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3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0/453

  张拯道:“不如听听瑜儿的意思……瑜儿,你之前可知悉相关情况?以现在看来,是咸宜公主全力促成此事,你跟咸宜公主私交甚笃,她怎会如此胡作非为?”
  之前张拯没仔细思索,现在突然想起,并不一定就是政敌在搞鬼,也有可能是咸宜公主跟张瑜之间私下有协议,比如说张瑜跟杨云见过几面后产生儿女私情,为了避免被张家人反对,干脆出动公主去劝说皇帝赐婚,让生米煮成熟饭。
  张瑜当然听出父亲对自己的怀疑,态度坚决道:“女儿从来未跟公主谈论过婚嫁之事……不过公主对此事倒是挺热衷,曾私下提及过,但不知公主为何如此关心。”
  张拯皱眉道:“头几年,你跟公主时有见面,堪称闺中密友……莫不是公主感觉到你心意,便想成全?”
  这下张瑜更急了,这种事根本无法解释,一时间泫然欲泣。
  张九龄一摆手:“不必怀疑瑜儿,她自小熟读诗书,不可能会坏家族声誉。”
  要说对张瑜的了解,张拯一定不如张九龄。
  张九龄非常重视这孙女,也一向认为这孙女巾帼不让须眉,是家族后辈中最富有智慧的一个,有做大事的风范。
  张九龄不认为识大体的孙女会做出有辱家声之事。
  张拯道:“咸宜公主突然出面,而姓杨的道士跟公主过从甚密,莫不是姓杨的有意以此等方法巴结我张氏一门?事情是否跟惠妃有莫大关系?”
  张九龄蹙眉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什么,看向张瑜,问道:“瑜儿你怎么看?”
  张瑜作为当事人,前一刻还被父亲怀疑,现在被张九龄盯着问,神色间略微有些不自然。
  但她还是收摄心神,道:“祖父见谅,孙女之前对此事的确有所察觉,便是公主对杨道长的态度……很怪异,当时孙女未及多想,也未跟祖父细说,才导致今日之事发生。”
  “啊?瑜儿,你这话是何意?”张拯着急起来。
  刚才这女儿还矢口否认,怎突然便承认下来?
  张九龄眨了眨眼睛,问道:“你说详细些。”
  张瑜道:“之前孙女曾跟祖父提过,公主莫名关心我的婚事,谈到杨道长时,言语中似对我有几分敌意,当时我想不明白,如今想来可能是公主……对杨道长有意,但碍于身份差异,不敢表露出来。”
  张拯没好气地道:“这怎么可能?公主金枝玉叶,高高在上,你意思是她看上姓杨的小道士?”
  张九龄则谨慎地道:“你继续说下去。”
  张瑜面色为难:“后来公主提过,认为我跟杨道长间……有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的可能,当时还以为是公主故意消遣,如今看来,却是公主有意撮合……此番或许是公主好心办了坏事。”
  这下书房安静下来。
  事情太过于荒诞不经!
  张瑜居然说是咸宜公主看上了杨云,但碍于身份差异,便带入张瑜这个闺蜜的身份,主动撮合张瑜跟杨云成就好事,终于酿成今日之变。
  这种说辞显然不能为张家人接受。
  过了很久,张拯才请示:“父亲,您看该如何收场?”
  张九龄叹道:“年轻人的事,我一介老朽如何干涉?老夫不想成为朝野议论的焦点,接纳陛下赐婚未尝不可!”
  “啊?”
  这下张家几个后辈完全不能接受,几乎都在怀疑张九龄得了失心疯。
  张九龄居然想把孙女嫁给杨云?
  这怎么可能?
第三二七章
天作之合
  当皇帝赐婚的消息传出宫后,当事两方,杨云和张九龄都没有即刻入宫,向李隆基提出反对意见。
  事情似乎就这么定了!
  日落时分,杨云的三叔杨玄璬亲自来到杨云家中,他听说杨云要迎娶张九龄的孙女,特地跑来找杨云打探情况。
  “看来陛下对你很器重啊,张相乃汉留侯张良之后,官宦世家,门庭显贵,能与之联姻,我杨氏一门受益无穷。”
  听杨云介绍完大致情况,杨玄璬立即表示支持这桩婚事。
  大唐世家门阀纵横,联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张九龄作为当朝宰相,能与张府结亲,意味着杨家可以在朝中获得极大的便利,即便张九龄退下去了,还有他一手拔擢的官员可以照拂,比如王维这样的名臣。
  杨玄璬原本很得意,但突然想到什么,眉头微皱,有些担心地问道:“张相一向对道家不喜,对你这般修道之人时有挤兑,就算是陛下赐婚,你跟张家小女的婚事能成,将来也少不得会受一些白眼。”
  这话算是说中杨云的心坎儿里去了。
  张瑜跟他的婚事看来没法推掉,张九龄不去提出反对不是不想,而是知道去了也没用,君无戏言,皇帝决定的事情你要去反对,绝对会落人口实。
  如此一来,若婚事成了,杨云跟张瑜结成连理,以后张九龄并不会把杨云当成“自己人”,这才是最让他觉得郁闷的事情。
  说是联姻,其实就是给他找了个强势的姻亲,以后多半要看张九龄的脸色过日子。
  杨云摇头叹息道:“我本不愿与豪门望族结亲,今日之事怕是对以后我在朝为官产生深远影响……不知三叔有何见地?”
  杨云说的是实话,他本来就没打算投靠张九龄或李林甫,宁肯逍遥自在当个中立派,哪怕他知道张九龄乃朝中清流,是留名千古的铮臣、能臣,可问题是张九龄在朝立身处世的方式素为皇帝忌惮,也不为杨云欣赏,他宁可自己单干。
  杨玄璬对杨云虚心求教的态度很满意,想了想后神色间有些许顾虑,道:“不行,看来我这个长辈应该出马,去见张相一面,看他的意思如何。”
  杨云闻言有些诧异,这个三叔好像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区区微末小官登相府门,恐怕连门子那关都过不了……你以为张九龄这样的人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吗?
  杨玄璬似也觉得自己“口出狂言”,改口道:“等事情最终确定下来后,我会代表杨氏一门跟张相会面,跟他谈一谈我们杨氏这一脉的情况,若可行的话,我杨氏一门以后为他调遣也是可以的。”
  这话完全得不到杨云赞同。
  以杨玄璬之意,哪怕现在杨玉环做了贵妃,杨氏成为朝中新贵,但最好还是要依附于张九龄这样的政治强人。
  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杨云从未想过让杨家成为哪一个世家名门的附庸。
  杨云摇头:“三叔不必出面了,以我想来,哪怕张令公如今在朝地位隆盛,但花无百日红,未必能长保相位,若将两家利益捆绑太深,一旦张氏失势怕是我杨家也难以立足,倒不如从一开始就相敬如宾,婚事是婚事,利益是利益,以后在朝如何立处,还得视实际情况而定。”
  “嗯!?”
  杨玄璬听了杨云的话,十分意外。
  杨云的意思是说,联姻没问题,但联姻后杨家跟张家间最好是井水不犯河水,将联姻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换句话说,就算以后杨家跟张家交恶也没问题,哪怕杨云娶了张九龄的孙女,依然不能当成政治盟友。
  这就不是杨玄璬能想明白的了。
  明明近水楼台先得月,跟当朝宰相联姻,娶的不是张九龄府上庶出的女孩,而是张九龄的嫡孙女,还是皇帝赐婚,若不好好把握这层联姻关系,杨氏一门要崛起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杨玄璬稍微思索后,当即厉声喝道:“此事不可。”
  杨云道:“以三叔之意,以后我杨家必须得依附张氏于朝中求存?这几年宰相更换频繁,若将来张令公被陛下猜忌,那我杨氏如何在朝中立处?”
  杨玄璬坚持道:“烂船也有三斤铁,就算张相下来了,但关系和人脉都在,你作为他孙女婿,正好可以继承他的政治遗产,用以发展壮大我们杨家……”
  “总之此事不能听你的,你是小辈,见识浅薄,一切当以家族利益为重,你父亲不在了,我便是你父亲,有事必须听我的,明日等你入宫谢过恩我就去见张相,相信张相不会轻视我杨家,以后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利益共通!”
  ……
  ……
  杨玄璬把话说得很满,可在杨云听来,这根本就是杨玄璬一厢情愿。
  杨云心想:“其实三叔没看错,杨家虽然才出了个贵妃,但底子虚得很,想要快速上位最好是跟当朝权贵联姻,跟皇室联姻只是有助于地位提升,但在外人眼中始终是外戚之家,但若能跟文臣之首的张九龄联姻,以后在朝中的根基就能迅速笃实。”
  “但问题在于,张九龄即便能力超群,但在相位上注定坐不了多久,而以奸邪圆滑著称为人所不耻的李哥奴,却在朝中兴盛十几年,难道以后每一天都要分心应对李哥奴的阴谋算计,不胜其扰?”
  “问题是我又不能把这段未来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你……”
  杨云没有干涉杨玄璬的决定。
  反正去见张九龄的是杨玄璬,哪怕杨玄璬自称可以代表杨家,杨云也不会完全听从杨玄璬的吩咐。
  正如杨云所言,他真的没有把这桩婚事看得太重,婚姻是婚姻,事业是事业,以后不可能把张九龄当成明灯型的师长,唯唯诺诺听从……既然安心求存,就得先摒弃跟任何政治势力联合。
  当晚杨云安然在家休息,小院的女孩们除了吴元外,旁人根本就不会在意这种事。
  多不多个师娘对她们来说,并无太大区别,毕竟只是杨云的徒弟,杨云修道,她们无需担心以后会被师娘欺压。
  ……
  ……
  翌日早晨,高力士亲自带人来给杨云送赐婚诏书。
  随后在高力士作陪下,二人共乘马车前往皇宫……按照规矩杨云跟张九龄得到天子赐婚后都要入宫面圣谢恩。
  “杨天师,好事成双啊,陛下说了,要给你加官进爵,以后在朝还有张相这样的贵人相助,相信不久便能更进一步……”
  高力士忍不住告诉杨云“好消息”,提醒这次政治联姻会给杨云带来多少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0/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