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53

  “就这么撤票了?你们以后还有啥子脸面在成都立足?”
  人群起哄中,太乙门和六空派的人很快就逃得没了踪影,人群迟迟不肯散去,都想见识一下杨云的真本事。
  杨云不想在人前卖弄,在官差护送下,与胡县尉一同进到驿馆。
第四十四章
地主之谊
  驿馆房间内,杨云跟胡县尉相对坐下。
  说实话,杨云对这时代很无语,到哪儿都是地席,后世日本的榻榻米就沿袭了这种设计,房间靠窗的位置铺设距离地面约一尺高的炕席,席中设一方案桌,主人和客人相对案桌跪坐在地,一边饮茶一边交流。
  胡县尉笑着道:“有今日之事,信奉小真人的信徒必然陡增,纷至沓来求道,就怕小真人您不厌其烦。”
  杨云颔首道:“正因为如此,我决定尽快搬出官驿,躲清静去。”
  胡县尉看到杨云不喜欢抛头露脸,心中一阵纳闷儿。
  “别的道士巴不得世人知道他有神通,一旦开坛做法,必然信徒云集,赚得盆满钵满。而这位小真人却视声名如粪土,从未想过以此谋利……莫非这就是高人跟草包的本质区别?”
  胡县尉又把之前去节度使衙门接洽的事跟杨云说了一下,表示很快就会来人。
  话音刚落下,驿丞来报,有贵客来访。
  胡县尉连忙出迎,很快把人迎进房间,此人杨云认得,正是之前去过什邡的剑南道采访副使孙德能。
  跟孙德能一起前来的还有王籍。
  今天王籍换上了一身月白色绸缎长袍,腰素玉带,脚蹬乌筒靴,头戴漆纱笼冠,腰间佩一把镶金嵌玉的名剑,豪门公子哥的做派显露无疑。
  没等杨云躬身见礼,王籍已代为引荐:“孙先生,这位就不用介绍了吧?他才是真正的高人,道法高明,听说刚才在驿馆门口教训了几个前来挑战的狂妄道士,一战成名。”
  孙德能有官职在身,对于杨云的法术并不感兴趣,过来跟杨云简单打过招呼,然后便拿出公事公办的态度。
  “节帅领军在外,后方军政事务不得有丝毫懈怠,你提供的符咒需要持续不断制造,节度使府抽调的工匠来自铸造坊,技艺精湛,除此外还需要多少力夫,一并说清楚,本官回去便安排好。”
  杨云道:“工匠三五足矣,不需有太过高深的技术,再加十几名力夫帮忙搬搬抬抬就行了……现在缺的是原材料,想必什邡县苏县令已将材料跟节帅府上报了吧?”
  孙德能脸色很不好看,问道:“不是说只有你写的灵符焚后添入配伍中,才能让火焰符咒生效吗?”
  杨云暗忖:“为了防止火药正确配伍被发现,我故意在采购原材料时将木炭采购得多一些,几乎占了一半,然后又绘制简单的道家符咒作为障眼法,节度使府的人肯定自行配伍过,但达不到最佳效果,只能把我找来。”
  杨云解释道:“要制造符咒,还要让符咒奏效,须有家师仙法加持,每次制造前要开坛做法,不足对外人道也……劳烦孙先生帮忙筹备。”
  孙德能不耐烦地看了王籍一眼,道:“本官这就回去安排,明日场地便会到位……前线军情紧急,最好尽快恢复符咒生产。”
  ……
  ……
  孙德能没有耐心跟杨云废话,沟通完毕便告辞。
  胡县尉赶忙送孙德能离开,状极殷勤,似乎有要事相求。
  杨云很清楚这种官场间应酬无所谓对错,像胡县尉一个从九品下的官员,面对孙德能这样从五品的地方大员,唯恐巴结不及,有些时候只要孙德能在节度使跟前说一句话,胡县尉就大概率会获得升迁的机会。
  而杨云不是官场中人,应酬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如今的他只是被节度使王昱找来的一个类似于“工匠”的存在,唯一不同的是他披上了道士的神圣外衣。
  王籍没走,覥着脸道:“高人,成都是在下的地盘,您到了这里,怎么说都得让在下一尽地主之谊。”
  杨云摇头:“不需要。”
  王籍脸上笑容不减,“就算您不需要,在下也得好好孝敬一下……正好您对成都的情况不甚了解,对城里好吃好玩的地方以及名胜古迹估计不那么清楚,尤其是对蜀地道门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就像之前来的太乙门和六空派的人,他们就是常年扎根成都本地的道门势力……这些在下都门清。”
  杨云不想借王籍的势,因为他不打算收王籍为弟子,觉得没必要欠下人情,但王籍说的这些他又很感兴趣,
  “初来乍到,我对成都的一切都很陌生,有王籍在,等于是多了一张活地图。”
  想了想,杨云道:“那你就跟我说说,这成都乃至剑南道的道家势力分布。”
  王籍嘿嘿笑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正好到饭点了,不如找个酒肆,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事?”
  “既如此,你在前带路吧。”杨云道。
  ……
  ……
  临出官驿前,杨云去隔壁看了一眼。
  三个小丫头已经围着案桌吃饭,官驿提供三餐,虽然都是蒸煮的大锅菜,但雅柔三女却吃得津津有味。
  杨云简单叮嘱两句,便跟着王籍出去了。
  杨云所住的乐言坊,不但是成都北门出城的必经之地,更是南来北往商旅的集中之所,里面云开设有不少货栈和工坊,自然少不了食肆和客栈。
  行走在繁华的主街上,高大的坊墙将各坊阻隔开来,黑旧的城砖尽显城市的古朴。
  道上铺就的鹅卵石有几分硌脚,不过这已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下雨天也不会泥泞。
  王籍对这里很熟悉,直接在南街找了一处二层小楼,挂着旗幡的酒肆走了进去。二人上楼后挑了个靠窗的雅间,叫来上好的酒菜。
  “这顿饭就当是在下为高人接风。”
  王籍笑着为杨云添酒,“微薄水酒,不成敬意……这酒肆以前我来过,菜式新颖,酒也够劲,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这里的环境不是很雅致,有时间带您去城南的散花楼,看江景吃酒,那才叫享受。”
  杨云道:“看来你对吃喝玩乐的事很在行嘛。”
  王籍惭愧一笑:“其实我也不是本地人,到一处肯定先研究一下人文环境……这成都城南的武侯祠、散花楼,城西的张仪楼、青羊宫,城东的大慈寺,城北的武担山、龙堤池、文殊院以及城中的摩诃池都是人间胜景。”
  “乐言坊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三教九流的人太多,但也因此多了几分烟火气,来此体查风土人情也不错……对了,高人,刚才您是怎么教训太乙门和六空派的牛鼻子老道?我没亲眼见到,实在太可惜了。”
  杨云摇头道:“说是来斗法,其实就是倚仗人多势众,想要给我一个下马威,结果想来你也猜到了,没一个有真本事,我没怎么费力就把他们给吓跑了。”
  王籍道:“六空派不值一提,他们道观在南门万里桥外,观里没多少道士,不过是想浑水摸鱼,借打压您赚足名声,进而吸纳信徒,不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倒是太乙门的人需要小心应付,他们本身势力不大,但背后有青羊宫做后盾……这青羊宫可是成都乃至剑南道最大的道观。”
  杨云闻言顿时谨慎起来。
  什邡县小地方,未有大的道教势力,但成都是全国四大都会,道教、佛教等宗教已形成体系,信徒众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诸如青羊宫,杨云就算没来唐朝也知晓,这是蜀地最大的道观,被誉为“西南第一丛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他这个半路出家,靠超能力维持道士身份的人,面对底蕴深厚的青羊宫,必须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落到举步维艰的境地。
  王籍再道:“太乙门上门挑衅,我估计很可能是青羊宫的道长想试探一下高人的虚实,这青羊宫成名的道长不少,又以术法高深闻名于世,益州举行的法会,十有八九青羊宫的人都会出席。现在高人您得到节帅赏识,青羊宫的道长怎会甘心?”
  杨云微微点头:“嗯,谢谢你的提醒。”
  王籍微笑着道:“不过高人不必担心,您到底是节帅邀请来的贵宾,还肩负制造符咒的差事,他们犯不着跟您较劲儿。”
  “但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明里可能相安无事,就怕他们暗地里使绊……嘿,在下或能用人脉维持……”
  “不用了。”
  杨云举手摇了摇,直接拒绝王籍的好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无意跟人结怨,但若别人欺到头上来了,我也不会让他们好过。”
  “我这边顺利完成王节度使交托的差事,便会离开成都前往洛阳。哦对了,回头我还要去官学注册一下学籍,在成都可能要进修一段时间学业,根本没时间理会道家的恩怨纷争。”
第四十五章
来者不善
  王籍很热心,跟杨云详细解说了有关益州乃至整个剑南道道门的情况。
  道教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创始人张陵乃东汉末年沛县人,精通儒家经典,因感儒学不切世用,于是改学民间方术。因蜀中多名山,有利于修炼,且民风淳朴,易于教化,故率弟子入蜀,创教传教。
  张陵至鹤鸣山建立道观,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因当时要求入道的人需交纳五斗米,所以又被称为五斗米道。时青城山乃蜀地民间巫术大本营,为争取信众,张陵带着弟子来到青城山,经过艰难斗争,终于把巫术势力赶出去,树立了道教在巴蜀的权威地位。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其孙张鲁先后承其兴教传教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天师”,张鲁为“系天师”,因三代都称“天师”,所以张陵所传道教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传教,特别是在张鲁努力下,道教在巴蜀北面、东面和汉中之地有了很大的发展。
  西晋时,蜀地又出了一位了不得的道士范长生。
  范长生是涪陵丹兴人。元康年间,巴氐族人李特领导流民武装起义。军中饥荒,处于危急关头时,范长生资助粮食物资,军队士气高涨,转危为安,数月后,攻占成都。
  李特病逝后,其子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但范长生婉言推辞,并劝李雄自立。李雄在范长生和流民军共同拥戴下,于惠帝永兴元年十月称成都王。其后,李雄即位皇帝,国号“大成”,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
  范长生归青城,李雄又于都江堰离堆为其建造“范贤馆”,即如今大唐的伏龙观。在范长生辅佐下,李雄执行“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政策,比起中原和江南战乱地区,大成国称得上是一片安宁的乐土。
  大唐立国,皇室大力提倡道教,巴蜀之地的道教也得到很大发展。当时,为老子《道德经》作注解的,全国有二十八家,其中蜀地就占六家,几乎达到四分之一。享誉一时的道士袁天罡就是成都人。袁天罡的弟子李淳风,在大唐也拥有崇高的声望。
  当今天子李隆基继位后,崇尚道教,蜀地的道教迎来大发展,名山和宫观多如牛毛。
  如今的巴蜀,鹤鸣山是天师教的祖庭,青城山作为道教发祥地,传说中张陵曾在此降魔伏龙,吸引了许多道士在此清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