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451

  这样一来,才确保了军队的安稳,事实上军校里面的忠魂祠和英雄纪念碑本来就是军校私属的,和国家没什么联系,但是普通士兵和军功派将官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轻视,所以大唐才设立了国家性质的忠魂祠和英雄纪念碑,使得占地广大的忠魂祠和英雄纪念碑成为了长安城的象征,长安城的保护神。
  人们普遍认为,长安城的风调雨顺安安稳稳,是这些忠魂在庇佑着,香火越来越旺盛,纪念意义更加具体化,直接使得军人的地位提高,尤其是军制改革之后,军人的地位更高,在民间的名望相当优越。
  这些都是后话,在李二陛下的命令之下,礼部把整个葬礼的流程确立下来了,然后立刻着手安排,把军校学子们的葬礼弄得相当隆重,这不仅仅是对学子们的尊重,也是对把他们送入军校为国征战的父母们的尊重。
  从苏宁这里得来的报告中李二陛下得知了四个独生子战死沙场,使得四个家庭断子绝孙的惨剧,对于这件事情,李二陛下表示心情很沉重,断子绝孙是一个家族最凄惨的下场,哪怕这个家族只有少少的三个人,也是个家族,就这样绝了后,原本是可以成为将军的优秀学子,就这样战死在了蜀中。
  在得知战死了四十个学子的消息的时候,李二陛下一阵心痛,这一千人代表着什么,他明白,这一千人耗费了他多少心血,他也知道,这一千人人人都识字,对于军队而言是多么宝贵的财富,他更清楚,所以损失一个人都是难以接受,更别说四十个了,那天晚上李二陛下就没吃饭,一个人闷闷的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说了一段话……
  “要说伤心,没到那个程度,但是担忧,是绝对有的,这些年轻人很多只有十几二十岁,正是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丢了性命,其中还有四个独生子,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含辛茹苦把他养育大,就等着他养老送终开枝散叶,结果就战陨沙场,一个家庭就这么毁了,这还只是一个家庭,一场不是很大的战争。
  这要是国战,前隋三征高句丽的时候,那真的是户户飘白,每一户都有战死的男丁,每一户都失去了亲人,那是何等的痛苦啊,尤其是独生子家庭,失去了孩子,老两口拿什么过活?还有什么指望?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说完这些话,李二陛下就什么也不说了,闭着眼睛,长孙皇后都没办法,就这样,一夜无话。
  但是伤心归伤心,难过归难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李二陛下不下于任何一个志在天下的英主,可日子还要过,国事照样要处理,对于军校的事情,他几乎没有时间去处理,一个月去露一次脸宣示自己的存在已经是极限了,直接处理军校的事情会让他累死,所以这些事情交给别人处理就好,可唯独葬礼这个事情,他要亲自过问。
  不能让那些父母寒心,也不能让军校学子寒心,人心是不能倒的,隋炀帝弄倒了大隋的人心,大隋就完蛋了,大唐不能走大隋的老路,人心最重要,所以作为皇帝,自己出面参与葬礼,就是对人心最好的补救。
  贞观七年二月二十,按照礼部官员的说法,适合办丧事,李二陛下就下令朝中三品以上大官跟随他前往军事大学参加葬礼,这是一场国葬等级的葬礼,埋葬的是大唐未来的将军和大帅,礼节务必周全隆重,不能寒了人心。
  在接见完所有失去孩子的夫妻之后,四对失去了唯一孩子的老夫妻,受到了李二陛下的单独接见,这是大唐帝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头一回,但是绝对不是最后一次,因为这将会成为一个传统,今后基本上每一任大唐皇帝都会兼任军校校长,那么接见军校中为国战死的学子的父母,就是身为校长的皇帝的义务,从李二陛下开始,每当有军事大学的学子战死举办丧礼的时候,就必须到场。
  李二陛下见到了哭哭啼啼的四对老夫妻,巨大的丧子之痛使得他们忘记了在皇帝面前的礼节和拘谨,但是这样更让李二陛下觉得难受,失去孩子的痛苦是这样的深刻,他几乎可以体会到自己的父亲在听说自己杀掉了长兄和三弟之后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永远都无法忘怀。
  李二陛下面色沉重的与老夫妻交谈,倾听他们的痛苦,李承乾作为太子,作为潜在的下一任军校校长,被李二陛下带在了身边,负责为老夫妻倒水,做个最高地位的茶水博士,他没有一丝怨言,因为这份痛苦深深地感染了他。
  断子绝孙啊,这是多么恶毒的诅咒啊,这要是用在了人身上,那真是会成为一辈子的生死仇敌的,可是如今,却因为一场战役,使得这四对老夫妻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还仅仅是军校内部,军校外面呢?
  最后,李二陛下表示大唐不会忘记他们的孩子所做出的贡献,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有大唐一力承担,他们绝对不用担心,大唐会奉养他们,替他们的孩子做到他们已经无法做到的,孩子们也会进入忠魂祠,受天下香火,名字也会镌刻入英雄纪念碑,受万人敬仰,他们是英雄,为国捐躯的英雄!
  这些失去了孩子的家庭都被免除了赋税,从今往后不需要缴纳赋税,每个月还会得到来自朝廷和军事大学的双份慰问金养老金,保证他们的生活,所在地县政府需要派专人保证老夫妇两个的生活问题,一直到他们寿终正寝为止,对于后人的问题,李二陛下对苏宁提出的建议很认可,那四个受到托付的学子需要承担起来。
  “你们要为国征战,要为国开疆拓土,很难有时间奉养父母,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所以,县官员会专门负责这件事情,你们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限你们的诺言,另外,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必须要有至少两个儿子,一个儿子要过继给你们的袍泽,让他们后继有人,绝对不能断了香火传承,你们可明白?”李二陛下威严的说道。
  四个学子流泪答应,接下了李二陛下的命令,他们的父母也流着泪扶起了四对老夫妻,退了下去,在场诸人无不动容,叹息流泪不止,这才仅仅是四十个人,仅仅是军事大学啊,这要是一支大军打完了仗,损失数万人马,那么会是何种景象?
  一念至此,疯狂的主战派们不由得心中震撼,战争可以带来很多,带来很多很多的财富,很多很多的宝物,很多很多的土地和战俘,但是,还是要死人不是吗?敌人无所谓,但是大唐的战士们也会丧生,他们的父母会痛心,家人会难过,更多的还会生活无着落,老无所依……
  李二陛下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命令,命令各地官员在辖区内寻找家中有为大唐奋战致死的将士的家庭,他们家中若是还有人的话,就要看看生活过的好不好,过得好就送上慰问金,表示大唐不会忘记他们,过得不好就要报上来,报到中央,中央来统筹管辖,该抚养的抚养,该免税的免税,该补偿的补偿,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要让百姓对大唐寒心。
  这个举措倒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大唐的百姓们得到了来自皇帝的慰问和补偿,为大唐奋战致死最终只化为一笔抚恤金的家人终于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百姓们对于大唐的认同程度大大提高,忠心程度也大大提高。
  当然,这个问题还直接影响了大唐未来数十年的国策制定,经过这一次普查,朝廷突然发现了一直被他们忽视的问题,战死的士兵往往只能拿到一笔很少的抚恤金,就了事了,不论是后事还是家庭,朝廷都不关心,失去了壮劳力,失去了顶梁柱,这个家庭如何存活?所以民间才对征兵如此反感,如此惧怕……
  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严重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苏宁突然意识到府兵制度的崩溃就有政府对于战死士兵的后事漠不关心的问题在里面,造成军人地位的下滑,李二陛下在看到了苏宁的奏折之后也突然意识到任其发展下去会非常不利,于是着手展开战死士兵善后事宜的安排,这个安排,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
  这些惠及下层普通百姓的政策实施之后,朝廷才发现社会上的问题居然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导致他们引以为傲的“文景之相”简直不堪一击,大唐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默和反思之中……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一次的军事大学葬礼,葬礼上,李二陛下作为皇帝亲自讲话,李靖作为祭酒亲自讲话,牛进达作为率军出征的主帅亲自讲话,认错,向失去孩子的老夫妻表达诚挚的歉意。
  葬礼进行的极为隆重,招魂幡设的到处都是,各种供品果品放满了忠魂祠内外,这周围也站满了穿着白衣为学子们送行的人,场面隆重,却非常安静,安静的让人想哭,老夫妻们低声的啜泣更加剧了人们心中的哀伤,而就在这时,天降大雪,这是短时间内的第二次降雪了,仿佛就是为了军校的学子们而降雪的……
  伴随着“魂归来兮”的法事声音,学子们的灵位庄严而又肃穆的入驻了忠魂祠,第一炷香有李二陛下点燃,随后,所有人都献上了一炷香,再之后,英雄纪念碑上的名字也得到了所有人的三鞠躬……
  整个过程,只听得见“魂归来兮”的声音,而听不到别的说话声,大家都静静地,生怕吵醒了长眠的学子们……
  魂归来兮……
第五百四十章
疗养院的设想
  人死不能复生,正如同人无再少年一样,是不可逆转的,时间会一如既往的往前推进,人只能默默的前进,留下无尽的遗憾。
  学子们的葬礼结束了,忠魂祠迎来了第一批入驻者,英雄纪念碑上也刻上了第一批名字,但是正如同苏宁之前所说的,他是多么的希望,忠魂祠里面永远没有灵位,英雄纪念碑上永远没有名字,那样就意味着,没有人死去,没有人牺牲。
  军校的学子们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年轻气盛的未来的支柱,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人之处,好好儿的调教一下足以担当大任,但是却过早的付出了性命,这就使得军校的领导者们不得不为这些原本不该死去的学子们做考虑。
  葬礼后的第二天,军校条例修改版问世,经过慎重考虑,军校高层对军校条例做出一番修改,包括军校招生不招收独生子,报名者必须提供自己不是独生子的证据,以及当地政府的凭据,这样才可以报名,否则没有报名的资格,招生人员也需要仔细核查,一旦出现失误,招生人员需要负全责。
  第二,今后军校学子出征打仗将混编入正规军队担任下级军官,不再作为绝对主力出战,不再将军校学子当做士兵出战,而且第一学年内不允许出战,第二学年开始方准许出战,出战之前务必得到教官的许可,不合格者也不得出战。
  这两条规矩多了不少人情味儿,得到了军校教员和教官的一致认同,学子当中也有一大批的支持者,不得不说,这是成功的,这是用教训换来的改革,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其他的改革措施在酝酿中。
  苏宁没来得及回家,就被李二陛下喊到了皇宫里面,和一众心腹大臣一起商讨关于战死士兵的安置条例,在经历了军校学子的这次葬礼之后,李二陛下坦言道:“这次的事情,对于我而言,感触相当大,我从未设想过一个士兵战死之后,会对他的亲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家庭会因此而崩溃,一个家族将因此而绝后,这是大唐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国朝还没有到要将独生子送入军队的地步,今后,大唐要规范征兵条例,府兵入府的首要条件就是家中尚有男丁,并非独生子,独生子可以不服兵役,另外,就要请诸位爱卿讨论一下战死士兵的后事安排,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后代该如何安排,失去了家中顶梁柱,这个家庭如何过活。”
  侯君集作为军方首脑上前回道:“陛下此举大善,以往大战过后,军士死伤甚多,然而军中只会发给一笔抚恤金,便不闻不问,其家庭如何过活,其亲人如何生存,是否是家中唯一男丁,都漠不关心,臣深感不妥,然无力改变,如今陛下心念士兵,实乃士兵之福也!”
  侯君集拍了一个马匹,让李二陛下很受用,李二陛下点头道:“的确,过往我等太疏忽了,伤了这些百姓的心,所以自古以来才有兵灾这一说,征兵,乱兵,溃兵,都是兵灾,损害极大,我等必须要做好善后事宜,这才是最重要的,诸位爱卿若有建议则畅所欲言,言者无罪。”
  皇帝给这件事情定下了基调,军中将领就为此直抒胸臆,将心中的不满说了出来,李二陛下越听眉头皱得越紧,这的确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一个潜伏下来的严重问题,一旦爆发,不堪设想,而这个时候苏宁提出来了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战死者殊为可怜,战伤者更为严重,断腿断手者已属轻伤,更有甚者两腿两手皆断,命犹存,生活难以自理,家人负担更重,这便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激起千层浪,所有人心中陡然一惊,这才注意到,是啊,战死者也就算了,好歹还有抚恤金,今后也不会增加负担,但是受伤退役者,大多数都是残废,断腿断手断脚,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更要为此承受更大的负担,失去了劳动力还需要赡养,这更是严重,百姓家中如何承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不严重,只是生活问题,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在百姓中造成当兵下场凄惨的影响,使得百姓都不愿意当兵,朝廷如何动员鼓动,但是却不负责,百姓如何愿意当兵?到最后甚至有可能发展为好男不当兵的社会现象,那个时候才会很糟糕。
  一时间整个书房安静了下来,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也没有将这些问题想得如此深远,一将这些问题爆出来,所有大臣都觉得心中震撼不已,他们觉得苏宁说的很对,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之所在,所有人都忽略了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群军属。
  李二陛下面色难看的问道:“苏爱卿可有解决之法?”
  苏宁摇头道:“除了朝廷出钱出人赡养之负责之,别无他法,他们为朝廷征战,为朝廷落得一身伤残,朝廷不能不负责。”
  房玄龄站出来说道:“苏侯所言不妥,大唐每年战事不休,小战之年伤亡数千,遇着大战之年伤亡那更是高达数万,若是大唐一一出钱赡养负责之,那么大唐之国库可能负担?大唐从北方商贸获取大量钱财,但是面对数万人之赡养事宜,朝廷根本是有心无力。
  之前奉陛下指令,朝廷已经开始将灾害预警付诸实施,这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后对于生育政策的鼓励与奖励也已经讨论完毕,正在组建当中,专门负责的部门提出的财务和人力相当之巨,加上劳动改造政策朝廷需要支出的粮食费用和军事大学等等改革措施,财政已然不堪重负,更有其余各项支出,完全无法承受!
  朝廷近年来改革措施甚多,虽然都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是损耗甚大,回报遥遥无期,而财政收入方面,唯有与北方通商有大量收入可堪一用,之前诸项改革措施皆是以这部分银钱作为支出基础,若要强行增加这样的开销,大唐国库恐怕就要空了。”
  房玄龄是内政的首脑人物,六部之首,对于这些问题了解的非常透彻,大唐每年财政收入几何,粮食收入几何,他心中都有一本账,他所说的也的确是实话,这个事情要是成了,那真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笔天文数字,战死者还好,因战致残者更为耗钱,还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这些钱和人,从哪里来?
  改善这些军人的待遇很重要,但是大唐的财政问题更重要,一旦打起仗来,还是花钱如流水,打仗打的就是钱,如今大唐没有大的战事,勉强要是运行的话也不是难事,但是若是一旦发生大的战事,估计就会立刻导致金融危机,财政崩溃,社会秩序也会因此而乱掉。
  可是无论是谁也说不出“就这样吧,反正历朝历代都是这么来的也没见闹出什么大乱子”这样的话,一旦说出来,那可真是禽兽不如了,但是问题摆在这儿,没有办法去解决,这却如何是好?精英们处理军务国务都是一把好手,但是一旦到了这种民政上,还真的没几个高手,古代政府治理地方都不是很好。
  苏宁却不一样,他很快地发现了解决人力的方法:“陛下,臣以为,此事上,钱财的问题不是很好解决,但是人力,却有迹可循。”
  苏宁的话引来一片关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个小子的奇思妙想,反正细细观察一下,大唐现在的各项改革措施,设想都是出自这小子,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很明显超乎常人,所以外面才有少年宰相的称号传出去,这不是空穴来风,无论是劳动改造还是军事大学还是目前的各项改革措施,始作俑者,都是这小子。
  这小子,脑袋是怎么长的?
  果然,李二陛下闻之大喜,他已经有些理解为何刘备喜欢没事找军师了,军师真的很好用,又坚挺又保值,奇思妙想不断:“苏爱卿有何办法?速速说来,朕重重有赏!”
  苏宁笑道:“这个事情真的不算难事,臣的想法就是,咱们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地方,在一个山清水秀地广人稀之地,建立一个伤残军士的疗养之所,所有因伤致残军士都可以送入此处疗养,这样的地方大唐不缺,江南之地千里无人烟,随便一个地方都是绝佳的好去处,将这些伤残者聚集到那个疗养之所,集中管理,至于人力,臣以为,应该集合一批女子去照顾这些伤残者。”
  “女子?”一票精英们表情怪异的看着苏宁,程咬金这个老不休的直接笑了出来,一脸的猥琐:“苏小子,你,你不厚道!都那样儿了,还女人!”
  苏宁立马知道这群人渣想到了什么,立刻大叫道:“什么啊!我是说汉子们手脚粗糙,杀人最合适,哪里会照顾人?照顾人还是女子好,手脚纤细,动作轻柔,最适合照顾那些伤残者,当今世上女子生存不易,若是失去父母没了丈夫,几乎难以生存,很多地区重男轻女,生下女子直接卖掉,这些女子只能沦落风尘,甚是可怜!
  都是大唐子民,良家女子因为生计堕入风尘之事,本不应该发生,但是这些女子无所依靠,不像男人家还能投军,再不济找份活做也能养活自己,女子却不行,除了卖身为奴为婢也就只有进入青楼这一条路可走,但凡给她们一点生路,她们怕是都不会选择沦落风尘,所以,我希望,这个新建起来的疗养之所,就让女子来做疗养人员,照顾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伤残军士。
  这样一来,女子也就有了一条退路,不会动不动沦落风尘,那几乎就是毁了一个女子的一生,进入疗养院,也算是有一口饭吃,有一条活路,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伤残军士每年都会产生,只要打仗,就不会少,这些军士的家人失去了男人也不好生活,朝廷就可以下令将他们迁移到江南,扩充江南人口,发给土地,让其耕种,这样一来,岂不是一举三得一箭三雕之举?
  贫穷人家的女儿有了正规的活路,今后也还能嫁人,朝廷移民之举少了故土难离之牵绊,伤残军士有人照顾,后半生无虞,一些优秀者甚至可以送入军营中训练新兵,而江南也因此多了很多人口,千里无人烟之困境得到解决之契机,此一举措,对于大唐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也?”
第五百四十一章
苏家有女初长成
  从皇宫里面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了,那一群人渣实在是太猛了,火力全开,苏宁着实招架不住,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好顽强抵抗,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措施,被他们拿过去研究审议了,这才把自己放出来,还不管饭,苏宁只好饥肠辘辘的离开了皇宫,回家,幸好提前通知了,晚饭应该有自己的一份。
  总是被李二这个人渣给驱使,在家里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说好的五年之内不管政务,结果还是莫名其妙的参与进去了,眼看着距离二十岁及冠没多久了,婚礼也近在咫尺,苏宁不由得感慨单身贵族的美好生活即将离自己远去,终于也要成为熊孩子制造机器了……
  说实话,即将脱离单身的时候,苏宁的心情还是挺复杂的,就好比现代人喜欢弄单身夜派对,苏宁其实也想举办一场,正式宣告自己结束了单身贵族的身份,正式迈入了有老婆的男人这一行列,这些年里面,兄弟们一个个的定亲的定亲纳妾的纳妾,苏宁排在了最后面,却是第一个结婚娶妻的。
  长孙冲那家伙的婚期定在了五月份,正式迎娶长乐公主,成为驸马爷,李震的婚期定在了九月份,金秋时节,正式迎娶那个可怜的五姓女……
  话说因为打击五姓豪门的行动顺利展开,如今反抗的四大豪门已经被悉数收监,等待处分,而未被第一轮打击打掉的其余三个豪门也是人人自危,老老实实的呆在老巢里面不敢乱动,大唐的军队和官员悉数接管了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眼看着就要进行第二轮清算了,就在这个档口,李震要迎娶那位太原王氏的女孩子……
  李世绩当时也是苦恼万分,但是既然已经定了亲了,要是悔婚的话,自己的面子往哪儿搁?再说了李震很喜欢那姑娘,据说是偷窥之后决定的非她不娶,李世绩大为头痛,后来试探了一下李二陛下,李二陛下也应会的表示自己不会干预这些事情,太原王氏的表现还不错,暂时放过,安心娶亲。
  李世绩这才定下心来,主要还是因为舆论的运作把五姓豪门的名声给搞臭了,这些日子一桩又一桩秘闻丑闻这个门那个门的,神仙都扛不住,就别说五姓豪门了,舆论的威力是强大的,五姓豪门的名声彻底毁了,名声没了,命也就在李二陛下的掌握当中,那么多年了终于翻身做了主人,李二这个自恋狂要好好儿的享受一下……
  程咬金也给程处默找了一门亲事,一个书香世家的温婉女子,也不知是托了什么关系,反正老程厚颜无耻的过来敲诈了苏宁一幅字,后来就听说这个本来并不赞同婚事的书香世家答应了求亲,程处默得到了一个文化素养极高的姑娘,婚礼就在今年的十月份……
  尉迟恭这个老家伙则是和程咬金扎堆儿组团求亲,把这个书香世家的二姑娘也给求来了,尉迟宝琳这个大头鬼也得了一个浑身书卷香气的老婆,这尼玛想想都觉得渗人,一个身高一米五左右的娇小柔弱姑娘和身高一米八多块一米九、壮的和头牛一样的尉迟宝琳待在一块儿……尼玛……还和程处默同一日娶妻,安排在一块儿了……
  这世界尼玛乱套了,苏宁的小翅膀一扇,原来的老婆扇没了,又把原来不知道是谁的老婆扇过来了……
  尼玛,除了李承乾和李伯瑶这两个苦孩子还在折腾,其余的几个兄弟都要结婚了,还都选在了贞观七年这个年份,还都是在苏宁后面,明显是不愿意走在苏宁的前面,想要闹苏宁的婚礼,把苏宁给闹的瘫痪在家没办法去闹他们的婚礼,苏宁对此深表愤慨,强行敲诈了这些混蛋一笔厚厚的彩礼,这才放过这些人渣。
  回到家中已是夜幕降临,初春的天儿黑得很快,进了坊门就黑了,路边上灯火燃了起来,百姓们纷纷回家,晚了一步就要被当做坏人了,苏宁肚子很饿,很快就赶回了家,一回家顾不上和家人们互诉衷肠,直接冲到饭堂先吃饭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里的饭菜,一口气吞了三个狮子头和一大碗米饭,灌了一大碗汤这才缓过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