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984

  刘信达很快就感受到了城上力量的减弱,因为他的士兵,在多日之后,终于杀上了城墙,并且能在上面坚持那么一点点时间了。
  “田将军,就是现在了!”朱友贞看着身边的田国凤,道。
  “三殿下却看我破城!”田国吧抓起放在地上的头盔,套在头上,系好了带子,一把提起插在地上的斩马刀,大步向前而去。
  一千披甲精锐,随着他冲向护城河。
  鄂岳节度使钱凤,已经在城头上督战多日了。
  正如早先朱友贞所猜度的那样,在梁军大举来攻的时候,钱凤的确是将所有的精锐力量给撤了回来,同时,在外面伏下了一些力量。这些力量毫不起眼,甚至不值一提,但如果朱友贞在鄂州城下长久不得寸进,这些后手,便会发挥出作用。
  在两军较劲的关键时刻,任何一点力量的倾斜,便足以影响到整个大局。最终压垮骆驼的,也不过是区区一根稻草而已。
  钱凤的算计无疑是成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小瞧了梁军的战斗力,又高估了鄂岳军的战斗力。
  这一进一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真正的战争过程之中,体现出来的便是鄂岳军的伤亡,远远地超出了钱凤的估计。
  这让这场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防守一方虽然占据着绝对的地利,应付起来,却是越发艰难了。
  而是今天,战争的最关键的时刻,钱凤居然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梁军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其它方向打破鄂州城,他们是一门心思地要从北面打开缺口。所谓的朱友贞本部人马转移到东城,只不过是疑敌之计而已。对于梁军来说,只要能让城上将一部分精锐转移走,不拘是多少,于他们而言,都是赚的。
  田国凤这一千精锐插进战场的时间,是非常要命的。激战了一天,太阳渐渐西下,夜战,对于攻城一方来说,自然是更不利的,按照以往的经验,此时的战斗,差不多已经要接近尾声了。
  而努力了一天的守城士卒,也确实在这一时刻感受到了敌方进攻的趋势在逐渐减弱,心里也是渐渐地放松下来。
  城上城下,布满了尸体,鲜血淋漓之中受伤者的哀嚎,在先前的激烈的战斗之中还不知不觉,此刻战事的烈度一下来,这些声音便愈发的清晰起来了。
  士兵们在庆幸着自己又熬过了一个关口。
  懈怠首先便出现在心理之上,然后便体现在了精神之上,体力之上。
  手中的兵器,似乎重上了许多。
  肚中的饥饿,此一刻更加的明显了。
  他们想好好地睡一觉,想好好地吃一顿,想用今天守住城池的胜利,来向节度使要求多一点的赏赐,哪怕是多赏上两斤肉,一点酒,也能让他们能舒舒服服地睡到大天亮。
  战事打到现在,双方都已经打红了眼。如果说最早的时候,还会有人抱着投降的意思的话,但现在看一看城上城下铺满的层层叠叠的尸体,又有谁还有这个心思?
  鄂岳实行的还是典型的府兵制度,军队之中,父子兄弟,邻里乡亲,彼此之间,都能扯上关系,战事如此激烈,谁家没有亲人死在对方手中。
  除了与对手血拼之外,哪里还有什么旁的心思。
  要是失败了,遭受了惨重损失的敌人,又哪里会放他们一条生路?
  报复,这是必然的。
  什么祸不及妻儿,在这个时代,可是根本不存在的。
  鄂岳军松懈了,而准备了几乎一天的梁军的真正的杀手锏,此时才刚刚扔将出来。
  伴随着一声声的呐喊声,早先被刘信达的士兵们携带过来的无数的碗口粗细的毛竹,被士兵们从地上举了起来。
  每一根毛竹的顶部,都攀着一个梁军甲士。
  最前面的两个人,赫然便是田国凤与陈富。
  数百根毛竹,数百个甲士,就这样突兀地一下子从地上嗖地一下便到了空中。在城上士兵看来,倒似是这些人一跃便跳到了这么高似的。
  陈富两腿夹着毛竹,手中弓弦连珠价般的响起,每一声响,便有一个鄂岳士兵惨叫着掉下城头去。
  这些士兵是见机极快的,在毛竹刚刚竖起来的时候,他们立即便反应了过来,但陈富的箭法太准,一连十数箭,将城墙之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披着两重铁甲的田国凤,便抓住了这一点小小的空间,从毛竹之上跳到了城墙之上。
  “给我去死!”他吼叫着挥起了手里的斩马刀。
  横扫四方。
  鲜血四溅,四五个鄂岳兵身首异处。
  一根根的毛竹靠上了城墙,一个个的甲士跳了上去。
  城上的士兵也终于反应过来了,嗥叫着挥舞着刀枪,围了上去。
  有的甲士刚刚站上城墙,还没有站稳脚跟,便被城上的士兵推了下去,有的还在毛竹之上,便被眼急手快地敌人用弩箭射了一个透心凉,卟嗵一声落下城去。
  但终究还是有近两百人随着田国凤与陈富两人站上了城头,更重要的是,他们集中在一段不到五十米的城墙之上。
  “向我告拢!”田国凤吼叫着,双手执斩马刀,横劈竖斩,而陈富则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不停地开弓射击。
  敌人太近,他压根就不需要瞄准,只需要开一个半弦,便足以取人性命,因为他的箭,射的都是敌人的面门。
  前面有田国凤开道,左右两面,各有数名甲士提着盾牌和敌刀,护着他的侧翼。这个小小的组合,顷刻之间,便汇集了百余名甲士在他们的身周。
  此刻,田国凤仍然在队伍的最前方,而陈富,却身处在队伍的正中间。
  他不必在担任开路的任务,而是将精力放在了殂杀敌人的军官之上了。
  鄂岳军从数个方向上扑了过来,所有人都明白,不迅速地将这股敌人撵下城墙去的话,今天鄂岳城就要完了。
  但问题是,这上来的几百人,都是梁军之中最精锐的那一部分,而且这样的人,还在不停地增多。
  田国凤带着一千甲士最后一搏,成功上了城墙并活着组成了军阵的有近七百人,他们组成了两个集团,相互之间不过隔了数十步而已。
  “成了!”护城河对岸,朱友贞兴奋地击掌大呼,而前线的刘信达更是沙场宿将,岂会放过这样大好的机会。刚刚精疲力竭的梁军,此时一个个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地兴奋起来。一架架的梯子竖了起来,蚂蚁一般地向上爬去。
  而东城的朱友贞本部,此刻也正式开始了攻城,他们要牵制住东城的这一部分鄂岳军,不让他们能有机会转移到北城墙上面去。
  随着爬上城墙的梁军士兵愈来愈多,田国凤这一伙人已经开始向着城楼方向运动了,因为在哪里,有着鄂岳节度使钱凤。
  伴随着陈富一箭将城门楼上高高飘扬的鄂岳钱字大旗射落尘埃,梁军欢声雷动,鄂岳军却是心丧若死,溃散,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七百六十三章:洞庭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不过对于长途跋涉,风仆尘尘的丁俭来说,这座天下名楼现在对他的吸引力,却并不大,站在堤岸之上,亦只是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巍峨壮观的名楼,便径直上了一艘舫船,一路远去。
  十余年前,他来过岳阳楼,那时的他,可是有名的风流人物,不但家世好,而且才华出众,相貌英俊,羽扇纶巾,不知倾倒了多少佳人,不管他出现在哪里,总是所有人的中心。可谓是少年得意,自觉天下才俊,能与自己相比者,廖廖无几。
  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面色黝黑,蓄着整齐小胡须的中年沉稳男子。
  在北方为官六年,丁俭的变化,实在是太大。
  李泽麾下的官儿,与其它地方的官儿有着截然的不同。亲历亲为,是他们最基本的为官素质,像南方这样主官们基本不干正事,大事小事儿全托附给吏员的行为,在北方李泽治下,压根儿就看不到。
  你真敢这样干,保管过不了几天,你就立刻被罢官免职了。
  相对于外貌的变化,丁俭的内心变化是更大的。
  最初的时候,他对李泽的一系列雷霆霹雳般的手段是极不认可的。李泽将他派到了翼州,让他亲眼目睹了翼州在新政之下,是如何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的。在翼州,丁俭目睹了那里的百姓爆发出来的惊人的力量。
  然后,他又被李泽调去了河中,那是一个仍然由旧势力统治下的地方。丁俭想进行自己理想中的政治改良,让李泽的新政能与旧有的豪族势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几年努力之后,他失败得很彻底,最后,他不得不举起了屠刀。
  在两个地方,丁俭都担任的是一地主官,这也让他彻底明白了李泽所说的话。不打碎一个旧的世界,那么,一个新的世界就不会到来。
  打碎旧的世界,就必然会损失到现在的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断人财路,不谛于杀人父母,那些人,岂会甘心就此束手就缚,所以,刀子便是不可避免地要举起来的。
  他丁氏一族,是荆湖一带,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这一次他回来,就是要让丁氏这艘大船改变航向,否则有朝一日,必然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淹没。
  他不认为伪梁能够阻挡李泽的脚步。
  也不认为南方向训能给李泽造成多大的麻烦。
  如果李泽愿意的话,现在北方兵马,便可以击败挡在他们面前的所有敌人。只不过李泽不愿意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他更愿意采取一种相对温和式的,一种死人更少的方式,一种对治下百姓影响更小的方式来赢得这场战争。
  这在丁俭看来,便是仁治仁心。
  一直在北方担任着高官的丁俭,比起一般的北方官员,更深刻地知道现在北方的战争潜力有多么的大。
  就以翼州百姓而言,在战争之中至关重要的粮食一项,储存便是极其惊人的。过去翼州的粮食为成了三大块,一是公粮,这是必须要交的,按人头计算,计价较低,算是赋税的一种,这些粮食是朝廷的伫备粮。第二块是自售粮,比公粮的价格要高一些,老百姓卖出去之后,用所得来购买自己所需。但因为北方一直实行的粮价管控,老百姓其实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但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卖。事实上,在市面上流通的,更多的是这种粮食。第三大块,便是老百姓的储存粮。
  老百姓都有储粮的习惯,这是中国农夫们最古老的智慧,在丰年的时候,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便一定要储备一些粮食以应不时之需。
  这便使得北方的粮食,远超在朝廷报表之上显示的数字。对于这一点,曾经当过翼州刺吏,河中刺史的丁俭,是十分清楚的。
  随着李泽改变了粮食的政策,这一部分粮食,正在大量涌向市场。在关中粮食价格暴涨,南方粮价亦随之高企的时候,北方的粮食反而逆势下跌了。
  北方甚至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在向伪梁出售粮食以赚取暴利。当然,把持这一出售行为的,并不是一般的粮商,而是大唐朝廷自己。他们用伪梁急缺的粮食,换来无数的战略物资,茶,糖,铁锭,盐,桐油以及金、银等贵重金属。
  北方能够流出多少粮食是经过了精密计算的,而一般的普通粮商,要是触及到了这一雷区,那下场可就不美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