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0/984

  陈文亮道:“李相,事情算不得什么大事情,但公孙先生说,还是让您过目一下,这是由公共交通管理司提交的报告,因为这些事情从无前例,公孙先生说他也拿不准。”
  “哦,他们说了什么?”李泽翻开了公文,只看了几行,倒又是目瞪口呆了。
  这个新成立的衙门提交的这一份报告,居然是要在城内将道路分成人行以及车马两个不同的部分。他们的理由一是人车马混行,安全有虞,据他们这段时间的考察,光是外城便出现了数次畜生受惊而伤人的事故。二来,分开之后,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不仅对公共交通马车有利,也对那些进入城内外的货物有利,能极大地加快通行速度,使得涌挤不堪的外城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缓解。
  在公文的下面,还附有一些示意图,详细地说明了人怎么走,车辆怎么走,马之类的牲畜又怎么走。
  他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相,您觉得没有必要吗?”
  “不不不,很有必要!”李泽笑得愈发畅快了一些:“武邑现在人太多,车太多,马也太多了,的确需要规范一下。不过这分报告还不完善,你告诉他们,像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这样的道路要怎么办?按照他们的办法,在这样的路口,还是会堵啊,只怕还会堵得更厉害。”
  “的确如此!”陈文亮是详细地看了这份报告的,想了想,还真是如此。
  “二来,如果这份规定出台了之后,有人违反了怎么办?这上面也没有说啊!”李泽笑道:“像这样的,你总不能把人逮了去关起来抑或是打板子吧?”
  陈文亮吸了一口气:“下官先前还觉得他们这份报告很详细了,您这一说,倒是觉得漏洞还是很多,看来得让他们详细地再写一份报告上来。”
  “对,一个制度要执行,那就一定要考虑得多一些,把规矩定好并迅速地让大家都知道才行,也不能不教而诛嘛。”李泽笑着将这份报告还给了陈文亮。
  看着陈文亮匆匆而去,李泽笑得愈发开心了。他觉得,以这些官员们的智慧,说不定接下来就会有交通罚款出场了。
  嗯,不错,这又是一笔收入。
  只怕数额绝对不会少。
  晚上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夏荷,想来她是开心的。
  新成立的衙门,总是干劲十足的,为了干出一点亮眼的成绩出来,为了让上级部门更加的关注自己,那是咬紧了牙关的加班加点的干活,在李泽将他们的报告打回去不到十天,一份厚厚的重新弄出来的报告再一次地出现在了李泽的面前。
  仔细地翻看了这份报告之后,李泽发现他所期待的东西,终于有了模样了。他已经看到了现代交通规则的一些影子。
  比方说在十字路口设立专门的人手用于指挥,比方说,靠右通行,右转可以直接通行等等。他看到规定了公交马车的具体的停靠地点,其它的诸如私人马匹等,不许随意在街上停留,违反了这些规定的结果就是:罚钱!
  罚钱的种类很多,林林总总,不下数十条。
  看得李泽是乐不可支。
  这就很好了。
  是时候培养普通的老百姓也有规矩的意识了。
  这是一件好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纳入到规矩之内,当大家都形成了习惯之后,一切便都变得有章可循起来。
  李泽雅兴大发。
  干脆提起笔来,将自己所知道的那些交通规则,但凡觉得用得上的,他都添加了上去。他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将指挥交通的那些人用什么手势都给详细地写了上去。
  想想以后在过十字路口的时候,看到一些身着制服的人在高台之上站得笔挺的在哪里挥舞着手臂指挥交通的模样,李泽便觉得开心之极。
  这部经过修改完善之后的有关交通的法规,提交各部衙审阅,夏荷反正是只要有收入便挺开心的,这也算不得苛捐杂税,你只要不违规,自然就不用交钱。工部自然是赞成的,因为这些收入,将会划归工部专款专用,用来改善全国的道路交通。其它各部纵然觉得连如何走路也要管实在是管得太宽了一些,但又觉得不伤大雅。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反而会使武邑看起来更加的有规矩,更加地能成为天下表率,那也算是一件好事。
  于是全员通过。
  紧接着,这部法规便在大唐周报之上全文刊出。
  整个武邑一下子全都行动了起来。
  工部人手不够,郭奉孝去求了右千牛卫大将军柳如烟,从军队之中抽调了一部分人在街道之上帮着刷起了分道线,斑马线。当然,分道线他们能想出来,斑马线就是李泽后来添上去的了。
  每一个十字路口都建起了一个木制的台子,而在台子的下面又一个上锁的箱子,那是用来收罚款的。台子上面,站得自然便是指挥交通的人了,一身红色的制服,白色的手套,既醒目,又拉风。这些人可都是佩武器的,优先聘请那些从军队之中退役的人员。不但可以指挥交通,在必要的时候,他们还能充当维持治安的作用,帮助捕快们抓一抓违法犯罪人员。
  他们的薪饷由公共交通管理司自收自支,户部可是不给这些人发钱的。
  一个月后,开始正式施实了。
  李泽亲自去体验了一下,坐上了一辆普通的马车,着实地体会了一把那种等红灯的感觉。
  经过了短时间的混乱以及不适应之后,武邑人很快便适应了这种新的制度,反正这些年来,武邑一直在变,从一个小县城,变成了一个通衢大城,然后又为成了整个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每一次的变动,都会有无数的新鲜事物被加入进来,大家也都习惯了接受这些新鲜的事情,甚至为此而骄傲。
  当然,一个月下来,整个武邑因为违反这些规定而罚的款,也让郭奉孝和夏荷喜出望外,居然多达数万贯。
  郭奉孝觉得可以拿出这部分钱来能做更多的事情,而夏荷则是因为工部能创收了,她自然就可以给他们更少的钱了,节余下来的钱,就可以投到其他的地方。
  总之,钱是越多越好的。
  要说不方便嘛,对于普通老百姓们是不大的,反正他们也不会骑着马在武邑城内逛,反倒是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现在有些麻烦了,如果找不到一个拴马的地方,是断然不能停留的,不是交不起罚款,而是丢不起这个人。
  这倒又反向促使公共交通马车的生意更好了。大家出去,情愿坐这样的公共马车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灾情应对
  一月一次的大朝议,在月末的时候,如期召开。
  各部堂、寺、院的主要官员们难得的汇集一堂,这既是对一月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个月工作总体布置。
  李泽极其讨厌没事儿便把所有官员召集在一起开会。平时的时候,都是各办各差,事有不决,逐级上报,各找各的归口衙门来处理,每个衙门都有着极大的自主权。有开会扯皮推娓的功夫,不知能做多少事出来了。
  左右李泽是一个更看重结果的宰相。
  李泽总揽朝纲之后,第一个解决的便是那些不着五六的奏章,长篇累牍成千上万字,最后落到实处的真正需要解决的事情,廖廖百余字而已,自从当初他在大朝会之上,当众撕毁了某个地方大员的奏章之后,这样的奏章,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李泽就一个要求:有事说事,直截了当。
  李泽还没有到,整个大堂里,济济一堂的官员们三五成群的挤在一起,低声地说着话,有的眉开眼笑,有的满脸愁容。
  工部郭奉孝自然是今天的核心人物,在他的身边,围了不少的官员,大都在打听着关于在武邑新实施的公共交通条例,郭奉孝眉飞色舞地向大家介绍着。一个月的新政实施之后,向好的一面,是越来越明显了,整个武邑原本拥挤不堪的街道,如今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即便是街道,也显得整洁有序多了。
  因为在武邑的成功,这个政策向外推广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这是一块硕大无比的肥肉,令所有人都垂涎欲滴。
  光是一个武邑城四条公共线路的拍卖,便得了近两百万贯的银钱,如果推而广之到整个北方城市,那该是多么巨大的一笔钱。就算那些边远的,人丁少的城市不算,但像镇州,翼州,赵州,定州,沧州,德州,棣州以及河东诸州这些地方,也是了不得的。
  如果再加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这种长途客运的话,那前景就更加诱人了。
  像翼州镇州赵州这些地方,距武邑近,更是立马派出了得力的官员前来武邑考察学习,大有马上便将武邑的这一套完全抄袭学习过去的架式。
  “诸位,诸位,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托你们打听这个事情,如果是各地的城镇在本地搞,工部是没有意见的,只需要在总体上遵守公共交通管理司的指导便可以了。但是城与城之间,地与地之间的公共交通联结就不是一件小事了,这涉及到各地之间的平衡与协商,所以呢,这件事情还需要从长计议,大家现在问我,也只能说一句无可奉告,抱歉,抱歉了!”郭奉孝抱拳,团团作揖。
  但凡在朝廷做到这一级别官员的,谁在下面还没有几个门生故旧,没有几个知交好友呢!新一块肥肉出现了,自然都是抱着手快有,手慢无的原则,先来打听打听再说。
  在众人的一片笑骂声中,郭奉孝笑咪咪地回到了坐位之上。
  随着侧门一声轻响,章循先一步跨进门来,屋里的议论之声,旋即便停了下来,所有官员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之前,站了起来。
  章循站到了上首一张大案的侧后方,在他身后,李泽紧跟着走了出来。
  “见过李相!”
  所有官员叉手行了一礼,李泽微笑着抱拳还礼,“诸位,请坐。”
  街到所有官员们都坐下之后,李泽敲了敲桌子,道:“今天所有人都到齐了,一个不差,那会议现在就开始吧!今天的第一件事,先听听司农寺说一说今年旱情对于我们整体的影响。”
  司农寺卿刘新打开了面前的卷宗,道:“李相,诸位,今年旱情持续时间长,波及地域广,实属近十年来之罕见。今年整个农业的减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好在这些年来,在李相的带领之下,朝廷与地方都在不停地兴修,整饬水利设施,尽可能地将旱情的影响,压到了最低。”
  “说具体数据!”李泽打断了他,道。
  “是!”刘新脸色微微一红道:“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粮食收成减产,整体上将削减三成以上。”
  屋里立时便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当然,像镇州,赵州,定州,易州,沧州,棣州,深州,景州这些地方,受到的影响较小,减产不会超过一成,而河东,河中,昭义,魏博地区,减产在二成左右,较为严重的是安绥地区,平卢地区以及瀛州,莫州,平州等地,减产超过四成以上。”刘新接着道。
  “司农寺的应对!”李泽敲着桌子又道。
  “听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并不用太过于担心。”刘新道:“连接数年,朝廷治下其实一直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的,各地的常平仓都是满满当当。在我们的调查当中,百姓手中,事实上也有相当多的存粮。司农寺作了一个大致的统计,认为只需要将常平仓的储备粮释放出约三分之一强,便能顺利地撑到秋收。而常平仓保持一半以上的伫备,并不会对朝廷形成太大的影响。”
  “另外,漠南漠北等口外地区,准备向内地输送各类牲畜数万头,这些肉食进入内地之后,也会对物价的平抑起到巨大的作用。总体上来说,这一次的旱情,对我们当然是有影响的,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
  “很好。”李泽满意地点了点头:“诸位也都听到了,虽然遭了灾,但我们却完全不必担心什么,这是诸位这些年来辛苦努力的结果。”
  “全赖李相领导有方!”既然李泽自己先开启了表扬大家的节奏,那么大家也就不妨来拍一拍他的马屁了。再说了,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政绩,连续数个月不下雨,这么广大的区域内减产如此严重,但朝廷应对起来却是行有余力,这的确是李泽治理有方了。
  “好了,咱们不互拍马屁了。”李泽笑道:“虽然我们知道我们不会有缺粮之虞,但老百姓不见得都知道,各衙门,包括各地方,要想办法安定人心,让老百姓知道我们不缺粮。现在粮食虽然放开了,但平抑粮价还是必须的,只不过不再用行政的命令,而是要用市场的手段。”
  所有官员都是点头赞同。
  人心的稳定无疑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谣言可是杀人,谣言也可以毁掉无数人辛苦多年才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在这样的时刻,并不排除有别有用心的人会施加一些手段。
  “但凡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李泽转头看向金源,“田卿不在,金少卿说说具体情况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0/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