修复道家祖师像而闻名于世的道士,名叫杨云。”
  张瑜将自己所得消息如实告知张九龄。
  张九龄本拿着笔,闻言笔不由落在桌上,溅开一团墨迹。
  “父亲……”
  张拯见张九龄失态,赶紧出言提醒。
  张九龄仓皇间将笔拿起来,犹自面带不可置信之色,好一会儿才问道:“是那小道士所作?”
  张拯提醒道:“以之前传闻,惠妃有意收拢李夕郎,并通过寿王以及咸宜公主结交收拢朝廷内外势力,这叫做杨云的道士年不过十五,却有大神通,追随其师武尊真人入宫,于陛下跟前与罗公远斗法,难分伯仲。其神通素为东都百姓传诵,更可甚者……惠妃有意让寿王将其师徒二人招揽至麾下,平时常出没于公主身前,此番公主宴,咸宜公主也将他带在身边,可见其深得公主信任。”
  听儿子把一个小道士的事迹说得异常邪乎,张九龄眉头紧皱。
  若是换作以前,他才不会在意一个小道士说过什么又做过什么,但现在他明显被此人给“戏耍”了,那日宫宴过后自己担惊受怕好几天,现在才知原来一切由头都是因这小道士而起,这让张九龄颇为费解。
  子不语怪力乱神,我堂堂当朝宰相,还能被一个以坑蒙拐骗为生的道士给欺骗不成?
  此时张瑜补充道:“今日公主宴上,孙女亲眼见识到杨云道长的能力,在众目睽睽下将茶杯在空中转移来转移去。孙女仔细查验过,空中并未有透明的丝线牵引,他似是真有大神通。”
  张拯道:“将当时情景,详细说给你祖父听。”
  “是……”
  张瑜一五一十将宴会上经历之事,说给张九龄知晓,连李林甫女儿跟她的矛盾也说得一清二楚。
  张九龄听完,神色不动,沉思半晌后微微摇头:“此道士来历成谜,至于诗……需详细查证,奉节,你派人去打探消息,先调查他的身份来历,再将他跟惠妃的关系查明。”
  “父亲,既知宫宴那诗并非陛下属意所作,还有必要细究么?”张拯面带不解。
  既已知道诗是咸宜公主的幕僚杨云所作,由头到尾皇帝都没有专门针对谁的意思,那事情就应该暂告一段落,张九龄只需放松下来便可。
  张九龄缓缓将毛笔放下,看了看桌子上的墨迹,叹道:“即便他作为道士有几分能耐,但怎会有这般好才学?先将事情查明再言。”
  ……
  ……
  张九龄对诗由谁所作之事非常在意,让张拯派人去调查清楚。
  但问题是此诗来历只有杨云跟咸宜公主知晓,外人无法探知其中隐秘,咸宜公主也不可能再把事说第二遍。
  在没有调查出结果前,张九龄仍旧觉得咸宜公主对张瑜说的那番话是虚言,诗多半是宫廷内那些有才学的翰林所写,出自皇帝授意,只是由谁所作,仍旧无法查明。
  翌日下午,张九龄把此事告知同去太府寺调拨修河款项的裴耀卿。
  裴耀卿闻言哑然失笑:“子寿,枉你一世英名,之前竟然未查证诗乃何人所作?”
  张九龄感慨道:“当日你我同席,当知境况,事后谁又能去详问诗乃何人所作?连你也不都认为乃是圣主之意?”
  “唉!”
  裴耀卿叹道,“那夜情形,想来真是匪夷所思,咸宜公主本无诗才,已知诗并非出自她手,前有你处变不惊,吟出旷世佳作,后有李哥奴咄咄逼人,事后也只能揣度或是陛下之意……”
  老友二人对视,脸上都涌现苦笑。
  裴耀卿问道:“既从公主口中得知诗乃他人所作,你可有查问清楚?”
  张九龄摇头:“事情已过去多日,如何查证?谁又知公主所言虚实?”
  “那也不难。”裴耀卿突然笑起来,右手拍了拍大腿道。
  “嗯?”
  张九龄疑惑地看向老友。
  裴耀卿笑道:“你去问咸宜公主,自是得不到答案,求证陛下也不可,但咸宜公主不是说诗乃那小道士所作?你何不问问他?”
  张九龄老脸横皱:“你让我跟个小娃娃谈这些?”
  “你不必去,找人问问便可,让奉节去,亦或是找人问……只要不失礼,总能问出真相,到那时你不就心安了?”
  裴耀卿为这几日张九龄的过激反应而心疼不已,希望老友能早日摆脱心理阴影。
  张九龄想了想,点头道:“看来只能如此了,不过我倒是希望能有不相干之人前去求证。”
  “子寿不会是想让我去吧?”裴耀卿惊讶地问道。
  “焕之乃侍中,堂堂当朝宰相去见个道士,依然有失体统,反倒不如让市井之人去见,若查证是他所作,我也可了却一桩心事。”
  张九龄无奈中带着一抹慨叹说道。
第二一二章
查证
  杨云并未对咸宜公主私宴上发生的事太过上心,事情过去就抛诸脑后。
  随着张果到洛阳来的日期日益临近,一场旷世的道家盛会即将举行,而恰恰朝廷负责这场盛会的寿王任用杨云来当顾问,届时想必会很忙,所以这段时间他做自己的事情难免多了些。
  转眼三天过去,这天下午,醉仙楼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杨云见到人后感觉十分意外,正是当日晚宴上见过的张瑜,不同的是这次张瑜出来,换上了一身男装,身边跟随一名同样穿着男装的婢女。
  “张小姐?您这是……?”
  杨云大概猜想事情还是跟那首诗有关,不过张家让张瑜出马,依然让他有些意想不到。
  “杨道长,不知可否找个僻静之所说话?”张瑜语气温和,一点也没有世家千金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傲。
  杨云请张瑜到楼上雅间。
  跟张瑜落座后,杨云让人上了刚熬制好的酸梅汤……这批酸梅汤是他从洛阳蜀地商贾那里淘到一批干乌梅后,尝试性地熬制而成,跟奶茶一样免费在酒楼供应,看看市场的反应。
  酸梅汤颜色很深,有些像墨汁,张瑜瞥了一眼,轻轻蹙眉,并未主动尝试这种一看就很诡异的饮品。
  “张小姐有事直言便可,在下虽是方外人,但也经营一些俗世生意……”
  杨云面对张瑜时,稍显尴尬,毕竟他跟张瑜间不熟悉,对方直接找上门来,明显有质问和声讨之意,因此他尽可能把自己的姿态放低。
  张瑜颔首道:“小女子前来,是有一件事想跟道长求证……有关那日洛阳皇宫宫宴上咸宜公主殿下当众诵读的那首诗,不知是否出自杨道长手笔?”
  问题直接了当,并无赘述,杨云听了稍微有些讶异,反问道:“那日宴会上,在下不跟张小姐说得很清楚吗?”
  以杨云之意,公主都说了是我所作,我当时也承认了作此诗的目的是出自对张九龄桃李满天下的推崇,何须你再上门多此一举?
  张瑜脸色为难,似乎有些事难以启齿。
  杨云心中一阵恍然。
  张家人不相信他有那么好的才学,能作出一首让很多翰林都为之拜服的诗,且正好应景于当下张九龄招揽天下士子之心时。
  若只是才学好,可以理解,关键是作这首诗的人明显政治嗅觉很敏锐,换作一般有志于朝堂的年轻才俊也就罢了,偏偏是个年轻的小道士自称是诗的原作者,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张瑜明显不想冒犯杨云,所以才没有直截了当说我们怀疑你才学不够格。
  杨云笑了笑,主动揭破张家人的顾虑,道:“张小姐是否认为,以在下的学识未必能作出如此好诗……这首诗或许是出自宫中贵人之口,由在下转告公主?”
  张瑜未料杨云会把话说得如此透彻,短暂怔神后,干脆地直接点头。
  杨云将桌上的酸梅汤给张瑜倒了一小碗,用闲话家常的口吻道:“其实此事缘起前些日子在下陪公主往万安观拜望长公主殿下,于观外游玩时,碰到长宁公主府上的杨公子,提及张老令公出奉和诗题选见应科举士子之事……”
  “在下一时心生感触,便当着公主之面赋诗一首,赞扬张老令公桃李满天下……谁知公主竟拿去宫宴当众诵读出来,如此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为了把事情说清楚,彻底打消张九龄的疑虑,杨云索性把话挑明,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说得一清二楚,以增加可信性。
  可惜张瑜的目的就是求证诗是否为杨云所作,而杨云的这番说辞并不能让她满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