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唐(校对)第8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984

  现在的大唐,无数的大好河山,是任君采撷,任人游玩的,没有人把这些如画河山给封起来之后,建一个大门然后便卖票当山大王。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去玩,当然,危险系数相当高。除了自然的原因,还有无数的猛兽想要大快朵颐。
  徐想没有想到会在这里碰上皇帝李泽。
  所谓的新农庄,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琉璃暖棚。不过现在的琉璃暖棚较之在武邑时候的可是上了档次的,一个个高大的暖棚,每个都占地一两亩地,内里全都种着反季节的菜疏。
  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许多是司农寺还在培育的新式作物,市面之上并没有销售。
  “花了不少钱吧?”看着这规模洪大的新农庄,李泽转头问着刘新。
  “差不多十万枚银币!”刘新老老实实地道。
  听到这个数字,徐想恨不得往刘新那张老脸上狠狠地来一耳括子。看着新农庄里廖廖无几的游客,一看铁定就是亏本的买卖啊。
  “你把钱就拿来搞了这个?”他怒目相向。“要在是武邑这样富足的地方,也许会有很多人会去这样的地方游玩,现在长安左近,有多少人有闲钱?而且这还是一个季节性的东西,一到春天,还有啥用?”
  刘新摊摊手:“徐主席稍安勿燥,我弄这个东西,供人参观只不过是顺带着的,赚点小钱贴补贴补柴火钱而已,没指望他能赚钱。”
  “那你想干什么?”
  “我是想勾引有钱的人来投资这个行当!”刘新指了指那些反季节菜疏。“徐主席可知道这些反季节菜疏在市场之上的价格吗?可比羊肉还要贵呢!”
  徐想顿时怔住了。
  “不过很可惜,我们这里的这点子菜疏,只能供应给三品以上的官员家庭,别说是普通百姓了,级别低了的官员,有钱都地儿买去。”刘新道。“我很想扩大规模,让所有人在这样的季节里都吃得上新鲜的菜疏,但是呢,我没钱。”
  “所以你想让那些有钱的商人进入这个行当?”李泽笑问道。
  刘新点头道:“是啊,现在的商人们,没有人注意到还有这个赚钱的东西啊!所以我给他们开辟一条新财源。他们有钱,我有技术,两家合股,商人能赚到钱,我呢,能分到红投入到研究中去,而老百姓能在这样的季节里吃上新鲜的疏菜,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徐新也终于反应了过来,心中算了一笔帐,倒也的确如此,而且这东西如果在全国都铺阵开来,的确是一门新产业,而且还能拉动琉璃行业的再一次发展。
  “就这么一点子事,还需要请陛下过来,让我过来吗?你自己就能作主干了!”徐新有些不解。
  “土地啊!”刘新摊了摊手,道:“陛下,徐主席,这样的行当,想要做成规模,真正能赚到钱,就需要有大量的土地,但我们的土地政策就摆在哪里,不许买卖,比方说在长安附近,每人平均拥有的土地,不超过二亩,这如何赚钱?”
  “可以租用!”李泽突然道:“当然,国家的土地政策是绝不能变的,但是特殊的用途可以作特别的申请。而租出土地的百姓,除了拿到租地的钱之外,还必须成为租地者的工人。徐想,这个东西如果在全国铺开,那就需要你们制定出一个实施细则出来,不能给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让国家的土地政策沦为了摆设,形成了新一轮的兼并。”
  “这些事情,本来就属于司农寺的范畴,刘新,你先拿出一个条阵出来,我们再来讨论,这事儿,倒也不急,反正今年是搞不成了是不是?”
  “怎么能不急?”刘新笑咪咪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折子递了过去:“政策出台,开始招商,弄到土地,开始建设,这一系列事情做下来,只怕一年时间也就过去了,明年这个时候,能让城里的老百姓们在这个季节都吃上新鲜的疏菜,就算是效率高了。”
  “你确定有商人会来投资?”
  “我只不过放出风去,便有很多的人来观摩了!”刘新指着农庄之内,那些一看衣着就知道兜儿里有几个钱的人道:“这个行业现在没有门槛,没有垄断者,没有大佬,只要有钱,敢干,便能进来。而我们大唐,从来不乏冒险者的。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有我们司农寺在背后背书,竞争者不要太多好不好?”
  “但愿如此!”徐想点点头道:“这件事情,我会特事特办的。”
  “这正是我请了陛下和你徐主席来的缘故所在。”刘新笑得满脸的褶子都开了花。“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好处,我能将研究院里的很多新技术,第一时间推广开来,现在每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包括各地官府和老百姓在内,都不敢冒险啊,有了这些庄子,便是现成的实验田,只要一季成功,接下来的推广就容易多了。就像我们今年刚刚研究出来的一种肥料,就无人问津,包括那些官员们,都哧之以鼻,认为肥料还需要花钱买吗?哼哼,等到明年这些庄子用这些肥料获得大丰收之后,我倒要看看这些人的脸色。”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隆冬之下的长安(下)
  李泽很满意。
  各个委员会按部就班的运转着,没有事事经过他这个皇帝,似乎也走得挺顺畅。
  章回现在是连轴转着,想在长安见他一面,都是挺难的事情。
  医药局,是朝廷收揽人心的一件大事。关中之地,中原之地,收复并没有太久,地方上的官员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只是恢复经济,安置百姓,这一些事情,是顾不上的,就算是想到了,在他们的议事日程之上,也是排在后面的。
  毕竟这些年,这里的百姓也就是这样过来的。
  吃饱穿暖,自然是头等大事。
  而章回,则一力挑起了这一件事情。
  朝廷的拨款自然是有限的。想要将这年事情铺开,却又需要大量的金钱。章回充分利用了他的人脉,获取了大笔的捐款,将这件事情先在关中大地之上做了起来。
  一个个的医馆被开了起来,一个个说不上医术很高明,但治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总是没有问题的医师,开始了坐馆诊治。这些医生,都是拿朝廷俸禄的,而药品,则都是太医局下属的成药作坊制作的,这些医馆,不仅不要诊费,老百姓没钱的时候,还可以先欠着款。
  这对于关中之地的百姓来说,却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好事,一时之间,对朝廷的赞誉不绝于耳。
  监察委员会虽然是曹彰挂着主席的头衔,但日常的具体事务,却是吴进在管着。李泽先前还生怕以吴进的性子,一上来就要大干一场,对整个大唐的官场来一次肃清活动呢。
  但让李泽有些意外的是,吴进居然突然就变得很沉稳了。最大的动作,就是与淳于越一齐,集合了一大批人,编制了大唐的监察条例,并且将监察条例公开颁发了下去。
  在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监察委员会这才下发了正式的公文。
  简单地说,也就八个字。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从现在开始的三个月时间之内,所有触犯了监察条例的人,可以自行向监察委坦白,可以公开谈,也可以以书信的方式隐讳地谈。而这些主动坦白的人,将不会被追究责任。
  三个月过后,监察委将会展开正式的监察行动,而在那之后,被监察委查出来的问题,就会严格地按照监察条例来执行了。
  这就给了所有人一个适应,准备的时间。
  要说起来,李泽对于自己麾下的这成百上千的官员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至少李泽认为,这些人在大节上是不会有亏的,即便有,也是极少数。但小问题,只怕是寸出不穷的。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吴进还是有一套的。
  毕竟,现在的大唐,更需要的,还是内部的稳定。
  义兴社一向用不着李泽操太多的心,整个义兴社的运转,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体系,现在义兴社正在深耕着中原以及关中地区,等到义兴社在这些地方完全扎下根来,也就基本上宣告着李泽对这些地方统治的稳固。
  而现在的整个帝国的人事权利,就掌握在义兴社手中。任何一名州府级别以上的官员的任命,都必须要通过人事委员会。有了这么一道关口,李泽亦能确保放出去的每一个官员,都是可以信赖的。
  军事委员会就不用说了,这是李泽的后花园。大唐十二卫,除了顶在前方有战事的几卫兵马之后,剩下的,正在抓紧这个难得的空闲时间,进行着大规模地整编,老兵退役,新兵入伍。而东北大地之上,薛平的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正式拉开了生产序幕,数万大军以战营为单位,分布在广袤的黑土地之上,一个个的农庄,正在拔地而起。
  等到这些军人的家属过去了,等到这些军人在那里成家了,生根了,那片土地也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了。
  情报委员会经过了大力地整肃之后,与过去了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对内的情报监控大幅度削弱,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地方靖安军。而对外的情报工作,却是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大量的精干人员,开始向外散发,不仅仅是对南方,这些情报人员,更是向着海外出发,去开辟他们的另一个战场。
  在大唐内部,李泽可没有搞特务政治的想法。这会引起很多人的恐慌的。李泽也没有连自己手下穿什么底裤,在跟自己老婆敦伦的时候说什么都感兴趣的邪恶爱好。
  而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委员会,现在看起来,徐想还是相当称职的。在稳固现有的成绩的基础之上,一项项新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逐一出台,步子迈得虽然大,却又不失稳健。
  这就是当初他不愿意选曹信的原因所在。
  如果是曹信,一定会沿着既有的路子,按着现有的调子,以稳为主。
  而徐想更年轻,更敢干,也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并且此人有着在基层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又兼顾了如何将风险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李泽自问,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对于最底层的百姓的生活,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的。他也习惯于为了达到更大的目标而不惮于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
  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
  那是会压死人的。
  而徐想,则在竭力地弥补着这一点。
  两人既然在这里遇上了,干脆便让刘新在他的新农庄里安排了一顿晚饭,虽然只是一些素食,但却都是暖棚里种出来的新鲜的疏菜,两人却也吃得尽兴,更重要的是,谈得尽兴。
  徐想已经下定决心要推行夏荷的新货币了。
  第一步,是在军队和官吏之中推行。这两个团体,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第二步,便是号召所有的义兴社员们开始使用。整个大唐上百万的义兴社员以及他们的家属,这是一个巨大的团体。
  当新的信用货币站稳脚跟,贵金属正式退出通用市场之后,朝廷能做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作为金融方面的大行家,李泽不免为徐想好好地补了一节关于货币的课,让徐想受益非浅。
  回到兴庆宫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李泽没有想到,公孙长明,居然还在等着他。
  这让他不禁眉头微皱起来。
  不是因为公孙长明这个时候还来找他。而是因为,能让公孙长明在入夜了还非得等着到他回来汇报的事情,就一定不是小事。就一定会是一件让他意外的事情。
  李泽讨厌意外的事情。
  作为大唐的皇帝,作为这片土地之上权力最大的人,他更喜欢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感觉,而意外,惊喜,则代表着有什么事情脱离了他的控制,在朝着他不知道的方向发展。
  这就让人开心不起来了。
  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李泽都不希望有什么让自己意外的事情发生。
  小书内不管李泽在不在,在这样的季节里,永远都是温暖的,就像在夏季里,这里永远是凉爽的一般无二。
  陈文亮不出李泽意料之外,被徐想弄到了经济发展委员会中任职,而陈文亮临走之时为李泽推荐了新一任的贴身秘书,此人也是秘书监出身,武威书院毕业,比陈文亮低上一届,今年不过二十六岁的陆临。
  正在整理文书准备离开的陆临,意外地看到了李泽与公孙长明联袂而来。
  赶紧为二人泡好了茶,陆临便坐到了角落的小案之上,磨墨提笔,准备记录二人的谈话。这是他的职责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9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