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984

  “当然。不过那是在大军在正面战场之上击败张仲武的主力之后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刘将军,别忘了,我们可在张仲武的腹地。没有万全的把握,是绝不能贸然出击的,一旦失败,我们这些年来的卧薪尝胆,可就完全白费了。”范建道。
  “二郎,范将军说得对。那张仲武既然要大规模地出击,只怕也不会忘了我们这个心腹之患,指不定就会设下什么圈套诱使我们出击,好将我们一举拔除呢。”燕五伸手按住刘岩的肩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些年都忍过来了,再忍忍有何妨?”
  “燕五说得对!”范建道:“我们不出山,对张仲武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没有一两万兵力在山外守着我们,他能放心吗?所以我们不动,也能为朝廷作出贡献。”
  刘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
  “行,就听你们的。这一次李相指定的主将是谁?薛冲还是王温舒?”
  “都不是!”范建摇了摇头:“是韩琦。薛冲也好,王温舒也罢,对付邓景山还差相仿佛,对上张仲武,那就不是个儿了。”
  听了这话,刘岩不由大奇:“那韩琦,不是李相的对头吗?一直与李相不对付,这一次李相居然还将这样的大事交给他?就不怕这家伙趁机作乱?”
  “具体的我不太清楚。但李相既然把这样的大事交给了韩琦,自然是信得过他的。”范建笑道:“再说了,人是会变的,不是吗?刘将军你以前还不是我们的对头,现在,咱们可是一家人了。”
  “能不能不要说以前?”刘岩有些恼火了。
  “好,不提不提!”范建笑着摆手道。
  刘岩有些担心地看着范建:“张仲武现在可是兵精粮足,单凭薛冲的左金吾卫三万人马,再加上平州莫州等地的地方军队,了不过不会超过五万人,能是张仲武的对手?”
  范建微微一笑:“刘将军多虑了。李相筹谋多年,岂会只有这点兵马?据我所知,到时候应当有超过十万的大军应对张仲武,这一次可不单单是防守,而是要进攻,要反击,李相雄才大略,准备在这一战之中,一举解决掉伪梁和张仲武两个方向上的威胁。”
  刘岩愕然,这与他预想中的唐军的规模差得可太远了。足足多出了一倍,五万大军可不是几百几千人,随便能找个山旮旯一猫,便能藏起来。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是根本瞒不住人的,单是供应后勤,便能让人将他们的来路猜得明明白白。但看范建的神色,明显是没有准备跟他详说。心中未免便有些不舒服起来,这是还将他当外人呐!
  看着刘岩的模样,范建也大致猜出来了刘岩的心思,笑道:“刘将军莫想歪了,不是我不讲给你听,而是我真不知道。这一次出去与我们在东北之地的负责人接上了头,我也与刘将军有着一样的担忧,生怕在平州莫州吃了败仗。但上头让我压根儿就不需要担心这些,说起这一次大战,是李相谋划已久的,规模远超我们想象。那家伙怎么跟我说的,我就是怎么跟刘将军你说的。”
  听了范建这话,刘岩这才展颜一笑:“也是,李相的谋略,我们这些人,压根儿就无法揣泽,便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接下来我们恐怕要加强防范了,兴许张仲武部还做着梦想趁机来弄我们一把呢!”
  “我也是这么想的。”
第八百八十七章:辽地
  东北之地,辽州,吉州,营州,论起地盘之大,比起张仲武以前控制的卢龙诸地还要广阔无垠的多,但论起人口的多寡,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偌大的地域之内,真正在藉的人口,不过一百余万人。而这,还是张仲武在进入东北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扩充人口之后的结果。
  当然,不在藉的其实并不在少数,至少不会比在藉的人,但这些人,要么便是老林子之中的野人,凶狠如虎。要么便是流窜各地的流匪,狡滑如狐。当然,还有那些来去如风的番夷诸部,他们反复无常,时降时反,颇让张仲武头疼。
  现在已经不再是卢龙军了。
  当年李泽为了安抚张仲武,以便腾出手来收拾国内乱局,同时,也是希望张仲武的卢龙军在进入东北这块混乱之地整理一番,到时候他好来捡现成的,所以便借着朝廷的名义,册封了张仲武为辽王。
  所以现在应当称呼张仲武的军队为辽军了。
  应当说张仲武在总体上还是没有辜负李泽的希望的。进入东北之地之后,数年辛苦,终于让东北之地,有了一些中兴的模样。
  初入之时,张仲武展现了霹雳手段,杀得人头滚滚,将东北的那些土著大豪们,杀得破了胆。别看张仲武在与李泽的战斗之中屡战屡败,但到了东北,他却成了能止小儿夜啼的人物,那些联结自保的本地大豪们,在数次与张仲武的决战之中大败亏输之后,选择了向张仲武屈膝。
  到了这个时候,张仲武便已经站稳了脚跟。
  大棒施展过后,接下来就是蜜枣了。
  张仲武治理辽地的手段,让李泽大跌眼镜。
  他在辽地,将人直接分成了三六九等。
  第一等人,自然是跟随他从卢龙之地一路撤入东北的这些人。这些人拥有最高的权力,组成了整个辽王府的最高统治机构,占据着各地官府的要害位置和军队之中的主官位置。
  第二等人,则是东北本地的那些本地豪强们。这些人也可以进入官僚机构之中为官,但最多成为副贰、佐吏。而这些人家的嫡系子弟,都要进入张仲武的亲兵卫队之中成为侍从,实际上便等于是质子。在有战斗的时候,这些本地豪强还要组织青壮,自备武器,成为辽军的仆从军队,从事一些辅助性的战斗工作。
  第三等人,是那些内附的蛮夷诸部以及高句丽过来的人。这些人有的从事养殖放牧之事,有的则躬耕土地,这些人在辽地是可以分得土地的,当然,他们也需要缴纳沉重的赋税以及承担各类徭役。
  第四类人,就是辽军从深山老林子里捕捉到的野人以及他们的家眷,那些因为反叛而被镇压之后的幸存者,当然,也有为数众多的奴隶。
  与前三类人比起来,这些人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力了。如果说第三类人被欺负了还可以去官府喊喊冤,如果碰到一个清明的有正义感的官员,或者便能伸张正义,这第四类人,就只能默默的承受所有的一切。
  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架构并且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不得不让李泽啧啧称奇。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让张仲武在数年之中从一个入侵者,变成了辽地真正的王。
  在辽地的土地政策之上,张仲武吸取了李泽一部分的成功的经验,并成功地实施到了他的领地之上。第三等人,能够无偿地获得大量的土地耕种,就是赋税沉重了一点。但至少,这些人能够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之下,缴纳完赋税之后,还有那么一些节余可以让一家人吃饱穿暖。但这些人的贡献是远远不足以支撑起辽地经济的。
  真正作为辽地经济支撑的还是第一等和第二等的人。
  大量的军士被赏赐了田地,与第三等人需要缴纳土地收成的七成以上的收入不同,他们只需要缴纳三成。同时,这些军士还被赋予了一项特权,他们是可以进入老林子去捕捉野人成为他们的奴隶的。所以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经常便有辽军士兵成群成队地进入老林子去捕捉野人。
  这是一个风险些很高的活计儿。因为野人虽然没有锋利的刀枪箭矢盔甲,但他们的战斗力却极为可观。所以进入老林子,不时也会有伤亡,但总体上来说,收入却是远远大于支出的。而张仲武又是极力鼓励这种行为的。每捉到一个野人,辽王府还会给予士兵一定的奖励。如果士兵自己不需要奴隶了,那么便可以卖给辽王府,一个身强力壮的野人,足足可以卖到数十贯钱。
  对于张仲武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来,辽王府可以获得大量的劳动力,二来,又磨炼了士兵的战斗水平,使他的战士战斗力始终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之上。他不可能像李泽那样花费大量的银钱让士兵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练,只能使用这种更野蛮的手段。
  辽王府拥有大量的军屯,而这些军屯点,使用的便是奴隶耕种,除了让这些奴隶们不至于饿死之外,这些军屯点,基本上没有别的消耗。活着,便不停地为主人创造财富,死了,挖一个坑往里面一扔,便算完事。
  除了这些之外,辽地本土大豪们,则是贡献税赋收入的主体。这些本地豪强们在与张仲武的争斗之中失败之后,仍然保存了一定的实力,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以及人丁,张仲武也许给了他们一定的特权,他们的土地所缴纳的赋税是五成。同时,张仲武也允许这些人经商,辽地的商队,基本上都出自于这些本地豪强。
  自然,有正经做生意的商队,便也有走私的商队。
  而只要给张仲武缴纳足够的税赋,张仲武也懒得理会这些本地豪强们作生意的方式。如果他们有本事从李泽治下的区域内走私来物品,张仲武欢喜还来不及呢。
  要知道,虽然李泽封了张仲武为辽王,双方保持了大体的和平状态,但对于辽地的经济封锁,却从来就没有松动过。
  包括盐,茶叶,铁器,麻,油,粮食等战略物资,更是控制得极其严格。
  不过也正如威虎山的刘岩总是能够弄到一些这样物资之外,在李泽治下也同样为了钱有不少的亡命之徒在开启这样的走私之旅,而且根本就无法禁绝。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平州的边境之地,一个人如果背上一百斤盐,每斤的成本价不到五文,一百斤盐也就五百文,还不值一个银元。
  但如果他能成功地把这一百斤银运到对面,每斤盐立刻便能上升到二十文,一百斤盐便值二个银元。四倍的利润,足够让许多人去搏一把。边境线如此漫长,被抓到的风险其实并不高,只要你不是大张旗鼓的大规模的走私的话。
  事实之上,这些走私活动之中的不少小团伙,本身便是由大唐内卫控制的,借助着这个机会,他们也在拼命地向着辽地进行着渗透的工作。
  六年时间,利用这个金字塔般的结构,张仲武在不断地积蓄着他的实力。在辽地强横的军事实力,使得他能够稳稳地坐在塔尖之顶俯视着整个辽地。
  这两年,在张仲文的建议之下,辽地的这个严密的等级制度,有了一些松动。主要便是给下一等级的人给出了一些向上一等级奋斗的机会。
  比方说第二等的人要想成为第一等级的人,在通过缴纳的税收,立下的战功等基础之上进行评定,一旦通过,便可以跃升为第一等级的人,从而获得更多的特权。
  而第三等级的人,就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成为战士立下战功。从本质上来说,第三等级的人,仍然算得上是自由民,他们是可以报名参军的。一旦立下战功,成为了军官,便有可能跃升为第二等级,获得土地,奴隶等,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最惨的,当然不是第四等奴隶阶层,他们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在战事爆发的时候,成为敢死队,活下来并且立下战功,便能成为自由民。
  而这个建议,正是张氏兄弟在如今大局面前,感到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的情况之下作出的决定。如此,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战斗力。
  虽然如今他们的实力基本上恢复到了以前在卢龙时代的水平,但他们的对手李泽,实力却远非当年可比了。虽然现在李泽的主要目光投诸在统一大战之上,但对于张氏兄弟来说,这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如果让李泽顺利地完成了统一大业,他们便休想在辽地这样逍遥地过下去了。
  说起来,现在的张仲武已经没有了当初想要争雄天下的心思了。他只想能永远地待在辽地当他的辽王,但这也不是他想要就要的,只有通过战争,让李泽不得不承认他的地位。不然,终有一日,李泽的大军的兵锋,是会指向他的。
第八百八十八章:张氏兄弟
  辽地的春天,来得比中原要晚上许多,所以这里的麦苗才刚刚长到了人的膝盖之处,但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绿色,却仍然让人心情振奋。
  这里是安化城,是辽王张仲武的统治核心,王府所在地。安化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张仲武选择了这里作为自己的坐镇之所之后,六年来,安化城的扩建便从来没有停止过。眼下时节,更是建设的高峰期,无数的民夫和奴隶夜以继日的在城墙之上劳作着。
  最后的一个缺口,预计在今天秋收之前,便会完全合拢了。张仲武是将安化城当作了张氏的百年基业之所在修建,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不惜工本的。城墙高达三丈有余,墙体厚约三尺,先以粘土筑墙,再外包青砖,最外面,则是包上了一层条石,其坚固程度,比起中原的任何一座大城,都毫不逊色。
  完全建成之后,这座城池,将能容纳超过二十万人居住,仓储,兵营等,都建在城内。城内仿照长安城,以一个个的坊市来作为城内的结构,商业区,居住区,匠户区,而一个个的兵营便间夹其间。
  城池包括的范围之内,还有大片的农田可以耕作。通济河擦着安化城经过,通过掘开河道引流,通济河的河水,亦成了安化城的护城河。宽达数十丈的护城河,是攻击者第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然,由于辽地的天气,一到隆冬,河水便会结冰,护城河也便成为了一片平坦之地。但在这样的季节里,大规模攻城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
  在辽地本地人看来,建成之后的安化城不折不扣便是一个固若金汤的所在,即便真得被敌人包围了,城内也能在一定程度之上作到自给自足。
  两个身着青色布袍的人,并肩漫步在城外的田埂之上。如果不是二人身前身后数十步外,都有着全副武装戒备着的卫士,任谁都会以为这只不过是寻常的两个老人正在视察着自己的庄稼,而实际上,这两个人,却正是整个辽地的实际上的统治者,处于金字塔尖上的,辽地最有权力的两个人。
  辽王张仲武以及他的兄长张仲文。
  兄弟两人,一个主武,一个主文,分工合作,共同管理着整个庞大的辽地。
  比起当年,张仲武显得老了许多,头发花白了大半,而比他要年长近十岁的张仲文,看起来还要显得更年轻一些。
  蹲在了田埂之上,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青青的麦苗,张仲武悠悠地道:“只要再给我十年时间,我就能把辽地变成我们张家永远的基业。瞧瞧,庄稼长势多好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张仲文拈须微笑。
  说到这个,他心里只怕比张仲还要更自豪,张仲武更多的心事,放在了武事之上,而他,才是整个辽地的真正的治理者,辽地有今日的成就,他的功劳应当算是更大。
  “如果再有十年,辽地的人丁将会新增二十万人,我说得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人。”张仲文所说的我们的人,自然是指那属于第一等级的人,这些人,才是张氏统治辽地的真正的根基。“到时候,我们能组建起一支不输给李泽的精锐大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立下了足跟。”
  “李泽养了数十万大军,十年之后,我们能像他那样养活军队吗?”张仲武却是有些信心不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