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8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4/984

  单凭任晓年这一万人,想要完成这样一个大的构想,自然是很困难的。但这不是还有一个工具人儿可供任晓年驱使吗?
  刘信达,还可以最后再榨取一把他身上的油水。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隆冬中的长安(上)
  在南方还只是凄风冷雨,偶尔有雪籽簌簌落下的时候,秦岭以北,却是大雪漫天了。虽然还谈不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还在外面活动的人,却是大幅度减少了。
  不过与正在猫冬的农村不一样的是,长安城内,却还是热闹非凡的。
  雪每天都在下,但每天都在清理。
  官府专门下达了命令,各家各户门前的积雪,必须清理干净。以确保道路畅通,房舍安全。
  王明义主持下的长安城改造工程,却在这个时节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对于其他人来说,隆冬是一个休闲的时节,对于他这个改造工程来说,却正是赶工的好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大量的农村青壮们涌进了城市寻找一份工作,使得劳动力的价钱大幅度下跌。而许多本来在外地做工程的队伍因为天气原因停工,回到城里之后,老板们也不愿意白白地养着这些大师傅们吃白饭,拿闲钱,自然也是要一涌而上揽工程的。
  虽然大的捞不上,这都是有主儿的,但从大老板手里包下一些零星的工程却是可以的。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啊,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收支平衡。
  徐想的脑袋瓜子嗡嗡地响,因为王明义与郭奉孝两人在他的面前大吵了一架,如果不是他拉着,两个人已经脱衣服挽袖子准备干上一架了。
  王明义主持下的长安城市改造,在历经了大半年之后,已经过了最初的红利期了。最开始的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反应过来,这使得王明义可以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这些临街的房屋,转而已高价卖出去,从中可以大赚一笔。
  但长安一百单八坊,第一期王明义筹措了良久,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是将十八个位置最好的坊纳入到了改造的范围当中。
  而当事情开始之后,自然也就再也瞒不住了。当开始第二期工程的时候,这样的房子,价格已经飞涨了。这使得王明义的暴利时代宣告结束。
  而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中,王明义只能压缩成本了。可以想象得到,越往后,这些房子的价格会越高,因为已经改造好的第一批房屋,如今已经开始创造大量的价值了,看到了这些,那些拥有这样房子的人,如何会不明白要怎么样才能从中获利呢?
  在这个时代里,王明义已经体会到了拆迁的困难性了。
  他的下属不是没有使出某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但新上任的监察委员会的吴进真不是吃素的,这个贫苦人家出身的高官,最见不得的就是官府欺压普通百姓,让他逮着一个,便是从重处罚一个,弄得王明义苦不堪言,最终只能认栽。
  跟吴进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也没有什么人情可言的。
  你去了他哪里,还没有说话,厚厚的律法书便放到了你的面前,同样薄不了多少的监察条例就摆在旁边,再多的话,也立时被他噎回到了肚子里。
  王明义麾下的好几个拆迁干将如今已经丢了官职,委委屈屈地在王明义手下去做一些鸡零狗碎的工作。
  而这些人还算是好的,更有一些在这个过程之中往自己兜里揣了的,现在还在大牢里蹲着,极大的可能,会被吴进整到东北那旮旯去垦荒。
  郭奉孝的工部下属是有许多工程队的,要说起来,这些队伍的技术力量那是没话说的,平素他们承建的都是大型的工程,道路,水利都是由工部负责的。这不时值隆冬,外面的工程都停了吗?郭奉孝自然也不愿意让这些人马呆着没事儿干。于是便想在城内的这些改造这中分一杯羹,算是为工部弄一些福利。
  不过在这些招标过程之中,工部的这些工程队,无一例外的统统的败下阵来。而赢他们的,全都是民间的那些工程队。
  人家便宜。
  这让郭奉孝面子上很下不来。
  而在王明义看来,你工部的工程队价格上既然下不来,自然就没有什么好说的。郭奉孝却认为民间的这些工程队,必然会偷工减料,克扣工人所得,这样既会造成工程隐患又会引发一些民间的潜在的不满,说王明义是鼠目寸光。
  作为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的徐想,好不容易才劝得自己麾下这两员干将罢兵休战,各自气啉啉的离去之后,脑袋瓜子生疼的徐想,坐在案后一杯水还没有喝完,就又来了一位大人物,而这个人,他还必须得亲自去出迎。
  因为这个人,是大唐现的皇贵妃夏荷。
  什么后妃不干政,后妃不宜抛头露面在现在的大唐,压根儿就不存在。也没有谁不开眼的提出这件事情。因为皇后柳如烟也好,皇贵妃夏荷也罢,两个人都是跟着李泽一起成长起来的,两人一个在军中,一个在财税系统里,都有着庞大的势力,谁敢提出这个问题,无疑就是在与这两个系统作对,而得罪了这两个系统,下场如何,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她们两人,都还担任着朝廷的职位。皇后柳如烟负责的事情还好说一些,无非就是一些救助鳏寡孤独,抚恤,救灾,筹款之类的善事,总得来说,就是帮着朝廷收拢人心的活。而夏荷担任的却是金融发展委员会的主席一职。这个金融发展委员会是经济发展委员会的二级单位,但担负的事情,不夸张的说,却是关系着整个朝廷的经济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徐想是大力支持这一项工作的。
  因为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轻轻巧巧地便赚取大笔的利润,而这些利润绝不亚于现在朝廷极为倚重的海外贸易。
  这便是夏荷筹措了好几年的信用货币的问题。
  其实现在各大钱庄,包括武威,博通等大型钱庄,已经开始了使用各自的汇票来解决大宗银钱往来的问题。
  武威是朝廷拥有的,自然不必说,博达身后站着博兴商社和通达商社,实力亦是雄厚之极,这两大钱庄开设的分号遍及大唐各地,使用大额的汇票来解决他们的用户之间大量的银钱调集已经非常流行了。
  两大钱庄现在彼此之间甚至都尝性性在互认对方的汇票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夏荷认为时机差不多已经成熟了。
  徐想反反复复地看着夏荷拿出来的数张纸币的样币,心里总是有些忐忑。
  “武威,通达都出现在假汇票的问题,他们的汇票复杂之极,都有人能模仿造假,咱们的这些纸币,这么一点点儿,能够防假吗?”徐想看着夏荷道:“皇贵妃,我们一旦决定发行,可就不是武威,通达这些小规模的汇票能比的了,一旦出现造假,后果不堪设想!”
  “专用的纸张,专用的油墨,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防造候的技术。”夏荷道:“不过完全杜绝造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严刑峻法,抓住一个,重惩一个。徐主席,一项新政开始施行,问题肯定是存在的,但不能因噎废食,该做的还是要做,问题出现了,我们就解决问题,再解决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完善,如是而已。”
  徐想点了点头。“皇贵妃说得是,不过事关重大,怎么慎重也是不过分的。”
  “当然,所以这些纸币,我想先在军队之中试用。”夏荷道:“军队的服从性高,内部也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另外,朝廷自己的供销合社,也必须收用,一点一点的来推广。只要我们的军人习惯了用这些纸币,那就好办了。每年要退役那么多人,回乡之后,有他们带动,便可以慢慢地推开了。”
  “这是一个好办法!”徐想道:“这样发行的规模不用太大,真有什么问题,调整也来得及。”
  “另外,官员的薪俸,也将用新币来发放。”夏荷道。“同时,所有的钱庄,不管是朝廷的还是民间,都必须无条件地为百姓兑换相同价植的金银币,以确保纸币的信用。信用是最重要的,只要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快,这种携带方便的纸币,将会取代沉重的金银铜币成为市场之上的主流,到了那个时候,便可以禁止金银铜币的流通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朝廷在财政之上,将迎来一个宽松的时代了!”徐想笑道:“钱啊钱,到处都要用钱,各处都在伸手,有时候真正是焦头乱额。所幸这两年陛下没有准备大动干戈地打仗,只有一个吐蕃问题需要解决,否则,我真是要愁死了。”
  “没办法,咱们的陛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好,自然就让下头的人为难了。”夏荷笑道:“不过要是没有难题,又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呢?”
  “皇贵妃说得是!我们这些人,不就是为陛下解决问题的吗?”徐新道:“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接下来我会在最高委员会上作为第一议题提出来,一旦大家无异义,便可以马上发行了。”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隆冬之下的长安(中)
  夏荷拒绝了徐想邀请她一起去城外司农寺的新农庄参观的邀请,理由是她下午在财经学院还有两节课需要去上。
  对于别人来说那一个个枯燥无味的数字,在夏荷的眼中,却如同一个个跳动的小精灵,可以摆弄着变出无数的花儿朵儿来。
  这些年来,经过她的手培养出来的财会人员,可谓是遍及天下,但对于整个大唐来说,这样的专业人员,还是太少了。这些专门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还只是分布在州府一级,往下就很没有足够的人手了。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从武邑搬到长安的财经学院,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而夏荷在财经学院里,是最高一个级别的老师。这个最高级别,当然不是指她的身份,而是因为她所负责的课程。
  与夏荷分别之后,徐想离开了他的公厅,带着数名从人,直奔城外的新农庄。
  农业,仍然是这个帝国的根本。
  让所有人吃饱,仍然是徐想的第一要务。
  粮食,从来不怕多。
  粮食真的多了,便可以用来生产出许多别的东西,比方说酿酒。
  大唐的粮食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了,但是酿酒行业,却仍然属于管控行业。只有拿到了政府颁布的牌照的作坊,才能酿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保护粮食。
  酒的利润比起卖粮食,可要高多了。
  事实上,任何最初级的原料,只要经过一定程度的加工,便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徐想很想赚更多的钱,但在粮食上面,他却不敢这么做。
  粮食关乎着稳定。
  别看北方似乎不缺粮了,但这只是集中在一部分地区,很多地方,吃饱,仍然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一旦大量的粮食被投入到了二次加工的行业之中,毫无疑问,粮食的价格,必然是要上涨的,这会让许多吃不饱饭的人雪上加霜。
  国家的储备粮必须要保证满仓满库,一旦哪里出现灾荒,朝廷要能立时拿出粮食来解决问题。青荒不接的时候,要让那些没有饭吃的人有地方借贷。
  不过徐想也清楚,光靠管控,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管控只是在延缓矛盾爆发的时间。就像开源节流的财政政策一样,开源,永远是重中之重。只有扩大流水来的渠道,水才会越来越大。节约,是无法让人真正致富的。
  而司农司,便是徐想非常重视的一个部门。而这个部门之中,最让徐想看重的,便是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院里,汇集了大唐最好的农夫,或者说,这些人,已经不能算是农夫了。第一代的那些人,的的确确是真正的农夫,但到了现在,第二代的人,却是一个个能写会算,学会了如何统计,如何分析,如何记录,如何从大堆大堆的实验记录之中,找出他们所需要的。
  这里头,有专门研究育种的,有专门研究肥料的,有专门研究如何杀虫的,总之林林总总,分门别类的好多学科,得益于当年皇帝陛下打好的底子,现在的农业科学院,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每当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往往就会在这里自动地衍生出一个新的学科来,并且有专门的人员去负责。
  这几年来,司农寺也算是硕果累累,研究出来的许多良种,为提高大唐的农业产量,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这,也是司农寺卿刘新,有底气向徐想伸手要钱的原因所在。
  研究,当然是最耗钱的一个所在。
  但研究,也是把钱往水里砸的一个行当。
  大量的钱砸进去,有时候连响儿也听不到一个。
  徐想除了年初的预算之外,拿不出更多的钱给刘新。但是他允许刘新自己想办法创收。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新农庄。
  之所以说他是新农庄,在李泽看来,刘新的这个搞法,算是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行当,那就是圈地,建景点,然后收钱卖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4/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