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371

  养闺女也没这么讲究。
  裴英娘想和李令月说话,刚迈开步子,李旦拉住她,牵着她走,“雪天路滑,别摔了。”
  小时候她就穿不惯木屐,雨天、雪天的时候走起路来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踩得结结实实、小心翼翼的。
  那时候碰上雨雪天,两人一起到含凉殿问安,他走在前头,她跟在后面,追不上他的脚步,又委屈又着急,又怕摔跤,又不敢和他撒娇,闷头追赶,摔了也不吭声,爬起来拍拍手继续追。
  后来慢慢熟悉,他牵着她走,她的胆子就大多了,一边紧紧攥着他的手掌,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漫无边际和他说话,有时候还拉着他去太液池畔摘荷花玩。
  反正有他照看着,不会让她摔倒。
  玉石阶下有层薄薄的积雪,木屐踩上去咯吱响。
  等裴英娘迈上台阶,李旦才放开她的手。
  兄弟妯娌彼此见礼,内侍笑嘻嘻迎上前,领着几人进殿。
  裴英娘低声问李令月,“阿姊没把胤郎带来?”
  薛崇胤胖乎乎软绵绵,李治很疼爱外孙,常常让李令月带他进宫。
  李令月说,“外面太冷了,怕把他冻出毛病,乳娘在家看着他。”眼珠一转,扣住裴英娘的手,“我看你面色红润,气色一天比一天好,什么时候也生一个?”
  几人脱屐进殿,裴英娘失笑,没把李令月的玩笑话当回事,随口说,“还早呢!”
  另一边,李显也和李旦说起子嗣的事,“成亲快一年,该有喜信了吧?”
  薛绍竖起耳朵,不是他爱八卦,而是李令月和裴英娘感情好,他探听些消息,回去告诉李令月,李令月肯定很高兴。
  李旦眉头轻皱,眼帘微抬,看向裴英娘,她和李令月、赵观音走在一处,说说笑笑,俏丽明媚。
  近侍们簇拥左右,热情附和。
  这么快乐的小十七,在他眼里,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娘子,他舍不得让她这么早当母亲。
  他眼眉微弯,微微一笑,继续看着裴英娘,轻声说,“我才刚成婚,不着急。”话锋一转,冷冷道,“你先把你府上的事料理清楚,不该你操心的,别多管。”
  李显低眉顺眼,委屈道:“母亲前几日训斥我,说我也是做父亲的人了,以后得有个做兄长的样子……我这是关心你……”
  母亲训斥七兄?她不是从来不管儿子的么……
  李旦收回视线,若有所思。
  到了内殿,一人笑着迎上前,“七弟,八弟,都来了。”
  几人愣了一下。
  李贤头戴紫金冠,身着赭色掐金线锦绣圆领襕袍,笑容和煦,凤眼含情。
  几日不见,李贤身上的暴躁戾气仿佛随风而逝,又变成以前那个潇洒多情,风度翩翩的六王。
  李旦先拱拱手,和李贤见礼。
  薛绍、李显紧随其后。
  内殿设席案,众人厮见毕,先后入席,李治笑着说,“早起看到殿外落雪,就把你们都叫来了。”
  李令月和裴英娘对视一眼,起身坐到李治身旁,一个为李治斟酒,一个帮他盛汤。
  一顿家宴,众人各怀心思,吃得还算和乐。
  烫好的石榴酒送到宴桌上,酒液是剔透的玫红色,最好的鸦忽也没办法比拟它的晶莹玉润。
  李治笑着对李显和李旦说,“太子受小人挑拨,前些时日让你们受委屈了,我已经责罚过他,今天趁着你们兄弟都在,让太子给你们敬杯酒。”
  内侍倒好酒,李贤起身离席,走到李显和李旦的坐席前。
  李显诚惶诚恐,差点跳起来拒绝,下意识扭头去看李旦,李旦朝他摇摇头。
  他没敢动。
  李贤态度诚恳,“七弟,八弟,为兄不该胡乱猜忌,疏远自家兄弟,望两位弟弟看在以往的兄弟情分上,不计前嫌,原谅我这一遭。”
  李令月嗓子发痒,轻咳一声。
  薛绍眼观鼻,鼻观心,认认真真端详食案上的精致菜肴。
  赵观音捏紧手里的丝帕。
  裴英娘静默不语,看着李旦。
  李旦对她笑了一下,端起酒盅,“小事而已,六兄不必放在心上。”
  他一口饮尽杯中的石榴酒。
  李显连忙跟着举杯,一气喝完。
  兄弟几人尽释前嫌,大声说笑,气氛重新变得欢快起来。
  裴英娘低头吃醍醐饼,吃到一半,旁边端茶递酒的近侍悄悄扯她的衣袖。
  她抬起头,李贤站在她面前,“十七娘,上次房家赏花宴,你选的茶花夺了花王,孤忘了恭贺你,特来向你赔罪。”
  到底是为什么赔罪,不必说出口,大家心知肚明就行。
  裴英娘欠身坐直,余光看到李治看着他们,笑了笑,说,“今日英娘身子不适,实在不能饮酒,殿下随意,英娘以茶代酒。”
  身边近侍会意,斟了杯热茶送到她手上,她端起茶盅,浅啜一口。
  李贤面色不变,依然笑得温和。
  从这天起,李贤果然一改往日的激进作风,既不和武皇后争锋相对,也不积极笼络群臣,每日龟缩东宫,闷头编撰书目,和学士鸿儒们探讨学问。
  每隔三五天进宫探望李治和武皇后,风雨无缺,嘘寒问暖,孝顺至极。不管武皇后的态度有多冷淡,他始终殷勤恭敬。
  太子博学、仁孝的名声渐渐流传开来。
  东宫属臣们悄悄松口气,还是圣人有办法,痛骂一顿,竟然真的把太子骂醒了!
  太子消停了,李显重又活跃起来,呼朋引伴,天天在英王府举办斗鸡比赛,他出手阔绰,贡献各种稀世罕见的宝贝当彩头,英王府俨然成了长安城最热闹的所在。
  李旦没有去凑热闹,先前示弱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现在天天待在家中,抱着怕冷的裴英娘一起猫冬。
  李贤几次亲自登门,请他继续执掌之前刊印书目的事,李旦没有应承。
  书坊的第一本诗集已经刻印好了。
  各大驿站庙宇的留诗,少说有万余首,裴英娘请儒学士等人品评出其中的上上品,再经过层层反复筛选,最终只选一百二十首刊印。
  选出优秀的诗作后,打听清楚诗人的姓名籍贯,去信问询。
  信是相王府的门客所写。
  李旦是皇子,见过太多名满天下的鸿儒大家,他的老师随便拎出一个,都是名震一方的杰出人士。
  能得到相王府的青眼相待,众人无不欣喜若狂。
  身份低微的文人缺少门路,扬名之后出仕做官,能从王府博士、幕僚做起,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很高的起点,以后升迁很快。
  其中有数十人立刻回信,每人都是一封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赋,表明自己的激动之情。更有十几人马上收拾包袱进京,想当面致谢,李旦和裴英娘已经接见过其中几位。
  当然也有清高傲物的,让别人帮忙传一句口信,态度敷衍。
  裴英娘没有在意,她的目的是影响文坛风向,又不是要重用那些文人——老实说,诗写得好,不一定代表诗人是可用之才。
  腊月中旬,阿福冒着严寒风雪,赶了几个月的路,回到相王府。
  裴英娘接到禀报,让他先去洗漱吃饭。
  庭院里笑声阵阵,冯德领着家仆们竖起高杆,杆子上系着长长的夹缬彩幡,彩幡迎风飞扬,飒飒响。
  快到年底了,按着风俗,长安家家户户竖杆扬幡,为家中的小郎君、小娘子祈福。
  裴英娘前天从公主府回来,不经意和李旦提起薛绍和李令月为薛崇胤竖杆立幡的事。
  她小时候很羡慕裴十郎和裴十二娘,因为裴家年年为他们俩挂彩幡。
  只有她什么都没有。
  这么多年过去,她还记得自己躲在回廊里仰头看院中彩幡,然后头也不回地逃到后院,刚巧碰上武皇后……
  她只是随口一提,都这么大了,侯服玉食,娇生惯养,库房里金锭银块堆成山,什么都不缺,哪会稀罕一张彩幡。
  谁知这日一早刚醒,听到外面回廊里脚步纷杂。半夏和忍冬把一大捆赶制的夹缬、织金、印染彩幡搬到廊下,池边十几根翠竹竹竿,都是为竖彩幡准备的。
  自然是李旦暗暗吩咐的,他容不得她有任何遗憾。
  裴英娘坐在薰笼上,腿间盖着百花锦被,一手托腮,隔着半卷的珠帘凝望庭中猎猎飞扬的彩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