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公主(校对)第3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8/371

  命妇们对望一眼,默默退出大殿。
  崔氏神色紧张,魂不守舍。
  圣上登基以来,极为倚重皇后,后来干脆一纸诏书废除六宫,所以长安的世家权贵才忙着嫁女,进宫是不可能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和其他门第相当的世家联姻。
  有传言说圣上对皇后言听计从,皇后没有大肆干预朝政,可无疑她对圣上的为政举措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皇后在民间威望极高,而且谨言慎行,没有越矩,朝臣们抓不到她的把柄,只能暗暗咬牙。识时务者为俊杰,皇后和圣上不只夫妻情深,亦有自幼相伴的情分在,而且皇后富可敌国,地位稳固如山,既然动摇不了,还不赶快想办法讨好?
  崔氏未出阁前,恍惚听家里人提过,族中有位姐妹曾得罪圣上和皇后,下场凄凉。皇后不迁怒她,她就感恩戴德了,不敢再奢望其他。如今郎君得罪了大批世家子弟,她战战兢兢,生怕圣上和皇后丢卒保车,舍弃郎君。
  她正胡思乱想,一只琉璃酒盅递到她面前的食案上,酒液清澄。
  “每年牡丹花开时节,正是阿婆清酿熟的时候。”裴英娘笑着说完,举起琉璃酒杯。
  崔氏定定神,她喜欢吃酒,皇后单独留下她,请她吃酒……应该不是坏事吧?
  她心里七上八下的,喝酒的时候差点呛着。
  却听皇后轻声道:“你怕王洵步晁错的后尘?”
  崔氏肝胆俱裂,哐当一声,酒杯跌落在地。
  不等她反应过来,早有宫婢扫走淋漓的酒水和碎裂的酒杯。
  崔氏稽首,额头紧贴着簟席,不敢抬头。
  裴英娘起身离席,走到崔氏身边,扶她起来,“洵郎忠心耿耿,他做的事,有利于江山社稷,你放心,圣上不会辜负他的一片赤诚。”
  一惊一乍之际,听到这几句,崔氏热泪盈眶,再没有其他心思,唯有俯首而已。
  安抚好崔氏,让身边近侍亲自送她返家,裴英娘长长吁一口气。
  下一步就开始修路,大臣们每天算计这个算计那个,心眼比天上的星星太多,给他们找点事做,免得他们整天盯着王洵不放。
第245章
番外(三)
  两天后果然放晴了。
  仕女郎君争相出城游玩,
宝马香车,
华盖如云,出城的城门要道挤满各家车驾,人流如织,比肩接踵。
  难得出城踏青,李旦和裴英娘没有惊动太多人,夫妻俩轻车简从,
只带了数十名千牛卫随行护卫。
  帝后出行排场极大,
光是负责携带围幛、卧具、榻床、案几、茶具、香具之类器物的宫婢、内侍,就有几百人之多,再加上其他随从,少说也得上千人,兴师动众不说,长安城的男女老少听说帝后结伴出游,
一定会倾城出动,
蜂拥而至,
以期有机会一窥帝后风采。
  到时候即使支起锦帐,
隔开看热闹的平民,还是免不了受打扰。
  这时候李旦命人修建的夹城就派上用场了。夹城是一条封闭的通道,从南到北将曲江池畔的离宫、兴庆宫和最北端大明宫连成一线,平时由金吾卫把守,
守卫森严,
只供宫中内眷行走出入。
  夫妻俩从夹城的暗门出城,
果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鸿奴要上学,
二娘年纪小,今天他们俩算是偷偷溜出来玩。朝中大臣这会儿估计正焦头烂额想对策,没心思关注他们的行踪。
  李旦裹幞头,束玉带,穿一件丹朱色圆领春衫,腰挎箭囊,即使骑马他也把衣襟系带系得严严实实的,骑一匹通体墨黑的突厥马,先逡巡一周,和千牛卫一起确定周围草场没有隐蔽的陡坡或是水洼,才许裴英娘催马疾驰。
  裴英娘和他并辔而行,戴一顶乌纱帽,发鬓光洁,着一袭联珠鹿纹锦翻领小袖胡服,腰束革带,脚踏罗靴,完全一副男儿打扮,一手执洒金软鞭,一手松松挽着缰绳,绕着李旦转了个圈。
  李旦笑而不语,看着她故意模仿他的动作,目光比南边吹来的暖风还要柔和。
  北地的初夏风光壮丽,晴空万里无云,刚落过雨,草木葳蕤,青山莽莽,一望无际。乐游原地势平坦,一眼望去,绿水涓涓,芳草连天。
  裴英娘轻甩鞭绳,纵马疾驰,骏马撒开四蹄,飞驰如箭,风在耳边呼呼吹,马蹄如轰雷炸响,有种整个人在绿草织就的云层中翱翔的感觉。
  她骑一匹鬃毛雪白的骏马,奔驰于郊野之中,绯红袍衫迎风猎猎,烈日下皓齿朱唇,凝脂般的肌肤散发出皎洁光泽,神采奕奕,英姿飒爽。
  跑了几个大圈,马蹄湿漉漉的,连日阴雨,草丛里水气未干。
  她扯紧缰绳,停下歇口气。
  李旦始终不紧不慢跟在她身后不远处,看她放慢速度,夹一夹马腹,很快追上来,挽弓搭箭,箭尖指着不远处的草丛。
  嗖嗖几声,他连拉弓弦,箭矢一支连着一支,犹如流星赶月,直扑向草丛。
  千牛卫下马过去检视,俄而拎着一只灰黄色野兔回来。
  乐游原也能狩猎?
  裴英娘眼前一亮,跃跃欲试。
  李旦嘴角微挑,命千牛卫取来特地为她准备的弓箭。
  她力气小,平时在宫里闲着无事时常常和鸿奴一起玩投壶,但真让她拉弓射箭,除非猎物傻乎乎站在她面前一动不动,她才有可能射中目标。
  千牛卫对望一眼,达成默契,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把猎物赶到圈子里,方便裴英娘打猎,一只打不着,几十只围在一起,闭着眼睛也能猎到一两只吧?
  裴英娘叫住千牛卫们,她很有自知之明,没奢望靠她那点力气和准头猎得猎物,她只是单纯喜欢射箭,想活动一下手脚而已。
  皇后说什么就是什么,连圣上都言听计从,千牛卫们自然不敢自作主张,扯紧缰绳,守在一旁护持。
  于是接下来,这帮千牛卫们旁观他们的皇后殿下拉开黑漆宝弓,对着灌木丛射出一箭,然后催马往前走几步,继续对着草丛拉弓……
  甭管有没有射中植株,只要箭矢没落到草地上就行。
  千牛卫们默默交换一个眼神,原来皇后狩猎,只需要一个一动不动的靶子就够了……
  一转眼箭囊空了,捧箭囊的千牛卫立刻换上一只满的,裴英娘揉揉手腕,扭头找李旦。
  他就在附近,张开长弓,肩背紧绷成一条线,全神贯注地盯着水边一处绿草丰茂的地方,身后跟着几名千牛卫,几匹空鞍马的马背上堆满野禽。
  这才多久,他们已经猎到这么多猎物了?
  狸奴牵来猞猁狲,裴英娘抛开弯弓,翻身下马,和猞猁狲玩了一会儿,那头李旦看她下马,立刻收弓拨转马头,跃下马,长靴踏过长势泼辣的花草,走到她面前,扶住她的手臂,“累了?”
  她点点头,放松身体倚靠在他身上,“可惜没带调料,不然可以烧兔肉吃。”
  野炊听起来很美好,然而只是闻起来香罢了,烤出来的野味不仅肉质干枯发柴,味道也涩然无味,想吃到美味的烤肉,首先调料要齐备,然后火候得精准。千牛卫们武艺高强,文武双全,但是烤肉……千牛卫选拔不考校厨艺。
  他们不会,自小锦衣玉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李旦更不可能会了,裴英娘也不会。
  一行人满载猎物打道回府,千牛卫回宫第一件事就是让内侍去膳房传话,圣上和皇后晚膳要吃炙肉。
  等肉吃的间隙,冯德向裴英娘禀报前朝的事。
  大臣们没有理由反对修路的事,找借口故意推托,谁也不愿意揽事上身,工部那几个侍郎最后一合计,表示刚打完几场仗,国库没钱呐!
  听完冯德的话,裴英娘冷笑一声。
  没钱?哭穷?
  不要紧,她有钱。
  她不仅要修路,还要把整座长安城里坊之间全部接通。
  第二天李旦当众宣布这个消息。
  大臣们欲哭无泪,皇后殿下大公无私,愿意承担所有工程费用,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皇后不仅有钱,也有人呀,她名下的商队就是靠修路起家的!他们极其擅长铺路,有山挡着,炸开,有河拦着,架桥。南方百里荒无人烟之地,硬是让他们改造成一座座繁华市镇。
  不管大臣们怎么发愁,阿禄点齐人马,带领将作监的工匠,开始修路。
  ※
  炎炎夏日,陇右道送回露布捷报,李旦趁热打铁,提出要选派一批世家子弟去西域经略地方。
  各大世家积极响应,嫡出的长子可以继承家业,那些次子或是庶出的,往往只能斗鸡走马,沉迷风月,很难有什么大建树。传说西域遍地是黄金,圣上和皇后颇为欣赏自愿去西域的子弟,与其碌碌无为,不如放开手脚,去西域大干一场!
  有人踌躇满志,也有人犹豫不决。
  等名单公布,发现褚家子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一批远赴西域的名单当中后,内外命妇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求见裴英娘,想为家中子弟求一个随行的名额,哪怕是当最末等的小吏也行。
  褚家没有外戚之名,但却和皇后血缘相连,实打实的后族,平时不显山不露水,这时候跑出来向帝后献殷勤,他们一定早就打听到风声,知道内幕,所以不惜把嫡长孙送到西域去!
  世家们揎拳撸袖,他们也要分一杯羹!
  裴英娘平时在芳华殿接见内外命妇,得亏她身份贵重,命妇们无诏不能进宫,不然估计大殿的门槛早就被命妇们踏平了。
  这天宫中重阳宴,李旦率领百官登上龙首山,数万盆菊花争奇斗艳,蜀葵、玉兰、木樨开得如火如荼,秋风染红层林,山岚如画,景色绚丽。
  鸿奴身为皇太子,年纪虽小,架势摆得十足,不要宫婢伺候,坚持和李旦一起登山。
  李旦牵着他的手,父子俩一步一步登上山顶,俯瞰星罗棋布的长安里坊。
  大臣们紧随其后,眼见圣上和太子父慈子孝,挑着喜庆吉祥的话奉承了一大堆。
  等他们还席,鸿奴兴奋得小脸通红,额头爬满细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8/3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