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984

  “看走路的姿态,看说话的语气神态等等,其实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敬翔瞅了一眼吴健,道:“你发现了吗?这些人买布,要么就是买好几样花色的,要么就是一整匹一整匹的买,这说明了什么?”
  “富足!”吴健迟疑了一下,才道。
  “我们在汴州的时候,自诩为百姓富足,衣食无愁,大帅也因此而自傲,因此而受百姓拥戴,但你说说,我们那里的富足,能与这里相比吗?”
  “不能!”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吴健还是点了点头道。
  “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穿有衣,食有肉。”敬翔缓缓地道:“说到底了,这便是人心向背,而人心所向,便是统治的根基。在这一点上,我们小瞧李泽了,在我们内部,不少人还以为北方武威连年征战,必然是民不聊生,因顿不堪,看到这些,我心里着实有些胆寒。”
  “先生,这里是武邑,是李泽的大本营所在,有些气象倒也不足为奇,其他地方,只怕便是远远不如了。”吴健辩道。
  “但愿如此吧!我们对北面了解得太少了,这一次双方成了最大的对手,我们这才派出了更多的人手进入武威来了解这个对手,以前,重心放在长安洛阳,忽视这里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吴健笑道。
  “但愿我看到的只不过是假象。是李泽刻意营造出来的镜花水朋,如果他治下皆是如此,吴健,我对未来的信心,可就要打个大大折扣了。”敬翔叹道。
  说话间,菜肴已是流水价般的端了上来,摆了满满的一桌子。
  “军师,先吃饭吧,不管什么事情,总是急不来的。”吴健道。
  “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啊。”敬翔抿了一口酒,道。
  两人不再说话,默默地喝酒吃菜,菜的味道的确别具风格,美味异常,但在两人的嘴里,此刻却是嚼不出太多的味道,倒是隔壁屏风之后的交谈声,清晰地传到了耳边。
  “金兄,这一次政改,六部地位大大提升,我可是听说了,你有希望晋升度支郎中啊,真要得偿所愿,可要提携一把兄弟啊。”一个声音道。
  “竞争激烈,难说得很呐!”另一个声音响起,话语之中却是充满了得意之情。
  “金兄被上头看重,这是有目共睹的,被抽调去为学员上课,你是次数最多的吧?我可是听说了,能去当教员,都是夏夫人亲自点的将,你入了夏夫人的眼,这度支郎中还跑得了。”
  “有一次上课,夏夫人也去听了,对我还算中意。”金姓官员呵呵笑道:“也是我运气好。”
  “这不就结了吗?夏夫人一句话,度支司内,谁敢不听?”
  “那是,度支司可是夏夫人一手建立的,户部尚书一职,跑不了是夏夫人的。”金姓官员道。“如果我得偿所愿,到时候就想办法把你调到我这里来,你的业务水平,我还是放心的。”
  “那就先多谢金兄了。对了,金兄,我怎么听说你把你兄弟塞到西行的队伍中去了,这个要紧关头,我看得缓一缓,谁都知道西行可是阻碍重重,你与你那兄弟本来就不是一个妈生的,外间可有风言风语哦。”
  “那个混帐,不让他吃些苦头,将来如何立起门户。”金姓官员却是怒了:“在军队里,顶撞上官,被打了五十军棍,要不是我老着脸皮去求情,只怕就得除藉,你想想,要是被军队除了藉,在武威,他还怎么混?但在原来的军队是呆不下去了,好在前段时间我认识了厉海厉将军,送了一份厚礼,请厉将军调他去做亲兵。厉将军率队西行,风险肯定是有的,但到了那个地方,所有的武威人都要紧紧抱团才有可能顺利归来,对他那个性子还是有帮助的,不磨磨他,将来必成为害人精。”
  “金兄何不解释一番,让人明白你的心意?这要是风评不佳,到时候升迁怕有阻碍。”
  “能怎么说?说出去岂不坏了兄弟名声!”金姓官员摇头道:“风险肯定是有的,但西行这一途,有厉海将军,袁周观察使,还有上千精锐士兵同行,据我所知,在此之前,早就有人去打前站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原来如此,还是金兄耳聪目明啊!你那兄弟将来若成了气,可得好好谢谢你,这一次西行,建功立业,恐怕比在我们这边还要容易一些,只要能活着回来,必然飞黄腾达。”
  另一侧,敬翔与吴健对视了一眼。李泽真打算重开安西都护吗?
第四百九十二章:政改
  “天下之事,首在经济,次在制度。”李泽双手按在大案之上,看着堂中环坐的济济一堂的文武官员,扬声道。“诸位想必也看到了,我武威治下,现在经济民生蒸蒸日上,繁荣兴盛,老有所养,少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建成强军,东征西讨,所向披糜。而想要经济上去,便需有制度约束。武威度田,清理丁口,屯田,授田,除困挠大唐多年之顽疾。然武威之成功,只是一镇之功,想要推行天下,则必须由朝廷来实施,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
  说到这里,李泽的语气渐渐的严厉起来:“然大唐落到今日之地步,究其根源,朝政制度不合时宜为其一大弊也,朝堂诸公不思进取,反将朝中制度当成谋取利益,打击政敌的工具,互相牵制,互相掣肘,做事难,败事易,此为其二大弊也。地方割据,土地兼并,堵塞言路,垄断平民上进之路,此为三大弊也。只有破除这三大弊,大唐才会有击败叛贼之可能,才有复兴大唐之希望,所以,此次政改,是势在必行。”
  伴随着李泽铿锵有力的声音,武威政改的大潮拉开了序幕。
  废除三省,单设宰相,正一品,统揽朝政,直接向皇帝负责。
  设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设户部,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土地、百姓、婚姻、钱谷、贡赋等,下设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设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以及军令、军藉、军训等。设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设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渔业,下设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设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家之禁令。下设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设礼部,掌礼仪、祭享、科举,下设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官为侍郎,正四品,下设郎中,员外郎等职各司其任。
  政改之中,监察机关衙史台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过去的从三品升为正三品,下设的御史中丞为正四品,御史台下设三院,分别为台院,殿院,察院。
  设九寺,五监,十二卫。
  九寺与五监基本上承袭了原大唐制度,但却将原大唐的军队体系重新进行了整编,从原来的十六卫设定为十二卫,取消了原本各地的折冲府,取消了禁军、边军、地方武装等。也就是说,政改之后,大唐的武装体系只剩下了以十二卫为主的职业兵。地方长官再也没有兵权,兵权尽数被收归,由中央统一管理。
  而在地方官制之上,也被极大的精简化。设州,州长官为刺史,州下设县,为县令,县下设乡,为乡长,乡下为村,设里正。州中以刺史为主,设长史,别驾,司马为副,另设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七曹。县中以县令为主,设县丞,主薄,县尉为副,另对应州中七曹设立佐官。
  政改之策,一经公布,天下立时为之震动。
  因为按照武威公开诏告天正下的布告当中,几乎有一小半的官员职位被无情地砍去,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人,将要失业了。
  而对于在位的官员们的俸禄,改革的力度也异常之大。所有的报酬全都折合成钱给付。像一品宰相,年俸禄为铜钱一万贯,二品为八千贯,三品尚书级别为五千贯,依着这一套俸禄标准下来,到了县令一级,还有一千贯,而乡长、里正级别原本朝廷是不给予俸禄的,但现在也有了三百贯和一百贯。
  相对于当时武威治下的物价水平,这个俸禄标准其实是相当高的了。如果换算成现在的钱币,一个里正,也就是村长,一年也能拿到四十万左右的薪俸。
  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量特权的取消。
  比如官吏的亲属免役,住房,乘车,受田,子孙享受优先入学和做官等特权,全都没有了。而且一旦退休,待遇立即大幅度缩水,拿宰相一职来说,在位之时每年一万贯,但退休之后,便猛然缩水至一千贯,里正这个级别,退休之后,每年也就十贯了。而一旦犯错被免职,撤职或者是犯了罪,那很抱歉,你啥子都没有了。
  改革后的官制取消了所有的散官头衔,在以往,很多的人并没有职事,但顶着一个散官的头衔却也能从朝廷那里领出相对应的俸禄,而这些散官的人数,比起在职的官员,人数要多出太多。就像李泽那个至今还没有满岁的儿子便是七品荫官,屁事没有还只会哇哇大哭,如果按照现在标准,他也可以每年领上三千贯的俸禄,而改制之后,头衔没有了,薪饷自然也没有了。
  换句话说,只有做事的,才能拿到钱。
  而且在除去这些之外,过去的官吏可以正大光明地役使百姓,其家中所用的杂役都由政府出钱买单这些隐性福利也全都没有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当这个官儿的所有待遇,也就是明文公布的这个价钱了。看起来的确是很高,但作为一名官员,花费也着实不小。
  这个薪饷制度,看起来官员们拿得很多,却是度支司夏荷带着手下精心测算出来的,以武威为例,一年下来,反倒可以节省出至少三分之一的开销出来。如果将来一统天下之后,那省出来的银钱,可就更多了。
  如果说这些改革只是让官场震动之外,那么接下来对于进入官场的改革,则是让普通百姓包括那些有钱的商人们都欢喜不已了。
  朝廷正式废除察举制度,推荐制度,荫官制度,所有官员的来路只有一个,通过朝廷举办的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
  县里每年都举行一次县试,优胜者可参加府试,州里每三年举行一次府试,胜出者方可参加朝廷举行的最终考试,李泽将其称之为国考。
  不管是县试还是府试抑或是最后的国考,考试的内容,被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过去的大唐,或者能凭一首诗赋便能得中,但在新的国考之中,诗词歌赋的权重几乎被下降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而重点则放在了国策,时务等上。虽然具体怎么考还要看接下来的第一次国考,但大致的方向,却是已经定下来了。
  这不谛为普通百姓和商人的后代们打开了跨进官员体系的大门,而在以前,他们想要进入这个体系,难于上青天。
  普通老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份布告公告之前,在李泽主持的第一次大朝会中,便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在薛平等人看来,李泽的政改,对于官员们来说,简直是太苛刻了,这会失去人心的。
  而李泽则冷笑着反问了一句:“人心是什么?是谁的人心?”
  人心是什么?
  是谁的人心?
  是官员的人心,还是普罗大众的人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多与寡,到底是指的官员,还是天下亿万百姓?
  相比起官员的薪俸,普通百姓一年收入多少,花费多少?
  朝廷一年收入多少?花费多少?
  钱到底是用来供养官员更重要,还是用来改善民生更重要?
  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李泽将度支司夏荷带着手下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调查统计表摔在桌上,让所有人看一看,瞧一瞧,他的政改,到底对于官员苛不苛刻?
  如今即便是武威治下最为繁华的所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光靠种国的话,一年的收入也不过百余贯而已。相比起官员的收入,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谁要是嫌收入少了,他可以去经商。现在武威的商人们,据我所知,一年收入最多的能超过十万贯,像金满堂这样的人,每年的收入超过百万贯。”李泽冷笑着道。
  看到这份调查统计表之后,薛平等人也终于哑口无言。
  一天的激烈争论,在李泽的强势之下,政改顺利通过,其实薛平等人的反对,也不过是口舌之争罢了,坐在那个大厅中的人,武威一系人马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便是举手投票,反对的人那几只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决议通过之后,迅速报告给在镇州养病的皇帝,皇帝能说什么?只不过是看了一遍,然后盖上自己的玺印而已。
  旋即,这份政改便以诏令的形式,被飞马送向武威统治下的所有区域。
  而接下来的,才得重头戏。
  这些位置由谁来坐。
  有美差,自然就有清水衙门,有舒服的职位,当然也有累成狗说不定还吃力不讨好的职位。接下来的争夺,不仅仅是薛平一系人,便是武威治下,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想法,谁都想占据一个更好的位置。
  公告通过后,休会三天。
  武邑并没有因为休会而平静,水面之下反而更加沸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