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984

  当然,前提是把事情做好了,万万不敢稍有疏忽。
  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要是把事情搞砸了,那自己也就要被拍到地底了。
  吴秋北这些天一直忙得脚不点地,一天睡不上两个时辰。大量的工匠涌进即墨,大量的民夫被调集了过来,这些人需要住,需要吃,天气逐渐转寒,还需要取暖,每一样,都需要他这位副主管亲历亲为,至于李安民这位主管,基本上是只动口的。
  这些天来,李安民大体之上只做了两件事情。
  每起一座坟墓,他都需要祭奠,哭诉一番。说起来李氏的这些个祖先,大部分都过得很艰苦,所以墓葬也显得极是寒酸,这自然与现在他们的身份不符,而下葬的时候,起初还是有些规矩的,或者是后来一代一代的没落,便愈来愈没了讲究,很多只是草草地埋葬下去而已。现在,自然都要一一的规整过来。
  每天都要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李安民这些日子也显得很憔悴,心情便也显得极是不好,弄得吴秋北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到李泽抵达即墨的时候,吴秋北只觉得神经一下子崩到了极点,坐在李泽的下首,藏在袍袖之中的手,都不由自主地在微微颤抖。
  不过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见面之后,李泽并没有问到关于墓葬的问题,而是仔细地问起了本地的民生经济治安。
  对于这些,吴秋北自然是烂熟于胸,山东归于朝廷治下已经数年,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其它农商政策,早就踏上了正轨,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比起过往,不知好上了多少倍,吴秋北在本地,也是深得民望,关于这些,他自然是不怕问询的。
  详尽地回答着李泽一个又一个有些刁钻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数据信手拈来,有理有据,吴秋北的心情反而平复了下来。
  李相果真非常人也。即便是到了这里,到了这个时候,心中所装的仍然是民生民情,这才是人君之相啊!
  吴秋北在心中着实感慨了一番。
  李泽当然不知道吴秋北对自己的崇敬之心又上了一个档次,实际上,对于这件事,他完全是当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例行公事来对待了。
  如果说他对李安国,王夫人是的的确确有感情的话,对于这些所谓的祖宗,就真的没啥可说的了。毕竟他是知道的,他的这具身体,跟这些人是压根儿没有半分联系。
  当然,作为李泽这个外来者来说,给这些人嗑嗑头也没啥大不了的,不说虽的,单是人死为大这一项,也不让他觉得便吃了亏,更何况,这一次还真是他占了人家的便宜。
  倒是李安民,是真真正正地认为自己就是秦王的后裔,即墨候的后代。
  真正的知情者,不过廖廖几人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人去跟他解释这件事,让他信以为真反而是一件好事。
  李泽亲至,自然便又是一场大的祭祀,其规模和声势,都不是先前李安民所能比拟的。李泽带领着自己的两位妻子,一儿一女,在礼部尚书章回的指导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项一项的礼仪。每进行一项,便等于在这一件事情上又重重地敲上一枚钉子。
  整整三天的大礼仪终于落下了帷幕,李氏认祖归宗一事,便也正式地落下了最后一笔,大唐周报用整个版面向天下刊载了此事,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一应证据,详细地告知天下百姓。有公孙长明与章回这样的两个人主导此事,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而心思缜密的两人,更是在后面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后续事件来为这件事敲砖钉脚,将假的完全做成真的,这便是公孙长明与章回两个人的总体思路。
  公孙长明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家伙。
  章回虽然是正统的读书人,但却不是迂腐的读书人,同样地他也认为,如果这件事能够帮助李泽更好地收拢人心,更快地一统天下,更好地让天下百姓过上山晏河清的好日子,那他做做假,也算不得什么。
  为了天下万民,这算是做假吗?
  就在李泽呆在即墨完成了这些家务事之后,辽东的好消息也终于传来了。
  这让云集于即墨的高官显贵们都是欢呼雀跃。
  李泽对张仲武的重视远甚至重视南方向训等人,为了消灭这个心腹大患,他甚至于在数年之前便开始布局,数年筹谋,终获成功。
  布局时的无比艰辛,到了收获的时候却显得异常简单了。短短的数月功夫,一代枭雄张仲武便被打得万劫不复。
  李泽收到的报捷文书之中,不仅仅有张仲武就擒,还有万福已经攻克了辽王城,张仲文在城破之日自杀,张氏一族,男丁大都战死,其它的尽皆被俘。
  辽东,已经正式纳入到了大唐的统治之下。
  当然,报告之中也有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张氏溃散之日,整个辽东的统治土崩瓦解,而大唐的治理,明显是跟不上军队前进的步伐,大量的张氏旧部溃散于山野,沦为了流匪。更多的辽东大户或因为惧怕唐军的报复清算,或担心大唐朝廷的政策,有的据堡自守,有的占山为王,更多的则与流匪相勾连以图自保。
  总之,现在的辽东,是一片稀乱。
  而这,显然不是靠着军队便能解决的。
  军队,永远只是暴力镇压机器。而解决辽东问题,很显然首先便要从地方治理之上开始。文福和韩琦的奏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希望朝廷马上派遣大量的官员进入辽东,以将管理体系尽快地恢复起来,然后才能谈到其它。
第九百八十四章:瞅你咋地
  相比起弄了一个劳什子的秦王后裔的身份,活捉张仲武,收复整个辽东就让李泽兴奋多了。整个辽东大地啊,那么大一片黑黝黝的肥沃的土地上啊,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让他垂涎三尺啊!
  原本这一块土地可以真正称得上荒蛮之地,对于中原帝国来说,这个地方,实在是偏远而且难以统治。
  感谢张仲武这些年来的努力经营,使得这一片土地终于有了一些模样,让自己省了不少的劲儿。
  不管张仲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他在辽东建立起来的,仍然是一个唐人政权,他在那里树立起来了唐人的绝对权威,包括那个什么唐人是第一层级人的分级制度。虽然说这是一个恶政,但对于大唐朝廷以后在那里建立起新的统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一个地方受到的荼毒太过,只需要后来者稍微地施加一些恩惠以区别过去统治者的残暴,当地人一般都会感激涕零,什么事儿都怕对比,而李泽要的就是这种对比。
  区分人的等级制度当然该予以废除,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应该是唐人,都应该进入大唐的户藉黄册,都应该成为大唐纳税的良好百姓。
  李泽相信现在的大唐朝廷所施行的政策,绝对能让这片土地上的绝大部分人欢欣鼓舞,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这些政策的绝对拥护者。
  如果不相信的,不拥护的,不用说,绝对都是一些暴乱分子,是一些野心家,是匪徒,对于这些人,当然要予以坚决的剪除。
  那片黑土地上向来盛产彪悍之徒,这些自命英雄好汉的人,只怕现在正在一片混乱之中谋取中他们不应该得到的好处,当官府要剥夺他们这些好处的时候,反抗自然便会到来。那么,就让你们再领教一下大唐官府的利刃吧。
  桀骜不驯者被彻底清除之后,这片土地也就安乐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嘿嘿地笑了起来,一转头,却看见柳如烟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
  “你瞅啥?”鬼使神差的,李泽就飙出了这样一句话。
  柳如烟有些莫名其妙,“瞅地怎么啦?”
  “再瞅一眼试试!”李泽瞪起了眼睛。
  柳如烟可不怕李泽,这又不是在朝堂之上,也不是在军中,这是在自家的寝室里,在这里,没有上下级,只有夫妻。
  她两手一叉腰,柳眉一竖,“试试就试试!”
  李泽放声大笑,果然还是相同的味道,相同的感觉啊。
  转过身,不再理会柳如烟,自案上提起笔来开始批阅这些文件,嘴里却是哼起了逍遥调。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不等柳如烟反应过来,他却是又转了调子。
  我的老家。
  就住在这个屯。
  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啊。
  别看村子不咋大。
  有山有水有树林。
  邻里乡亲挺和睦。
  老少爷们更和群。
  柳如烟哼了一声,李泽在没啥人的时候,经常哼一些莫名其妙的乡村俚曲,调子是柳如烟完全没有听过的,而让他不开心的是,夏荷也经常哼着这样一些调调,特别是在哄孩子睡的时候,柳如烟便经常听到两人哼过的调子中重合的有不少。
  不过再想想,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谁让李泽与夏荷是一齐长大的呢,他们除了夫妻之情,还真算得是青梅竹马,这一点,自己还真是比不了。
  越想越不开心了,直接提了自己的长枪走出屋去,在院子子耍了起来。一时之间,院子里啸声大作。
  夏荷抱着几份文件匆匆地走了进来,眼见着院子里寒光闪烁,柳如烟如同一只矫健的豹子一般纵横来去,当下便小心翼翼地贴着墙根一路溜了进来,耳中隐约传来了柳如烟的冷哼之声,似乎看到柳如烟横了自己一眼,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也不知哪里惹姑奶奶不高兴了。
  本来还想喝几句彩儿的,但眼见这种状况,自然是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立时便加快了脚步,快速地溜进了李泽的书房。
  “来了?”李泽挥毫如飞,在一份份文件之上签上自己的大名。现在秘书监已经愈来愈成熟,绝大部分的奏章,在呈到他面前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写好了各类处理意见,而各部负责人,也都签阅了,在他这里,只不过例行过一下而已。当然,如果他有不同意见,自然也就大笔一挥,写一个再议而已。
  “关于辽东方面要求的钱款一事,我认为眼下还是先摁一摁。”夏荷道。
  “理由。”李泽道:“重建,抚恤,安置,这都需要大笔的钱财,如果不能及时到位,战士们浴血打下来的成果,不免就要大打折扣,是财力上出现了困难吗?”
  “岂止是困难?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夏荷愁眉不展:“数十万大军征战,每日的银钱便像水一样哗哗的流出去。收入再多,也顶不住这样花,而且你也知道,我们向来是寅吃卯粮的,但如果这个财政赤字太大的话,会有无穷的隐患的。辽东战事既然已经结束,我们不妨稍微拖上一拖。”
  “拖上一拖?”李泽搔了搔脑袋。
  “是啊,拖上一拖,辽东马上就要迎来冬季了,大雪一下,什么事儿也做不成。”夏荷道:“所以我认为,辽东暂时只需要保证最基本的粮食供给,保证哪里平安渡过这个冬天就够了,到了明春,我们必然已经拿下了长安,彻底覆灭了伪梁,便可以喘过这口气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那里的军队,应当大规模地撤出!”李泽听出来了夏荷话里的意思。
  “是。”夏荷点头道:“右领军卫退回到高丽,在稳定高丽局势,帮助高丽重建秩序的同时,也可顺理成章地要求高丽人承担他们的一应开支。而薛冲的左金吾卫就地驻扎莫州,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则支出也会大幅度的减少。而辽东整体今年是大丰收的,从辽东转回来的情报看,他们并不缺粮,即便是现在需要大量的抚恤,只需要节约一些,撑过这个冬天也没有问题的。”
  李泽点了点头:“如果这两支军队都退出了辽东,那么我们还需要在辽东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来进行震慑才可。而这支军队,应当花费不多才行。”
  说到这里,李泽明白了过来:“你是说耶律元和刘岩的这两支军队。”
  夏荷点了点头:“我觉得这个冬季,我们在派出大批官员的同时,只需要保持一支高度权动的骑兵队伍就可以了,而且这支队伍能适应哪里的环境,而且对后勤的要求不会那么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