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7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1/984

  “看到了。”
  “你父皇正在哪里召集很多很多人开会,等到这个会儿开完啊,有些事情,也就彻底定下了调子,以后,再也没有法子改变了。”柳如烟叹道:“你父皇的想法,总是让人无法琢磨。为什么好好的大权在握的皇帝不做,非要做一个橡皮图章,泥塑菩萨!”
  李澹仰着头道:“母后,父皇说了,他就算是一个泥塑菩萨,但只要一睁眼,仍然法力无比!”
  柳如烟忍不住笑了起来:“是你父皇跟你说的吗?”
  “是啊!”李澹点头道:“这些日子,父皇不是每天都要跟我和妹妹讲一个时辰的课吗?我以后,也会成为像父皇一样的人的。”
  “哪有这么容易哦?”柳如烟叹息道:“澹儿,过了这一阵子,你就要回武邑去读书了,你要改名换姓,装做一个普通人,去与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考试。”
  “好呀好呀,那是不是有很多玩伴了?”李澹拍手笑道,但笑到一半,却又停了下来,道:“可是那样,是不是就很久看不到父皇母后了?”
  “别装样子,看你模样,就知道你恨不得早些离开我们是不是?”柳如烟佯怒道。
  李澹有些尴尬地笑了起来。
  父亲其实是很慈详的,皇贵妃也是很温柔的,就是母后,活脱脱的一只母老虎,真是让人害怕得紧。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柳如烟叹道:“你父亲说得对,如果把你一直放在宫中,放在我们身边,就算你父亲智计无双,你母亲武功无敌,却也教不出一个智力通达又通晓人情世故,知晓人间疾苦的好皇帝来,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才会真正能成自己所拥有的。母亲即便再舍不得你,为了你的将来,也只能将你放出去。儿子,你想成为你父亲那样的人,那这一辈子,就有的辛苦了。”
  “儿子不怕辛苦!”李澹大声道。
  柳如烟笑道:“你现在自然如是说,但以后也要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气儿,那才差不多。我告诉你啊,你以后,要与那些世上最聪明的人斗智斗勇一辈子,你要是稍一松劲儿,那些人便能超过你了。而被别人超过了,你就真的只能当一个泥塑菩萨,而且永远也没有睁眼发威的机会了。”
  “父皇是皇帝,我以后也会是皇帝呀!”李澹道。
  “可是你父皇,正在亲手为他这个皇帝,套上一副永远也无法解开的枷锁。”柳如烟道:“以你父亲的能力,他穷极一生来为皇帝这个位子打造的枷锁,只怕你除了被他死死套住之外,再也没有半分别的办法。而唯一能让你挣脱出来喘气的机会,就是你能成为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一个威望足以让所有人仰视的皇帝。”
  大会堂中,李泽神情激昂。
  “为万民开太平,是我们义兴社所有人必须要谨记的宗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而要让我大唐千千万万的子民永世太平,我们就要让大唐成为这个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让我们大中华民族成为这天下最强悍的民族。”
  他大步走回到高台的最里面,用力一拉,蒙在墙上的红色幕面哗啦一声落了下来,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呈现在所有的代表面前。
  “这便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红色区域之内,便是我们大唐所占有的区域!”李泽指着地图道。
  大厅内传来了惊讶的呼喊之声。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根本不知道这天下如此之大。在他们眼中广袤无比的大唐,在这副地图之中,居然只占着如此小的一块地方。
  如果这不是李泽说的,这些人肯定不会相信。
  “世界很大很大,我们的敌人很多很多,而我们义兴社要想做到我们立下的宏伟目标,那就只有一条路,带领着我们大唐,成为真正的中央之国。”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选举
  整整一个上午,都是李泽的独角戏。
  而在他滔滔不绝的演讲之中,其实也就只讲了两件事。
  第一,皇帝虽然是帝国的象征,但绝不是帝国权力的最高拥有者。帝国的最高权力,属于眼下正在进行的义兴社代表大会。最高权力的执行者,属于由义兴社代表们一人一票选出来的最高委员会。皇帝可以是最高委员会中的一员,也可以不是。
  这是一个让绝大部分人都很难理解的话题。在过去,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皇帝当然是帝国的象征,但皇帝也是最高的决策者,一切问题的终点。而现在,李泽将他分开了。这种自我劁割,自我损害的操作方式,哪怕是这些义兴社员们也很难理解。
  虽然在这之前,包括大唐周报之类的官方喉舌,一直在不停地吹风,但不少人仍然认为这只不过是李泽的一种操作模式而已,没有谁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
  但李泽今天把讲演的重点,放在了这个上面,却是让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李泽是玩真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自从知道了李泽的想法之后,他们当然是举双手欢迎的。从古到今,皇朝的统治,永远都是一个皇权和相权在博弈共生,但现在,皇帝自愿放弃手中的权力,这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
  毕竟皇帝一言而决,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当然,就李泽个人而言,即便他宣布放弃了这项权利,仍然能做到一言而决,但他作出了这个姿态,表明了这个态度,却等于是给了这些高级领导者们抗争的权利和本钱。
  他们的眼光,并不局限于现在,而是放得更远。像李泽这样的皇帝,百年难遇一个。他树立了榜样在这里,以后的帝王,那就好对付了。
  高层领导者们欢喜不尽,而普通代表们,却是十分疑惑。但同时,却又是这些人,对于李泽有着近乎迷信、盲目一般的崇拜。在他们看来,皇帝所说的,自然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想不通,那就是自己本身还没有达到某一个层次。
  而这,并不要紧。
  想得通的,要执行。
  想不通的,也得执行,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之中去慢慢地想通。
  李泽重点讲述的第二点,就是国家和民族。
  相对于他可以利用义兴社来强力推行现行的制度,要让现在的大唐人,真正形成国家、民族的概念,实则上要更难。前者,可以用法律来规定,来强制,但后者,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这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决非他这个皇帝能一言而决。
  而同样的,这也需要所有的义兴社员们带头去努力。上百万义兴社员,便是上百万宣讲者,践行者。
  上午集中开会,下午分开讨论。
  旧有的掖庭宫的大大小小的宫殿,被改造成了一个个的小型的会议厅,每个代表团,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针对李泽上午的讲话,进行讨论。而此时,以曹漳为首的义兴社笔杆子们,便被分配到了各个代表团之中,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讲解,以及答疑解惑。李泽只能大而划之,从国家层面,大义层面,战略层面来讲,但他们,却能就代表们一个个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解答。
  作为这些理论的真正执笔者,深入研究者,这些人在理论层面之上,比起李泽来,其实要更加深入一些。
  而李泽以及大唐的高官们,也分别进入这些代表团与代表们进行座谈。
  所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都被汇编成册,准备在随后刊行出来下发给每个义兴社地方分部。这些代表们所提出来的问题,事实上也是绝大部分义兴社员们急需要了解和解答的问题。
  不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理论先行。对于这一点,李泽是深有体会的。理论便是指导性的意见,只有出来了指导性的意见,才会有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法。
  而在这个方面,义兴社总部以曹彰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已经默默地工作了数年之久。这才让所有的义兴社代表们,在李泽正式提出这些想法之后,虽然惊愕,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反应。
  大巧不工。平素的一点一滴的水磨石穿的功夫,看起来并不起眼,终于还是在此时,发挥出了他应该有的功效。
  而到了第二天,终于进入到了这一次义兴社代表大会最为重要的,也是所有人都关注的一个议程,选出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委员会的主席人选。之所以说这个位置最为重要,是因为这个位置,基本上就掌握着全国的政务,是不折不扣的宰辅之职。
  会议采取了不计名投票方式。
  在高台之上,一个投票箱孤单单地立于其上,每一个投票人,手持着一张投票单,依次走上高台,将自己的票投进箱中。
  李泽第一个走上了高台。
  然后依次是各部衙的高官。
  再后,便是各个代表团的代表们。
  人选,每个人在心中都早已定好。
  投票,并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唱票,计票,才是最让人心情激荡的时候。
  唱票的人是吴进,复核的人是淳于越。
  对于这两个人,所有人都是放心的,一个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对谁都不讲情面的一个家伙,另一个,则一辈子浸淫于律法,对于规则最为看重。
  规则一旦制定,不管是对是错,在淳于越看来,他都必须得到准确无误的执行,直到他被废除为止。就像此刻的选举制度,作为他而言,内心深处不见得便赞成,却仍然一丝不苟的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最为紧张的,无疑是这一次的两个呼声最高,将要直面竞争的两个人选。徐想与曹信。
  如果说最开始徐想是被某些人因为某些利益而硬生生地架了起来不得不得与曹信竞争,但到了此时此刻,徐想却也不想输了。
  两个人这段时间都没有闲着。都在竭力地游说各个代表团,想要为自己拉拢选票。曹信主要是巩固自己的票仓,他和他的盟友们经过了粗步的测算,只要能保住大部分核心区域以及军队的选票,那么他当选的问题并不大。
  徐想自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这一段时间他的游说,则是选择了直插曹信的核心。徐想有一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在曹信自认为的票仓之中,有很多的代表,都是他在武威书院时的同窗,学弟。
  吴进板着脸从投票箱中摸出了一张选票,打开,面无表情地念出一个名字,一名书吏则在一张糊在大板之上的白纸之上写下某个人的名字,然后在名字下面,重重地划上一笔。
  与所有人预料的一般无二。
  竞争者就只有两个。
  曹信与徐想。
  最开始之时,曹信遥遥领先。最多时,他名字的下方,写满了一个个的正字,足足领先了徐想近一百票。但就在曹信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的时候,风云突变。徐想的票数呈直线上升。
  到得唱完五百张选票之时,徐想已经拉平了双方的势头。
  再往后,便成了一面倒的屠杀了。
  每十张选票之中,最多只有一个人选择了曹信,而有九票选择了徐想。
  韩琦薛平等人的脸上露出了快活的笑容。
  他们的选择是准确的。
  薛平从一开始,就觉得李泽想要一个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年轻人上台,只有那些接受了武威书院最新式的教育,敢于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敢于藐视一切旧有制度而勇于开拓的人,才能追上皇帝李泽的步伐。
  因为李泽,正在破除绝大部分的旧有规则,而作为旧式文人,旧式军阀代表的曹信,不论是在个人魄力还是能力之上,显然都不能满足于李泽的要求。
  曹信在李泽掌权之后,一直在吏部,虽然吏部被称为诸部之首,是百官之中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李泽一直没有让其涉足经济,便是一个明证。
  薛平率先串连选择徐想,正是为了符合李泽的这一想法,同时,也为自己在徐想面前,树立了一个同盟者,支持者的形象。
  谁都知道,早先是薛平韩琦第一个开始串连支持徐想的,将一投桃报礼,徐想定然不会薄待他们,只消在政策的制定之上稍稍的偏向,便足以让西域,东北诸地,获得巨大的回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1/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