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984

  “这么多?”
  “李相说,相比起他们创造的价值,这点钱,压根儿就算不了什么。”
  “那德州拿钱最少的工人,每月有多少呢?”
  “每月应当不低于二贯钱吧?”高象升道。“一般而言,一家至少有两个劳动力,哪怕拿着最低的薪饷,也有四贯钱的收入,也不算少了。”
  岂止是不算少了,简直就是太多了。向真很清楚,在岭南,普通人家,一年下来,能有个十几贯钱的收入,那就很不错了。而这,连德州收入最低的人都差得极远。
  “都虞候,不瞒你说,像这样的将所有的人都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除了能减少成本,提升效益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都虞候不是外人,说与你听也不妨事。”高象升道。
  “愿闻其详!”
  “想将这些工人组织起来,可比组织农民简单得多了。”高象升道:“德州所有工坊,每个月都会有一到三天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当然是轮训,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之下,这里的工人,都具备最基本的军事素质,整个德州,看起来没有一支驻军,但只要一声令下,顷刻之间,便能武装起一支数万人的大军来。”
第六百七十八章:难以置信
  一路之上,向真都在咀嚼着高象升所说的那些话。
  高象升给他的感觉很奇怪。
  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讲,高象升都应当算是保皇一党,与薛平韩琦等人应当站在一条战线之上,而从现在高象升能够去岭南与自己的父亲商讨皇帝娶后一事,便可以看得出来,高象升在保皇一派之中的地位并不低,而且深得薛平韩琦等人的信任。
  但这一路之上,高象升给他的感觉,隐隐约约之中又透露出了另外的一层意思。
  就像德州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数万兵的这种事情。向真觉得便是高象升故意说给他听的。
  的确,这一件事让向真很是震憾。
  现在的李泽有多少兵马?大唐十二卫,在以前,并没有多少常备兵,只有在作战之时,才会召集府兵。但到了李泽手中,府兵制度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常备兵。除了监门卫之外,其它十一卫,可都是齐装满员的,这便是数十万人马。
  如果再算是像德州这样的可以随时转变成士兵的人,那李泽的战争潜力究竟有多大?
  要知道,这样的工坊,可不仅仅是德州有,只不过在德州,这样的工坊更多更集中罢了。换而言之,在李泽的治下,所有这样的大型的工坊,都可以算得上潜在的军队。
  其实这样的事情,向真也能迅速的理解。在岭南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比方说,岭南水师便经常征召那些大商号的船队的水手们直接进入军队,这些人在民船之上是水手,但到了水师,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变成一个合格的水兵。
  在民间拥有大量的预备役士兵,却又不用付出任何的军饷,这与过去的府兵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这些人更集中,更容易训练保持战斗力,也更容易组织起来而已。而且,以这些人的富庶程度,必然也会拥有更好的武备。
  想想岭南的实力。
  现在岭南节度使算得上是财大气粗,面对着当前的局势,也是连年扩军备战,但常备兵也不过五万人。而其中装备齐全的军队不过三万人而已,剩下的,分散在治下各地充当治安军,有地方供养,待遇完全谈不上好。
  如果要打大仗,全员征召府兵,最多能到十万人而已,这已经是节帅府的幕僚们反复测算过,岭南现在能承受的极限。而且养这样一支规模的兵马,不能超过两年,否则,财力便无法支撑。
  这样看来,在实力之上,向氏的确是无法与李泽相比的。
  当然,也只是现在。
  如果这一次谈判顺利的话,向氏便有了正大光明的名义向外扩充,有了这个名义,周边的几家,便也更好收伏了。
  想来,与熟悉的向氏打交道,比一个完全陌生的李泽,会更让他们放心一些的。福建观察使、湖南观察使、江西观察使与父亲一向过往甚密,如果到时候与这三家联合起来,那实力又何逊于李泽呢?
  想到这里,他再一次振奋了起来。
  从德州上了船,沿着运河一路直抵武邑。德州的运河,原来是不到武邑的,但李泽花费了数年的时间,硬生生地连通了两地,使得德州的运河船只,能够直抵武邑,在月亮湾码头下船之后,再换乘马车,向着武邑城一路进发。
  “这便是武邑了吗?”坐在马车之上,沿着平坦的道路一路前行,看着宽阔的街道,两边整齐划一的房屋,处处都透露出一股子富庶气息的地方,向真问道。
  “远着呢!”高象升笑道:“这里连外城都算不上,距离武邑城还有七八十里地呢,这里如此繁华,实则上便是因为这个码头。”
  “这里的房屋为何如此整齐划一?”向真有些好奇地指着远处一排排样式一模一样的小院落。“难不成你们这里,连房子建什么样子都有规定吗?”
  高象升瞅了一眼,“哦,那是廉租房,我离开武邑不到两年,居然已经建了这么多了吗?”
  “什么叫廉租房?”向真当起了好奇宝宝。
  “顾名思议,就是租金相当便宜的房子。”高象升解释道:“武邑地价贵,房价更贵,即便是租房,也是相当昂贵的。都虞候,不管在哪里,都是有穷人的,都有许多人买不起房,租不起房,但一个地方,又是万万少不了这些人的,比方说我们的这个码头,便需要大量的靠卖力气赚钱的人,总不能让这些人晚上睡大街上吧?所以便有了这个廉租房计划。这些房子,都是武邑府出钱统一修建的,但凡在武邑工作三年以上的,便能申请这样一套廉租房,房子不大,但也足够一家人住的了。”
  “还有这样的好事?”
  “这是李相首倡的,现在在朝廷治下的地方,但凡财力上能空腾出手来,都有这样一些的廉租房。”高象升笑道:“当然,如果收入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便会失去租住这样房子的资格。”
  “这可就不好说了吧,我明明超过了这个点,但偏偏说没有,难不成官府还能去一个个的查不成?”向真笑道。
  高象升点了点头:“这倒也是,的确不能一个个的查,但税务司会时不时的清查一次,一旦查实了,那瞒报的这个人可就惨了。会罚得你倾家荡产的。这样的廉租房,一年只要两贯钱,但在武邑,租一套这样的小院,一月最低便要两贯。一旦查实你瞒报,第一个处罚措施,便是将你以前租的时间,全都按照普通市价来算钱,这,还不算罚款,不算因为你欺瞒官府而所带来的连带损失。你要是犯了这样的事儿,在武邑,连找个事儿做都难了,没有人会请你的。”
  听到如此严厉的惩罚,向真不由得摇了摇头,真是这样算下来的话,那的确是划不来的。
  “李相邀买人心的功夫,可真是了不得!”他摇头叹道:“想来这样的举措,一定会让那些穷人感激涕零了。”
  “李相真正的收拾人心的手段,倒还真不在这些上面,这些,充其量也只是一些小手段罢了。”高象升道:“像这样的人,不过是少数罢了。李相最厉害的,在于土地政策之上,你知道李相贵为亲王,有多少土地吗?”
  “听说你们这里,不管是谁,土地不能超过五千亩?”向真道。
  “李相一亩也没有。”高象升道:“李氏原本的土地,李相全都交还给了朝廷,由朝廷分配给了那些无地之人。”
  “李氏原先在镇州可是拥有上百万亩土地的,就这样无偿的交了?”向真一愕。“他,他这样做,就不怕有人说他图谋不轨?”
  “当然不是无偿的交的。”高象升笑了笑:“平价售卖给朝廷。原因嘛,倒也不是你所说的怕有人说他图谋不轨,李相压根儿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
  “既如此,为何还要收钱?”向真不屑地道。
  “李相说,如果他无偿交出来,那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大将们原本的土地怎么办呢?是不是也要无偿地交出去?他是不在乎,但别人也还要养家活口啊,所以平价售卖。”高象升道:“有了李相珠玉在前,其它人自然也就照此办理了。事办了,还没有得罪人。”
  “那些人被迫将土地交了出去,还不得罪人?”向真不信。
  “因为在李相辖下,土地上的产出,已经不再是最大的收益了。商业,更来钱。”高象升大笑道:“像我们刚刚下船的月亮湾码头,便是以前镇州有一些大地主们一齐出钱修建的。大家手里有了大量的钱,这些钱总不能埋在家里的地窖里长霉,总是要用他来生钱才是道理,所以李相啊,便给大家找了许多发财的生意,比方说修建这样的码头,比方说建造许多的船只,比方说组建各种各样的商号,比方说开办各种各样的厂坊。与这些生意比起来,土地上的产出,未免生钱太慢了。”
  “可是土地是根本。”向真道。
  “土地当然是根本,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这里才有这样的政策。像土地这样的根本大策,怎么能容许有人大规模地占有呢?现在武邑,最大的地主也不过拥有不超过五千亩的土地,而据我所知,现在拥有五千亩土地的人也很少了,因为我们这里的递进税制着实有些吓人的。近九成的土地掌握在绝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手中,每户人家,多的百余亩,少的几十亩,都虞候,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在我们这里,土地的售卖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土地,是不许私下交易的。”
  向真点了点头,想起岭南的土地状况,不由默然。相比起来,李泽掌控下的武邑小朝廷,对于地方上的控制,要远远地超过了岭南节度。岭南商业纵然发达,但岭南节度,依靠的依然是众多的豪强地主,士绅来控制地方的。那些有钱的大商人,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大地主。有钱了,就去买地,这是他们那边的习惯思维。
第六百七十九章:绝高的评价
  站在武邑大道之上,向真有些傻眼了。
  这条笔直贯通不知有多长的宽阔的大道与长安的朱雀大道何其相似也。只是站在朱雀大道的起始处,能看到远处巍峨壮观的皇宫而已。
  “武邑大道,是整个武邑的中轴线。”高象升道:“一开始并没有这么长的,只不过武邑城,一刻不停地在向外扩展,所以这条大道便也在不停地伸展。”
  说到这里,高象升很是有些感慨,当年他第一次来到武邑的时候,武邑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偏僻的县城,整个县城的人加起来,也没有一万人,但现在呢?不过短短的五六年功夫而已,武邑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改天换地了。
  而这些改变,只是因为一个人。
  当朝亲王,宰相,李泽。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地方,而且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向真看着周边,正如高象升所言,许多的新房子正在建设当中,到处都挖着一条条沟渠,无数的石材,砖块,木料堆集如山,只是没有看到工人在施工。
  “现在正是粟粮收获的时候,紧接着又要播冬小麦,这可是要与老天爷抢时间的,稍有延误,便会坏了大事,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城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帮助外面的农人秋收。”高象升解释道:“除开了农人本身所拥有的土地,还有许多的官屯,军屯,这都是需要人手的。等忙过了这一阵子,便又会恢复正常了。”
  “好组织吗?”向真问道。
  听着向真如此问,高象升出视了片刻,幽幽地道:“有着义兴社的存在,怎么会不好组织呢?义兴社是我见过组织能力最强悍,动员能力最强大的组织,以身作则,一呼百应。”
  “你是说杨开?”
  高象升摇了摇头:“杨开不过是明义上的义兴社的首领,真正掌控义兴社的是李相,义兴社所有的章程,要义,皆出自李相之手。如果说军队是李相手里的刀,那义兴社现在便是李相的根基,只要义兴社存在,李相就不会失败,哪怕失败了,他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
  “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不会影响到官府的施政吗?”
  高象升冷笑:“只要是李相在施政,那义兴社就是官府最好的助手,官府完全不用担心政令无法贯彻下去,因为遍布城市乡村的义兴社员,会帮着他们完成这一切。”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李相掌控一切,那义兴社便会成为阻力了。”向真道。
  高象升哈哈大笑起来:“可以这么说,但你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都虞候,现在的义兴社可不止是民间组织,他的社员,遍及朝廷,地方官府,军队,他们已经快要融合成一体了。知道丁俭吗?”
  向真点了点头,“荆湘名家之后,在你们这里为官,听说与李相政见不合。”
  “这已经是老黄历了,我启程去岭南之前,接到了薛尚书的密信,信中便谈到,丁俭已经主动申请加入了义兴社。”
  向真顿时哑然。
  “回头,我把义兴社的章程,要义,还有他们给社员培训的一些材料给你找一部分来,你仔细研究一番。”高象升道。
  “可以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