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453

  咸宜公主笑嘻嘻说着,丝毫不觉得如此跟张九龄的孙女谈话有何不妥。
  张瑜面不改色,不住颔首表示领教了,脑子却转个不停。
  “来,张姐姐,我们喝茶,下面我准备举办个宴会,请一些女道士与会,姐姐对道法应该有一些了解,不如一起来吧……请柬在这里,我亲自交给你比较好。”
  咸宜公主终于把“正事”说出,递过去一份请柬,张瑜拿过来连看都没看就交给旁边侍立的丫鬟。
  “姐姐想必最近也很忙,唉,总想知道张家将姐姐许配给哪户人家,谁若是娶了姐姐,真是他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咸宜公主说完,陪同张瑜一起出了茶室,正要走,忽然记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一份好似书信般的东西递给张瑜,道,“这是我母妃写给张令公的一封信,劳烦张姐姐转交。我们宴会见。”
  ……
  ……
  张瑜见过咸宜公主,心情无比沉重,感觉自己正被武惠妃一系的人针对,她跟咸宜公主的私交,成为别人的突破口。
  回到府中,张瑜把此事跟父亲张拯一说,张拯摆摆手,道:“等你祖父回来,你自己跟他说吧。”
  张拯不太想评价这件事。
  他知道自己女儿见识广博,既然他探不清楚老父亲的意思,干脆等张九龄回来,让女儿自个儿去说,顺道听听张九龄的意见。
  张九龄回来已是华灯初上,脸色沉重,眉头紧皱,似在朝堂遇到什么不顺心之事。
  “父亲,这是咸宜公主托瑜儿转交的信函,乃是惠妃武氏写给您的。”张拯把信件拿出来,上面蜡封未破,显然在这之前未有人打开看过。
  张九龄接过信函,直接拆封,将书信仔细看过,随后放下,颇有些不耐烦地道:“那女人,还不死心。”
  张拯道:“父亲说的,可是她想让十八皇子当太子这件事?”
  “不然呢?她入宫晚了些,如今风华正茂,深得陛下宠信,可她儿子却没有大造化……按照礼数,就算太子被废,也绝对轮不到她儿子来当储君……”
  张九龄评价很直接,没顾儿子和孙女在旁便脱口而出。
  张拯请示:“那父亲是否要回信?”
  “不必了。”
  张九龄摆摆手,“这件事我自会处理,至于回信……只会让她以为有条件可谈,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加理会。瑜儿,你见公主,她跟你说什么了?”
  张瑜在旁默不做声,听到问话,马上将咸宜公主跟她会面的经过娓娓道来。
  尤其提到咸宜公主在她面前说杨云好话一事。
  张九龄听完后,皱眉道:“说起来,我今天倒是忘了御史台有这么号人。”
  张拯好奇地问道:“今日父亲未让杨道长商讨国事,莫非并非是有意为之?”
  张拯之前得到的情报,张九龄故意针对杨云,请御史台的官员与会,唯独不请杨云,现在才知另有隐情。
  “他一介未长开的少年郎,除了道家事别的一窍不通,我请他去作何?也是今天无人跟我提及,便未当回事。”
  张九龄解释。
  张拯点了点头:“如此也说得过去,小杨道长初入官场,恐怕连朝廷官制以及具体职能都不知晓,谈何行使御史之权?”
  张瑜却有不同意见,行礼道:“祖父,杨道长毕竟是皇上亲自任命的侍御史,您尊重杨道长就是尊敬陛下,有些时候面子工夫还是要做足,才不会落人把柄。今日公主似乎有意对我说及此事,似是想离间祖父跟杨道长的关系,是否……有专门针对祖父的意思?”
  “嗯?”
  张九龄面色凝重,并未马上接话。
  张瑜道:“祖父对陛下任命的官员,一再无视,陛下听到后会怎么想?这杨道长好像确实有些本事,之前他作诗也是劝谏祖父,并无多少恶意。”
  张拯马上板起脸来教训:“瑜儿,这是你该说的话吗?”
  “孙女之前用心琢磨过此事,祖父应该想过,杨道长前来见祖父时,虽言语间多有不敬,但出发点是好的。孙女还听说,李夕郎有意招他为婿,似是想利用他贵妃亲弟弟的身份,向陛下表忠心……”
  张瑜执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张九龄没马上回答,认真思索后点头:“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
  张瑜试探地道:“那祖父何不将杨道长招揽在身边?即便不为祖父所用,也不为李夕郎得逞,祖父引导他向善,不至于成为朝堂的祸害。”
  张拯笑了起来:“瑜儿,你这就过虑了,如今朝局稳定,即便他是国舅,也兴不起什么风浪来。”
  说到这里,张拯有意看了一下张九龄的反应,发现父亲脸色出奇的凝重。
  张九龄叹道:“以陛下如今对道家……还有玄女娘娘的礼重,未来之事……孰又知晓?”
第三一四章
查仓
  杨云到任御史台第四天,才算正式接受委派差事……他是在醉仙楼得到御史台派来的人通知,告诉他当日代表御史台前去监察东都粮仓。
  这是杨云首次以侍御史身份执行公务,本应穿官服前往,但御史台并未把他的官服送来,大概是到现在都未做好,只能以便服前往。
  “总不能让我穿一身道袍去吧?”杨云带了两名护院,连个差役都没有,便去洛阳城北靠近安喜门的含嘉仓。
  含嘉仓是玄宗时期洛阳最大的粮仓,建在宫强内,如此选址,跟隋朝回罗仓的设置有很大关系。
  回洛仓本是洛阳最大粮仓,兴建于隋,但因建在城外,隋末乱世中为瓦岗军攻破,粮食成为瓦岗军迅速扩充实力席卷天下的凭靠,唐太宗时兴建含嘉仓,便建在宫城内,如此也有力保证了洛阳以及周边地区粮食稳定。
  只要洛阳城甚至皇宫一日在朝廷掌控中,粮仓就不会失守,也不用分兵据守。
  含嘉仓非常大,大约有圆形仓窖四百多个,大小不一,为了防止粮仓走火,这些仓窖间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火势蔓延,内部灭火措施几乎做到了极致。
  杨云进入含嘉仓外部围墙的院门,就见到一个个储水的大水缸,为防止冬天水缸里的水冻成冰块,水缸旁还堆砌有柴草。
  “这位就是新任侍御史杨天师吧?”杨云到了含嘉仓后,便有出纳使前来迎接。
  通报过姓名,对方叫李叶,似是皇亲国戚。
  李叶见杨云没穿官服,也不觉得多奇怪,谁都知道杨云刚到任,行头准备不齐乃题中应有之意。
  杨云跟李叶见礼,而后问道:“不知我今日来该做些什么?这监察粮仓……我以前从未做过。”
  李叶笑了笑,回道:“您来主要是查账目,至于核对这些事,会由司农寺的人具体负责,今日要等司农寺杨少卿前来,才好开始。”
  杨云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单独前来视察粮仓,而是要有司农丞一个姓杨的少卿来陪同。
  仔细问过杨云才知道,原来这“杨少卿”来头不小,乃是隋炀帝的玄孙,玄宗朝很有名的杨慎矜。
  杨慎矜是弘农郡公杨隆礼之子,为人深沉刚毅,富有才干,喜欢意气用事,在家族中颇负盛名,跟杨云算是同乡同族,但不是出自同脉……杨慎矜的出身可比杨云高多了,人家是正儿八经的隋朝皇帝的后代。
  不过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身为唐朝的“二王后”,杨慎矜在朝当官很容易被人攻讦,后来杨慎矜也是因为自己隋炀帝后代的身份被牵连进谋反案赐死,杨云并不觉得成为前朝皇室的后代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
  等了很久,杨慎矜才前来,毕竟他要从司农寺赶过来,而杨云从上林坊过来要方便许多。
  “杨天师,有礼了。”
  杨慎矜三十岁上下,姿容俊美,完全是个美男子的形象,说话非常得体,身材高大,站在那儿给人一种男模特的感觉。
  杨云与之见礼。
  杨慎矜表现得非常友好,并不因杨云是外戚荫官而有所轻视。
  杨云从杨慎矜对他的称呼便感觉到,自己“天师”的名号很唬人,别人提到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他外戚的身份,而是道家天师,比之罗公远都不逊色。
  杨慎矜带了两名司农寺属官,一个是司农寺丞兼监察御史,名叫姜列,还有一个负责记录的书吏。
  随后在李叶陪同下,杨云和杨慎矜进入含嘉仓内,按照惯例先在含嘉仓周边巡查一圈,看看仓窖是否有破损塌陷的情况,再看周边的防火措施是否得当,最后才是到含嘉仓的衙门板房查看账目,逐一进行核对。
  杨云拿出政坛新丁的态度,不断问杨慎矜一些问题,杨慎矜一一作答。
  反观杨慎矜,主动跟杨云说的话题,几乎都是关于道家的,好像杨慎矜对于修道非常感兴趣。
  “不知杨天师道法精进到何等地步?再修多少年可以成仙?”杨慎矜对于修炼成仙之事深信不疑,连连发问,问题刁钻古怪。
  杨云摇摇头,道:“这种事如何好说?何况我这一脉并未有师门前辈羽化的记录,即便要成仙,也是到深山老林,不为世人所见。”
  历来传说中,修道者羽化成仙时,必须要到深山老林筹备,这便是道经上所说的“渡劫”,至于怎么个渡劫法,民间传闻不少,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官方记录”,但基本是人云亦云,杨慎矜见到杨云这样一个“活天师”,当然想问问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成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人交谈中,在含嘉仓内走了一圈,这段路程可不短,杨云四下看了看,没觉得有何不妥。
  这里值守的官兵很多,但一个二个都很懒散,大概看粮仓是辛苦不讨好的活,调来这里就意味着失去了升职空间,每日厮混过活,从将领到普通兵丁都没多少精神。
  到了一处仓窖前,正有差役把粮食装车,运粮的马车有五六十辆,每一辆都能运出去上千斤粮食。
  杨云问过才知道,原来这些粮食准备由大运河送到北方去,或许跟传闻中张守珪出兵突厥有关。
  杨云心想:“就算一百车粮食也没多少,不过含嘉仓最近应该会大批调动粮食,御史台遣我来监察,是否跟要核对数字有关?这自古以来粮仓的猫腻很多,别人不来却让我来,大概是看到这其中有需要担责的地方,必要时可以把我推出去背黑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