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4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4/984

  李泽笑着扶起淳于越,道:“淳于先生,这天下,没有永久不败的王朝,世道轮回,潮起潮落,纵观历史,总是起起落落,但我们只要永远谨守着心中的这份骄傲,便总是能再度奋起的。这不是一条律令便能达成的,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小小的助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要从很多方面来着手。”
  “是!这是一篇大文章!”淳于越连连点头:“等到章公回来之后,我要与他详谈,律令能强制,但真要做到润物细无声,那还得从教书育人之上做起。有许多人,弯腰太久了,想要他们直起脊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正是此理!”李泽笑道。“淳于先生,可知今年我们辖下,有多少新生儿吗?可知三年来,我们有多少孩子出生吗?”
  “这,我还真的不知道。”
  “光是今年,我们治下,便有百余万新生儿。”李泽笑道:“三年以来,每年的新生儿都在以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日子好过起来了,便敢生,能生,重要的是,能养活。”
  “如此之多?”淳于越咋舌道。
  “最多十年,我们治下,子民便将翻上一番。”李泽得意地道。“这正是我大唐兴旺的先兆,而我也将希望,放在这一代人身上。我希望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时候,这种身为唐人骄傲的因子,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头上,沉浸在他们的身液之中。”
  “十年之后,李相也差不多该一统天下了吧?”淳于越笑道。
  “天下?”李泽大笑:“淳于先生,天下何其大也?我想一统大唐,但一统天下,还真没有这个能耐,我所想做的,便是将来我大唐人不论身处这个天下的哪一个角落,他们都会因为他们唐人的身份,而受到别人的尊敬。”
第七百二十七章:民以食为天
  武威书院现在不仅是北地最大的书院,同样,也是天下最大的书院。这也是李泽聚天下英才的战略的一部分。武威书院年年都在扩建,如今,早已经从粟水河南岸扩充到了北岸,数千学子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能够到武威书院来的,在各自的地方上,已经算得上是英才了,但在这里,他们还要接受两到三年的学习,才能踏进科考的大门。基本上,从武威书院出去的学子,在科考之中,落第的人就微乎其微了。
  是以,武威书院也被称之为官员的摇蓝。
  武威书院从最初的大杂烩什么都学,到现在已经分出了相当多的门类,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学院,而其中,最大的学院,却是格物学院。而格物学院之中,老师就五花八门了,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字都识不得多少,但却仅仅凭着一技之长,就获封武威博士一职。
  就像现在屁颠屁颠跟着李泽的农学博士刘七,此人种了一辈子田,最擅长的就是育种,如今北地正在推广的许多粮食疏菜种子,就是此人一手培育而出的。
  农院占地颇广,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数个暖房。一间间纯粹由琉璃搭建而起的暖房,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都价值万金。琉璃制品在武邑已经不算稀奇了,种类很多,经过最初的暴利时代之后,现在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但像这样大块的琉璃,制作依然是一个大难题,往往百十块中,最多就那么两块能成功,别说市面之上没得卖,便是李泽自己府上都没有一件,但在这里,却被用来搭建了数个育种的暖房。
  “李相,您看,这是我们刚刚培育出来的新麦种,明年可以在武邑试种,后年,便应当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小老儿预计,到时候,每亩的亩产量,达到四百到五百斤,应当不成问题。”刘七指着暖棚里,明显比外面的冬小麦要长得更高更好的绿油油的麦苗,喜滋滋儿地道。
  “真有这么高的亩产量?”李泽有些怀疑,现在小麦的亩产量,风调雨顺的时候,也不过三百余斤,这一下子增产如此之多,让他有些不敢置信。
  刘七迟疑了一下,道:“李相,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当然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精心伺弄,用最好的肥料,将温度调节到最适宜它们生长,但亩产量多个百余斤,绝对不是问题,小老儿敢有脑袋担保。”
  “我要你脑袋干啥?”李泽失笑道:“你的脑袋我还要留着,替我培育更多的种子呢!刘博士,别说增长一百斤了,亩产量能增五十斤,我便要大大地奖赏你!我们有多少土地啊,每一亩增产五十斤,汇集起来,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了。民以食为天啊,刘博士,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便奏请朝廷,封你一个候爵也是不为过的。”
  “这哪里敢当!”刘七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堆到了一齐,“现在小老儿就很知足了。李相,请过来看看这个。”
  走到旁边的一个暖棚外边,李泽盯着内里一件件的苗子,两眼有些放光。这是新物种,这是金满堂的船队从海外带来的新作物,别人不认识这是什么,但李泽却是认得的。
  玉米棒子。
  “李相,您命名的这种叫玉米的作物,我们是第一次培植,到现在为止,看起来成活已经是无疑的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失败了很多次,也终于摸索出了不少的经验,这玉米耐干旱,即便是在贫脊的土地之上也能生长,如果这一次能顺利地结果的话,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大规模育种了,一旦成功,则许多旱地以及山地,都可以大规模种植,有希望成为继小麦之后的又一种主粮。”刘七兴奋地道。
  “很好,很好,刘博士,继续吧!”李泽开心地道:“种植的过程等,都详细地记录了吗?”
  “当然,小老儿识不得多少字,但这些学生一个个却都是识文断字的啊!”刘七指了指那些在暖棚里忙活着的武威学子。
  这些人岂止是识文断字?他们可都是这天下的精英,只不过一来呢,是对农学颇有兴趣,二来呢,想要在武威书院毕业,必须懂一门识务,在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之下,对农学感兴趣的人,是非常多的。但在刘七这样的人眼中,学问的多寡是根本区别不出来的,反正都是识文断字。
  到了第三个暖棚间,看到内里的物件,李泽的眼睛愈发的亮了一些。
  “李相,这种叫番薯的东西,栽培就更加容易了,就当初只有一截短短的藤子,到如今整个暖棚都栽种满了,我们只用了一季。”看着里面绿油油的一片,刘七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比起玉米来,这番薯更容易成活,而且更不挑地儿,我试过了,即便是在沙地里,他们也能成活,而且产量相当高。而且,用途要更广一些。”
  “当然,这东西,叶子能吃,藤子能吃,结出来的果实不但能充饥,还可以熬糖,可以制作很多种其它的食品。他能够大规模地栽种的话,以后我们大唐,可以再无饥荒之虞。”李泽道。
  “那敢情好!”刘七道:“说实话李相,小老儿这个年纪的人,是真饿怕了的。现在过的这种日子,想想都如同梦中呢!”
  “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李泽拍了拍刘七的肩膀:“刘博士,现在咱们的地盘越来越大,别看你周围的人都每顿吃得饱饱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挨饿还是很普通的事情。只不过现在朝廷经管得力了一些,饿死人的事情少了。你做的这些事,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了,你刘七是要名留史册的,受万人敬仰的。”
  “小老儿哪有这么大的奢望。”虽然不懂啥叫名留史册,但受万人敬仰刘七还是懂得,赶紧摆手道,在他看来,受万人敬仰,那也只有李相这样的人才配拥有的,像他这样的人,哪里敢奢望?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对于这一点,他是笃信的。
  充足的粮食,仍然是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问题。现在的李泽,考虑的仍然是如何将他治下无数的人喂饱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一点,那么,他的统治基础,就是牢固的。而新作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他的这一根本大计起到补强的作用。不管是玉米也好,还是番薯也罢,多样的物种,能让更多的土地被利用起来。
  “我们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粮食,而且要让粮食的种类愈加的丰富起来。”离开了农院,走在武威书院之内,李泽对身边的杨开道:“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统治的核心区域,能开垦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利用起来了。”杨开道:“现在正在努力地开发边远区域,像灵州,妫州这些地方,潜力还是很大的。”
  “义兴社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泽点了点头:“按照刘七的预估,明年,这些新物种便能大规模地开始推广了,但一个新作物的推广,肯定会遇到不少麻烦的,老百姓们不敢冒险,义兴社要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
  “这一点李相尽管放心。”杨开拍着胸脯打包票:“只要新作物有足够的种子,我们义兴社必然第一个种植,只要这些作物真有刘七说的那么好,最多一年之后,便能引发群体效应了。老百姓最实际了,只要有好处,他们便会抢着上。”
  “我们的船队现在正在海上探索,我特意地叮嘱过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尽量地搜集一些新作物,想办法将种子带回来,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李泽道:“义兴社主持的向边远地区移民的工作,推行得还很顺利吗?”
  “现在是愈来愈难了,毕竟边远地区的收入和核心区域相差太大,即便是义兴社成员,我们也不能强行要求他们放弃现在的利益而去开拓边地。目前,最主要的还是归化那些夷族,野人。”杨开道:“不过我听淳于越说起了您的唐人永不为奴的这条法令,那么这些人,算是唐人吗?”
  李泽停下了脚步,凝声道:“只要是上了我们大唐户藉册的,当然就算是唐人。接下来,这个口子要慢慢地收紧了,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的户藉是很珍贵的,想要得到大唐的户藉,必须得有充足的功劳来换。杨开,现在我们已经过了无序扩张的阶段了,接下来,我们要打牢根基,一步一个脚印了。”
  “这也是今年必须停下大规模征战的原因所在吗?”杨开问道:“可是李相,伪梁可正在拼命扩张!”
  “一个建在沙砾之上的大楼,勿需太过于担心。”李泽摇头道:“一场风暴,便足以让他们风雨飘扬,朝不保夕,且看吧,这一次的旱情,不会局限在我们的地盘里,关中、中原这些地方也跑不了。他们可没有我们这样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没有我们这样高效率的官员队伍。”
第七百二十八章:为官之道
  春日里总是让人思困,而在春日午后的阳光照耀之下,则更是让人很想有与周公一晤的念头,但在今日的武威书院里,这个本来是许多学生枕头书本躺在草地之上迎春风沐阳光的时候,许多人却都是站得齐唰唰的,将一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
  只因为那一个地方,站着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当今大唐年轻的宰相,李泽。
  这位独居高位,把持朝纲的独相,年轻的让所有人都嫉妒,都羡慕,但却又让所有人敬佩爱戴。正是这个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内削节镇,镇压反叛,外抗吐蕃,力御外侮,如今大唐兵马,触角重新伸至西域,收漠南漠北与囊中,依稀让人看见了昔日大唐最为强大时期的盛况。
  每个人,哪怕是对李泽心有抵触的人,哪怕是那些认为李泽将来必然会篡权夺位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没有李泽,就没有眼下这一切,没有李泽,大唐早就灰飞烟灭。
  即便你痛恨他,但在内心深处,却又不得不承认,只有这个人,才能带领着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很多人的心态很复杂,但今日站在这里的人物,却至少有九成以上,看着李泽的目光是崇敬甚至于崇拜的。
  站在一块巨石之上的李泽,含笑看着聚在周围的这些武威书院即将毕业的学子们,在武威书院,经历了至少二年以上的系统学习之后,这些人将奔赴各个地方,成为他统治广袤区域的一个个触手,正是通过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理念传达到地方,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从挖来章回淳于越等人创办武威书院开始,李泽便无比重视这一个地方。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而一个国家,则需要无数的志同道合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国势蒸蒸日上。
  不管是章回还是淳于越,他们在治国的理念之上与自己还是大致相同的,而通过杨开的义兴社数年如一日的锲而不舍的耕耘,更是将李泽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这些人的血脉之中,这里的人,才是以后李泽复兴大唐的根基所在。
  强大的武力,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但教化,才是万世长存的根本所在。
  “大家都坐下吧。”李泽随意地盘坐在巨石之上,挥了挥手,道:“今天聚集大家伙儿在一起,也不算是上课,便算是闲聊吧!说起来,我这个兼职博士是不称职的,章公给我排的课表,我倒是逃课了绝大部分,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更是一次也没有来过。每次见到章公,都是战战兢兢,生怕他质问我,这一次趁着章公外出公干,才有胆子跑来,否则必然是会被章公喷得狗血淋头的。要知道,我还拿着武威书院博士的一份薪饷呢!”
  随意地开场白,引来了下头学生们的欢笑之声。大家挤挤攘攘的都坐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上头的李泽。
  “春闺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这里的绝大部分人,在春闺之后,便要正式踏入官场了。”李泽道:“所以今天呢,咱们就来聊一聊,什么是为官之道。”
  所有人都屏息静气。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泽笑道:“这是咱们武威书院的院训,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今天,我不想从这么大的方向来讲为官之道,今日,咱们就只从小的方向上讲怎么做官,怎么做人!”
  “在此之前,我看了不少人的文章,每个人都是有着救国救民的大理想的,都谈到了要是自己放牧一方该怎么做,为父母官该如何做。”李泽看了一眼众人道:“但说句心里话,这些文章我是不喜欢的。”
  下头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显然有不少人的文章大概率就是从这个方向上入手的。
  “放牧一方,你是把老百姓当成了牛羊了吗?为父母官?你还没有上任呢,就把自己架得比普通百姓高出许多了,这种高高在上的架子,我认为是万万要不得的。尔饷尔禄,尽皆民脂民膏,官员,是百姓奉养的。百姓,才是官员的衣食父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一个官员为官一方,想得应当是如何为老百姓造福,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更进一步,如何让你治下的老百姓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仅仅活着。”
  “简而言之,我认为,官员,应当是服务者,尽忠者,开拓者。为谁服务?为老百姓。为谁尽忠,为老百姓。为谁开拓,当然,也是为老百姓。本朝先贤魏征曾说过,百姓为水,官员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玉良言啊,但一代代下来,我们很多人都只这么说,没有这么做。所以,才有了二十年前的大暴动,才有了蕃镇割据,国不成国,才有了如今朱氏伪梁窍居长安,称孤道寡。旧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我们不牢牢地记着这些教训,终有一日,看似花团锦簇的我们,又何尝不会落到那一地步呢?”
  “你们就要出仕为官了,你们中的绝大部分,将从最基层的官员做起,我希望你们在穿上官袍之后,要牢牢地记着,不要做一个两面人,不要在上司面前勤政爱民,在百姓面前却是凶神恶煞。不要有权力上的优越感,地位上的自豪感,要时刻记着,你们只是带领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领头羊而已。”
  “当官了,就要有担当,敢做事。只想当官不想做事的官员,你是做不长的,这样的人,我发现一个,就会处理一个,绝不会手软。身为官员,不功即为过。只要你是真想做事的,哪怕你因此而犯了错,那也是可以原谅的。就怕你尸位素餐,不做事。在我的治下,尸位素餐混日是绝不允许的,想靠熬资历升官,想也不要想。”
  “当然,想做事,也要立足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狗熊瓣棒子,眼大肚子小。假如你是一任县令,治下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时候,一家人出门连裤子都得换着穿的时候,你豪言壮语要给朝廷缴多少赋税,那是胡说八道,如果你一去便做到了,除了刮地皮,我想不出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你只有将这些百姓本来就不够穿的裤子又抢走之外,你还能有什么法子?如果你去了这样的地方,你只消让你的任上,让老百姓出门有裤子穿了,这就是功劳。让老百姓勉强能填饱肚皮了,那就是大功劳。”
  “为官一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现在我们的很多地方,仍然很穷,道路没有,水利,没有,一穷二白,但做这些事情,却又是吃力不讨好,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很难转化成一眼便能看到的政绩,但这些事情,你不做我也不做,哪谁人来做呢?我不反对你们去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但也更希望你们能为长远考虑,为后人考虑,多做一些铺垫的工作,为后人打牢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要计较一时的名声,你只要真正地做了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究会显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才是你一辈子的功德碑。”
  “做官者,都想升官,这个不容讳言,更不用遮掩,只有官做得大了,才能掌握更多的资源,才能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想升官,是好事,但不能不择手段的升官。在我的治下,你升官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做出实效来。你们或者现在就已经了解到了,我们有详尽的对官员的考核细则和途径,也有遍布天下的监察体系,更有无数的百姓为我们耳目。只要你是真正的好官,能官,自然能得到提升。或者有时候会慢一些,会比你的希望小一些,但绝不会埋没你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个人都爱钱,我也不能例外,我不怕你们有钱,更不怕你们用钱,我不怕你们出则骏马豪车,穿则绫罗锦缎,吃则山珍海味,但我就怕你们的钱来路不正,贪污腐败,巧取豪夺者,最终的出路,只能是断头台。如果你们的钱都是正大光明来的,那我还要鼓励你们大胆地用,出则骏马豪车,可以让那些养马的,造车的赚到钱,穿则绫罗锦缎,会让我们的桑农,织者衣食无忧,吃则山珍海味,能让我们的猎人,渔民们辛苦得来的东西卖上一个好价钱,哪又有何不可呢?”
  清风微拂,盘坐巨石之上的李泽娓娓而谈,浑不在意,但下头的听众,却是一个个汗毛倒竖,显然,李泽今天论述的为官之道,与他们所想象的为官之道,有很多地方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在这里讲,他们必定会哧之以鼻,但李泽在这里讲,只怕就代表了朝廷未来对待官员的一个态度,就会成为一项国策,这就是根本的区别所在了。
第七百二十九章:家国情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