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1/984

  “我就要反悔。”夏荷哼道:“孔圣人说了,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就看看,那个柳弘敢不敢得罪我?要是不想得罪我,那就得加钱。我现在可是户部尚书,将来即便不当户部尚书了,想拿捏他,也是手拿把攥。”
  “你想要多少钱?”看着明显有些气炸了的夏荷,李泽小心翼翼地问道。
  “少了一百万银元,就别跟我提这事儿。”夏荷怒道。
  “他肯定要跟你讨价还价!你别忘了,这事儿已经签好了契约,按照我们的律法,便已经是生效了的。就算他怕你,只怕也不肯一下子吐出来这么多。”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夏荷道:“反正他要是不吐出来一些,我绝不善罢甘休。”
  李泽哈哈一笑:“这事儿,你不能在你户部尚书的公厅里办。也不能抱着公事公办的态度去办,不如私下召见他,私下里威胁他,这样将来死无对证,我想他还真不敢得罪现在的户部尚书,将来的贵妃娘娘的。”
  “公子说得对呀!”夏荷眼前一亮,“虽然有些不地道,但是呢,总得从这些人身上掏出一些钱来,钱在他们手里,总是不如在我们手里能起到更大的作用。现在有律法管着不能乱从他们身弄钱,但他们要是自己愿意做善事,律法也管不着吧?”
  “当然当然。”李泽连连点头:“必须要在律法之内去办这件事,我们不能知法犯法,坏了规纪,以后就不好再立规矩了。”
  夏荷坐直了身子,沉吟着道:“公子这一回提醒了我,以后我要对武威书院里的那些先生们多多关注一下子了,要鼓励他们多写书,这样我们能弄回来更多的钱。特别是格物院里的那些家伙,每年我们拨给他们那么多的钱,总不能尽打水漂了!以后也要立个规矩,谁的成果更大,谁便能拿更多的钱,不能一股脑儿地吃大锅饭了。”
  “这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呢,吃水别忘挖井人,真弄回来了钱,别忘了给写书的人分一点儿,要不然,以后就没有人写书了。”李泽笑咪咪地提醒道。
第八百九十五章:沉浸在骨子里的东西
  想到明天就能挽回一大笔损失,夏荷不由心中欢喜。攀住了李泽的一边胳膊,道:“公子,这两日,好几个人在我这里来时,都或明或暗地说到了高句丽的事情。”
  “他们跟你说什么?”
  “想让我吹吹枕头风!”夏荷咯咯一笑,“不过这一次不是难得的大好机会吗?就此一举兼并了高句丽,我也觉得是一件好事。公子不是一直说不嫌土地少吗?还发愁我们的子民以这个速度下去增长下去,多年以后,土地便不够分了。”
  李泽失笑道:“那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咱们能抢了来,有的地方,抢了来,也保不长久的。”
  夏荷扁扁嘴:“怎么保不长久,高句丽这等积弱之国,难不成还能翻了天去?”
  听见夏荷这么说,李泽便坐直了身子。很显然,在朝中,只怕有不少人都是这么想的,都不太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就着这个机会灭了高句丽。
  “夏荷,自秦一统天下以来,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中华每一个朝代,每一位帝王,都将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吗?”李泽问道。“其实也不仅仅是帝王,不仅仅是有识之士,便连普通百姓,也觉得天下一统是应该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夏荷摇摇头:“我不明白为什么,不应当本来就是如此吗?”
  “好一个本来就是如此!”李泽点了点头:“道理便在这本来如此了。这是我中华儿女自秦汉以来,便一点一滴地沉浸在骨子里面的文化和传统。不管我中华一族受到了多少磨难,曾经沉沦到了何等的深渊,但只有稍显曙光,一统天下便会浮现在领头人的脑子里,不管这人是个英雄,还是个枭雄,亦或是一个奸雄。”
  “可是,这与高句丽有何关系?”
  “当然是有些关系的。”李泽笑道:“我中华文化何等博大精神,影响这深远,又岂只仅仅限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像高句丽,倭国等地,亦是深受其影响,这些年,你也看了不少的史书了,当也知道,这高句丽一国的上层,精英又几个不是受着我中华文化的浸淫长长的,他们不但能流利地使用我们的语言,他们还能吟诗作赋写文章,说到文采,只怕他们将这样的人提溜几个出来,你我二人拍马也赶不上他们。便连他们到现在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我们的。”
  夏荷眨巴了几下眼睛,“公子,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说,我们中华儿女浸在骨头里的东西,这些人也学了去了。”
  李泽点了点头:“所以高句丽不像那些番人蛮人胡人所占据的地方,那些人的地方,抢了也就抢了,占了也就占了,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忘记了他们本来的出身,再加我们刻意地宣传,自然而然地就将他们完全地同化了过来。但高句丽这样的地方,其自有的传统已经形成了。如果我们强占了他们的领地,到时候,必然就要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了,烽烟四起,反抗之举必然如星星之火,扑之难灭。”
  “这么说来,倒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哦?”夏荷只觉得心意难平。
  李泽大笑起来:“其实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两国,在文化之上同出一源,大家本来就甚有亲近之感,只要运作得当,使其永为我藩篱之邦,也是可以的。”
  “这便是公子昔日跟我讲的,文化入侵,有时候比起武力更有效的缘故吗?”夏荷好奇地问道。
  “正是如上。”李泽点了点头:“当然,这也还得我们大中华一直保持着强盛,一直成为他们羡慕嫉妒的对象,这样,他们才会拼命地模仿我们,拼命地向我们学习。他们越是模仿我们,越是学习我们,他们对我们的依赖就会越深。如果有朝一日,我们一旦没落了,不能保持这种影响力,而另一种文化乘虚而入,将我们击败的话,那么事情就有可能反转了。他们会马上变得极度怀疑,甚至全面否定我们,转而又去靠拢学习另一种文化了,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可是这几十年来,大唐已经没落了啊!”夏荷瞪大了眼睛,不解地道:“国内割剧,各地节度混战,国将不国?”
  “这是你看到的。”李泽大笑起来:“大唐国内一度是很乱,但是,张仲武一个区区的节度使,以一切镇之力,便将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所以在他们看来,大唐仍然是那个强横无比的大唐。同样的例子还有汉时,那个时候,大汉已几年分崩离析,汉帝毫无权威可言,但大汉的一个区区边将,便能将周边的蛮夷之族压制得死死的,说打就打,说杀就杀。所以史书有云,历朝历代,都因弱而亡,唯独汉朝,却是因强而亡。”
  “好像是这个道理呢!”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此时我们的中华文化,仍然是这个世界之上最先进的最好的文化,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他的。”李泽道:“所以只要我们自己不乱,自己不作死,那么,中华民族,必然便是这个世界之上最强悍的民族,没有之一。”
  夏荷点了点头:“我好像明白了一些。”
  李泽笑着拍了拍夏荷高高翘起的屁股,道:“不过话虽然如此说,但其它的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在允许高句丽独立存在的条件之下,在不干涉他们基本的内政的情况之下,还是要驻兵的。你要知道,我们在哪里驻扎着军队,便宣示着我们对他们的主宰之权。”
  “再加上经济上的控制。”说到这里,夏荷兴奋起来:“这一点我懂。取消双方关税,允许两地百姓自由交易,到时候,我们大唐大量的价格低廉的货物,便可以大举进入高句丽,一举摧毁他们国内的同样的产业。举个例子来说,高句丽自己的采矿、冶铁工业并不发达,成本远远高过我们,同样的一柄锄头,在我们大唐,从采矿到冶铁再到制成成品,最后的成本,不过十余文钱,即便长途迢迢运到高句丽,其零售价,比他们的成本价还要便宜。”
  李泽微笑点头。
  “当我们的锄头大举进入高句丽的时候,他们的锄头自然就卖不出去。依次类推下去,最后危及到的,必然是他们的采矿冶铁这些国之根本的产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它的行业。”夏荷越说越兴奋:“最终,他们能卖给我们的,只能是那些附加值最低的东西。也就是公子你曾经说过的那些原材料,而我们将这些原材料加工一下,再把东西卖回去。他们付出的多,却收获得少,而我们付出的少,却收获得多。”
  “长此以往,他们在经济上也对我们形成了依赖,离开了我们,他们就得完蛋。”李泽笑道:“在他们的精英层培养我们的代言人,在他们的商人之中,培养与我们大唐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当他们的文化,经济,军事,都与我们休戚与共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我们直属的领地,并不重要了。这是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而这,是千军万马也换不来的。而且千军万马的出去,一个搞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了。”
  “欲取之便先予之,所以在战后,我们给他们低息或者无息的贷款,趁机将我们的金融触角也探进去吗?”夏荷道:“想要从他们哪里得到更多,必然要先助他们恢复他们的经济是不是?”
  “自然,没有付出,那有获得。不过我们希望的获得,是一种暴利罢了。”李泽道:“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
  “真不干涉高句丽的内政?”将两肘撑在李泽的胸膛之瞎,长长的头发垂下来,拂着李泽赤裸的胸膛,夏荷笑问道。
  李泽干咳了两声道:“明知故问。”
  “我晓得了,明面之上,咱们自然是不干涉的,但暗地里怎么做,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夏荷嘻嘻笑道:“到了那个时候,军队只不过是威慑,真正去影响他们内政的,或者就是我们的商人,学者等等这些人了是吧?而且,我们承诺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便撤军肯定也是一句空话,说说而已罢了。反正到时候借口好找的是,没有借口了,我们就制造一些借口也是容易的。到了那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操纵他们的老百姓来挽留我们嘛!”
  李泽闭上眼睛,不说话。
  “你说是不是嘛?”夏荷两手捧着李泽的脑袋一阵乱晃。
  “干涉高句丽的内政那是以后的事情,也用不着我操太多的心。自然有顾寒这些人去操心。”李泽一睁眼,两手一伸搂住了对方:“不过现在嘛,我倒想先干涉干涉你的内政。”
  哎呀,随着夏荷一声惊叫,已是被李泽扳了过来。
第八百九十六章:无可奈何
  有些无奈地看着下方一名有些惶恐的将领,刘信达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这并不是你的过错,下去好好休整吧。”他挥了挥手,“去把这个月的饷银领取了,发给儿郎们。眼下,还是以稳定军心为主,万万不可自乱了方寸。”
  “多将大将军不罪多恩!”下方的将领喜出望外,深深躬身,转身急步而去。
  又丢了一个县。
  而且是不战而退。
  放在以往,这样的将领,刘信达必然是不会放过的,但眼下,他又能如何呢?好歹这名将领还将他手下千余兵丁囫囵地带回来了。而不像有些地方,唐军一至,便作为了鸟兽散,别说是兵丁了,便连将领也逃得无影无踪。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刚刚那个闻风而逃的将领,治军还算有方,当真是值得嘉奖一下的。
  自从田国凤反叛之后,梁军在南方的形式便急转直下。紧接着唐军右千牛卫大将军柳如烟以闪电般的速度拿下两浙,兼并宣州,收复淮南,鄂州便已经成了风中之烛,摇摇欲坠了。
  他奉命坚守鄂州,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除了替中原战场分担一部分压力,牵制住柳如烟的主力兵马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
  反攻?
  做梦吧!
  从梁军开始大规模地收缩,作出了守卫中原,保卫洛阳,坚守长安,准备与唐军打一场持久战来消耗唐军的策略开始,鄂州注定便是这场大战略之中第一个被牺牲的地方。而唐军,也必然会先拔掉这颗钉子。
  所以从那时候起,刘信达本人也开始调整了策略,基本上完全放弃了鄂州的乡村地带,只命令手下将领们坚守一个个的城池。一旦遭遇唐军进攻便自己可以酌情作出决断,或战或退,都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
  下面的那些府县肯定是守不住的。将主要兵力收缩回鄂州固守,是刘信达唯一的选择。鄂州城作为前鄂岳节度使钱风的行辕所在,城池险固,易守难攻,去年朱友贞在攻打鄂州城的时候,便险些折戟沉沙。
  如今的鄂州城在刘信达不遗余力地持续重修,加固之下,比之往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退守的过程之中,刘信达给手下将领们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抢光一切,烧光一切,所有的粮食布匹,金银财宝,尽数掠夺充公。所有的青壮一律掳掠回鄂州城,只留下了老弱妇孺,将这些人弃之荒野。便连他们所能见到的水井,都没有放过,清一色儿的往里面投入了杀死的牲畜之类的东西给完全污染掉。
  一系列彻底破坏的行动,也的确成功地迟滞了唐军的进攻行为。每到一地,唐军都必须先收拾了这个乱摊子,稳定了地方之后,才能继续向前进军。
  而代价,则是梁军在鄂岳之地的名声彻底坏掉了。不但鄂岳其它地方的人对他们恨之入骨,便是鄂州城内,那些被掳掠而来的青壮,看他们的眼神儿,也是充满着仇恨。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不会放过砍刘信达一刀的机会。
  不过刘信达已经不在乎了。
  这些青壮,在战事还没有抵达之前,他们就是一个个的苦力,吃不饱穿不暖,却还要去应付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修建城池,搬运守城物资,稍有些技能的,便去制造守城材料。每日因疲累而死的人不知凡凡。很多人,都是在干着活儿的时候突然倒下,便再也没有爬起来。
  而到了战时,这些人又会成为第一批出战的敢死队,会在督战队的逼迫之下,向唐军发起冲锋,哪怕不能杀死一个唐军,就消耗一下对方手前矢也是好的。
  这些人,在军队的逼迫之下,日复一日的劳作着,每天只不过能得到两外馒头一碗汤的待遇,而到了晚上,给他们戴上沉重的脚枷以防止他们作乱是必不可少的。
  在刘信达的眼中,这些人,早就是一个个的死人了。
  对于必然要死的人,是不需要怜悯的。
  而现在,刘信达也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怜悯任何人。
  “三通!”看着站在面前的那个手里拿着笠帽,一身农人打扮的人,刘信达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急走了几步,不是他曾经麾下最得用的,最勇悍的大将刘三通又是那个?
  平卢之战中,最后刘信达得以全师而退,保全了绝大部分的主力,正是得益于断后的刘三通的拼死抵抗。
  最后的结局当然也不出刘信达的意料之外,他走脱了,刘三通却被重重围困,最终被唐军俘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1/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