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371

  阿福蹑手蹑脚进房。
  裴英娘屏退使女,只留下半夏在旁边煮茶。
  阿福警惕地看一眼半夏。
  裴英娘蹙眉,让半夏也出去,“是不是有什么不妥?”
  她已经得知马氏的死讯,大理寺向她通报此事时,连带说了蔡净尘的噩耗。
  阿禄和府中其他人哭了一场,凑份子为蔡净尘办法事。
  裴英娘不动声色,当着外人的面掉眼泪,心里却笃定,蔡净尘绝对没有死。
  阿福走到茶炉前,拿起扇子扇风,用炉炭燃烧的声音作遮掩,一五一十说了蔡净尘改名换姓的事。
  他怕书信被人截去,不敢轻易透露实情,唯有亲口当面说出,才最为稳妥。
  忍耐几个月,他终于能说出真相。
  
第160章
  朔风呼啸,
临近岁末,
连日几场大雪,
庭院白雪皑皑,山石楼阁掩映在冰雪之下,一片白茫茫中,回廊前垂挂的一串大红雄鸡报晓竹丝灯笼显得格外耀眼,
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么一抹艳红。
  桐奴跪坐在厅中煮茶。
  红泥小火炉上支着银薰架,
揭开铜缶,茶汤滚沸,茶是煮给长史吃的,他吃不惯清茶,
茶汤里加了酥酪、胡椒、葱姜和盐巴,咕嘟嘟的水泡泛着肥腻的油星。
  一名穿缺胯袍的健仆跪在桐奴身旁,
“大王,
奴家主人已经按照您的吩咐行事,
请您务必兑现承诺。”
  李旦收回凝望竹丝灯笼的视线,淡淡道,
“这是派去括州的医者送回来的书信,
赵驸马暂时没有大碍。”
  长史取出一封信笺,
递到健仆手中。
  健仆接过信笺,
小心翼翼收进袖子里,
恭敬告退。
  “郎君,太子得圣人指点,退守东宫,
静待时机,天后名不正言不顺,除了观望以外,别无他法。京中暂时不会再起风波。”长史捋一捋胡须,缓缓道。
  桐奴放下银匙,斟满一杯浓茶,李旦微微蹙眉,喝惯清茶以后,总觉得茶汤的味道太过油腻。
  长史却很欢喜,端起茶碗满饮一口,颇为惬意。
  李旦手指微曲,轻轻叩响书案一角,平静道:“把明崇俨对二圣说的谶语全部宣扬出去。”
  长史喝茶的动作顿了一下,面露诧异之色,“郎君,谶语一旦传出去,势必无可挽回,届时不止太子和英王焦头烂额,您也无法脱身,您真的打算好了?”
  明崇俨说李贤面相刻薄,李显和祖父相像,李旦面相极贵……每一句,都会掀起轩然大波。
  李旦抬眸,神情淡然,“不,重点不是我和英王,而是太子的身世。”
  长史双眼微微一眯。
  宫中一直有谣言说李贤并非武皇后亲子,而是武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
  武皇后得知宫人们私底下猜测李贤的身世,没有刻意澄清,听之任之。
  在她的默许之中,谣言流传得更快。
  时至今日,李贤的生母究竟是谁,对武皇后没有丝毫影响。
  谣言如果属实的话,李贤将会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人,如果大臣们都开始怀疑他的身世,肯定不敢真心辅佐他,他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武皇后性情刚硬,手段狠辣,怎么可能坐视私生庶子继承帝位?跟着李贤,只有死路一条呀!
  有人找明崇俨打听,以确认谣言的真伪。
  明崇俨的回答很模糊,他说从命相上来看,太子李贤福缘浅薄,天命之事,不可强求。
  因为东宫属臣的严防死守,关于李贤身世的事还没有传出蓬莱宫。
  太子洗马上书李治,请求李治彻查流言,并要求严惩危言耸听、中伤太子名声的明崇俨。
  李治雷厉风行,处置了一批宫人,还把向来颇为受宠的明崇俨打发回老家扫墓。
  圣人如此维护太子,左摇右摆的东宫属臣们像吸了一口仙气一样,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全心全意拥护太子。
  “郎君,我们的人放出流言,若是圣人追查到相王府,怀疑您,您该怎么应对?太子和天后势如水火,总有图穷匕见的一天,相王府只需隔岸观火就够了,为什么非要掺一脚?”长史挪开茶碗,郑重道,“仆有一句话想问郎君,您无意权位,置身事外,隐忍多年,现在却屡屡打破界限,是不是因为王妃?”
  炭火烧得噼啪响,桐奴却打了个冷颤,把头埋得低低的。
  李旦笑了笑,轻抚书案上的经折装书册,虽是语气平淡,却气势如渊,“吾意已决,你只需领命行事。”
  长史跟随李旦多年,敢直接问出口,心中已是有了七八分笃定,离席叩首,“是。”
  廊外有脚步声传来,护卫匆匆走到厅堂外,抱拳道,“郎君,娘子来了。”
  李旦立刻起身,转出书案,前去相迎。
  长史望着茶碗里冷凝的茶汤,默默叹口气。
  西院护卫层层把守,幽静冷肃。
  庭前一株枝干虬曲的老梅树,鹅黄的蜡梅花藏在叶片下,逸出阵阵清香。
  雪中暗香,更添了几分冷冽。
  梅花先花后叶,花叶不相见。庭中这株蜡梅树从南方移植而来,十分古怪,开花时垂挂着黄绿色的叶片。原先种在慈恩寺里,因为稀罕,寺中僧人把几株老树挖了,分送给几位亲王,寺中只留了一株。
  裴英娘嫌梅树叶子不好看,蜡梅一簇簇开得热闹,平白叫叶子挡住了风光。
  她让婢女把叶子摘了。
  婢女们面面相觑,大雪时落时停,除了墙角的竹林,院子里只剩这株蜡梅树挂满叶片,长得好好的,为什么非得把叶子全摘了?而且这株梅树就是因为叶子才格外珍贵的呀!
  没有为什么,裴英娘就是看蜡梅树的叶子不顺眼。
  相王府一应大小事务,全是王妃说了算,内外管家都服服帖帖的,婢女们更不敢抗命,老老实实走下长廊,去摘叶子。
  等李旦迎出来的时候,蜡梅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和黄澄澄的花朵。、
  婢女们怕他责怪,唯唯诺诺,不敢看他。
  “梅树没有叶子,花枝才好看。”裴英娘站在回廊里,转头和李旦说,“阿兄,你觉得呢,好不好看?”
  她今天不出门,挽的是家常发髻,鬓发松散,未施珠翠,只簪了一枝鸾凤嵌珠串步摇发钗,发髻里缠绕着浅缥色丝绦,衬得乌发漆黑发亮。
  李旦走过去,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好看。”
  把她搂进怀里,摸摸她的脸颊,手指顺着细滑的荔腮向上,抿抿她的发鬓。
  她怕冷,冬天喜欢待在房里猫着,夜里主动往他怀里钻,哪怕被他折腾到浑身酥软,闹到半夜睡不了,气得咬他,也要扒着他睡。白天不是靠着薰笼,就是抱着暖炉,没长骨头一样,娇娇软软的斜倚香榻,不到饭点,绝不动弹。大雪天还过来找他,肯定有正事和他谈。
  “外头冷,进去说话。”他轻声说,半拥着她去书室。
  婢女们继续任劳任怨采摘梅树树叶。
  长史已经离开了,桐奴撤走茶具茶炉,烧了一炉辟寒香,鎏金兽香炉香气缭绕。
  裴英娘小时候常去李旦的书室玩。
  有事求他的时候,乖乖坐在书案边看他用功,帮他磨墨、端茶,殷勤小意。
  没事就背着手到处乱逛,翻他的书册看。书架上累累的手抄书轴,一卷卷用锦绸包裹,看到锦缎、象牙签子上写着感兴趣的东西,就把那卷书轴抽出来看。
  成亲以后她反而没怎么来过他的书室,王府后院基本上全是按着她的喜好布置的,总得给他留点私人空间。
  李旦示意桐奴添炭,婢女抬来漆绘薰笼,放在书案边。
  裴英娘挨着薰笼坐了,泥金绘花鸟十二破蜀锦长裙铺散开,映着庭前一片冰天雪地,熠熠夺目,那一串耀目如火的竹丝红灯笼霎时黯然失色。
  “蔡净尘的事,你知道了?”裴英娘双手托腮,看着李旦。
  除了李治的那道敕书,她什么都没有瞒着李旦,他应该知道蔡净尘没有死。
  李旦盘腿而坐,随意翻阅书案上堆叠的卷册,上面是府中门客抄录的诗作,他不答反问,“找到人了?”
  裴英娘摇摇头,珠串坠饰轻轻摇晃,光华折射,“阿兄,你能找到他吗?”
  李旦沉默一瞬,“他有心掩藏踪迹,派人出去寻找,就像大海捞针,只是徒劳。”
  羁縻州任用当地部族首领担任刺史、县令,朝廷的势力难以深入茫茫大山,想找一个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年轻男子,谈何容易。
  裴英娘叹口气,“也是。”她对找到蔡净尘不抱什么希望,“我派人在阿婶墓前守着,清明寒食,他总得祭拜阿婶吧?”
  李旦嗯一声,顿了片刻,“来找我,就是为了蔡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