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5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3/984

  夏荷的刀子,自然是极狠的。
  “公子,王尤两家跟进了,光是他们这两家,户部就收了二十万贯的评估费。”夏荷笑颜如花地向李泽报着喜:“接下来还有数十家商社也提交了申请,虽然不能像他们这两家,但算下来,一共也能收个一两百万贯,今年手里可是宽裕了。”
  “这都是些小钱,他们拿到的可是大头。”李泽笑道:“不过平卢,河套两地的资金窘境,倒是马上可以得到缓解了,他们拿到了钱,自然是要投出去生利的。有了钱,这两地便能活泛起来了。”
  “王明义想在让供销合作社也跟进,出售一部分股份。”夏荷道:“不过供销合作社遍布全国,体量太大,这件事情,公子您怎么看?”
  “王明义跟你说过了吗?就我看来,没有问题。”李泽点了点头:“不过对供销合作社要加强监管,这些年来的贪腐案,大多发生在他供销合作社里。多少人因此掉了脑袋了?”
  “近三年,一共有三百七十一人,因为贪腐而被砍头,下狱。”夏荷道。“不过随着粮食,丝绸,盐业,茶业等大宗物品的放开,供销合作社的日子,可比以前难过多了,所以王明义这才急着想要筹集更多的银钱,好盘活供销合作社整个的生意。”
  “供销合作社在我们发展的初期,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但他掌握的资源太多,所以内部出现的问题也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认为供销合作社要进行大范围的改革了,否则这样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生意被开放,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的。”李泽道。
  “具体要怎么改?”
  “先以州为单位,让他们各自单独核算吧!如今的供销合作社的点遍布全国,还是为老百姓提供了不少便利的。以州为单位,财务单独核算,不再炒大锅饭了,然后以州为单位,出售一部分股份。”
  “我明白了。”夏荷道:“只不过如此一来,有些州治的供销合作社,只怕难以支撑。”
  “只有途穷,才会思变!”李泽道。“不能让他们躺着赚钱了。效率太低,赚得太少。”
  夏荷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公子,这样发展下去,三年之后,你在书中所写的股票交易所,我看便可以正式上马了。有三年的时间筹备这件事,我想时间上是足够了。”
  “关键是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详尽,要尽可能地堵上有可能的漏洞。让其成为我们经济的一个强劲的动力源所在。你让金不换负责这件事,不觉得他太年轻了一些吗?”
  “金不换家学渊源啊,对钱和数字天生敏感,而且对您的这本小册子,理解得比我还要深,没有比他更好的人选了。”夏荷道。“而且三年之后,他也二十一岁了,也足够成熟了。”
第七百八十八章:出任
  国人历来都有屯钱屯粮的习惯,不管是升斗小民,还是巨富豪绅,家里没有足够的存粮存钱,心里总是不安稳。
  而李泽,现在做的,却是想法设法地希望大家将家里的钱都拿出来花销。钱,向来只有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屯在家中让他发霉长锈,对于一家一户来说,或者可以心安,但如果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这样办的话,对于国家来说,未免就要缺乏活力了。
  七年以来,整个北地的经济从整体上来说,是欣欣向荣的,较过去相比,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泽其实可以非常骄傲,虽然他现在无法解决贫困问题,但他至少可以自豪地说,在他的治下,饿死人的事情,现在是极其罕见的。即便是再贫困的地区,现在他们至少可以勉强地活下去。
  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至于真正地解决贫因问题,他不认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能做到的,也就是让大多数人摆脱这样的窘境而已。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地向自己的官员,向那些富豪们灌输一个道理,让钱转起来,让钱跑起来,让钱不停地在市场之上流动,才能挣更多的钱。
  多年的努力,还是有些效果的,至少在他的核心统治区域内,官员和有钱人,已经开始认同他的这个观念。那些过去的地主们,在尝到了好处之后,已经开始暴发出更大的能量,希望能够攫取更多的财富。
  现在,李泽希望他治下的升斗小民们,也能慢慢地走到这一条轨道上来。
  永远不要小瞧这些升斗小民们的力量。或者这些升斗小民,平均下来,每个人不过只有几贯的存钱,但如果将这个数字乘上丁口的人数,那就是一个庞大的存量。
  李泽进行币制改革,铸当百贯的钱币,当十贯的银币,当十文的铜币,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原本大量的制钱,在进入流通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们静静地躺在百姓的衣柜里,箱子里,或者地窖里,不见天日。户部的铸钱司每天忙得像狗一样地铸钱,却也无法改变钱在市场之上流通不足的问题,钱在涨价。而它愈是涨价,便愈有人收藏他,这便是一个死循环。
  这些新钱在进入市场之后,勉强抑制了一下缺钱的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之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当百贯当十贯的钱币,仍然不是市场之上流通的主力军,主力军仍然是当十文的铜元和原本一文的制钱。
  “盛隆钱庄在武邑已经开始了存钱付息的试点工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夏荷道。
  “慢慢来吧,这需要时间。”李泽道。
  盛隆通过出售股份,在短时间内还是筹到了大量的银钱,但对于金满堂准备的投资平卢以及准备去大力开发倭国来说,这点钱仍然是杯水车薪。而且,购买这些股份的,从整体上来说,多半还是有钱人,官员。所以李泽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吸纳散在百姓手中的银钱。只要存到盛隆钱庄里,便可以按时得到一笔利息。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在此之前,不管是谁,将钱存到钱庄之中,不但没有利息可得,反而是要支付一笔保管费的,所以除了那些需要大量银钱交易的大商人,普通人,没有谁会把自家本来不多的钱放到钱庄之中,但现在,盛隆终于跨出了第一步。
  百分之一的利息,不高,但作为试水者,已经是很不错了。之所以选择武邑作为试点,是因为武邑现在是北地最富的地方,老百姓手里也有着更多的散钱,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老百姓,对于现在的朝廷,有着巨大的信心。
  想要老百姓们将手里的钱勇敢地拿出来用,对于朝廷的信心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只有他们坚信朝廷是有力的,是战无不胜的,是讲信用的,那么,他们才敢将手里的棺材本拿出来以博取更多的收获。
  “武威钱庄在平卢的分号,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将正式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针对的对象,是平卢在藉的有土地和房屋的农民,贷款金额不超过十贯,贷款利率不超过百分之三,期限为一年。以帮助哪里的农民购买种子,农具等,如果在平卢实施顺利,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展开。”夏荷接着道。“不过从哪里现在具体的情况来看,只怕会存在着相当的阻力。”
  这也是李泽现在很苦恼的一件事情,平卢那边刚刚收复不久,当地留存着大量的旧官吏,旧豪绅,特别是广大的乡村,旧有势力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宗族势力依旧强大,朝廷好的政策,在城市里勉强能铺开,但一到乡下,便大打折扣,甚至根本开展不了。
  而现在,李泽已经不能象最当初整治成德横海等地区一样,抡着刀子大砍大杀了,随着统治的区域愈来愈大,丁口愈来愈多,形势亦是一样的愈来愈复杂,朝廷的政策,也随之渐趋温和了,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渐进式的,温和的推进模式。特别是像平卢地区,朝廷现在需要那里平稳,以便为接下来的南进对伪梁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打下一个坚守的基础。
  “那里需要一个有力的官员去推进朝廷的政策。”李泽敲着桌子道,现在的平卢,仍然处于军管的状态之下,整个平卢被一分为二,一半归了柳成林,另一半则归了尤勇。随着那里大是的流匪,溃兵被两位大将军扫荡干净,让其恢复常态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当天下午,吏部尚书曹信,出现在了李泽的公厅之内。
  “我准备将平卢更名为山东府。那里需要一个合适的官员,你夹袋之中,可有人选?”李对问道。
  曹信沉吟了片刻,笑道:“李相,您身边便有合适的人选啊!”
  “哦?”李泽一楞,“你说得是谁?”
  曹信抬眼看了一边正在作着记录的章循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章循!”不但李泽吃了一惊,便连章循自己,也是愕然。
  “他自出仕一来,一直便在我身边,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啊!”李泽道。
  章循也是拱手道:“曹吏部太抬举我了,下官可没有这信心能将平卢治理好!”
  曹信却是没有理会二人的反对,而是接着道:“李相,我认为没有谁会比章循更合适的了。一来,他一直跟在李相的身边,对于朝廷的政策,吃得透,理解深,去了哪里,能将朝廷的政策准确地推行下去。二来,章循家学渊源,章公的名声,在平卢哪边,那也是响当当的牌面,章循去,能够极大地缓解当地士绅对于我们的心理上的抵触。”
  李泽心中一动,山东,那可是圣人的家乡,而章回,则是儒道大拿,章循去哪里,的确可以有效地影响到这一些人。
  “第二点,李相,现在在平卢,也就是接下来的山东府,可是驻扎了两位大将军。一位是咱们镇州旧人,一位是新进骁勇,两人只怕也有些不合拍,去的人也要有能耐能够协调两位大将军之间的问题,试问,有谁比章循更合适的呢?他一直在您的身边做事,他去了,不看僧面看佛面,二人也会给章循一些面子的,换了一个人去,就不见得有这样的效果。”
  “有道理!”李泽被说服了,柳成林是自己的大舅子,武勇盖世,但这样的人,同样的,也是相当自负的。而尤勇,从父亲那一代开始,便是李家的老臣子,资历深厚,人脉极广。事实上,两人在山东府哪边已经有些一些摩擦传到了李泽的耳朵中,而两卫军队在哪里,也时有摩擦,不时会有一些冲突。章循不但是章回的儿子,一直以来,更是充当着自己私人秘书的角色,他去哪里,不管是柳成林还是尤勇,都会给他面子。
  “三来,至于说章循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这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弥补。李相可以为他配备一套整齐的班子,从各地抽调一些治理地方经验丰富的官员去助拳,具体的事情,这些人去做,而处理较高层面的事情,则由章循出面,自然便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听到这里,李泽已经完全被说服了,转头看着章循:“怎么样?有没有信心去山东府走一遭?不要担心,放胆去做,实在干不好,还回来我这里。”
  有没有信心先是两说,但能从一个整天处理案牍的秘书成为一个治理地方的大员,章循又岂有不动心的道理?说是山府东,实则上就是原来的平卢节度使啊,虽然说兵权没有了,但治理这样一大块地方,对于谁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章循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是从小就立下的理念。
  涨红了脸,章循站了起来,拱手道:“下官愿意去,如果做不好,愿受责罚,哪里还有脸回李相这里来。”
第七百八十九章:人选
  李泽瞠目结舌地看着对面的柳如烟。
  这不是在两人的卧房之内,而是在李泽的公厅之中。厅内也不只有夫妻两人,还有各部堂高官。柳如烟也不是家居便服,而是正儿八经地穿着她右千牛卫大将军的武官袍服。
  “你要去扬州?”李泽有些惊讶地再一次反问了一遍。这一件事,柳如烟并没有跟他私下里商量,而是在这样正经的会议上直接提出来了。
  “是的,我去扬州。”柳如烟点头道:“长江流域的布局至关重要,而现在,他们都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而且不管是丁俭还是钱彪,现在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如果他们顶不住,则数年心血不免毁于一旦,想再经营出现在的规模,几乎再无可能了。”
  今天讨论的便是如何支援岳阳,荆南等地。
  向那边派遣一支援军,是在座诸人的共识,只是谁都没有想到,柳如烟居然亲自要去。
  “哪又何必王妃亲自去?选派一名大将即可。”曹信下意识地便直接反对了。“军中人才济济,并不缺乏善战良将。”
  “可他们都没有我的地位!”柳如烟反驳道:“那里,现在需要有一个地位足够高的人去让他们重新鼓起干劲来。除了我,还有谁更何适?仔细数一数,从西到东,屠立春,王思礼,石壮,田平,我哥哥柳成林,尤勇,有那一个能脱得了身?”
  众人不由都是默然。
  屠立春,王思礼所部兵马是接下来攻击长安的一柄利剑,石壮,田平,柳成林,尤勇,都是接下来攻击河南,进而攻打洛阳,进击长安的正面部队,朝廷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调他们走,沈从兴倒是呆在沧州,但此人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而此去江南,更加需要的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物,他万万不行,数来数去,众人竟是找不到一个比柳如烟更合适的人选了,当然,这是抛开他身为李泽夫人的身份来说的。
  柳如烟不仅是李泽的夫人,更是右千牛卫大将军,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个勇冠三军的将领,当年率部从长安护着皇帝一路杀回到武邑来,名声震动天下。
  南方需要一个足够份量的人去镇场面,去给岳阳,荆南打气。让那些在拼命的人看到希望,也让那些首鼠两端,已经在动摇的人受到震慑。从这个方面说来,以柳如烟的身份,的确能将这个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我去,能够有效地整合荆南,岳阳以及扬州诸地,同时我去,也能让一直摇摆不定的龚云达下定决心。只有我这个身份给出的承诺,龚云达才会深信不疑。只有我去,才能让浙西,宣州等地尽快归附。”柳如烟语气铿锵,看着诸人大声道。
  李泽沉吟半晌,“可是此去扬州,我们并不能派出太多军队,以现有的运力来说,三千人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还只能是步卒。”
  柳如烟笑道:“当年我从长安走的时候,麾下也只有三千人马。那时的局面,可比现在恶劣多了。现在我们在长江流域已经打开了局面,此去,不过是扩大胜果而已。”
  “我支持王妃!”公孙长明扬声道:“正如王妃所说,一旦王妃在扬州登陆之后,淮南的龚云达便有可能倒向我们,他一旦倒向我们了,朱友贞可就要坐蜡了,必然会迫使此人收缩兵力,岳阳的危局便能得解。岳阳一旦缓过气来,便能大力支援荆南。再拿下浙西和宣州之后,扬州便稳如泰山了。”
  “现在金满堂的船队还停泊在海兴,如果尽数征用,再加上潘沫堂的水师,应当可以运送五千精锐过去。”曹信虽然是吏部尚书,但却也是沙场老将,眼珠子一转,便又想到了增加运力的办法:“算上前期过去的兵马,我们在扬州便有了上万兵马,足以应对任何敌人。”
  向扬州增派兵马,当然不仅仅只是稳定扬州、岳阳、荆南一线,其最大的目的,却是要与向训争夺地盘。
  如今在南方,随着向训联合福建观察使,容管经略使,桂管经略使三家,已经拿下了大半个江西,下一个目标,必然会是湖南观察使辖区,以向训现在的实力,只怕湖南观察使刘崇会直接选择倒向向训。因为朝廷在南方,除了丁俭还有一些份量之外,其他人不论是在实力还是在地位之上,都远远无法与向训相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3/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