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388

  “监军大人,您没事就好。”
  “监军大人,您是好人,那些骂您的话是强盗说的!我们一句都不信!”
  ……
  众人一怔。
  还以为和以前类似的事件一样,这些流民要责怪傅云英见死不救,害死他们的亲人,才会抓着她的衣角不放。
  没想到他们并没有迁怒,而是急着表达自己对流寇的痛恨和对傅云英的感激。
  望着眼前一张张忐忑的、愤怒的,又胆怯的,带了点讨好的陌生面孔,傅云英沉默了片刻。
  死的人必然是眼前这些百姓的亲人或者近邻,逝者已逝,安慰的话说得再动听,也苍白无力。
  她环视一圈,一字字道:“本官奉命经略荆襄,你们皆是我治下子民,我允诺你们,一定会让你们有地耕种,有屋居住,男女老幼,重归良籍,安居乐业,我说到做到。”
  没有痛骂流寇,没有哭着哀悼死去的无辜百姓,也没有什么激励人心的豪言壮语,她只是平淡地、坚定地重申一遍自己的许诺。
  然而对于人心惶惶的流民们来说,她许下的这几句诺言,就是世上最动听的话!
  他们怕,怕曹总督杀光他们这些走投无路逃离原籍的流民,怕真心听他们诉说委屈、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傅监军死在流寇手上,还怕傅监军因为流寇作乱心灰意冷不管他们了……
  曾几何时,他们也曾是循规蹈矩的良民,实在活不下去了,只能逃到大山中。
  曹总督诱骗他们出山,狠心杀死他们,完全不把他们当人看。
  在荆襄,人命还不如猪狗。
  他们想活下去啊!想本本分分、安安生生过日子。
  可这日子实在过得太苦了,苦得他们心生绝望,如行尸走肉。
  就在这时,傅监军给他们带来希望,监军大人帮他们向朝廷请命,请求在这里设立州县,他们可以恢复良民身份,可以开垦土地,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傅监军还求皇上减免他们的赋税……他们东躲西藏,苟延残喘,终于盼来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苗八斤当初带着那批男人和曹总督对抗,想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然而却有人想害死傅监军,夺走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流民们人云亦云,懦弱,无知,容易被煽动,但也务实。
  他们的要求很简单,老实过日子。
  一开始他们同情拥护起义军,因为起义军为他们出头,保护他们。
  可随着起义军劫掠市镇,凌、辱妇人,流民们不敢再信任起义军了。
  没有对平民百姓的悲悯之心,这样的起义军,早已经变成一窝无恶不作的强盗!他们尝到武力的甜头,不再是以前单纯为了自保而反抗的起义军了。
  流民们哆嗦着擦去眼角泪珠,还好,还好傅监军安然无恙。
  还好傅监军依然心系他们这群流离失所的可怜人,愿意为他们奔走操劳。
  流民们跪在她脚下,泪落纷纷。
  傅云英和傅云章从公堂出来,刚好张嘉贞他们迎面走过来,告诉他们霍明锦领兵合围起义军,已经将对方驱赶出二十里。
  工部主事激动地直拍手:“总算见识到什么是风卷残云了!霍督师刚摆出阵型,那帮流寇就吓得屁滚尿流,跑的跑,逃的逃,我们几千人,追在他们好几万人屁、股后面跑,跟赶鸡撵鸭似的!”
  在战场上,气势是很玄妙的东西。当一方气势雄盛时,能以一当百,势如破竹,以少胜多不是难事。相反,当一方气势萎靡时,即使人数众多,也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
  起义军内部军心涣散,作为指挥的首领没有苗八斤的本事,虽然占着人数优势,但在霍明锦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张嘉贞刚从城头下来,还沉浸在方才的震惊中,也感叹道:“以前常听人说霍督师年少时如何英武,我不肯服气,今天才算是开了眼界。难怪督师有战神之名,流寇一触即溃,几万人溃逃,漫山遍野都是逃兵……那景象,我终身难忘。”
  霍明锦所率的五千人沉默着出击迎杀,和一眼望不到头的对方军阵比起来,就像拿一片叶子去挡汹涌而下的滚滚洪流,黑褐色浪涛转眼就能将这片叶子吞噬干净。
  可事实却相反,霍明锦的队伍以整齐而灵活的阵型不断推进,蹄声如雷,所向披靡,很快就从浊流中撕开一条大口子。
  还不到半个时辰,起义军就完全崩溃了。
  铺天盖地的黑色洪流,被一支支小队截断包围,分别绞杀。
  起义军兵败如山倒。
  亲眼目睹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年轻文官们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工部主事张口就要吟诗。
  傅云章岔开话题,“霍督师接替曹总督,不出三个月,必然能平定民乱。接下来怎么安置流民才是重中之重。”
  曹总督的做法之所以不可取,一是滥杀无辜让天下人无法接受。二是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再过几年,还是会有更多流民不断涌入,起义军随时可能借助彷徨无助的流民们死灰复燃。
  唯有让流民们安定下来,彻底解决流民的难处,才能真正解决荆襄一带时不时爆发的民乱。
  傅云英点点头,吩咐随从道:“派人去城外收敛刚才那些无辜流民的尸首,让他们入土为安。每人丧葬银三十两。记下他们的名姓和家人,他们的家人可以多分五十亩地。”
  什么英烈之名或者嘉奖都是虚的,只有真金白银的贴补才是实在的。
  随从应喏。
  张嘉贞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
  这一场守城战,城中守军几乎没有伤亡。
  霍明锦率军合围起义军,追击逃兵,直到天黑也没有回转。
  亲兵连夜赶回县城报信,说他们会一路向西,顺便救下被围困的曹总督。
  曹总督英雄一世,因为失去人心加上轻敌大意,丢了营地,又因为不熟悉地形,用兵太急躁,糊里糊涂之下竟被一伙流寇给堵在山谷里出不来。
  不过曹总督毕竟是个能人,一时大意失荆州,精锐却还在,不可能轻易被起义军打败。
  霍明锦看过舆图,算了算双方的兵力,推演了几遍,猜测曹总督这几天可能会趁山中雾气浓重时突围,所以要赶在突围之前去救他。
  有解围之恩,正好暗示曹总督自己主动交出兵权,免得起冲突,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傅云英留在县城,处理好流民伤亡者的后事,回房写奏疏。
  写完奏疏,她铺纸给赵师爷写信。
  赵师爷年纪越大,越爱到处跑,行踪不定。他志向不改,依然想教出更多的女学生。可惜女学生可遇而不可求。
  上个月他去南方讲学。
  当地民风比湖广要开放,加上海禁已开,苏杭一带经济比以前更繁荣,吕宋、满剌加重归国朝属国,西洋商路再次打通,外国船只满载天南海北的货物,来往于双鱼岛和小琉球岛之间,金发碧眼的佛朗机人能够在双鱼岛和小琉球岛的港口登陆并短暂居住,获得允许,还能去江南一带的市镇逛逛,这一切都给沿海百姓带来很大的冲击。
  江南士绅家境富裕,喜欢享受,用老百姓的酸话说就是富贵闲人,他们眼界开阔,很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所以白长乐才能成功在士绅阶级中传教。
  如今沿海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江南士绅以学习外国新知识为时髦,谁家没有几个绿眼睛的外国朋友,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赵师爷听说南方的改变后,收拾行囊南下,预备趁这个机会再教出几个女学生来。
  他老人家的想法是好的,但做法太激进太天真,几次和当地世家大儒辩论,公开鼓励女子上学堂,被当地大儒排挤,还有人造谣说他是个老流、氓。
  傅云英想劝赵师爷到荆襄来。
  这里新建的州县都归襄城,而襄城直接由朝廷管辖。苏桐他们已经着手丈量土地,按照之前记录的名册分给流民田地。这里会建起新的渡口,市镇,村庄,县衙……
  还有学堂。
  男女都可以入学的学堂。
  这一块地方是傅云英经略的,在这里,她拥有极高的名望。
  流民们大多流离失所,没有太多束缚,在她的号召之下,肯定会有很多人愿意送儿女上学读书。
  事情得一步一步来,现在不可能让女孩子和男孩一样,只读科举之类的书,因为帮助不大。
  目前最紧要的,是教给女孩子们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女孩子们能读会写,有一技傍身,也就能挣钱,先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读书认字,情况会越来越好的。
  荆襄有便于水运的汉江,汉江汇入长江,长江流经江南,最后东流大海。
  有便捷的水运条件,有朝廷的免税优惠,荆襄可以通过武昌府,和南方的苏杭一带连成一条线,然后再和双鱼岛、小琉球岛连成一张网。
  到时候,这里会和武昌府一样,形成一座屹立于汉江之上的繁华巨镇。
  董氏、牛银姐她们在双鱼岛自力更生,襄城流民之后的女孩子们也能趁着襄城的崛起壮大自己。
  一个在沿海,一个在内陆。
  她埋下种子,等着它们生根发芽,终有一天,它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赵师爷肯定会喜欢荆襄的,这里正需要他那样不轻视女子的老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3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