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0/984

第八百九十三章:弱国无外交
  “李相从来没有兼并高句丽的意思,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顾寒道。“不过朴大夫,檀将军,高句丽将永远是大唐的藩属之国,这一点,二位不会有意见吗?”
  朴自成与檀道真对视了一眼,都是点了点头。
  高句丽本来就是唐朝的藩国,一直向大唐朝廷上贡,只不过这些年中断了而已。
  “大唐也不想干涉高句丽的内政。”顾寒笑着道:“即便你们谁当国主,我们也不想干涉,但是有一点,这位国主,必须要得到大唐朝廷的册封,否则,我们就是不承认的。”
  顾寒这句话强旭细细地考究起来,当真就是一句屁话了。什么叫不干涉内政呢?连人家的国主是谁都要你承认了才行,还叫不干涉内政吗?在没有必要的时候,你这个国主是谁,我懒得理会,但到了必要的时候,不是我想让谁当国主,谁才是正经合法的国主吗?
  这么大一个尾巴揪在手里,正是想什么时候拿捏你,就什么时候拿捏你。
  “很好,这样我们就在大的方面达成一致了。”顾寒开心地道:“那就再说第二点吧,李相要求大唐在高句丽有驻兵权。”
  “刚刚顾司马不是还说以后不干涉我国内政吗?怎么现在又要求在我国驻兵了?”朴自成勃然作色。
  顾寒正色道:“朴大夫,首先来说,这是在为你们着想啊。”
  看着顾寒一脸无辜的表情,朴自成作色道:“尝未有闻一独立自主之国内,有外国之驻军也。”
  顾寒把脸一端,眯起了眼睛,道:“朴大夫,李相说过,以后的大唐不会干涉高句丽的内政,但你们仍然是我们的藩属国,何为藩属?我粗俗一点来说吧,那就是我们是娘,你们是儿子。现在儿子的身周一片混乱,匪贼多如牛毛,而儿子自身的武力值又还不太行。这个时候呢,我们这个当娘的,自然是要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上一程,只到他平安了,强壮了,那这个当娘的才放心。我们可不想一开始就甩手不管,要是高句丽再乱到不可收拾了,我们再派大军来保护你们,为你们平定内乱吗?只样的话,到时候不但耗费巨大,而且受到更大损失的是高句丽而不是我们吧?”
  听了这等无礼的话,朴自成顿时气得脸色发白,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是呼呼地喘着粗气。檀道真看了朴自成一眼,低声道:“刚刚顾司马所说扶上马,送一程的意思,就是大唐在高句丽驻军是有时间限制的罗?一旦我国境内太平无事了,大军就会撤回是吧?”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顾寒连连点头:“你以为我们大唐军士不思乡的吗?愿意驻在这等偏远逼仄之地而不想与家人团圆的吗?自然是只要高句丽歌舞升平了,军队就撤回去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并不是不能考虑的,不过我想,这件事情我与朴大夫都不能作主的,都需要回去禀告国主和国相的。”檀道济道。
  “也无不可。”见对方松了口,顾寒马上换上了一副笑脸,“既然双方都有这个意愿了,我们就再谈谈驻军的地点。也好二位一并禀告。”
  “不知顾司马看上了哪里?”朴自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双方的体量太不成正比,而且此时,国主正可谓危在旦夕,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国主没了,大唐自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再另行册封一位国主,极有可能就是现在的国相檀道济了,那才真是没有了收拾的余地。
  好歹现在的国主李载道,是得到唐朝皇帝正式册封的。到了此时他才反应过来,顾寒先说的那一点,就是用来把他套得牢牢的把戏。
  “高句丽的都城汉城,是陆军的驻扎地。到时候需要贵国圈出一块地来,至于建设军营等的费用嘛,考虑到现在高句丽财政困难,到时候即便驱逐了张仲武,恐怕短时间内也缓不过来,这钱,我们自己出了。”顾寒很大气地道。
  不过两位特使关注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顾司马刚刚所说是陆军,难不成水师也要进驻吗?”朴自成大声问道。
  “当然啊!”顾寒一脸理所当然:“高句丽现在还有水师吗?没有吧!而水上的安全,恐怕你们就更无力了。虽然现在你们的陆师战斗力差了一点,但应对一般的毛贼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水上,你们就完全是一片空白了,这两年,要不是我们的水师在高句丽海域周边游戈,那些海贼,倭冠之流,早就上岸了吧?我们已经想好了,到时候就在仁川建设一个港口,我们的水师就在哪里驻扎,以确保高句丽的海上安全。二位放心,建设港口的费用也是我们出。等到海上真正安全了,我们的水师自然也会撤走,到时候你们还可以白得一个港口是不是?这样的好事,这样的恩典,你们真的感谢我们李相的慷慨和大气。”
  这一次,连檀道真都气得有些脸色发白了。
  不过既然已经允许陆师入驻了,但多一个水师,也只不过是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到时候能尽快地让国内安定下来,也可请求对方撤军了。
  “还有一件事情二位必须得知晓。”顾寒道:“我们在贵国驻军,那是为了贵国的安全和稳定,为了你们的统治稳固。考虑到贵国财政困难,建设港口和军营这些费用我们都自己出了,不管怎么说,当娘的为当儿子的出点钱都是应该的。但当儿子的,不能老是啃老啊,你们说是不是?所以前两年,驻军军费我们自己出了。但从第三年开始,这个军费,得你们负担。不能又让我们辛苦做事,又让我们出钱吧?”
  朴自成目瞪口呆地看着恬不知耻洋洋自得的顾寒,半晌才问道:“听说顾司马就学于武威书院,是章大家的亲传弟子?”
  “正是!老师的言传身教,顾某人是须臾不敢忘怀啊!”顾寒赶紧转身,向着武邑方向抱了抱拳道。
  朴自成彻底无语,檀道真垂头握拳。
  只可惜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李相还有什么要求,顾司马便一并说了吧?”朴自成吸气,再吸气,强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在心中对自己道,不要生气,千万不要生气。眼下时局艰难,等熬过了这一段最苦的日子,一切,总是可以再商量的。
  “等到驱逐了张仲武,收复了辽地,我们当然要帮着高句丽恢复经济了。”顾寒笑咪咪地道:“所以李相提议,要鼓励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往来,双方不征收对方的关税,两国百姓可以自由往来,自由经商,大唐的国有钱庄,将会为高句丽提供大量的无息,或者免息的贷款,帮助高句丽迅速地恢复经济,发展民生。”
  朴自成点点头,总算是听到了一点对高句丽有实质性帮助的东西了,可以想象,等到赶走了张仲武之后,高句丽最为缺少的就是银钱,大量的银钱以及大量的物资,而高句丽的东西想要卖到大唐去,如果没有了关税,则可以卖出更多的东西,赚回更多的钱。两国老百姓能自由经商的话,那高句丽的商人,就可以直接去唐国弄回更多的高句丽需要的物资,免得让那些唐国的黑心商人故意抬高价格,谋取暴利。
  “李相说了,要培养双方的感情,所以大唐的武威书院,会每年给高句丽一百个免试入学的名额,二位想必也知道我们武威书院的名头,到时候这些人学成了,也可成为贵国的栋梁之材,嗯,如果他们想在大唐为官,也保证一视同仁。”顾寒笑道。
  “如此,倒是多谢了。”朴自成这一回总算是拱了拱手,表示感谢。他当然知道武威书院有多难考入,如果真凭考试的话,只怕高句丽全国上下,难得有那么一两个人能考上,而那里所教的,又都是经国治世的法门,大量的高句丽人才进入哪里,学成归国,自然是对本国有大帮助的。即便这些人以后留在大唐为官了,他们的故乡毕竟是高句丽,那对于两国之间的友好也是有大帮助的。
  “这些呢,都是一些大框架。但有了大的框架,以后再来详淡细节的话,那就容易多了。大方向定了,剩下的便都是一些经枝末节,那就好解决,只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了。”顾寒倒是没有想这一次的狮子大开口成然如此容易便达到了目标,心中自是欢喜的。不过也从这个细节之上可以看出来,对方真得有些穷途末路的味道了。
  这样很好,要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为大唐谋取更大的利益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地讨论一下,怎么干掉张仲武的问题吧!第一步,当然便是要干掉在高句丽的张承佑的这一万辽军精锐了。”
第八百九十四章:反悔
  李泽半靠在床榻之上,看着武威书院刚刚刊印出来的《农术纪要》。这是武威书院下属的农学院今年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农书纪要》在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面系统总结和阐述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内容、以及必须掌握的技术。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个科目。不仅有大量的生产经验,更多了许多食品的加工与伫存,野生植物的培养、嫁接与利用,农业器具的制造。
  《农书纪要》不仅文字记录翔实,还配有大量的插图,与过去的农书相比,这一本书内不但多出了许多更有效能的农业器具,也多了许多的引进物种。
  如今的北地,李泽可以很骄傲地说,他已经初步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而这一本《农书纪要》一旦正式刊行天下,势必还会引起农业的第二次发展高涨,现在北地识字的人与过去相比,当真是有天壤之别了。
  李泽是很不屑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这种治民理念的,在他看来,这完全就是歪理邪说,是过去那些统治阶级为了牢牢地把权力把握在自己手中而采取的一种愚民的手段。
  民可使由之,但更要使其知之。
  李泽在北地打碎了地主豪强世家名门的特权之中,其中一项,就是对知识的掌握。
  过去,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很多人不是不想读书,但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得九成九的人,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压根儿就没精力去学习。而读书所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一般人,也是无法承受的。
  如今,随着北地经济大发展,普通的老百姓们手里都有了积蓄,而纸张、制墨技艺的大发展,使得这些物事的价格一跌再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也从泥字完成了到铅字等的转变,使得过去昂贵之极的书藉,如今也已经变得普通人可以承受。
  武威书院之下,府学,县学,乡学开始遍天开花,交上少许的学费,便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学校里不仅仅教读书识字,还教各种实用的技术,哪怕你只是混了一个乡学毕业,那至少也能算得上一个知识分子了。
  一个国家真正的想要永远地屹立不倒,开民智,这便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李泽可不怕大家都有了知识便起来造他的反,相反,他认为大家都读书识字了,反而能更加明辩是非,能更加理性地来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不是蒙昧无知,被有些别有用心的家伙,稍稍地带一带节奏,便歪到沟里去了。
  “农业司和武威农学院费了大劲儿才编纂了这本书,户部还是要特事特办,拨出一笔钱来进行刊印,这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好事。”将书合起来,放在床头柜子之上,李泽看着正坐在梳妆台前梳理头发的夏荷道。
  “没钱!”夏荷的回答干净利落。
  “没钱挤出钱来也要办!”李泽哼了一声。
  夏荷回头,嫣然一笑道:“李相,你也别有一事儿便逼着户部拿钱啊,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
  听着这话里有话,李泽倒是眼前一亮,“你又从哪里生出钱来了?”
  “不是我想出办法来了,是王明义想出办法来了。”夏荷笑道:“其实不用你说,我们也知道这书是于国于民的大事,哪里又敢怠慢了?那司农寺的刘新还带着一帮农学院的小老头小老太婆们巴巴地跑到户部来堵我的门,当真是岂有此理。也就是你惯得这些人,昨天我被这些人堵在公厅里,差点没被他们熏死,你就不能下一条命令,让这些人天天必须洗澡吗?”
  李泽大笑起来。
  农学院里的那些人,学生们个个都是读书识字的,但先生们可就不一定了,许多人都只有实践经验。现在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先生,是武威书院培养出来的,剩余的三分之二,便是从各地征召来的那些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农人了,你想让这些人改变他们一辈子的生活习惯,还真是难为他们了。
  “王明义想了什么办法?”李泽感兴趣地道。
  “他把书卖了!”夏荷起身,走到了床边,跳过了外面的李泽,在靠墙的一侧半躺了下来,以手支着下巴,歪着头看着李泽。
  “卖了?”
  “嗯!卖给了河东的柳家。”夏荷看着李泽有些不虞的神色,解释道:“也不是真卖,只是在刊印书藉的时候,在下面多加了一行字,发行人,柳弘。”
  “卖了多少钱?”
  “所有的刊印费用,都是柳家出。司农寺想印二十万本。算了一下,一本下来的成本,大概在一个银元左右。司农寺准备把其中的一部分,分发给各地的农官以及县学,乡学,另外一部分,想拿来卖钱,司农寺觉得卖两个银元,应当还是能卖出去的。”
  李泽叹了一口气。
  “怎么啦,公子?”夏荷看着李泽奇怪地道:“不花国库的钱,把事儿又给办了,这难道不好吗?”
  “我在想,这些世家豪门,能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而不倒,的确是有其道理的,光是这份睿智,一般人就的确达不到。也难怪这些人虽然浮浮沉沉,却总是能一次次的崛起。开民智啊开民智,这事儿还真是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不然,这世家的精英,用不了多久,便又是这些人来话事了!”
  夏荷有些不懂。
  “公子的意思是卖贱了?”
  “卖得太贱了。”李泽拍着床沿,痛心疾首。“这样的农书,注定是要传承万世的,以后就算是皇朝更迭,新的统治者或许会篡改历史,但绝不会动这样的农书的。柳弘用区区二十万银元就买了这个名头,他也就跟着名垂万世了。而且他柳家说不得也要因为这本书而门楣生辉,与其它的世家拉开一个大大的档次,成为后世景仰的真正名门。亏大发了啊!”
  夏荷听得有些发呆。
  “农学院的一帮老头老太太哪里知晓这些,刘新就是个目光短浅的家伙,王明义成天钻钱眼里儿,真正能一本万利的东西,却被他轻轻放过,哎呀呀,心疼死我了。”李泽长吁短叹。
  夏荷呆了半晌,才道:“亏了?”
  “肯定是亏了!亏大发了,指不定那柳弘现在正在屋里笑得合不拢嘴呢。二十万银元,对他来说值啥呢,夏荷,当初我们一条公交线路,就卖了多少钱啊!这书,虽然说不赚钱,但他赚名啊。钱好赚,名难赚啊!”
  夏荷咬着嘴唇,脸慢慢地红了。
  “明天我要找这个柳弘来好好地谈一谈!”她一个字一个字地道。
  “你不是说契约都签了吗?你想反悔?这可与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契约精神严重不符。”李泽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0/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