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984

  “韩琦的锲而不舍,倒是让人欣赏。”当一切议定,所有人都离开了之后,公孙长明一边收拾着面前的卷宗,一边看着李泽笑道:“但他终是感觉到了,自己再不改变的话,会愈来愈被边缘化了。李相,您知道吗?现在以柳氏为代表的河东诸家,到武邑已经一个多月了,但竟是没有一次去拜见过他。他们现在对韩琦避之唯恐不及。”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李泽道:“河东自薛氏与司马氏被发落之后,他们已经是寒了胆了。土断在河东,现在推行的很是顺利,预及在今年底,便可以全部完成。到了明年,河东就可以完全回过气来了。豪绅大户的势力在河东,现在已经被打压到了最低谷,那里的百姓在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后,抛弃他们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这些人改弦易辙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公孙长明笑道:“其实这些大家族的子弟当中,并不乏有才之辈,如果真能就此真心实意地归附地话,对我们其实还是很有帮助的。”
  “那是自然。”李泽道。“对了,李存忠在灵州还安分吧?”
  “他能不安分吗?”公孙长明哧道:“如今连他麾下的大将韩锐,都已经倒向了我们,他的军队驻扎在灵州,一应军饷军需全部被我们捏在了手里,义兴社正在大力向他的军队之中进行渗透,再过上一两年,就可以直接将他召回来任一个闲职养老了。”
  李泽大笑:“只要他安分守己,在灵州替我好好地盯着吐蕃,将来,也不会少了他一大家子的荣华富贵的。”
  “一旦张嘉在河套驻城成功,河套这个塞上江南能绽放光彩的话,灵州的重要性会进一步下降,西域诸军如今发展喜人,唐吉与厉海已经分兵,各自掌握了一块地盘,薛平去后,又有效地捏合了他们与彭双木之间的合作,我们在西域,现在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吐蕃的第二大势力,假以时日,必然能彻底将吐蕃从西域之地驱逐出去。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完成了对吐蕃的战略态势之上的包围了。李相便也可以彻底放心了。”公孙长明道。
  “薛平这个人啊!”李泽摇了摇头:“把他放到西域去是对的,只要他不掺合朝中的这些烂糟事,而是全心全意地经营西域,西域必然会有一番大气象的。”
  “现在他跟彭双木来往甚密啊!”
  李泽大笑:“彭双木这个人,是极聪明也是极有决断的,他岂会轻易地被薛平拉拢去?只不过现在听薛平的,能谋得许多的好处而已。”
  公孙长明将卷宗夹在肋下,拱手告辞而去。
  而在这场必然会影响接下来一到两年天下局势的大朝会正在召开的时候,向真等一行人,却是刚刚从镇州抵达了武邑城。
  向大姑娘被安置在了镇州的别宫之中。那里是原本的成德节镇府,后来改造成了皇帝的别宫,现在又成了太上皇休养的所在。向大姑娘抵达之后,别宫被一分为二,东面成了太上皇的居所,整个西面,便成了向大姑娘暂时的栖身之所了。
  昔日的别宫是冷清的寂廖的。除了人数不多的太监,嬷嬷之外,更多的便是往来巡逻的卫尉寺的士兵。
  现在却是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光是向大姑娘带来的护卫就有足足五百人,再加上仆夫,丫环以及其它一些随行人员,整个西面立时便住满了。
  向真在镇州呆了足足一个月,便是与田令孜一起在协调诸般事宜,按照与朝廷先前达成的协议,向大姑娘的安保工作等一应事物,都由岭南来人负责。而这件事是要得到卫尉寺的同意的,而卫尉寺现在的正卿,却是刚刚产子复出的李泽心腹李泌,想要从这个人嘴里咬一口食,当然是难上加难。
  争论,吵架,扯皮,最终,李泌也只是让出了别宫西院内部的卫戍权,至于东面,岭南人根本就无法插手,而以宫墙为界,外面仍然由卫尉寺负责。也就是说,岭南的这些人,关起门来自成一家,但只要踏出这道门,立时便又是别人的天下了。
  向真以前认为皇帝至少还是能有少府监的,所以他还特地带来了不少这方面的人手,准备接手少府监,但等到了镇州,一番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少府监根本是不存在的。皇帝手里,压根儿就没有自己能掌控的财源,每年所需,都是由户部直接拨发。
  每年十万贯。
  听起来不少,但对于皇家来说,这点钱能干什么,也就保障一个日常的正常开销罢了,想要做点别的什么事,当真是比登天还难了。他这一次到武邑来,就是要跟李泽商讨这件事,天家的颜面,还是要维持的。
  他必须要给皇帝争取到一定的财政自主权,这是正大光明的,也是有祖宗成法的,纵然现在时局不一样了,但该有的还是一定要有。
  小皇帝他还没有见着,但在镇州的太上皇,真得很有些凄惶,向真前去叩见的时候,太上皇仍然除了眼珠子还能骨溜溜转动之外,整个人,仍然像是一个木头人。而随行的岭南名医在诊治之后,还对镇州同行的医术表示了由衷的佩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还能保证皇帝活了这么久,在他看来就是奇迹。
  现在的皇后是前任皇后的族妹,嫁过来就是守活寡,也是够可怜的。不过后族邓氏倒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力量,必竟现在他们在镇州,还是有一大帮人的,善加利用,总是能做些事情的。现在的他们,在镇州过得极其凄惶。见到了向真之后,那一股子对李泽的怨怼之意,是怎么掩饰也掩不住的。
  在北方,每一分有可能反对李泽的力量,都是值得去争取,去珍惜的。
第七百五十六章:向真的不平
  在沧州的时候,李泽赠送给向真的那辆装饰得极其华贵的马车很是舒适,宽敞的马车内部,可以容纳七八个人乘坐也没有问题,一应休息工作的设施俱全,最是适宜长途跋涉而行了。
  从镇州到武邑的道路,极其平坦,笔直的大道可以容纳两辆这样的马车并行也毫无问题,沿途之上,向真看到极多的重载马车在这条道路之上行驶,但道路却丝毫没有被压出车辙出来。
  “我们这边的道路都是极好的,修建的时候都是用了心的。”同车的田令孜很是骄傲地告诉向真:“向将军,您看着这道路是平整如昔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中间要稍高一些,两边依次略低,如此,便能在下雨天将水排到道路两边的水渠里去。打牢路基之后,先铺上石头,然后再垫上蒸熟的三合土,压实,最后用小碎石铺上,再让牛马拖着巨大的石碾子反复碾压,如此数道,才算完工。”
  “镇州与武邑都是重镇,有这样一条道路也是应当的。”向真点头赞赏,这样的道路,如果到了战时,就是快捷的调兵通道。
  “不仅仅是这里,在我们的辖区内,只要是交通主干道,都必须以这个标准修建!”田令孜摇头道:“这个标准是李相亲自规定的,他将其称之为国道。”
  “国道?”向真讶然:“如此说来,还有州道,府道,县道罗?”
  “有的有的!”田令孜笑道:“国州,府道,县道。这是李相亲自制定的三级道路体系,什么样的道路要有多宽,要怎么修,都是有着明文规定的。李相还说过一句让现在的官员们奉为经典的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
  向真沉默了片刻道:“如果都是这样的高规格的话,那得需要多少银钱啊!”
  “是的是的!”田令孜深有同感:“当时薛尚书还是工部尚书的时候,也曾经大力反对过,说如此搞法,纯属于空耗国努,这些钱拿出来,可以组建更多的军队,打造更多的兵器,甚到足够发起一场灭国之战。”
  “薛尚书所言甚是。”向真冷笑一声:“李相为了邀买人心,大做形象工程,这样一条路修成了,那就是他李相的功绩,人人都可以看到,可是将钱这样耗掉了,怎么能尽快地反攻长安,收复首都,击溃伪梁呢!”
  田令孜叹了一口气:“可是谁也说服不了李相,现在薛尚书远贬,秦大将军幽禁,韩尚书孤掌难鸣,在朝堂之上,几乎无人可以挚肘李相了,朝廷政事,李相一言而决。”
  “田卿正亦是九卿之一,一样可以仗义执言嘛!”向真看着对方道。
  田令孜默然地低下了头,半晌才缓缓摇了摇头。“于事无补,还不如退而藏拙。太上皇如今这个模样,皇帝陛下又在武威书院读书,我在这个位置之上,终是还可以照拂一二的。要是让李相寻着了我的错处,将我也打发回去养老,那太上皇他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话说到这里,两人都是沉默了下来。
  好半晌,田令孜才振奋精神,道:“不过这样的道路越修越多之后,好处倒也不是没有的,像我们从镇州到武邑,所需时间就减少了大半,倒也正如李相当初所言,一条好的道路,可以极大地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市面之上货物琳琅满目,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倒都是托了这些道路的福,总是能从产地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
  “这样的道路,已经遍及北方了吗?”向真问道。
  “当然还没有,不过主要的区域都已经修通了,朝廷是只负责国道的修建的,府道便需要各州自己筹款,县道便需要县里自建,而至于村道之类的,就需要地方上自筹款项了。”
  “这只怕很难完成吧?”
  “恰恰相反。”田令孜摇头道:“现在老百姓手里有钱,有些地方倒是村道率先修好,然后倒逼着县里不得不修县道,这是考核地方官的一个重要指标呢!除开那些边远的州郡,现在整个北方的道路,就算比我们脚下的这条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的。”
  向真心中有些悚然,他很难想象整个北方的道路,都会如同他现在正在走着的这条脚下的道路,这需要海量的金钱,无数的人力,但李泽,几乎是在无声无息之中就完成了这些工作。
  “上一次来,看到的是大唐月报,一月刊印一次,而且也只有薄薄的一张,这一次再来,变化也是很大,倒是厚厚一叠了,而且改了名叫大唐周报,这周是个什么意思?”向真从身边拿起了一叠厚厚的大唐周报。
  “我们也不知道!”田令孜一摊手道:“关于周,倒是李相规定的新的作息制度有关。李相规定,从今年的大年初一为周一开始算起,七天为一个周,其中六天为工作日,第七天则为休息日。而大唐周报,则是以这个周期为依据,每一周出一版。”
  向真哑然。“他真是闲得蛋疼啊!连这个也管,有想这个的时间,何来多想想怎么反攻长安?就没有人反对?”
  “怎么会有人反对?”田令孜道:“以前咱们这样的人,也就只有在节期才能休沐,高级官员还好一些,那些最低层的吏员们,甚至连节期也捞不到多少休息时间,李相这道命令一出,大家可以正大光明地休息了,而且还不扣薪饷,试问那人敢上书反对呢?谁敢上书,只怕立刻就会众叛亲离。就像我在太常寺里为卿正,但真正做事的,不是那些吏员吗?反对,就等于在剥夺这些人的福利,这样的事情,那个官员肯做?”
  “邀买人心,无所不用其极啊!”向真愤怒地摇头。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的。”田令孜又来了一句。
  “好处何来?那些食官禄的人一年可是少了好几十天不用做事的。”向真恼火地道。在岭南,那些官员都是为他向家做事的,拿着向家的钱一年却有几十天可以吃喝玩乐啥事都不做,他想想都有些恼火啊。
  “对地方经济还是有些作用的。”田令孜道。
  “什么?还能有这个作用?又是李泽胡诌的吧?”向真哧之以鼻。
  “这不是李相说的。”田令孜道:“镇州下头一个县令,亦姓田,与我倒是本家,我与他一起吃酒的时候,说到了这个问题。据他所说,现在每到周末,四乡八里的百姓便都会赶往集市之上出售自己的东西,而在以往,一个月最多有这么一次赶集的机会。光是商税,他每个月便能多收不少呢!而老百姓多卖了东西得了钱,在其它方面倒也慷慨了许多,让当地的经济比以往很是繁荣了一些呢!他所在的那个县是个偏僻的穷县都是如此,那些繁华大邑,就更不用说了。”
  向真心里的火越郁积越多,本来与田令孜说说话,想听田令孜倾泄一下对李泽的不满,发泄一下对李泽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倒行逆施的政策的情绪,但从田令孜的嘴里,每每听到的在最后都变成了溢美之词,好似李泽随意一个乱七八糟的举动,都能对北地经济有着极大的帮助似的。
  这个人,不能太过于信任了。向真斜睨着田令孜,心里想道,虽然看起来他忠心耿耿的,但如果真到了某一些需要决择站队的时候,这家伙绝对的是那种意志不坚定的家伙,叛徒一般都是从这样的人之中诞生的。
  “李泽邀买人心,已经到了不要脸的地步了。”抖着大唐周报,向真道:“瞧瞧这上面,有整整一版都写得是他的儿子怎么怎么的,他的小闺女怎么怎么的?他身为亲王,一国之相,竟是连脸都不要了吗?我看了这几期,竟是每一期都有。可是咱们大唐皇帝陛下呢,竟是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就好像大唐没有皇帝陛下似的。”
  说到这里,他脸色阴沉之极:“咱家女儿抵达镇州这样大的事情,在一个月前的大唐周报之中,只有豆腐块儿大的一点地方,不仔细寻找还不能发现,他的儿子女儿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竟然整版整版的登载,田卿正,李泽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啊!”
  田令孜哑然失笑:“向将军,李相的不臣之心早就昭然若揭了,这有什么好稀奇的,但现在北地就这样,大家只认他。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薛平被打发了,韩尚书虽然在位,但冷板凳看起来是坐穿的,我虽然为太常寺卿正,但管着的只是一些杂事,说起来是九卿之一,有什么用呢?秦昭幽居家中不出门,李存忠在灵州天天跟吐蕃人较劲儿。您就说说,还能有谁跟李相叫板吧?在我看来啊,除非你们向家尽管在南方打开局面,与李相形成争锋之势,否则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第七百五十七章:醉翁之意
  “少府监?”
  李泽瞪着对面的向真看了半晌,才道:“向将军,现在朝廷北狩,一切从简,但凡是一些不重要的机构,我都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
  “李相,这事关着皇室的脸面,怎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向真大声反驳道。
  “田卿正,现在太上皇和皇上的所有事宜,都是划归了你太常寺主理的,也就是说,少府监原本的职责也都归关到了你太常寺了,是你怠慢了太上皇和皇帝陛下吗?”李泽看着田令孜厉声问道。
  田令孜赶紧站了起来,道:“李相,我哪里敢?只是太常寺原本也是事务繁杂,早前皇室就这么几个人,处理起来自然简单,但随着太上皇重新纳了邓氏女子为后之后,加上后族,人便繁杂了起来,现在向大姑娘率领的大队人马也到了,便使得事情更多,太常寺实在是有些忙不过来了,所以我与向将军商量之后,还是提请李相重设少府监,以掌管皇家诸般事宜,免得失了体统,让天下人笑话。”
  李泽盯着田令孜看了半晌,直看得对方心里有些发毛的时候,他却突然笑了起来:“田卿正说得也有道理,这件事情,你先下去与曹信以及章回、夏荷他们磋商,看吏部与礼部、户部他们怎么说,然后有一个具体的章程拿出来我们再议此事,如何?”
  田令孜看了一眼向真,情知这是李泽使出了拖字诀,吏部、礼部、户部总是能找出无数的理由来拖延此事的。做成一件事情很难,但要搅黄一件事情,却是太容易不过了。这样的事情,田令孜自己以前在长安不知办过多少。
  但李泽的说法也是毫无可以指责的地方的,就像自己刚刚说成立少府监事关皇家体面的时候,李泽也无法找出正当的理由反驳一般无二。
  将事情往下面一推,然后办事的便得一个衙门一个衙门的去跑。今天找不着这个,明天找不着那个,即便找着了也是要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然后三个衙门之间开始推来推去的踢球,拖上个一年半载轻而易举,指不定拖着拖着,这事儿就黄了。
  看着田令孜与向真的脸色都不是太好,李泽心里倒是有些畅快,微笑地看着二人道:“还有什么其它的事情吗?”
  向真拱了拱手,道:“李相,还有一件事情相求。”
  “向将军请言。”
  “请给皇室拨付一些产业,诸如庄园之内的物事吧!”向真道。
  李泽一皱眉,道:“户部每年给皇室拨付十万贯钱,难道还不够用吗?朝廷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能节省还是节省一点的好。田卿正,这笔钱一向是拨在太常寺的,怎么花用,你心里当有一本帐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