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杨国舅(校对)第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53

  在成都养病期间,沈佺期教授弟子,益州世家几乎都把自家子弟投到他门下,学习诗词歌赋和经学,影响巨大。
  半年后沈佺期康复,继续前往驩州,数十益州弟子追随,一路服侍。
  五年过去,朝廷为沈佺期平反,迁门下省起居郎,其北返途中再历成都,于摩诃池畔讲学三月,吸引数千学子前来听讲,后来成都世家名门便在其讲学地,捐资建立了青松书院,主持者全都是沈佺期弟子,二三十年来为朝廷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
  如果说益州官学所在的文翁石室代表了公平与正义,惠及普罗大众,寒门子弟可在此求学,拥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么青松书院则代表了精英教育,其受众基本是官宦和世家子弟,除了接受最系统的诗词歌赋教育,对经学也有独到的见解,在此读书走科举之途,可谓事半功倍。
  “在下不才,也在青松书院就读,除此之外我王家还有几名子弟在青松书院求学,只是他们年岁太小,不适合跟我们出来饮宴,不然也想介绍给杨兄认识。”
  刘元卓笑道:“什么不才,其实我们中间,真正有才学的正是王兄你。”
  王籍谦虚地摆了摆手:“岂敢岂敢,其实刘兄台才是家学渊源,他府上是益州数一数二的世家,有良田数千顷,每年给朝廷纳捐的蜀锦就有上千匹,还有张兄和林兄,他们家里有多人在朝中任职,家底殷实。”
  林松和张柏站起来行礼:“王公子过谦,你们王家乃七姓十家之一,才是真正的千年世家底蕴,跟你认识,乃是我等的荣幸。”
  王籍哈哈大笑:“算了,大家别自吹自擂了,没得让杨兄笑话。杨兄,别以为我等不在官学就读,就没有科举的资格,我们这些人想拿解状易如反掌,不过在座的基本都不需要这个,将来都可靠祖荫做官,不过想要进入中枢,主持朝局,还是得走科举。”
  大唐开元年间,门阀世袭制度仍旧没有消弭,即便有科举,世家大族以其拥有的深厚家学底蕴,悠久的文化传统,崇高的社会声望,以及强大的宗族势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自矜地望”、“偃仰自高”,颇具冢中枯骨之余烈,在中央和地方官场仍旧拥有一定话语权。
  若开罪门阀中人,便等于得罪整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从此后难在朝中立足。
  王籍举杯道:“来,先喝一杯,今日务必尽兴。”
  酒过三巡,刘元卓道:“既然杨兄弟跟王兄相交莫逆,以后有事只管说,在下能做到的必不会推辞。其实杨兄弟以乡贡之身到成都来,完全不必到简陋的益州官学就读,在下府上跟官学博士关系很不错,只要带句话,你就可以轻松转到条件好许多的青松书院,而且解状也完全不必发愁。”
  杨云笑着摇头:“不成规矩,无以方圆,一切还是按规则办事为好。”
  刘元卓正要继续游说,王籍打断他的话,道:“其实杨兄到成都,不单纯是为读书,还有别的差事在身,但暂时不便跟你们细说,以后自会明白。其实就算他名义上在官学就读,也只是走个过场,我等该吃酒吃酒,该举行诗会就举行诗会,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刘元卓担心地道:“就怕杨兄弟回到官学后,那群废物加以为难。”
  王籍嘿嘿笑道:“别人我会担心,但若是杨兄……哈,根本就无需烦扰,杨兄弟的背景深厚,从来只有他欺负人的,哪里会有人欺负他?”
  在场人都在想,能跟节度使家公子关系处得如此好,其家庭背景肯定不简单。
  本来还有为此担心的,听了王籍的话,也都打消疑虑。
  王籍道:“距离坊门关闭还有一段时间,吃饱喝足杨兄不如跟我们一同去打马球,消食的同时,还可以顺带观摩一下我们的球技?”
  杨云一口回绝:“今日发生太多事情,我得回去休息,好好整理一下思绪,请恕不能陪诸位前往。”
  王籍脸上满是遗憾之色:“那实在太可惜了,若是杨兄能跟我们一起打球,体验一定成倍上升,我们只要稍微配合一下就能赢。哪怕军中最精锐的骁骑球手,也只有认输的份儿。”
  刘元卓闻言很好奇:“杨兄弟莫非精于击鞠之道?”
  王籍面带讳莫如深的笑容,“很多事不好对刘兄台言明,不过在下所言非虚,杨兄的本事真是了不得,以后你会慢慢知晓。”
  王籍未在他这些同窗面前表明杨云的身份,只把杨云当作普通乡贡士子,如此一来双方的交流便产生诸多误会,刘元卓等人实在理解不了为何堂堂节度使府上公子会对一个下州来的乡贡如此看重。
  这些人在宴席上没有对杨云不敬,主要是卖王籍面子。
  刘元卓等人即便对杨云有一定好感,但考虑到杨云年岁不大,籍贯不在益州,彼此相对比较陌生等因素,未跟杨云有多亲近。
  而王籍则热衷于把杨云引介到他的朋友圈,杨云知道自己跟这些人有身份背景差异巨大,没有太过勉强。
  酒足饭饱,刘元卓等士子先行离开,准备去打马球,王籍则未着急走,等杨云叫回雅柔,然后陪着下楼。
  “高人别见怪,你跟益州地方这帮世家子弟不熟,以后就好了。”
  王籍察觉到杨云有点难以融入益州士子圈,解释道,“他们中间很多已经成家立业,就算没家室的也仗着家底殷实,多有流连秦楼楚馆之举……哈,如果高人年长几岁就好了。”
  杨云明白王籍话中未尽之意……人生四大铁自己一项不占,吃喝玩乐凑不到一块儿,就难当好朋友。
  杨云心想:“我能告诉你其实我的心理年龄比你们都大,吃喝玩乐的东西懂的也比你们多得多吗?”
  杨云笑道:“没事,总归我在益州不会待太久,以后有机会就聚聚,指不定能找到别的共同兴趣爱好。”
  王籍眼睛冒光:“所以希望高人能在他们面前露点本事,让他们知道高人的厉害,以后就巴结您了。”
  杨云笑了笑没做回答。
  随后王籍因为要去练马球,便跟杨云作别。
第五十章
买卖(求收藏)
  次日上午,节度使衙门划拨的用于火药制造的工坊终于收拾妥当。
  孙德能没有亲自前来,奉命前来交接的是他手下一个支使。
  支使名叫韩青烈,在节度使、采访使下不过为一小吏,官职在判官之下,所做都是一些杂事,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朝廷承认的从九品文职。
  韩青烈代表节度使衙门常驻工坊,提供人手和材料方面的支持。
  韩青烈见到杨云后很客气,这是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差事,主要是想在制造“仙家符咒”上好好表现一番,如此一来只要前线打了胜仗,他也可以别开蹊径地获得晋升的机会。
  工坊位于东门的锐器坊,乃是一个四合院,跟周围的民院区别是墙体均为厚重的条石垒砌而成,内部空间很大,屋顶很高,柱梁表面涂抹了由黏土、石灰和细沙混合成的三合土,以达到防火的效果。
  相应而言,在这种四处漏风的房子居住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
  “……真人您以后住在这儿,为您准备了三名奴仆照顾起居,若有什么东西缺失,只管跟下官提,下官定会妥善备妥。”
  韩青烈领着杨云参观完场地,又介绍过工匠和力夫后,笑眯眯地说道。
  杨云道:“生产重地,最好避开火烛,所以我不会住在这里。白天我会过来,晚上则回我在城里的宅子……哦对了,工作时间应该没什么硬性要求吧?”
  韩青烈先是一怔,随即道:“你才是这工坊的管事,下官只是打个下手罢了,至于应卯……节帅如今不在成都,只要节帅府没有做出硬性规定,您可自行安排时间。”
  杨云一听节度使王昱对他的工作和人身自由没做限制,心中舒服不少。
  杨云道:“材料准备妥当的话,明日一早就可以开工,我会把住的地方跟你说明,有事可以直接去我家里找……平时我会去官学读书,私下还会处置一些个人琐事,未必在家,有事留言便是。”
  韩青烈笑道:“行,这里一切您说了算。”
  ……
  ……
  工坊下午的主要工作是搬运制造火药的材料,杨云并未守在那儿,跟韩青烈说了一声便返回官驿,准备搬家事宜。
  在牙子安排下,两辆马车加四个力夫,没怎么费力就把行李送到新家,杨云终于住进焕然一新的民院。
  三姐妹很高兴,开始忙活起来,主要是铺床。
  杨云给她们三人准备了两间屋,安伦独自一间,雅柔姐妹一间,他自己除了一间标准的卧房外,还留下一间大屋子,杨云想在里面进行一点科学研究。
  来到商贸发达的成都,杨云不甘于过三点一线的上班族生活,对他而言读书是次要的,他从未打算考科举,乡贡的身份不过是他行走天下的通行证。
  至于制造火药,在他看来也不是长久之策,谎言总归有戳破的一天,且他不认为节度使王昱能再给他提供更多“酬劳”,这次更像是被拉来做义工的。
  “见到我那个传说中的九姐前,一定要先把家底给弄厚实点,不然我两袖清风到了洛阳,到底是我接济她还是她收留我?成都如此繁华,若不好好利用发笔财,实在可惜。那么多穿越众在历史上都可以混得风生水起,难道我这个超能力者还能喝西北风不成?”
  杨云正在琢磨发财大计,雅柔进来道:“师父,已经收拾好了……您的房间也已收拾妥当。”
  杨云带着三姐妹,重新参观了一遍院子,见桌椅板凳都齐全了,床铺也铺得很规整,满意点头:“我们总算安顿下来了,可今天晚上吃什么?”
  三姐妹面面相觑。
  之前一日三餐都在官驿解决,现在轮到自己开火,但做饭这种事对她们来说还是有点困难,或者说她们只能做出简单的饭食,但要让杨云满意就难了。
  “算了。”
  杨云不做勉强,道,“庆贺乔迁之喜,今晚我们出去吃顿好的……找个食肆好好打打牙祭。”
  “好。”
  三姐妹几乎异口同声。
  跟杨云就是好,吃穿不愁,这有滋有味的生活让她们觉得比神仙更自在。
  ……
  ……
  出了住所便是幽深的曲巷,还未走到大街,路边已渐渐出现摆摊的。
  益州商业发达,百姓并不视经商为耻,许多人家白天准备好东西,临到黄昏时便出来摆摊,即便宵禁坊门关闭,还可以做一段时间街坊邻居的买卖。
  时值初夏时节,出来散步的人很多,曲巷更显热闹。
  “这里好多人啊。”
  雅柔由衷地发出赞叹。
  她以前居于深山,面向黄土背朝天,城市的繁华对她和雅清来说很陌生,之前在绵竹和什邡已经了不得了,但到成都后才发现小巫见大巫,这里才是真正的遍地都是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