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8/984

  范同嘿嘿一笑:“萧族长果然聪明。我这里有一封信,你先看看。”
  从怀里摸出一封信来,递给了萧惕。
  萧惕有些莫名地看了范同一眼,撕开了信封,抽出了内里的信纸,先是看了一眼落款,脸色便是一变。
  “是耶律元将军?你们跟他也有联系?”萧惕惊诧莫名。耶律元可不是他能比的,那是正儿八经的大将,其部族也都是第一等的人。
第八百九十章:救星
  范同微笑着饮了一口马奶酒,一边瞧着萧惕看信,一边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嘛。耶律元将军,那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耶律元将军远在高句丽,也不曾听说他帮过你们什么忙?你们怎么就成了好朋友了呢?”萧惕放下了手中信件,好奇地问道。
  “萧族长,你是后来才归顺了辽王的,自然不知道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大当家的刘岩,当年可也是辽王麾下的大人物呢!与耶律元将军本来就是旧识。”范同用小刀子割了一小条羊肉,塞进嘴里嚼着。
  “原来如此!”萧惕恍然。“可是后来?”
  “后来出了一些别的事情,刘大当家的跟邓景山起了纷争。邓景山把咱们刘大当家满族杀得干干净净,只剩了咱们大当家的了。嘿,你说,咱们大当家的还能指望着辽王伸冤吗?”范同笑咪咪地道。
  “自然是不能的。”萧惕摇头道:“如果势均力敌,或者还能讨点说法,既然一方全灭,一方完胜,那辽王自然是要支持全胜的一方的。现在邓景山大将军可是辽王手下势力最大最得用的将领。”
  “那是自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大当家的便只能上山落草了,不过当年总是还有些情分在外头的。”范同道。
  萧惕点了点头:“这几年来,我们也亏得有耶律元将军的照应。如果不是因为有他在,只怕萧某的那些仇家,早就把我弄死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慢慢地折腾我们。耶律将军说让我完全信任你,既然耶律将军这么说了,我自然是放心得下他的。”
  范同笑着从怀里又摸出了另外一封信,“我这里还有一封信与萧族长。”
  “干什么不一起拿出来?”萧惕讶然拆开信封,照例是先看了一眼落款,这一看,却是吓得一下了跳了起来。
  这封信的落款,赫然是另一个契丹人,耶律奇。
  但耶律奇与耶律元却是截然不同的,他是唐朝的大将。
  “你们到底是什么人?”萧惕震惊地看着范同,“怎么还跟耶律奇有联系?”
  范同慢吞吞地拿小刀子割着羊肉,“萧族长,这很奇怪吗?刘大当家的想要报仇,可凭一己之力,这一辈子也别想。别看我们在武虎山活得滋润,可也就是在山里而已,真正的实力,比起邓景山来,那便是萤虫与皓月争辉了。可刘大当家很想报仇,很想亲手砍下邓景山的脑袋,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邓景山这个老贼寿终正寝,你明白了吗?”
  “所以你们勾结了大唐朝廷?”萧惕咽了一口唾沫,“可是,可是耶律元将军?”
  范同笑而不语。
  萧惕打了一个寒噤,瞅着对方,满脸的不可思议之色。
  将小刀子插在羊肉之上,范同抬起头来,看着萧惕道:“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当年耶律奇将军投了李泽李相,耶律元将军跟着辽王到了东北之地,两人原本是一样的,可从那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开始,就完全踏上了不同的道路了。”
  这个道理,萧惕自然是明白的。想当初,如果他不是跟着辽东本地大族与辽王作战,而是一开头就选择投奔辽王的,那现在的境遇,只怕是完全不同的。
  一步错,步步错啊。
  “耶律奇将军现在在大唐已经做到了三品将军。而悉万丹一族,也早是今非昔比了。”范同道:“当年他们南去的时候,全族上下,连人手一件棉衣都够不上,一边走,一边有人倒毙在风雪之中。老从们和战士们走在最前面,替妇孺和孩子挡风雪,蹈雪道,只是为了让部族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是契丹人的传统,每到危难时刻,老人们总是要牺牲自己保全部族里的。萧惕犹记得好些年前,在没有粮食的冬季,老人们会脱下身上所有的衣物,然后赤身裸体的在黑夜之中走进无边的风雪之中。
  “可是现在呢?”范同道:“博兴商社名闻天下。当年穷因的连一件棉衣都没有的悉丹族人,如今是大唐最为富裕的一批人,耶律奇将军的儿子耶律奉泽挥挥手,便是成百万贯银钱的大生意。萧族长,你说说,耶律元将军怎么不痛悔异常啊?现在,他还在高句丽那地方趟山沟子,住破窝棚,与檀道济捉猫猫呢!”
  “所以说啊,亡羊补牢,未时未晚也!”
  听着范同最后补上的那一句,萧惕沉默了半晌,才道:“范先生,倒是难得你能看上我,可我就这三百勇士了,能起到什么作用?”
  范同道:“你这三百人,到了前方战场的主战场之上,的确什么也不算,说句不好听的话,萧族长,只怕一个冲锋下来,你这三百骑兵,就不复存在了。你没有与唐军交过手吧?但你与辽王的军队交过手。”
  “不是我的勇士们不够勇敢……”萧惕道。
  “并不重要。”范同道:“你可知道当年在易水河畔,辽王张仲武,那时他还是卢龙节度使呢,他的两万骑兵与当年还是武威节度使的李泽李相进行决战,萧族长,两万骑兵发起冲锋的场景,你这辈子都没有见过吧?”
  萧惕摇头,他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能想象到那种地动山摇无可匹敌的下场。
  “那一战,辽王大败亏输,两万主力骑兵,几乎被全歼在易水河畔。”范同笑着道,“而现在,李相的实力更非当年能比了,现在的李相,比当年何之强了十倍。当年的李相,全军而出,也不过数万之众,那一战虽然赢了,但也是元气大伤。但今日,李相可是拥军数十万。你觉得辽王有胜算吗?”
  范同在这里利用双方信息的不对等,轻而易举地偷换了概念,李泽的确拥兵数十万,但这一次对付张仲武的,却只不过是其中的两个卫而已。可是萧惕僻处穷乡之间,手下不过拥有数百之众,又那里能知道这许多?
  萧惕脸色有些发白。
  “我知道萧族长和你的手下都是勇士,可是战争不是过家家,个人的武勇才千军万马的战场之上能起的作用当真是微乎其微。而像萧族长你这样不受待见的人,当时候必然是被派遣出去作为第一波冲锋的敢死队的角色。你们先要顶着如流星的石炮前进,顶着强弩冲锋,最后还要冒着密如飞蝗的弩箭冲锋,唐军用的清一色的臂张弩,就是那种士兵坐在地上,利用腰腿之力上弦的弩弓,你可能没有见过。但射程可比一般的弓箭远得太多了,破甲轻而易举。萧族长,我看你的战士们,连一件像样的盔甲也没有。等你们与对方的骑兵相遇的时候,真不知你们还能剩下多少人。”
  萧惕有些痛苦地低下了头。
  “所以萧族长,这一次我真是来救你的。上了主战场,你这一族,就算彻底玩完了。”范同低声道。
  “可是我能做什么?我不过就三百人而已?”萧惕叹息道。
  “当然能做很多事情!”范同道:“这一次辽王可谓是倾巢出动,只在各地留下了为数不多的镇守兵马,唯狂一支留下来的本军,主是监视我们威虎山的大军了。不过也只有三千人,再配上征召的一部分像你这样的仆从军。萧族长现在虽然实力大大不如以前了,但你们部族以前可是赫赫有名啊,单是你这个姓氏,便足以让不少的小部族信奉你们。如果你能再悄悄地联系一些人,到了那时候,与我们威虎山大军里应外合,一举破了这支辽军,然后便可以在空虚的辽地闹一个天翻天覆了。”
  “然后呢?”
  “你说呢?”范同嘿嘿笑道:“大军在外征战,后院起了火,外有强敌,内有忧患,辽王还撑得下去吗?”
  萧惕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只怕辽王到时候还没有完蛋,他回师之后,先把我们给灭了,那我图个什么呢?”
  “你忘了耶律元将军吗?”范同道:“你以为到了那时候,辽王还有时间顾到我们?便算辽王真红了眼睛要先收拾我们,我们还可以退回到威虎山上去,这些年他都拿我们没有办法,以后更加没有办法。你的这些族人,到了威虎山,只怕比这里过得还好一些。萧族长,这是你的一个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不然你的部族,可就真的完了。”
  萧惕沉默了良久,范同也不着急,再一次拿起小刀子,开始慢条斯理地割着羊肉细嚼慢咽,直到他看到萧惕终于伸出手来,将桌上的那一叠厚厚的银票收了起来的时候,嘴角终于露出了笑容。
  走出了毡房,仰头看着艳丽的阳光,范同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今天天气真好!
  而此时,在遥远的高句丽的某个地方,却是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地上泥泞不堪,耶律元正站在一个窝棚的门口,脸色阴沉地看着密密匝匝的林子,虽然并没有淋着雨,但仍然感到身上的衣服湿趴趴地贴在身上,极其的不舒服。
第八百九十一章:亡羊补牢
  耶律元更喜欢那种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哪里,他可以纵情地驰骋,感受那一种风一样的自由,与敌人交战更是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不管胜败,都是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能决出胜负。他讨厌现在这样,在密林子里钻来钻去,爬上一座山,眼前却会出现另一座山,刚刚从一个山沟沟里钻出来,却又不得不钻进另一个山沟沟。
  在这片深山老林里,他与檀道济的主力已经纠缠很久了。
  耶律元的麾下,当然不只有骑兵。只不过他的本军全部是骑兵,而且骑兵也是他的立身之本而已。而现在,他只能将他的骑兵主力留在了山外,带着步卒与一部分高句丽朝廷的军队追剿檀道济。
  说起来,檀道济虽然得到了大唐朝廷的大力资助,可光有银子和军械,仗仍然不见得打得赢。与彪悍的辽军比起来,高句丽的士兵素质,委实看不得。大多数都是那种刚刚放下武器的农夫组成的。
  打了这些年之后,檀道济的兵员素质总算是有了一定的上升,毕竟,孱弱的,已经都被干掉了。
  随着高句丽连年的战乱以及张仲武对高句丽的无情盘剥,追随檀道济的高丽人倒是越来越多了,不少高句丽的大家族,官绅以及有识之士,也更多的加入到了檀道济的阵营。这些年来,他们已经认识到,张仲武是在把高句丽往绝路之上逼了。
  张仲武对于高句丽,纯粹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盘剥,压根儿就没有在意高句丽人的死活。对张仲武来说,高句丽人只不过是为他创造财富的一群两脚羊罢了。
  张仲武有一种急迫感。
  这种急逼感来自于李泽统一天下的步伐。一旦李泽一统了天下,那么便绝不会容忍张仲武偏安一隅。所以张仲武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增强自己的实力,加强自己的武备,而对于辽地,如果盘剥过甚,则有可能引起处处反抗从而危及到他的统治,所以盘剥高句丽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在张仲武的心中,或者等到他击败了李泽之后,转过头来再安抚一下高句丽就可以了。现在嘛,共克时艰,该当是所有人的共识才对。
  张仲武是这么想的,但高句丽的国主李载道与国相檀道济可不是这么想的。
  这两个人,现在虽然仍处于敌对状态,但是随着高句丽的形式进一步的恶化之后,两人终于坐了下来,准备平心静气地好好地商讨一下未来了。
  这也是大唐朝廷专门派来的密使一力促成的。
  李载道与檀道济两人要讲和,自然不符合张仲武的利益。所以,在察觉到了这种危险之后,张仲武之子,高句丽总督张承佑,立即便加大了对檀道济的进攻力度。对于张承佑来说,事情很简单,你不是想要谈吗?我把你一方打得连谈得资格都没有,看你还怎么能与李载道平起平坐地来商讨高句丽的和平问题。
  李载道不听话了,那就换一个国主好了。
  这便是耶律元现在不得不追着檀道济在山沟沟里钻的原因所在了。
  正面决战,檀道济不是辽军的对手,但钻山沟沟打游击,他却是得心应手。
  耶律元一点儿战意也没有。
  趁着这连绵不断的阴雨,他彻底停下了进攻的步伐。
  现在的他,已经丝毫不在乎张氏父子了,因为他自觉得找到了更好的出种。如果是在辽地,他耶律元的确只是张仲武的一条狗,但在高句丽,他现在掌握的实力,可丝毫不比张承佑少。对方依赖他的时候,多着呢!
  盘膝坐在一个小马扎上,看着对面的顾寒丝毫不顾形象地将身上的衣裳几乎脱了一个精光,然后搭在火堆边上烤着。
  说起来耶律元对于顾寒这样的家伙,还是挺欣赏的,虽然这家伙读了一肚子的书,但丝毫没有高句丽文人的那些酸腐气息,正所谓是那种提起笔来便能写出华丽丽的文章,捉住刀子便能把敌人砍得血肉模糊的人。
  与文人交谈,这家伙知灿莲花,与武人打交道,他又活脱脱地就是一个草莽形象。
  如果出身武威书院的人,都是像顾寒这样的,也难怪李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地崛起。政治,说到底,还是一个用人的过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顾寒就是这样的典型,外头听说过他名头的人,几乎廖廖无几,甚至在武邑这样的地方,知道他名头的人也极少。但耶律元却偏生知道这号人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8/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